李巖
一、巧設疑,促體會
1.抓心理,巧設疑。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設置一些懸念,往往能使學生產(chǎn)生迫切的心理和極為關注的情感。我在教學“走遍天下書為侶”時,就以學生關心的旅行為話題,開篇布疑: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有機會去周游世界,你打算帶什么呢?學生興致高昂,有的說帶一部相機可以拍攝沿途美好的風光,有的說可以帶一支畫筆把看到的祖國的大好河山都畫下來,之后我說:“作者和你們的想法有些不同,他會帶什么去呢?讓我們和作者一同走進課文,答案就在其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答案,看作者為什么會選擇它?!庇捎趹夷畹恼T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qū)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和探究。
2.前后聯(lián)系,巧設疑。學習“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課,在理解“父親的話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一句時,滲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更深刻感悟這句話,同學們是否想到前文也有類似的語句,找一找畫出來并聯(lián)系實際談談體會。學生聯(lián)系上文中“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fā)現(xiàn)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試試!”聯(lián)系作者請人織毛衣,展出不是成衣的服裝展等語句來理解。這樣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lián)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了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3.順勢而導,巧設疑。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很豐富,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積極探究和解決問題,實現(xiàn)語文再創(chuàng)造。在教學“竊讀記”一課時,當讀到“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有的學生迷惑不解,為什么快樂了還有懼怕呢?我引導學生說一說,竊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享受快樂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學生入境思考,終于理解了:因無錢買書在竊讀中感受書籍帶來的快樂與智慧,卻因害怕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受訓斥和驅(qū)趕而害怕?lián)鷳n。
二、注重過程,求體驗
1.角色扮演,入境體驗。課文中往往有著生動的人物形象,每個人物形象都是具體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導學生對這些角色進行扮演,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人物的體驗。教學“晏子使楚”時,楚王是怎樣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的呢?我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人物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和體會。通過語氣朗讀去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jié)中去,從而更好更深刻地去理解文本、體驗心理,生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2.尊重學生,追求獨特體驗。在教學“橋”一課時,對老漢人物形象的分析時學生發(fā)生了分歧,有人認為老漢是一個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人,可有的學生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老漢的堅持固執(zhí),把兒子從人群里拽出來并發(fā)生爭執(zhí),浪費了時間,那么老漢和他的兒子在洪水沖垮橋之前都可以逃生。細細品味,學生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允許學生有自己合理的理解。
三、走向課外,求升華
“一個人的語文水平三分靠課內(nèi),七分靠課外”。因此,教師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去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課前預習時引導課外閱讀,搜集信息資料。預習時讓學生廣泛涉獵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能激發(fā)閱讀興趣,拓寬視野。上“草船借箭”前,我讓學生課前收集關于這課的圖片以及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等。讓學生通過資料和圖片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2.架設課內(nèi)外閱讀的橋梁。在課堂收尾處做好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其意義十分深遠。我們可以在結(jié)尾處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指明廣闊的空間。如,學了“冬陽童年駱駝隊”后可以讓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學習了“猴王出世”后可以讓學生閱讀《西游記》;學習“草船借箭”后可以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生通過后續(xù)的閱讀,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并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市莊河市栗子房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