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華
《秋天的懷念》是當代中國作家史鐵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文章的主題并不難,但真正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感受母愛的偉大卻頗有難度。課文對母愛的內涵沒有做具體詮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深層詮釋母愛的內涵,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呢?
一、上勾下連,整體感知
高年級學生初學一篇文章,首先需要通讀全篇,了解大意。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主脈、關鍵詞句,粗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下一步“精讀”,分析文章的主旨,將起到關鍵的導向作用。
上課伊始,在《燭光里的媽媽》這首優(yōu)美旋律歌曲的渲染下,引出了本文課題:秋天的懷念。繼而,讓學生默讀全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文中什么打動了你?母親是個怎樣的人?以上問題既培養(yǎng)了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又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鋪設了一條入情之路。
二、再讀深究,接受愛的洗禮
這篇“秋天的懷念”,表面上看,語言平實,樸素通俗,但尋常細節(jié)中顯真情,反復咀嚼,意味深長。作者陳述了母親為他所做的一件件小事,母親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樸實的話語、一個細微的神情,這些不起眼的細節(jié)都涌動著母親的愛。如何引導學生向文本的最深處潛游,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掀起心靈的波瀾,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精妙點撥。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言語之美;品中讀,讀細節(jié)之情。讓學生在品味文本語言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史鐵生豐富的精神世界,把學生引向對母愛內涵的深層詮釋。
例如:1.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母親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是怕砸在自己身上嗎?顯然不是,她知道兒子難受,就讓他發(fā)泄一下吧。(母愛是寬容,是理解)為什么又在“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母愛是惦念,是擔憂)她生怕兒子發(fā)泄過了頭,她可以沖進來阻止。為什么眼邊紅紅的?她為什么流淚?為兒子的命運?為自己的無奈?為未來的生活?也許都有。引導學生—層一層地體會作者浸透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升華,咀嚼其中的愛,感人至深。
2.母親喜歡花兒,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愛是忘我)
3.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母愛是一個個平凡的動作,一句句嘮叨的話語)
三、情感升華,激發(fā)共鳴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作者“悟人生之道”。這一部分主要透過對菊花的描寫來領悟母親“好好兒活”的意義,明白生命的真諦。首先讓學生重點讀“贊美菊花”的這段話,再讓學生思考:母親堅持讓“我”看菊花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答案:母親是想鼓勵“我”學習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lián)P起生活的風帆。接著,再讓學生思考: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是什么話?這問題難不倒學生,學生們不約而同回答:就是希望兄妹倆好好兒活。最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這個“好好兒活”是怎樣的活?這個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既有開放性又有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懂得“好好兒活”既是母親臨終前的殷切囑托,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思索,更是對我們所有活在世上之人的告誡。
由傲霜的秋菊可以想到人,想到人在身處逆境時不能喪失對生活的信心,想到我們每個人應該擁有的人生態(tài)度,不管學生怎么回答,只要能感悟到生命的真諦,就是值得稱贊的。
四、延伸拓展,語言訓練
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后,深沉的母愛叩擊著學生的心弦,在此基礎上,巧妙地以“情”激“情”,讓學生自由表達內心的感受,談談自己的母親。學生在真情實感自然流露的同時,不僅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而且文道也得到了統(tǒng)一。
結尾引進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有關文摘,推薦課后閱讀。引導學生由教學文本走向課外讀物,把學生引向更豐富、更廣闊的情感天地。
(作者單位:廣東韶關樂昌市坪石鎮(zhèn)金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