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靠長江邊,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是楚國的都城。因?yàn)榈盟a(chǎn)魚蝦,宮廷天天有魚饌食用??墒?,楚莊王雖然喜歡食魚,卻嫌吐刺麻煩,這使御廚和臣子為難得很。有大臣建議,何不出榜招賢,找個(gè)會(huì)做無骨魚菜的名師?榜文貼出不久,有個(gè)打魚人應(yīng)召,做出一道好魚菜。他在做魚時(shí),先剔魚刺,楚莊王愛吃他做的魚,但并不滿足,因?yàn)樗荒馨阳~肉中的小刺剔干除盡。
有位酒館老板聽說此事,為能得到楚莊王重賞,苦心琢磨無骨鮮魚的制法。盛夏某天,早晨買回大筐鮮魚,準(zhǔn)備試制無骨魚肴,不料早飯后風(fēng)起云涌,大雨傾盆,無人入店。到傍晚,大雨仍是不停,店主心急如焚,這大筐的魚如何是好。正這時(shí),偏偏三歲的兒子又跑了過來,嚷著要吃米糕。店主煩了:“老子的魚都沒賣,你還想吃米糕……”但剛說“米糕”二字,眼前突然一亮,心中有了主意。他連忙哄走兒子,將魚去骨取肉,剁成肉泥,摻些豆粉,食鹽之類,攪拌均勻,放進(jìn)籠屜,蒸成魚糕。第二天,把魚糕切成小塊,加湯上料,烹制出來,結(jié)果顧客無不連聲稱好。
恰巧,楚莊王這天游江陵八景,經(jīng)路邊小店,聞到魚香,不免叫人探問。待回明香味由“魚糕”引起,楚莊王甚感新奇,立即招店主進(jìn)宮。店主到宮中,精心制作魚糕,楚王見這魚糕潔白如玉,魚香撲鼻,吃到嘴里,鮮嫩異常,爽滑可口,并且無骨無刺,好不高興。從此,店主成了楚莊王的御廚,專做魚糕,楚莊王還將魚糕封為“國菜”,人們又稱它為“楚糕”。
(選自《吃到公元前:中國飲食文化溯源》/張宇光 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