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蓉
《在沙漠中心》是通過內(nèi)心獨白的形式來展現(xiàn)人物的思想活動,用極為形象甚至帶有一定詩意成分的語言展現(xiàn)了嚴酷的環(huán)境與內(nèi)心的掙扎,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而不夸張,真實而不虛夸。人物對生活意義的思考,有讓讀者感受到哲理式的深刻,人物思想境界的崇高。所以教讀本文,應抓住人物在極端惡劣艱難的環(huán)境中心理活動過程,體會、了解人物心理變化的內(nèi)在動因,以及人物對生活和生命意義的理解。尤其是感受人物在與自然抗爭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內(nèi)心的抗爭,最終戰(zhàn)勝困境、戰(zhàn)勝自我的勇敢的人的形象。這一教學重點也成了教學難點。要梳理出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并不是十分困難,但是要讓學生感受并理解人物心理變化的內(nèi)在動因以及人物對生活生命意義的理解就比較困難了。
主要對策是有效設問和小組討論。教師根據(jù)對文本解讀,設計問題帶學生走入文本,然后依據(jù)學生的討論所給出的回應適時追問。這一對策來源于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整體深入把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討論、理解。并且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應善于明銳地抓住追問時機,點撥學生確切的把握文本。
首先要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才能走進他的內(nèi)心。本篇課文要學生理解圣??诵跖謇锏男睦碜兓娜嗽趧右颍?,可以引導學生在文本中發(fā)現(xiàn)“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一般情況下,學生根據(jù)對文章的初步了解都能感受到“我”身上具有勇敢、堅強、不畏艱難等品質(zhì)。在要求學生回到文本,用文中的描寫人物的具體詞句加以佐證。通常學生會尋找那些描寫“我”在困境中抗爭的語句,例如: “如果我能回去,我還會卷土重來?!?“我沒有一點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yè)的人來說也很平常。不過,我總算是呼吸過海風了?!?“上路吧,……我們應該繼續(xù)走下去?!?“不管怎么說,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還會重來?!钡染渥印?/p>
這時可以適時地追問,從哪些因素可以看出他與普通人一樣有對死亡的恐懼?學生就會在“我逃不出兇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臉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頭上!”“為了躲避它,我像困獸一樣團團轉(zhuǎn)?!薄斑@不是寒冷,是別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钡染渥影l(fā)現(xiàn)他也有普通人的恐懼。緊接著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是什么讓他堅持下來?是對生的渴求,惡劣的環(huán)境逼使他戰(zhàn)勝困境,對生的渴求促使他戰(zhàn)勝內(nèi)心的恐懼,認識自我。從而使得學生認識到圣??诵跖謇镏阅軌虺狡椒彩且驗樗軕?zhàn)勝自我,使得學生對人物的認識更深化。
至此,了解圣??诵跖謇锸且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起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由此,使得學生了解到他的心理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內(nèi)在動因。更可貴的是,在認識到人物的內(nèi)心后,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思考,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理解圣埃克絮佩里對生活的看法做好了鋪墊。
《在沙漠中心》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他們的語言習慣、表達方式不同于我們漢語,因此學生在語句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其是本文存在著大量的議論式的內(nèi)心獨白,這種表達方式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是很少采用的。尤其是在闡發(fā)自己對生命的看法時,有許多哲理性非常強,意味豐富的語句,這些都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想要學生體會、理解的唯一途徑就是對文本提供的描述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語言領會與體悟。因此,我認為在引導學生理解過程中,可以調(diào)動起多種學習方式,其中“小組討論”是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解決難點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討論中教師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經(jīng)過自己醞釀和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通過討論才會有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匯,然后不斷涌現(xiàn)出新的觀點,使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深入、深刻。所以在理解他對生活、生命的看法時設置了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
主要討論以下問題:1、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到人物對生活的看法?2、你認為人物是怎樣看待生活與生命的?3、當你遇到“人生的沙漠”時你會如何面對?(可以化用文中的語句)
“我需要生活。在城里,已經(jīng)沒有人的生活?!?/p>
“飛機,他不是一個目的,而是一個工具。”
“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nóng)人期待春天,我們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們在群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通過飛機,人們可以離開城市和他們的會計師,可以重新找到農(nóng)人的真諦?!?/p>
“我沒有一點兒遺憾。我奮斗過,但我失敗了。這對從事我們這個行業(yè)的人來說也很平常?!?/p>
“我一點兒也不喜歡斗牛士,我喜歡的不是危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那就是生命?!?/p>
在這些富含哲理的語句中,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比較深刻的體會到“他喜歡有自己追求的生活” “他喜歡的是有奮斗,沒有遺憾的生命”“他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的思考熱情被激發(fā)。當一切水到渠成,學生在回答如何面對“人生的沙漠”時,給出了這樣令人興奮和鼓舞的語句:“我們期待黎明就像農(nóng)人期待春天……”“我不抱怨,我領略過一次海風的滋味?!薄?我們還應該繼續(xù)走下去?!薄爸灰幸唤z希望就要勇敢地走下去?!薄胺艞壥侨跽叩倪x擇,選擇生,需要更多的勇氣?!薄斑x擇奮斗,選擇承受,本身就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好詮釋?!?/p>
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并且超越了文本,化成他們對生活與生命意義的思考與感悟。教學難點就在熱烈的討論中被化解。
有效設問,著眼于帶動文本的整體品讀,引導學生直抵學目標的深層次思考,避免了零碎、繁復的碎問,使得學生對人物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生活和生命意義的討論也就呈現(xiàn)出積極活躍的景象,他們的探求欲望激發(fā)出來,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學難點自然攻破。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聞堰鎮(zhèn)聞堰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