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憲義
初中英語是繼小學英語和銜接高中英語的基礎階段,無論是英語教師還是學生,在此階段最容易出現(xiàn)學生不適用、教師無所適從的“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作為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才能更好適應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師生基本要求需要在英語教學中禁止“三不宜”,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學方法不宜采用“講授式”
對于初中英語教師來說,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每位老師在變革教學觀念、方法、學法等的過程中,多數(shù)人還在認真比較以前較為流行的“講授式”教學法和現(xiàn)在較為普遍的引導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進步性。學英語是學語言,學語言就是要學會別人(就是使用該語言的本土人士)怎么說,我們就怎么說,別人怎么讀,我們就怎么讀,別人怎么寫,我們就怎么寫。教英語不是老師會就行,關鍵還要學生能。所以課堂應克服教師一講到底,侃侃而談,而應該用教師的激情和活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聽說讀寫這些實踐活動中去感悟語言,也就是要讓他們參與更多的語言活動,把表演的舞臺留給孩子們。讓他們覺得我該上臺,我們組該展示,達到這種效果,那教學效果就不用太愁了。
二、教學設計不宜忽視“聽與說”
英語教學涉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寫與讀在平時訓練得比較多,而聽說往往容易受到忽視,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教學中較為注意對學生聽和說的訓練,我認為只有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同時提高,才能真正的學好英語。在日常教學中,英語知識比較散碎,要求不斷重復性記憶,重復學習容易喪失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就十分重要,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設計富有創(chuàng)新教學準備,比如,在通過大量反復語言輸入學習中,從口頭上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總結出一些習慣表達;其次,通過聽力訓練進一步熟悉這一語言現(xiàn)象。接著通過兩兩結對活動和小組活動等學習方式,談論自己、他人對學習方法的不同。教學內容大多以學生聽說為主。尤其是對部分基礎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激起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積極配合教學內容,大膽參與到各種教學活動中來。
其實,教學過程也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好教師從來不會認為有“笨”學生,只有“笨”教師,教師最多應從自身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同時根據班級實際狀況,因材施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對學生的興趣、知識基礎、認識特點和智力水平等背景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作為安排學生學習活動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為了教學更加形象客觀,我們還可以引入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教學方式,讓教學更加客觀形象。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對與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要。對日常教學的及時反思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找出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學的途徑,制定更加適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計劃;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興趣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促進學生進步。課堂設計缺乏適當適時的教學評價,不能及時獲悉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收獲,有多大收獲等學情;課前設計“想教學生什么”,課堂反饋“學生學到什么”和課后反思“學生還想學什么”三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統(tǒng)一。
三、教學輔導不宜“一刀切”
加強課外輔導、個別輔導。充分利用課間監(jiān)督檢查差生的單詞背誦情況;利用中午時間給基礎較好的學生出一些符合其實際的練習題。就這樣盡自己最大努力,兼顧每個學生,使全體學生能用所提高。對于英語基礎比較差,口音帶地方味很濃厚的學生要單獨輔導,并在以后教學中還應加強對差生的鼓勵和監(jiān)督。比如,聽力部分相對較易,而綜合分析理解的能力比較欠缺的學生進行對應輔導。在單詞拼寫方面,要求這些學生在掌握單詞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句意寫出正確形式,具有很大的綜合性,這不僅考察了學生對詞匯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同時也反映了學生的語法知識及及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對這些學生通過語境對詞類、固定搭配,交際用語及生活常識進行綜合考查。最后,還要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即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語篇的理解和邏輯推理能力的考查。比如,選用有一定難度的短文,注意學生在判斷選項時,往往忽略語意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對所選答案往往只符合局部意義,而與全文的意義相悖的部分加以更正。
總之,教師要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課堂內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并且要不斷總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認真反思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正確處理好容易出現(xiàn)的“三不宜”問題,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鄭州市第七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