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fā)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體系,自戰(zhàn)國以來,發(fā)展到清朝鴉片戰(zhàn)爭之前,已經過約兩千年的發(fā)展,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起源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tài)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對于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zhàn)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fā)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和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tài)性、情節(jié)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膩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嚯y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于上層社會對繪畫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yǎng)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灑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tài)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tǒng)一,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占了絕對優(yōu)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一代巨匠吳道子在人物畫(含宗教畫)畫和山水畫領域里都有重大貢獻。他的人物畫,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人物衣帶如風吹波動,人稱“吳帶當風”。代表了人物畫發(fā)展的成熟。他和王維共創(chuàng)的“水墨山水”畫法和當時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chuàng)的青綠山水畫風,分別被明文人畫“南北宗論”尊為南北二宗。唐代韓滉作《五牛圖》是傳世的最早作品,代表了當時流行的牛馬畫的高超水平。
◎鼎盛
五代兩宋之后,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并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在整個卷軸畫風格發(fā)展中,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就傳世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遺存遠勝過以往任何時代。宋代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成就不及唐代,但在山水和花鳥畫領域內,經過長期蘊釀,唐和五代漸趨密切,逐漸興起的文人畫創(chuàng)作高潮,關鍵也在宋代形成。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并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準,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有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fā)展的繁榮局面。文人畫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是導致中國畫風格演變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創(chuàng)作一度繁榮。北宋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綠山水和荊關的全景山水。晚明又有董其昌提出文人畫的“南北宗論”之說,將文人畫推為至尊,對清一代山水畫風格起到了深遠影響。
◎延續(xù)
繪畫發(fā)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fā)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fā)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于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tǒng)一,并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杰出人物和作品。
國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象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獨具藝術魅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