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收藏錫壺自明代開始,民國初期達到高潮。20世紀80年代以來,錫壺收藏初為冷門,嗣后逐漸發(fā)展起來,成為古玩收藏的一個分支。
錫壺的趣味與把玩
錫壺是一種長時間被遺忘的古玩,其趣味往往和發(fā)現(xiàn)連在一起,驚奇伴隨著對錫壺的了解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據(jù)一些收藏錫壺的老玩家講,重樣的錫壺比新發(fā)現(xiàn)的錫壺還難碰到,常見常新,這是錫壺收藏最大的魅力。
錫壺的樂趣首先在于淘買的過程。能在古玩市場或相關地方邂逅自己心儀的錫壺,玩家定會一連幾天都高興不已,笑逐顏開。不過很多藏家對于這個過程,更多的時候不得不看自己與某把錫壺的緣分。若是有緣,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也會“得來全不費工夫”;若是無緣,即便有幸遇見了,最終也還是會失之交臂。淘買淘買,先淘后買,淘寶的過程往往勝過結果。
幾年前,作者曾在天津沈陽道古物市場意外發(fā)現(xiàn)一把錫質的四魚球形太極八卦光沿異型壺。當下一眼中的,愛不釋手,遂花費兩萬多元錢買下。交易成功后,此事本該告一段落,但通過和賣家閑聊,得知此壺不是一把,其實是—對。另一把底部也是呈四魚球形,但頂部邊沿則是制成太陽光發(fā)射狀,乃民國年問某一國民黨高官慶壽,地方鄉(xiāng)紳為巴結討好,特意請當時民間頂級的錫壺制作藝人專門打造的祝壽賀禮。因此,世間只有一對,絕無雷同,不過可惜因年代久遠,兩把錫壺分別流落民間,目前賣家手上只有剛賣給自己的那一把,而另一把卻不知所蹤……。作者不聽此話還好,一聽之下心癢難熬,誓要找到另外那一把!于是,我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探另一把錫壺的下落,但兩年過去了,始終毫無頭緒……。本來準備放棄,不做他想,但有一天,我突然在潘家園舊貨市場地攤上發(fā)現(xiàn)了那把四魚球形太陽光沿異型壺!在下興奮之余,認真判定其屬真品之后,便二話沒說毫不猶豫地買下此壺,并捧回家中,這對失散多年的異型壺終于在他家得以“重逢”。
為了集齊各大系列,藏家往往費盡心血。其他的系列暫且不提,僅以“12生肖”系列為例,作者前后共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直到最近一年才收集全。
收藏錫壺的雅興在于賞玩藏品時的愜意。閑暇之時,藏者沏一壺碧螺春,伴著裊裊茶香,小心翼翼地拿過幾把錫壺把玩琢磨,即便之前的心情再怎么浮躁,此刻也會變得莫名的平靜。而那形態(tài)各異的壺形,流暢自然的弧線,精雕細琢的花紋,古樸細膩的質地,動人離奇的傳說……每一樣,都令他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如時間夠長,他還會用干凈的鬃毛刷,仔細地清除壺內(nèi)外縫隙之中的灰塵,然后再用質地柔軟的干布將其一一擦拭一番,對錫壺的萬般情意,盡在不言之中。
把玩錫壺的最大收獲,是藏家通過錫壺結交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以錫壺為題,可以互通信息、暢談對錫壺的認識和新發(fā)現(xiàn),互相增長了很多新知識和新名詞。特別是,通過舉辦錫壺收藏展、錫壺研討會、交流會等,接觸了很多這方面的專家。一些藏家興奮地說,“錫壺收藏使我又學了一門新工藝,走進了一個新領域。”
錫壺收藏在辯假、識假過程的收獲中得到樂趣。由于錫壺研究是一個冷門,在國家收藏部門專家也鳳毛麟角,所以,錫壺的收藏要格外小心,掌眼全靠自己。很多收藏家是在長期懷著忐忑的心情,反復斟酌才痛下決心收到一把壺的。收藏錫壺玩的就是心跳,在市場的摔打中成長。一些人玩了好幾年,收了幾十把錫壺,找藏友一看,發(fā)現(xiàn)只是檔次太低,假壺確很少,互相一交流,技藝大增。錫壺收藏的好處是,中低檔錫壺近年價格雖有提升,但一般藏家還買的起,提高還有很大空間。
錫壺收藏特別能夠增長知識,因其涵蓋的知識面很寬。既有錫壺的發(fā)展史,又有中國古代壺具造型的基本模式;既有錫壺的裝飾類別,又有其他古代金屬裝飾的模本;既有錫器的,又有紫砂的、瓷器的、紅木的、漆器的各種工藝;既有詩書畫印,又有廳堂樓閣,可以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從那方面入手、入眼、把玩都可以。擺起來,琳榔滿目,說起來,海闊天空。
錫壺的收藏切忌孤芳自賞,因為錫壺現(xiàn)成的研究成果太少,可借鑒的資料非常奇缺,勤于交流,別類旁通,才會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錫壺研究的學術成果和資料少,但金銀器、銅器、瓷器、紫砂器、木器、漆器成果與資料并不少,接觸一下,遇到問題查一下,也會有很大收獲。一些收藏者,錫壺收藏了好長時間,以為多了就是好。實際與藏友接觸—下,互相看一看,就會覺得大不一樣。收藏的交流要有文化,錫壺收藏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文化點和面,只要交流者確實為解決問題付出了一些勞動。在錫壺交流中,沒有權威的老師,只有學識與經(jīng)驗的相對豐富者,因此,大家都是平等地討論問題,結論都是自己作出的,錯了也不怕,糾正過來就是了,就有了新的提高。
錫壺的欣賞與鑒別
錫壺的欣賞重要是看造型、工藝、裝飾、鏨刻圖文、寓意文雅和包鑲等方面。當然,收藏者還會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興趣,來確定自己看中的某—方面。這里,僅是作者自己的一些體會。
錫壺的造型借鑒了中國歷史上很多壺具的原始創(chuàng)作,包括陶壺、銅壺(含青銅)、鐵壺、皮壺(背囊壺)、瓷壺、紫砂壺、藤壺等,例如:雙耳壺、提梁壺、執(zhí)壺、倒流壺、石瓢壺、瓜式壺、瓦當壺等。當然,也有不少自己創(chuàng)新的壺種與造型,例如:吸管壺、硯滴壺、溫水壺,生肖壺、雅趣壺、鴛鴦轉心壺、開光鑲玻璃壺、錫胎剔紅包漆壺等。錫壺的陳設效果非常好,多彩的造型、光潤的包漿,呈現(xiàn)出古樸拙雅的文化魅力,令人目不暇接。不僅是高檔錫壺,即使是一般的錫壺,陳設在殿堂中也是蓬篳生輝。
錫壺的工藝豐富多變,金、銀、銅,陶、瓷、玉;鎏、鍍、錯,嵌、包、鑲;名人大師貢品、文人巨賈定做名壺,應有盡有。所以,欣賞錫壺工藝最有意思,也最全面。幾十把錫壺即可知道中國古代壺具工藝之大慨。
錫壺的裝飾更是不潛余力,與工藝的結合恰到好處,即使是流傳了幾百年,曾經(jīng)的輝煌依然光彩照人。
錫壺的鏨圖文,包括詩書畫印,充分利用了錫質較軟的特性,在光亮的壺面上勾畫出一個個美麗的圖畫和傳說,且不會變形。在圖文中,有精美的書法、漂亮的詩文,寓意深刻的圖畫和花卉,當然也有古代金屬器上流行的紋飾。題款印章也是錫壺一絕,一次成形,不用燒制,當然也不能修改。僅將錫壺的圖文做成拓片展覽,也是林林總總,非常好看和有意思。
關于雅玩錫壺,更是勾人占有欲望的趣物。樂器錫壺惟妙惟肖,好像能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小橋雅舍,帶你走進中國農(nóng)村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意境;硯滴壺讓你忘卻了它是壺,而記住了他是文房用具。一句話,錫壺給收藏者帶來的是歷史,是中國古代的封建手工藝史。
關于錫壺的鑒別,用一位錫壺收藏家的話:“即難又不難”。說難是因為前面已講了很多,缺資料、研究成果和成名專家,很難一錘定音。說他不難,是因為錫壺收藏目前依然不很熱,錫價很高,做一把新壺和仿造一把舊壺成本差不多,想賣高價很難。特別是舊壺、好壺難尋,出來一把,很快就被收藏,仿造不容易。
但近年來,由于錫壺的價格不斷攀升,市場上假壺、仿造壺還是出現(xiàn)了。
目前,在市場上的假壺主要有三種。一為仿作造假,二為拼湊造假,三為改造作假。
仿作造假錫壺實際上是很難的,因為首先要有樣子,即真的好錫壺,僅有照片是不能仿出好錫壺的。其次,要有好錫料。再其次,要有好工匠。最后要有好鏨工,還要符合時代、地方特點,然后才是作舊。因此,這種假壺很少,而且,一般比較容易被識破。
拼湊造假比較多,因為舊壺、殘壺還容易找到,做起來相對容易些。特別是經(jīng)營錫壺時間比較長的商販,知道什麼樣的壺賣什麼價,也知道什麼樣的壺可以拼在一起能夠以假亂真。所以,這樣的假壺特別需要藏家多注意。
第三種假壺最近也有出現(xiàn),主要是把一般的、大路貨的錫壺去掉中間,做一個比較高檔的錫壺體,接上壺蓋和壺底,再作舊,成為一把高檔錫壺。有的在低檔錫壺上鏨圖案和紋飾,有的鏨上名款或書法。這種假壺比第二種好鑒定,主要是做假不好統(tǒng)一,細看容易露出破綻。
鑒定后兩種假壺,重要的在于要知道錫壺不同時代的特點和錫質的好壞,注意錫壺工藝的流暢性和真假包漿的區(qū)別。古玩行或收藏界,歷來把古玩表皮的色彩、光澤及質感特征概括為“包漿”,各類古玩由于材質不同,包漿的表相也是不一樣的。錫于常溫下在干躁的空氣中不受影響,但這在實際生活中是很難辦到的。現(xiàn)在市場上的錫壺,最晚也是建國初期制造的,至今已經(jīng)60年,大多數(shù)應是百年甚致2、300年以上的產(chǎn)品,如果長期處于干燥環(huán)境之中保存比較好的話,外表除了光澤不如新錫壺明亮以外,變化是不應太大的。事實上,這百十年,亦至二三百年,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戰(zhàn)亂不已,政局動蕩,自然災害頻發(fā),錫壺同其他古董工藝品一樣幾乎不可能與潮濕環(huán)境相隔絕。錫器受潮,表面會生成一種極薄的氧化膜,這層氧化膜會因為不同錫料中其它金屬含量的不同呈現(xiàn)出黃褐、紫灰、紫黑、銀灰、黑褐等不同的色彩,并與金屬錫的質感、光澤混合在一起,隨著年代的增長形成不同的包漿,成為錫器鑒定的重要依據(jù)。目前,古玩市場上有一種仿造的錫壺,表面包漿雖為黑褐色,但油膩而較厚,只要認真觀察,就不難看出其后做的痕跡?,F(xiàn)在錫壺作舊多以鹽酸加一定比例的鋅瀝,配成鏹水將其刷在仿做的錫壺上,再將錫壺放在醋里浸泡,反復幾次達到效果,一般顏色比較深。
再一個很重要的是看錫壺內(nèi)部的水銹和用過的痕跡,水垢作舊比較難,也較容易辨認。
錫壺鑒定的基本條件是慎重,多看幾遍,反復斟酌,假壺最大的漏洞是不矜看。
錫壺的收藏與研究
錫壺收藏同其他古玩收藏一樣,興趣是第一位的。要多接觸、多了解,相信自己的感覺。要能夠感到錫壺的文化魅力,多接觸是非常必要的。很多錫壺愛好者真正收藏是陷入癡迷以后,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和有趣,買一兩件真假無所謂。邁進收藏和陷入癡迷,往往間隔時間不長。
在目前全國古玩市場上,老錫壺還時有出現(xiàn)。從根上講,老錫壺生產(chǎn)、流通在民間,一般在百姓家中并不起眼,但又不容易被遺棄。所以,近些年隨著農(nóng)村、城市的改造,家庭陳設的更新?lián)Q代,一些錫壺被古玩商人發(fā)現(xiàn),投到市場上來。因為這類物品的收藏在古玩界中還算冷門,所以價位并不太高,購買的藏家也很有限。
錫壺收藏,開始還是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高、精、尖,由本色錫壺到工藝錫壺,由好看好玩,到分門別類。藏家對錫壺文化的感悟和認識,只有通過把玩和交流才會獲得,閉門孤芳自裳是很難有進步的。特別對于錫壺收藏,由于好的錫壺一般只有一件,錫壺的生產(chǎn)大多為單個錫匠或錫鋪所為,所以,藏家之間的交流顯得比其他收藏更為重要。當然,錫壺收藏的問題也有,就是前面提到的因素,即研究資料和學術成果比較少。
最早關于錫器研究的論文是李鴻慶先生的《明清錫器叢考》,刊登在1947年10月10日出版的《國立沈陽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匯刊》第一期上。近些年,錫壺的研究工作隨著收藏的發(fā)展,也不斷有新成果出現(xiàn)。特別是關于錫器的研究,有了一些文章和圖書出版。例如,周繼烈刊登在107期《收藏》雜志上的《說錫壺》,楊巖占刊登在112期《收藏》雜志上的《說點銅》,維微刊登在《收藏家》雜志上的《說錫器》,安久亮刊登在第三期《北京收藏家》雜志上的《高博達和他的錫壺收藏》,以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錫器》和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陳駿等著《錫的地球化學》等。
發(fā)表有關錫壺收藏和學術研究的文章最多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曾經(jīng)的錫壺、錫器生產(chǎn)地方的網(wǎng)站,人們在回顧當?shù)貧v史的同時,關注了錫器和錫壺的生產(chǎn)與銷售。例如:河南滑縣,涉及其下屬的道口鎮(zhèn)錫壺;山東威海,涉及到威海衛(wèi)的鑲錫壺;云南個舊,涉及到錫都的清代錫器;廣州的打銅街,涉及到廣州點銅錫器,等等。
關于錫壺的保養(yǎng),重要的是牢記錫質器物的特性,一為質軟,二為怕冷和潮。因此,錫壺的把玩、運輸、擺放要特別注意,不要劇烈的磕碰,擦拭尤其是有了油垢不要用砂紙,即使是細砂紙也不要用,以免毀壞錫壺的表面光澤。清洗錫壺古有“錫器以木材灰煮水,用木賊草洗之如銀?;蛴梅试頍崴嗫??!敝ā#ňS微《中國錫器圖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明代張岱著《夜航船·卷十九·物理部·器用》載“錫器上黑垢,用醺雞鵝湯之熱者洗之?!扇~煎湯,洗錫器極妙?!绷硗?,存放地一定要干躁防潮,以防氧化。關于怕冷,也不要驚慌,其實只要不長期存放在攝氏0度以下,就會無礙。錫壺的保養(yǎng)并不復雜。
展望錫壺的再度輝煌
抗日戰(zhàn)爭以至解放戰(zhàn)爭以后,我國的錫器手工業(yè),特別是錫壺的生產(chǎn)與制作受到嚴重破壞,亦至一蹶不振。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原材料緊張,公私合營等因素,錫器特別是錫壺生產(chǎn)與流通逐漸推出市場。改革開放以來,云南個舊和山東威海兩地率先恢復了錫壺的生產(chǎn)。
2008年4月,有著“亞太禮品第一展”之稱的第十六屆中國(深圳)春季禮品展在深圳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在本屆展會上,來自云南個舊錫都的“中國斑錫”系列工藝品成為了眾人之驕寵。
個舊錫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冶煉技術,以提純度高達99.9%以上而聞名世界,被倫敦金屬交易市場指定為國際免檢產(chǎn)品,是僅次于金銀的“綠色環(huán)保金屬”。個舊早期的錫工藝品以實用為主,如香爐、燭臺、油燈、酒具、茶具等,其色似銀、光亮如鏡、光彩耀眼、富貴高雅及具有防腐、耐磨損、不破碎等特點,在我國豐富的工藝品百花園中獨樹一幟。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個舊錫工藝品家族也在不斷擴大,三百年歷史傳承,數(shù)代人自守虔誠,成就了斑錫工藝品高貴典雅的大家風范。1999年,斑錫工藝精品成為“99昆明世博會”指定贈送外賓的禮品;同年推出的六款(龍鳳溫酒壺、銀龜溫酒壺等)溫酒壺系列暢銷至今。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沉睡了40多年的威海錫鑲業(yè)終于迎來了枯木逢春的艷陽天。這與一位錫鑲藝人以及一批企業(yè)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如今仍舊蟄居在威海市區(qū)戚谷疃村一幢百年老屋里的谷祖威老人,就是當年開了威海錫鑲業(yè)先河的“和成”錫鋪掌柜谷寶和的嫡孫,也是威海錫鑲業(yè)的第三代傳人。谷祖威從剛剛記事起就對父親堆放在墻角的一箱子帶龍鳳圖型的“石塊”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父親去瞅未告訴他那是做什么用的。時光流淌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是病魔纏身的谷漢昭突然有一天告訴兒子:你要學習錫鑲技術。正是從那時起,谷祖威才知道,他的祖先們幾十年前曾在威海灘上創(chuàng)造過怎樣的商業(yè)奇跡。從此,谷祖威放學后的作業(yè)又增加了“學習錫鑲工藝”這一項。1984年,開放后的威海百廢俱興。已逾不惑之年的谷祖威按捺不住心頭的興奮,從炕洞重新翻出了那些模具和工具,然后步行二十多里山路,找到了當年“新和成”錫鋪的小伙計而此時已是80多歲高齡的王正修老人,召集了幾十號人,重新打出了“新和成”字號,開起了錫鑲工藝品廠。起初的創(chuàng)業(yè)總是艱難的,而收獲也是令人喜悅的。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谷祖威就將他的錫鑲工藝品賣到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文化底蘊豐厚的大城市,而他本人也成了那個年代為數(shù)不多的萬元戶,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民間藝術家”。緊隨“新和成”之后,以威海工藝美術廠為代表的一批業(yè)內(nèi)新秀崛起。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錫鑲工藝基礎上,吸收剪紙、刺繡、面塑等其它民間工藝的精華,對傳統(tǒng)錫鑲工藝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和改革,不僅實現(xiàn)了產(chǎn)品的規(guī)?;a(chǎn),還開發(fā)出了錫鑲鍍金工藝品,品種也擴大到了幾十種,并先后獲得過山東省科技興魯獎、工藝美術百花獎和國際博覽會金獎等殊榮,成為市場上的“領頭羊”。威海錫鑲新產(chǎn)品在國外市場上一路走紅,并每每客串“文化大使”的角色。每年的中韓經(jīng)貿(mào)洽談會上,錫鑲工藝品總是最受外商青睞的商品之_;許多當年在威海生活過的英國人的后裔,來威海時總不忘買幾件錫鑲工藝品回去,以便與其前輩們的藏品進行對比。最近幾年,廣東深圳市也有幾家錫器工藝生產(chǎn)廠家,主要生產(chǎn)新錫壺工藝品。我國一些高檔商廈里也有馬蘭西亞產(chǎn)的新錫壺工藝品,且價格不菲。據(jù)說,其工藝是由福建早年出海的工匠帶去的,主要以傳統(tǒng)錫茶具為主。
總體上看,我國的當代錫壺工藝品同清代的名家錫壺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明代錫壺精品相比,差距更大。應當說,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錫壺工藝品的生產(chǎn),還沒有與我國明清傳統(tǒng)錫壺生產(chǎn)接軌。從這一意義上講,當代錫壺工藝品的春天還沒有到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