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鮑照樂府詩中的生命主題

      2013-04-29 21:00:47朱秋云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3年5期
      關鍵詞:鮑照樂府詩

      摘 要:本文在結合鮑照生活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生平的基礎上,通過對鮑照部分樂府詩的解讀,選取其中一個頗有代表性的主題——生命主題進行研究。通過鮑照樂府詩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入世、憤慨不平、消極行樂等對待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結合儒、道思想,并運用心理分析學科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三種不同生命態(tài)度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論證,和大家一起討論思考其樂府詩中生命主題的內涵及現代意義。

      關鍵詞:鮑照 樂府詩 生命主題

      根據錢仲聯增補的《鮑參軍集注》,鮑照作品中現存的樂府詩有86首。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成就頗高的文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蕭滌非在《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中說:“鮑氏樂府之在南朝,猶之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其源乃從漢魏樂府中來,而與整個南朝樂府不類”,并稱他為“漢樂府大作家”。鮑照作為一位樂府詩人的聲名建筑在《擬行路難》十八首上,這一組詩震撼樂府詩壇,為樂府詩的興盛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鮑照的部分樂府詩繼承了《詩經》中的國風及漢魏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精神,對整個南朝樂府及唐代新樂府的發(fā)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鮑照樂府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本文選取其樂府詩中一個有代表性的主題——“生命主題”進行研究。

      一、積極入世

      儒家思想提倡直面現實社會,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力求探索一條改造客觀世界的道路,即便是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最終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他與那些逸民、隱者的區(qū)別就在于“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用孟子的話來解釋,就是:“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笨鬃右幌蛑鲝垺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但實際上不管天下“有道”還是“無道”,他似乎沒有一點退隱的意思。為了改變這個“無道”的世界,盡管他四處碰壁,卻百折不撓,“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此方面,孟子也毫不遜色。在他看來,無論得志還是不得志,無論困厄時還是顯達時,都不應該絕人逃世,他主張用自己的方法來“平治天下”,實現其“王道”理想;并且揚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而鮑照則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

      《南史》卷十三中記載:“鮑照字明遠,東海人,文辭瞻逸,嘗為古樂府,文甚遒麗。元嘉中,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照始嘗謁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義慶奇之,贈帛二十匹,尋擢為國侍郎,甚見知賞,遷秣陵令。”{1}這段記載表現出鮑照渴望建功立業(yè)、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

      鮑照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體現在其諸多的樂府詩篇之中。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十中寫道:“君不見■華不終朝,須臾淹冉零落銷,盛年妖艷浮華輩,不久亦當詣■頭。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孤魂煢煢空隴間,獨魄徘徊■墳基?!眥2}通過對木槿朝花夕落的描寫,對這種轉瞬即逝的繁華的描繪,勸誡人們應當把握今朝,積極入世,因為死后“一去無還期,千秋萬歲無音詞”。鮑照在《擬行路難》十一中寫道:“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君不見亡靈蒙享祀,何時傾杯竭壺罌?君當見此起憂思,寧及得與時人爭。人生倏忽如絕電,華年盛德幾時見?”{3}作者通過對“枯籜”、“亡靈”這些客觀對象的描寫,進而聯想到人生倏忽如絕電的命運,同樣勸誡世人要奮發(fā)進取,積極入世。鮑照在《擬行路難》十三中寫道:“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我初辭家從軍僑,榮志溢氣干云霄?!?{4}寫出詩人初從軍時抱負很大,情緒極高,表達了詩人起初滿懷壯志、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鮑照在《擬行路難》十八中寫道:“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丈夫四十強而仕, 余當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蘇息遇陽春。”{5}同樣表達了作者對前途充滿期望、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鮑照在《代出自薊北門行》中寫道:“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沖塞起,砂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時危見忠臣,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6}這首詩著重表現了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決心和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體現出鮑照思想中具有儒家思想模式下典型的“士”文化性格屬性。

      以上內容從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層面以《擬行路難》十八首為主體,并結合樂府詩中的其他作品,對鮑照的樂府詩進行了解讀分析,體現出鮑照深受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影響,進而表現出渴望建功立業(yè)并積極進取的生命態(tài)度。

      二、憤慨不平

      鮑照憤慨不平的原因受內外因素的雙重制約和影響。外有社會政治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內有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及詩人性格結構的主觀因素的滲透。

      外在的客觀原因主要體現在當時不合理的社會門閥制度讓寒門之士備受壓抑。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比較復雜,依然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劉宋是中國古代政治史和文學史的一個分水嶺。隨著北魏統(tǒng)一中國北方,中國史上漫長的南北分裂局面形成。這一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劉宋政權不僅目睹了外部的分裂局面,其內部的政權斗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外部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痛苦,內部貴族大地主給農民頭上加上了繁重的租稅徭役。那是一個充滿政治內亂與謀殺的時代,許多文人都因而慘死,正是在這樣一個危險的政治環(huán)境下,鮑照以一介侍臣的身份在劉宋諸王不同幕府的遷轉中度過了他的大半生。實際上鮑照本人就是一個政治斗爭下的犧牲者。

      內在的主觀原因主要是鮑照出身于寒門,屬于庶族,社會地位卑微。但其憤慨不平的根本原因是鮑照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后,人生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沒有實現自己理想中的人生價值。這一點我們可以結合鮑照的樂府詩作品,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進行分析。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fā)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理論。下面結合心理學科的知識,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較好地理解鮑照憤慨不平的原因。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

      “馬斯洛認為,忽視心理因素而一味關注經濟、政治、社會以及其他因素,會使我們對自己與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關系缺乏正確、合理的認識。在任何情況下,性格結構都應該被理解為是許多決定性因素的具體化。”{7}鮑照面對人生短暫、時光易逝的客觀現象,表現在其樂府詩中所有憤慨不平的根本原因,都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進行分析論證。

      鮑照在《擬行路難》其二中寫道:“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詩人以棄婦詩的形式影射出自己將不會再被君王宋文帝重用的萬般無奈,表現出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鮑照在《擬行路難》其三中寫道:“含歌攬?zhí)楹惚С?,人生幾時得為樂!寧作野中之雙鳧,不愿云間之別鶴?!痹娙艘蚤|怨詩的形式來表達個人的情感,這是由于詩人歸屬與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四中寫道:“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滨U照在《擬行路難》其六中寫道:“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以及鮑照在《擬行路難》十四中寫道:“男兒生世坎坷欲何道?綿憂摧抑起長嘆?!睆倪@幾首詩中可以看出,作者面對時光的流逝,社會的不平,自己無法實現人生的價值,內心感到無比惆悵。充分表現出詩人由于自我實現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憤慨不平之情。

      以上舉例從心理分析學科的角度,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樂府詩中的相關詩篇進行了分析論證,詩人充滿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與抗爭精神并憤慨不平的根本原因是詩人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

      三、消極避世

      南北朝文人的文化結構是儒道思想的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因此文化理念、哲學感悟形成合力影響著文人的創(chuàng)作。道家思想起于亂世,對南北朝文化的影響是以儒家文化整體衰頹為前提的。作為文人,儒家積極進取與道家淡泊明志的思想統(tǒng)一于一身,在失意時接受道思想的調劑和慰藉,達觀樂天,從而才能達到一種相對完善的人格精神。當處于亂世,或不遇時,難以自保,道家思想便成了他們心靈的安慰,他們心寄玄遠,游歷山水,怡養(yǎng)性情。作為南北朝初期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鮑照郁郁不得志,不為重用,遂心向老莊。因而他的思想以儒家為主,但是也融入了道家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道家思想是一種補充,使其思想更加深邃、完美。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寫道:“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眥8}這是一種道家極力提倡的淡泊名利的隱世生活境界。又如莊子在外篇《秋水》中寫道:“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眥9}在人生觀方面,莊子鄙棄這種追求名譽地位、聲色貨利的生活,要求達到精神自由的世界。這種超功利、超自然的人生追求,是作者不滿當時紛亂的社會,并企圖擺脫現實的空想,在生活中絕對不會實現的。儒家不多談生死問題,莊子則大談生死問題,認為對于生與死應該等量齊觀,不必悅生惡死。莊子肯定客觀規(guī)律性,但是完全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承認一切“事之變”都不是不得不熱的,實際上只是不動情感,泰然自若,就能“自適其適”了。這種自由只是一種消極的適應而已。莊子向往自由,其實只是用虛幻的想象來安慰自己。鮑照的部分詩篇中同樣體現出道家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

      學術界大都同意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并非一時一地之作,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作者經歷的增多,鮑照面對這些客觀對象的變化,思想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在詩中體現為由壯志難酬的憤慨轉為灑脫超然的無奈。

      灑脫超然的無奈體現為一種消極行樂的道家避世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詩中:鮑照在《擬行路難》其五中寫道:“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數相就,床頭恒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痹姼璞磉_出一種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消極的情緒。鮑照在《擬行路難》其十中寫道:“但聞風聲野鳥吟,豈憶平生盛年時。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北磉_出一種灑脫超然、及時行樂的無奈情感。鮑照在《擬行路難》十三中寫道:“流浪漸冉經三齡,忽有白發(fā)素髭生。今暮臨水拔已盡,明日對鏡復已盈。但恐羈死為鬼客,客思寄滅生空精。”隨著時間的變化和人生經歷的增多,作者的思想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出道家老莊思想對他看待自我人生和外在世界的影響。鮑照在《擬行路難》十五中寫道:“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蓖瑯芋w現出一種消極行樂的道家避世思想。鮑照在《擬行路難》十八中寫道:“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但愿樽中九醞滿, 莫惜床頭百個錢。直須優(yōu)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贝伺c《擬行路難》其五中表達的情感相似,體現出一種消極行樂度世的生命態(tài)度。

      以上從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層面對鮑照樂府詩中的相關詩篇進行了分析論證,體現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者自身經歷的增多,道家消極避世的思想開始對鮑照的人生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

      四、結語

      鐘嶸在《詩品》中評鮑照云:“其源出于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淑詭,含茂先之靡。骨節(jié)強于謝混,驅邁疾于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弊C明了鮑照雖然富有才華,但由于他社會地位低下,身份卑微,而無法被時代所重視,無法在當時的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生命主題體現了文學對人生命價值本身的直接的深思反省。上文中寫到的積極入世、憤慨不平、消極避世是鮑照面對社會和人生所采取的三種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這三種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在邏輯上是層層遞進的內在關系。正是由于詩人積極入世,才產生了憤慨不平的情感,繼而產生了消極避世的思想。不同的態(tài)度轉化也是一個正常的仕進文人所經歷的三種不同的人生狀態(tài),鮑照在樂府詩中流露出自己對生命的體認和感悟,在這種體悟中包含著詩人深沉的思索。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觀照我們自身,是為了我們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

      {1} (唐)李延壽撰,陳蘇鎮(zhèn)等標點:《南史》卷十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頁。

      {2}{3}{4}{5}{6} (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集校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86頁,第689頁,第693頁,第702頁,第13頁。

      {7} [美]馬斯洛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人本哲學》,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頁。

      {8}{9} 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第345頁,第510頁。

      參考文獻:

      [1] (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 錢仲聯.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3] 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5]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 (美)馬斯洛著,劉燁編譯.馬斯洛的人本哲學[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曹道衡,俞紹初.魏晉南北朝詩選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9]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作 者:朱秋云,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0教碩士研究。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歡
      鮑照樂府詩
      新時代音樂與樂府詩關系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藝術評鑒(2024年17期)2024-12-31 00:00:00
      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提升下樂府詩歌吟唱研究
      鮑照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楚辭》 的承變
      樂府詩中發(fā)展出早期敘事詩
      中華詩詞(2022年5期)2022-12-31 06:32:56
      樂府詩
      受氣包
      故事會(2021年19期)2021-10-13 06:04:36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鮑照樂府詩創(chuàng)作對南朝詩人的影響
      文教資料(2020年11期)2020-06-29 07:41:56
      鮑照辭賦與其書信文之對比
      ——以《登大雷岸與妹書》為例
      鮑照與《擬行路難》的創(chuàng)作
      双柏县| 新竹县| 顺昌县| 改则县| 崇左市| 木里| 抚顺市| 武陟县| 怀来县| 永兴县| 海晏县| 拉孜县| 灯塔市| 上林县| 库尔勒市| 金昌市| 白山市| 微博| 兴城市| 商城县| 南木林县| 平山县| 扎兰屯市| 濉溪县| 婺源县| 闵行区| 桃源县| 溆浦县| 柳江县| 通州区| 洞头县| 牙克石市| 始兴县| 恩施市| 滨州市| 钦州市| 监利县| 慈利县| 阳新县| 肇庆市|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