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紅俊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培養(yǎng)一個學生,不僅僅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其他學科如此,英語學科更是如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師應該做些什么?
一、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最基礎的內涵,要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必須找回失落的教育理念。加強情感教育,從而張楊個性,舒展生命。使其生命得到充分舒展,在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中學生正處于第二起跑線,這一階段,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教師要特別做到:
1.學會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到師生平等,學生才會進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
2.學會饒恕。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學生犯錯,應用自己的“情”去感化學生,讓其健康成長。
3.學會欣賞。課堂上不僅要鼓勵學生自主地、大膽地說,大膽地去表演,還要能讓學生靜靜地坐下來思考。使整個課堂處于寬松,熱烈,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有力地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二、學生群體的差異性,決定了課堂英語教學的循序漸進性
中學教育不同于小學教育。在農(nóng)村中學,有的在上學前根本末接觸過英語。進入初中,剛接觸英語,學生的興趣特別濃??墒菍W生個體有差異,決定了學習效果的差異性,而初級英語情景會話特別多,注重實用性,有的學生不易接受。教師不必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智力好的多接受一點,而智力差的則少接受一點。即學習要循序漸進,拒絕揠苗助長。
三、充分利用課堂,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時間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剛開始接觸英語,只能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進行。
課堂是師生交流最好的場合,在這一場合里,教師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針對教材和教學目標,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不同層面的對話,問答,讀寫。在課堂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配角,不同學生配給不同的養(yǎng)分,以滋潤其成長。
四、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
現(xiàn)行教材中的對話,單詞大都配有插圖。對于會話,教師可聯(lián)系插圖,事先把學生化妝成對話中人物的模樣,分角色進行表演。這樣直觀演示的效果肯定比死記硬背要強得多。對于單詞,可利用實物或教學掛圖,單詞串聯(lián)成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期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五、加負,并不是獲得高分的明智途徑
有的教師為了得高分,不惜一切代價給學生課外“加負”。據(jù)全國工委,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周末84.1%的少年兒童在家做“家庭作業(yè)”,其中,城市少年兒童平均做作業(yè)107.12分鐘,農(nóng)村少年兒童平均做作業(yè)72.26分鐘,85.12%的少年兒童讀課外書刊、報刊。其中城市少年兒童均閱讀45.03分鐘,農(nóng)村31.92分鐘,周末情況如此,更不用說平時。盡管教育部三申五令,必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但不少學校仍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巧立名目,使學生苦不堪言,成為辛苦一族。教育應是對學生身體的倍加愛護,而不是無視,甚至摧殘。
六、學習評價的多樣性
英語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僅用書面考試來測定學生成績的好壞還不夠,初級英語側重于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說一口流利的口語,會話能力特別強,但叫他動筆寫,效果并不理想,而有的學生卻是“暖瓶里裝餃子”,一肚子的數(shù),卻不能用言語表達,只能用筆寫。
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因此,建立完善的學習評價機制,是學生獲得學習源動力的保證,以全面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由單一的試卷測試轉化為多形式的能力測查。
英語測評,分為口語測試、聽力測試、書面筆試。三者綜合才能評定一個學生。而這三者中前二者更為重要。學以致用,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工具,只有聽得懂,會正確進行會話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當然,由于學者要做研究,學生要參加升學考,書面測試仍占很大的分量。所以這三個方面,任何一點都不能削弱其分量。
七、能力測評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從多層面去評。既可在課內進行,也可在課外進行。如:1.積累型測評,這種測評重在對學生語言的積累與記憶的檢查。2.實踐型測評,這樣測評重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3.創(chuàng)造型測評,重在檢查學生對語法知識的運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能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人。而英語教學的目標主要是構建學生以聽、說、讀、寫為基本手段,以理解、辨析、鑒賞、創(chuàng)造為根本指向的語言能力,以及在這個知識經(jīng)濟與終身教育時代必備的英語自學能力,在自學中獲得英語知識的增量。提升語言實踐能力,最終全面建成個體嫻熟駕馭語言運用的能力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