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胡愛國
[摘 要]奧地利作家君特·施瓦布的《與魔共舞》是一部不朽的生態(tài)文學名著,比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還要早4年問世,但很遺憾的是,它迄今為止還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在20世紀50年代“環(huán)境保護”和“綠色”等生態(tài)理念還沒有誕生之際,施瓦布就已提出人類應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友好相處、保護土地資源不受污染、禁止對森林進行濫砍濫伐、尊重和保護動物、理性使用科學技術等一系列超前的生態(tài)思想,誠為寶貴且實屬難得,他也因此贏得了后世的尊重。本文通過對他的27部生態(tài)著作和許多生態(tài)專場報告進行剖析和解讀,著重分析其閃光的生態(tài)哲理思想,旨在提請學術界對這位歐洲“蕾切爾·卡遜”的環(huán)保實踐和思想成果給予更多的關注,并為當今生態(tài)文化的傳播開拓一個新的視野和研究領域。
[關鍵詞]君特·施瓦布;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思想
[中圖分類號]I521.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5-0034-08
[作者簡介]江 山(1965—),男,安徽廬江人,德國哥廷根大學碩士,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廈門大學生態(tài)文學團隊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德語生態(tài)文學與西方生態(tài)文化研究;胡愛國(1965—),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德國生態(tài)意識文明史研究”(10YJA752012)的階段性成果。
一、前言
20世紀60年代,在“環(huán)境保護”和“綠色”等生態(tài)理念還沒有進入公眾視野之際,美國人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發(fā)表的《寂靜的春天》猶如一聲春雷,宣告了人類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到來??ㄟd環(huán)保思想的誕生,不僅預示著長期以來流行于全球范圍內的“向大自然宣戰(zhàn)”、“征服大自然”和“人類必將戰(zhàn)勝大自然”等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終結,也深刻揭示了地球資源枯竭以及人類自身倫理道德淪喪墮落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梢哉f,正是這本不尋常的書在世界范圍內喚起了人們的環(huán)境意識,引發(fā)了公眾對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從而促使各國政府將環(huán)保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正是在這種思想浪潮的推動下,聯合國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huán)境大會,各國共同簽署的《人類環(huán)境宣言》標志著人類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的正式開啟。也正是因為卡遜在環(huán)保思想宣傳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在全球范圍內的許多地區(qū)形成了這樣一個普遍共識,即這部不尋常的著作是一部“人類首次關注環(huán)境問題的著作”,因為她“第一次對人類能夠戰(zhàn)勝自然這種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①而且這種普遍共識一直延續(xù)至今。殊不知,在《寂靜的春天》問世的4年前,在大西洋彼岸的歐洲大陸,就已經誕生了一部更為傳奇的生態(tài)文學名著,這就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君特·施瓦布(Günther Schwab, 1904-2006)的《與魔共舞》,其中的內容不僅涉及《寂靜的春天》所提到的濫用農藥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而且還更系統(tǒng)、更全面地對戰(zhàn)后歐洲經濟高速發(fā)展所引發(fā)的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核污染、噪音污染、食物污染、土地污染、森林死亡、汽車泛濫、人口激增、唯利是圖背景下人的道德淪喪等,進行了文學塑造和加工。②同樣,也是在他的積極倡導下,“世界生命保護聯盟”于1960年在薩爾茨堡成立,他同時擔任了這個擁有全球32個成員國的首任聯盟主席。③無論是身為作家為后世奉獻的27部生態(tài)小說,還是擔任聯盟主席期間所作的1500多場環(huán)保專題報告,都足以證明他超前的環(huán)保思想所帶來的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而這種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驚人的預判力無不應驗了隨后在全球范圍內所發(fā)生的種種可怕的環(huán)境破壞景象。所以,施瓦布生態(tài)文明思想所蘊涵的豐富而深邃的哲理思辨內容,在今天讀來,仍充滿著強烈的時代批判精神。
二、施瓦布生態(tài)哲理思辨解讀
思辨之一:誰輕侮自然,其實就是在作踐自己
1959年,施瓦布發(fā)表生態(tài)小說《魔鬼的廚房》,他借用魔鬼的口吻提出了此觀點。④在魔鬼看來,崇尚物質生活、不給子孫留下一片凈土的人類始終將自然踩在自己腳下,他們?yōu)樗麨?,向自然不斷地索取,以滿足自己的奢華貪欲,這種行為必將使他們成為自然的敵人,因為他們不僅掏空了地球,而且使環(huán)境中的各生態(tài)要素如空氣、水、土地、食物和自然風光等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受到嚴重的威脅。人類這樣做看似得到了富裕、幸福和尊嚴,其實卻是在作繭自縛、自我殘害,直至因此失去了生存的全部意義。
一生沒有離開過阿爾卑斯山的施瓦布對大自然有著獨特的情感。在他的第一部自傳體生態(tài)小說《河邊歷險記》中,他記述了自己在阿爾卑斯山崇山峻嶺中歷險游玩時對各種動物生活習性的詳細觀察和研究。①在《在群山魔力中》中,他還借主人公托尼之口表達了自己對山區(qū)向導這個職業(yè)的向往,因為這種職業(yè)既可以帶領游客領略群山之美,又可以登山滑雪,整日和家鄉(xiāng)的動植物們相守在一起。②這種“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③的喜悅心情也正是施瓦布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的真實寫照。什么是自然?自然對于人類具有怎樣的意義?對此,施瓦布在其1956年發(fā)表的生態(tài)小說《銀林鄉(xiāng)的護林員》中有這樣的表述:“我們的銀林鄉(xiāng)就是個小小的自然奇跡,它是上帝在他心情倍好的時候賞賜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你們不覺得有某種義務要去承擔嗎?那就是要保護好它,看護好它,哪怕我們腦子里會經常不經意間地閃現出要靠林木發(fā)財的不好念頭和非分之想也要堅持這樣做?!雹芩?,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在談到人在自然中的身份地位時,他有著清醒深刻的認識:“自然本來就存在,也永遠會存在。雖然人類在大自然中生存了上百萬年,但他只不過是一群匆匆過客。難道真的會有人相信,我們有權利去肆意侮辱蹂躪我們身邊的和我們心中的自然嗎?人啊,有時候看上去真的是一群可憐又可笑的上帝杰作啊?!雹菝鎸ψ匀恢械娜f物,他認為人類應給予它們應有的尊重和關懷:“如果在我們的大自然同胞面前沒有良好的行為舉止,那我們還談不上擁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生活,其準則就是要做到和平、公正和秩序”;⑥“大自然中的每一個動物都應該和人一樣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利?!雹咚?,對于人類輕侮自然的行為,施瓦布在他的另一部生態(tài)文學作品《心儀動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警告,以示人類保持必要的清醒:“在人類發(fā)展史中,許多因果關系還很難被我們真正洞悉和發(fā)現,這真是我們的不幸。人的生命很短暫,歷史中的許多傳說和精神遺留往往被以訛傳訛,甚至被篡改,如今已走樣甚至面目全非。所以,如此看來,當今人類身上剩下的也只有狡猾多端,根本沒什么聰明睿智可言?!雹嗳绾温斆黝V堑睾妥匀幌嗵?,而不是用狡猾的手段凌侮自然,讓自然成為人類的奴隸,這是施瓦布生態(tài)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一生研究探討的主要內容。
思辨之二:沒被污染的土地是確保人類和一切動植物安全生存的必要物質基礎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自古以來,人類在土地上辛勤耕耘,養(yǎng)育眾生,不斷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化肥、殺蟲劑等化學物質被大量地投入使用和森林被大面積地濫砍濫伐以來,土地保護遭受了空前的挑戰(zhàn),這種擔心顧慮在施瓦布的著作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在施瓦布看來,一方面,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為它提供了植物、水分、陽光和空氣。每一塊土壤意味著每一片面包、每一塊土豆和每一塊肉,所以,土地就是生命。而這種生命既不能從工廠車間里隨便加工生產出來,也不能用袋子隨便裝滿,更不能隨便被當做商品去論斤買賣?!雹崴?,土地的健康安全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健全的生命當得益于健康良好的土地。當土地遭受自然侵襲時,沒被破壞的土地應有這樣的存在形式:“健康良好的土地無論從生物學觀點還是從力學觀點來說都應該是保持恒定常態(tài)的,它可以抵擋風雨水患的侵蝕。一旦遭受破壞,那么它的結構也將隨之發(fā)生改變,它將會失去附著性而變得容易流失,一旦流失,土壤的侵蝕之門也就從此大開?!雹偎灾抢?、中國和非洲為例:“水土侵蝕災害使智利失去了4百萬畝土地,而中國則失去了4億畝土地。烈日炙烤使非洲大陸許多土地中的腐殖質層快速消退,目前僅剩下棉花單一種植的可能性?!雹诙硪环矫?,由于城市化浪潮和機械化的全面推廣,土地正逐漸被侵占吞蝕,人類生存正遭受巨大的威脅。在1958年發(fā)表的著名生態(tài)小說《與魔共舞》中,他結合大量的真實科學的數據這樣描寫分析道:“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狂潮正吞噬著越來越多的自然空間和土地資源,土地正遭受著死亡般的威脅。一個小小的奧地利每年就失去5000畝的土地資源,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則失去9000畝,其中2000畝為森林地。以這樣的速度蔓延,15年后,我們奧地利每年將會有1250個村莊,也就是說每天會有3.4個村莊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雹燮鋵?,早在施瓦布小說發(fā)表的當下,世界土地資源就已經嚴重不足了:“全球現有27.7億人口,只有1/5的人口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能吃飽穿暖,2/5的人口勉強擁有部分土地,但卻面臨著食物不足的危險,而其余2/5人口則完全處于營養(yǎng)不良的境地,或者說就根本沒有用于耕作的土地來糊口度日。每年死去的6000萬人中,有3500萬人死于食物不足,也就是說,每天有10萬人死于饑荒。”④最后,施瓦布揭示了化肥農藥的使用所導致的地力衰退的嚴重危害性。他認為:“不以自然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人工合成形式實現的生產力無疑是違背自然法則的。忤逆自然,就會戕害生命。通過化肥的使用固然增加了農業(yè)收成,但土地使用的可循環(huán)性就會遭到破壞,因為人工化肥僅是輔助肥料而已,不可過重依賴。1952年,在對巴伐利亞州22萬畝土地的調查中發(fā)現,在每年向這片土地傾倒幾百萬噸的人工化肥后,52%的土地已完全被酸化,96%的土地缺鉀。”⑤化肥催生出的糧食谷物也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威脅,它不僅降低了食物的維生素C含量,而且還破壞了食物的天然味道。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直接損害了人體健康。所以,“被強暴蹂躪的土地是無論如何也生產不出健康安全的食品的”。⑥比化肥使用更嚴重的還有農藥的使用。施瓦布不惜大量的筆墨,在《與魔共舞》第14章中以長達40頁的篇幅,詳細描寫了殺蟲劑的濫用對農田土地所造成的巨大傷害。他借用魔鬼的口吻,宣稱滴滴涕是一種他“最鐘情、最有效、最能置人類于死地”的農藥,它既可以直接毒殺人,也可以間接地通過土地、水、空氣、食物、動植物等進入人體,最終讓人類從這個地球上徹底消失:“首當其沖的是人的中樞神經,如脊髓和大腦。百萬分之五溶量的滴滴涕進入食物就可以造成對人體的極度傷害,服用5至10克就可以直接致人死亡。美國健康協會調查發(fā)現,美國各地幾乎所有食物中或多或少皆含有滴滴涕農藥成分。美國人每天食物中滴滴涕的平均含量為百萬分之一克。不難看出,這些有毒食物的主要來源就是被滴滴涕污染過的田畝平疇?!雹哒缢谟嘘P專場報告中所總結的:“化學法農業(yè)生產是環(huán)境保護的頭號敵人,因為三分之一強的在土地上施撒的化肥和農藥最后都進入到我們必須飲用的地下水和泉水中?!雹?/p>
思辨之三:森林死亡,人類也隨之滅亡,先是人類的靈魂,然后是他們的軀體
森林對于人類和其他萬物生存的意義不言而喻。鑒于二戰(zhàn)后歐洲經濟騰飛急需木材而不顧環(huán)境后果的現實,施瓦布列舉了大量恐怖的森林砍伐數據:“奧地利過去30年森林過度砍伐量高達8500萬立方米。瑞士每年以5%的遞增速度在砍伐森林。波蘭自戰(zhàn)后以來每年約砍伐2300萬立方米的木材。西德從1945年至1953年共砍伐了1.36億立方米。東德正在經歷著災難性時刻,它的森林總面積為280萬畝,而1953年后每年的砍伐數卻是它栽種數的兩倍,僅1947年就有3.7萬畝森林遭受火災,另外,差不多大面積的森林還同時遭到齒小蠹蟲、尺蠖蛾和松針毒蛾等蟲災的侵襲?!雹诿鎸@樣的現實,他明確指出:“盡管有些地區(qū)范圍內的森林補栽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應該看到,它們仍無法讓我們找回原始森林曾帶給過我們的富裕和幸福?!雹?/p>
曾多年在森林管理部門工作過的施瓦布對森林的特殊含義有著自己精辟而獨到的見解:“自然是人類的原始故鄉(xiāng),而森林是自然的心臟。森林中的每一片土地都緊緊地和人類的精神之根聯系在一起,深綠色的森林寶藏中無處不流淌著語言和音樂之泉”;④“森林為人類提供了一個生存、藝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傳播的空間處所,它猶如一個靜謐的小島,身處其中的人們能靜心思考,變得聰慧,它是一副能治愈過度文明病的良藥,也是人們看清一切事物本質的濯泉?!雹莩四馨l(fā)揮社會作用外,施瓦布還進一步認為,森林有著它不可替代的自然作用:“森林是一切生命的守護神,因為它確保了水循環(huán)的正常、氣候的穩(wěn)定和田畝的豐饒肥沃?!雹奘┩卟加盟钌瞄L的數據分析,使人們對森林的好處深信不疑:“樹冠可以遮擋太陽輻射,可以調節(jié)溫度。它可以直接吸收27%的降雨量,然后再蒸發(fā)出去,最后又形成新的降雨。”⑦在他看來,人的存在和森林的存在息息相關:“深扎在泥土中的根系有想不到的稠密的根須,它緊抓樹干,能保持水分。每畝森林中一米深的樹根能保持2000噸的水分。要是森林被砍伐了,它的根系和附近的地衣苔蘚也隨之死亡,土地也會失去它良好的吸水性和附著性,雨水就會直接流失。當風刮過時,地表上的潮氣就會很快地被吸收掉,那樣的話,也就看不見森林對氣候的調節(jié)作用了。土地的濕度一下降,莊稼也自然就會減產。要知道,森林可是有新鮮生命的玩藝兒。多少萬年不斷掉落、堆積的樹葉慢慢會形成一層腐殖層,那上面可生長著人類不可或缺的食物。人類在生物領域、社會領域和文化精神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和森林的存在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由于人類所需的糧食衣物完全依賴于地球上這一層植物衣裳,所以,毀掉這些地球上的綠色皮膚,就等于毀滅了人類自己。森林死亡了,人類也將隨之滅亡,先是人類的靈魂,然后是他們的軀體?!雹?/p>
森林的自然意義、社會涵義和文化作用鑄就了日耳曼人的靈魂,也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施瓦布認為:“西方人的靈魂其實就是森林之魂,因為我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直到今天還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雹僖簧芯可帧⒈Wo森林的他對森林可謂情有獨鐘,在他的生態(tài)文集《你們別演砸了未來》中,他不惜贊美之詞,向育林人、護林員和森林管理人員表達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之情,以表彰他們?yōu)樯直Wo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當這個時代的農民在和自己的傳統(tǒng)文明揮手告別、漸行漸遠之際,只有森林中的那些綠色人卻還在堅守著,要為他們的子孫后代守護好人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②“在這個喧囂的、對金錢充滿著貪欲的世界中,只有森林守護者是這片精神力量的源泉地,他們是無欲無求的偉岸之人,是人類精神的最后堡壘,也是理想主義的完美化身?!雹?/p>
思辨之四:殘忍地對待動物是人類邁出對自己也殘忍的第一步
但凡是生態(tài)作家都會對大自然中的一切動物賦予同情心、憐憫心和愛心,卡遜如此,施瓦布亦然。在他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中,熱愛動物的小說共計8部,如《幸運狗》、《在動物那找尋慰籍》、《七只獵獾狗和瑪麗莎》、《臉上長毛的伙計》以及《狗——我的好伙計》等。從中不難看出,作家對身邊可愛的小動物們充滿了友善和關愛之情。在《河邊歷險記》中,他記述了自己在第一次狩獵過程中的一段難忘的心路歷程:“我不能殺死這些動物,這世界就應該是它們的樂園。在這個世界上,它們不知人為何物,也不知害怕為何物。所有的動物都是我的朋友,我也應該是它們的朋友。我投出致命的武器,豈不辜負了它們孩子般的信任?我對得起它們的天真無邪嗎?我不能殺死它們!”④而在《在動物那找尋慰籍》中,他對動物的習性愛好有著仔細深刻的觀察,家犬、貓咪、豬、馬、牛、羊、野鴨、天鵝、鷹隼、刺猬、猿猴等都成為了自己親密的朋友。針對有人販賣猴子的行為,施瓦布在書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難道人們就為了一點點可悲的錢財就販賣這些高貴而有理性的生靈嗎?這些動物,哪個不聰明,哪個不性格鮮明,就像人一般?”⑤
針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科學實驗室中大量動物被用來解剖、成為科學試驗犧牲品的現象,施瓦布在其生態(tài)文集《要錢還是要命》中對這種行為給予了強烈的譴責和批評:“每天,在數以萬計的實驗室里,數以千計的動物被毫無目的、毫無意義地解剖來、解剖去。這些對動物們來說充滿著痛苦的、謎底早已知曉的試驗反復被學生們做來做去,為的就是要了解它們的痛苦嗎?這究竟有何可學?”⑥同時,他要求立法保護動物,以防人類的種種殘忍行為繼續(xù)蔓延,他認為:“在這個由人和機器掌控的世界中,動物們幾乎沒有了生存的權利,所以,必須制定出有關保護動物的法律。”⑦同時,他對人與動物之間應有的良好關系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只要我們不承認動物有情感和性格,只要在我們和動物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翻越的高墻,只要我們一直對動物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折磨殘害,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是精神的還是肉體的,其結果都將是我們人類統(tǒng)統(tǒng)被排斥在生命萬物的和諧統(tǒng)一體之外,最后的我們將是兩手空空,永遠與財富和幸福無緣?!雹嗳祟悶槭裁匆獙游锓赶伦镄校窟@樣的心理動因又是什么?作家在1962年國際動物保護年會的報告中作出了這樣的分析:“還需要多長時間我們才能找到這樣的人類,彬彬有禮、善良、友愛、忠誠、樂于助人和感恩之心應成為他們無條件擁有的品質和責無旁貸的鐵律?我們人類究竟有多大把握能在動物身上發(fā)現它們的至善至美?老實說,在它們那里,我們可以隨時發(fā)現它們的愛心,它們的忠誠,它們的感恩之心,即使是死亡,它們也無所畏懼,在它們那里我們永遠都不會被蒙騙迷惑?!雹僮詈?,在人和動物是否存在差異性這一問題上,他說道:“所有有生命的萬物都應該是我們人類的親戚弟兄。人不應該臨駕于動物之上,而應該和它們平起平坐。人們對動物需要有最深沉、最濃烈的大愛,只有這樣的人才深深懂得,從本質上說,動物和我們人一模一樣,沒什么差別。如果非要說差別,那僅僅是數量上的差別,而不是質量上的差別?!雹?/p>
正因為人類對動物無情冷漠的態(tài)度,才造成了大量無辜生命的毀滅。它們隨意地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們的皮毛和骨頭被隨意剝取,它們的尊嚴被毀滅殆盡,它們的靈魂已無處安身。這種無情冷漠和熟視無睹自然而然地會導致人類之間的敵視和冷漠,使彼此之間以鄰為壑,恃強凌弱,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甚至展開血腥的屠殺。戰(zhàn)爭、饑饉、瘟疫和自然災害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人類的這種劣根性。施瓦布認為,消除這種劣根性必須先從教育源頭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重塑新人,最后實現人和動物的友好相處。正如他于1968年在40多個城市所作的生態(tài)專場報告中所說的:“殘忍對待動物是人類邁出對自己也殘忍的第一步。我們不能容忍在我們的民眾中有任何野蠻人的存在,更不允許有任何培養(yǎng)這種野蠻人的骯臟的教育體制存在。”③
思辨之五:機器是一切垃圾廢物之母
機器因何而來?它為什么要生產?在一般人看來,機器是“技術”和“繁榮進步”的象征,也是“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在沒有理性的約束下,科技往往會成為一棵長在人類大腦中的毒草,把人弄得神經兮兮,讓他們一根筋地思考:“生命是什么?經濟最重要!自然算什么?經濟最重要!人算什么?還是經濟最重要!”正如《與魔共舞》中的魔鬼所宣稱的:“我要讓人類在光鮮虛幻的經濟奇跡和技術成就下走向自我毀滅”;“我們不會讓人類覺察到他們正成為絕望的奴隸。機器應該是他們的專制者,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產量應不斷提高,產品應全部賣光,否則機器就會閑置在那里,這就意味著我們剝奪了機器的權力。因此,地球任何一角的機器都要一刻不停、沒日沒夜、轟隆聲不斷地高聲吆喝著:賣出去!賣出去!賣出去!”④所以,在施瓦布看來,這種科技至上理念下的機器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疑會導致自然的徹底毀滅,也會對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極度傷害,更對人的道德倫理提出了空前的挑戰(zhàn),這種沒有將技術置于監(jiān)督之下的反思與批判將會變得十分危險。⑤
機器不僅能帶來巨大的銷售額,還能夠刺激和膨脹人的消費心理。人們只有瘋狂消費,機器的主人才能實現更大的利潤。《與魔共舞》中的魔鬼深諳此道,他一方面要讓自然資源枯竭,另一方面要讓人類在追逐金錢財富的美夢中走向自我毀滅:“對于今天的工業(yè)社會來說,刺激需求和消費意義重大。它是商品生產的一部分。供給就是命令,拒絕命令就應該受到懲罰。消費義務應強加到那些不想消費的人頭上。對生意感興趣的人是不能容忍消費者的克儉行為和任何辯解的。否則,銷售額就會下降。誰要是敢宣稱他節(jié)儉、簡樸、要求不高甚至有責任心地生活的話,他將被視為經濟發(fā)展的絆腳石、國家的敵人、技術進步的破壞者、反動派和瘋子,應受到無情的指責。今天的商人寧愿被人稱為小偷,也不愿背上什么都賣不出去的蠢貨的罵名。過去在人類精神道德中,人們強調做事應有所取舍的法則,今天在商品銷售行當里已讓我全然廢止?!雹偃祟惖南M動力欲望由此被魔鬼激發(fā)。在作家看來,魔鬼的這套理論恰恰是流毒至深的唯發(fā)展論思想所致,因為這種思想無視發(fā)展的制約性和目的性,以犧牲生態(tài)平衡和人類健康為代價,片面追求發(fā)展,以迎合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其實并不是人的真正需要。人類真正的需要應在于物質的充足、心靈的愉悅、精神的富有、技術的可控、社會的公平、自然的和諧以及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失去倫理控制和道德約束的機器只能是一堆廢鐵和垃圾之母。正如施瓦布所說的:“我們尋求的世界秩序和價值,并不是所謂的機器人、大經理、機器和化學反應,而是我們所需要的永恒的自然法則和人的每一顆善心。”②
三、結語
施瓦布上述生態(tài)思想中的許多至理名言可謂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作家從不同的生態(tài)批評角度深刻描寫和分析了二戰(zhàn)后歐洲經濟高速發(fā)展下所暴露的許多社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在于自然環(huán)境已發(fā)生急驟變化背景下人們對環(huán)境污染所表現出的無動于衷的麻木心理。作為環(huán)境保護的奠基人,施瓦布提出的環(huán)保理念在當時遇到了極大的阻力,甚至被人謾罵攻擊,正如他所寫道的:“當我們開始宣講生命保護的重要性時,有許多人譏笑我們,甚至對我們冷嘲熱諷,將我們稱之為不祥的信徒、歇斯底里的膽小鬼、毫無科學知識的門外漢、白癡和烏托邦主義者?!雹鄣S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這些環(huán)保理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他的生態(tài)思想和實踐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正如他在強調自己領導下的“世界生命保護聯盟”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時所提到的:“在奧地利,我們完全有能力阻止茨文滕多夫核電站的運營,也能夠促使維也納森林以混合林形式完好地保存下來?!雹芸梢娖渖鷳B(tài)思想和生態(tài)實踐所發(fā)揮的重大作用。
施瓦布和卡遜一樣,都是20世紀的生態(tài)思想巨人,他們優(yōu)秀的生態(tài)文明成果和智慧猶如燈塔,照亮和指明了人類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人類向何處去?如何將自然視為自己的親密伙伴?如何使土地得到更好的保護而免遭污染?如何在大森林里重塑人類的精神文化?如何以友愛之情善待一個個靈性十足的動物伙伴?如何讓機器符合我們人類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能更高效地運轉?作家施瓦布已給出了很好的解答,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徹底的反思和糾偏。正如施瓦布所說:“如果不再毀壞地球,想繼續(xù)生存下去,人類就應該徹底改變自己的觀點看法和生活方式。”⑤在我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今天,面對許多仍存在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等問題,五六十年前生態(tài)哲人施瓦布所提出的環(huán)保思想應該說仍具有鮮明而積極的時代意義,值得我們不斷加以總結和學習。
責任編輯:胡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