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益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5-0028-01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自主發(fā)展、改變學習方式、知識自主建構,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運用到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效果是顯著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他們自我發(fā)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煉了寫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現(xiàn)將此和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一起提出來,以期得到專家和同仁的指點。
問題一:學生只停留于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收集信息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信息,并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對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較明確。但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獲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因為,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于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說,真正對語文學科有興趣,并且認為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fā)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為熱心,他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為學習小組的頂梁柱。應該說,他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于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說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xiàn)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閑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后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根據(jù)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與他人交流,鍛煉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匯報,將自己的收獲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并繼續(xù)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他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匯報小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問題四:部分學生剪貼、抄襲資料,無實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為不感興趣,或者因為偷懶等眾多的原因,很多同學為了完成任務,往往是從書上、網(wǎng)上、報紙上、雜志上把別人的東西剪下來,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課堂上一讀了之。文章到底講的是什么,之間的關聯(lián)怎樣等,他們都不清楚,由于對自己的研究內容壓根兒就未認真思考過、探求過,所以就沒有一點自己的東西,因此,當其他同學問一些他們研究范圍內的問題時就一問三不知。這種風氣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將破壞學風,也會影響到為人的品格。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的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并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發(fā),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幫助他們深入思考。從筆者實驗過程中的反饋情況來看,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他們認為,在他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扎實,閱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時有時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策略二:強化群體參與意識
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指導工作,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lián)系,做好協(xié)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于與各學習小組聯(lián)系,了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chǎn)生的疑點等等,并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xié)調,也有利于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他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xiàn)旁觀者。
策略三: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他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為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xiàn)的狀況,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并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并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他們那兒獲得啟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獲的喜悅。
策略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德
通過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這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教師教育學生首要的應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一個人就算是學富五車,但如品德低下也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才。因此,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加強學生為人誠實的品質、實事求是的求知精神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除了要在平時隨機教育學生,在成績評價表中也應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