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
在廬山松樹路的西端,有一片奇形怪狀的巖石,其中一塊巨石上寫著“虎守松門”4個大字。這4個正楷大字遒勁有力,如果不看邊款,誰都不會相信它出自20世紀30年代一位70多歲的老翁之手。這位老翁,正是被譽為清末“維新四公子”之一的近代大詩人陳三立。
陳三立搬到廬山居住時已是77歲高齡,但一點都不顯得老態(tài)龍鐘、神志遲緩,仍然精神矍鑠、興致勃勃地游山玩水,神思敏捷地吟詩作賦。在他的眼里,寫著“虎守松門”的這塊巨石,就像是臥在他的居所“松門別墅”那里日夜與他相伴的壯虎。
陳三立1853年出生于官宦之家,父親是晚清赫赫有名的“封疆八大吏”之一的湖南巡撫陳寶箴。陳三立自小天資過人,受過極嚴格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但他偏偏生就一副桀驁不馴的脾性,參加科舉考試總是不守規(guī)則,率性而為,屢屢落第。1882年再次參加鄉(xiāng)試時,他拒絕用他深惡的“八股文”作文,而膽大妄為地用古散文體作文,置個人的前途于不顧,險些又因文體不合而落第。陳三立1886年中進士,官授吏部主事??伤痪镁蜅壒匐x京,跑到長沙去協(xié)助父親陳寶箴推行維新新政,時人譽他和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為“維新四公子”。戊戌變法失敗后,陳寶箴和陳三立同被革職,后陳寶箴被慈禧太后賜死。陳三立發(fā)誓不再入仕為官,自謂“憑欄一片風云氣,來做神州袖手人”。
陳三立從此便潛心于詩文寫作,成為清末民初詩壇泰斗。1924年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訪華時,專程到杭州西湖會晤陳三立,交流詩學詩藝,兩位大詩人的見面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陳三立和他的父親陳寶箴、兒子陳衡恪(師曾)、陳寅恪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和業(yè)績入選《辭?!?,祖孫三代四人同入《辭?!罚瑸槟壳爸腥A第一家。
1929年11月,陳三立離開居住多年的上海,前來廬山定居。廬山緊鄰陳三立的家鄉(xiāng)——九江修水(古稱義寧),陳寶箴、陳三立為官時曾多次游歷廬山,甚為喜愛,早有歸隱廬山之意。陳寅恪于1929年夏買下廬山一棟別墅,接老父上山居住,以了老人的夙愿。
這棟別墅位于廬山松樹路西端,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面積約170平方米。別墅四周怪石嶙峋,萬松挺立,環(huán)境極為幽雅清靜。別墅二層,有敞開式與封閉式相結合的門廊。別墅北墻還用堅石砌筑了3塊撐壁柱,以加固墻體的穩(wěn)定。陳三立入住時,將別墅做了一些改動,別出心裁地在院子前面的兩棵古松之間裝上石頭門闕,并刻上“松門別墅”4個字,使周圍的松樹、庭院和別墅融為一體,以后人們便將這棟別墅稱為“松門別墅”。陳三立還在二樓開一后門,建一小橋通達后花園。
松門別墅當時成了廬山文化活動中心,常是賓客盈門,熱鬧非凡。1930年,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的徐悲鴻暑假上廬山,時常來松門別墅拜訪三立老人。他還邀三立老人同游廬山美景,評點山川勝跡,使陳三立很是開心。陳三立特意寫了一首《徐悲鴻畫師來游牯嶺,相與登鷂鷹嘴,下瞰州渚作蓮花形,嘆為奇景,戲贈一詩》給徐悲鴻。1931年,陳三立再次邀請徐悲鴻上山。這次徐悲鴻索性住在松門別墅,一住就是1個多月,與陳三立一家相處甚歡,他為陳家老老少少10多人每人畫了一張畫相贈。
頗受贊譽的續(xù)修的《廬山志》也凝聚著陳三立的心血。陳三立居松門別墅時,江西實業(yè)家、方志學家吳宗慈常來拜訪。吳宗慈告訴陳三立,自清道光年以后,廬山志書研修便陷于停頓,200多年來廬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廬山牯嶺如何被洋人租借、開發(fā)的詳情極少為人知道,應該把《廬山志》續(xù)修下去。陳三立當即表示支持,隨后馬上聯(lián)絡在山的眾學者、名流,倡議續(xù)修《廬山志》,得到熱烈響應。陳三立總負責,吳宗慈負責具體撰寫。陳三立還延請常居廬山的著名科學家胡先骕、李四光等撰寫有關廬山植物及地質方面的篇章。1933年3月,志書告竣,陳三立親為審閱點定,為之作序,并請章太炎為《廬山志》寫跋,為廬山增添了一筆極為珍貴的文化瑰寶。
陳三立與忘年交李一平還鬧過一次笑話。出生于1904年的李一平在1927年就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社會科科長,后因不滿軍閥混戰(zhàn)、社會腐敗而脫離軍政界,于1930年上廬山避居,后創(chuàng)辦平民學校,義務教學,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黃炎培、杜重遠等都撰文予以褒獎。20多歲的李一平常向陳三立求教,陳三立十分贊賞這個年輕人的所作所為,將幾個孫輩也送到他的學校讀書。一天,李一平對陳三立的一個孫輩說:“等花開了,請你姑公來賞花、喝酒?!辈涣?歲的孩子沒聽清,放學回家就說:“姑公,花開了,李先生請我們全家去賞花、喝酒?!标惾凡豢芍?,立刻帶著一大幫家人直奔學堂而來,弄得毫無準備的李一平十分尷尬。三立老人朗聲笑道:“花沒開,酒還是要喝的。你沒準備,就到我家去?!闭f著拽起李一平就走,一大幫人前呼后擁地回到松門別墅。
陳三立的后半生雖然以文人著稱,但桀驁不馴的脾性并未改變。陳三立在廬山定居時,常來廬山避暑的蔣介石幾次想見見這位久聞大名的“維新公子”,但陳三立對蔣當時奉行的不積極抗日的政策極為不滿,每次都斷然拒見,根本不怕得罪這位灸手可熱的權貴。有一次蔣介石在松樹路散步,隨從告訴他陳三立就住在松樹路附近,蔣介石當即去陳宅拜訪。陳三立聽到家人通報后,立即從后門溜走。蔣介石也只能笑著說了一句:“此乃真名士也?!?/p>
陳三立在廬山居住的近5年中,為保護、開發(fā)廬山文化遺跡和自然景觀作出了很大貢獻。廬山著名景點——花徑的重建有他的功勞;廬山另一個著名景點——碧龍?zhí)兜拈_發(fā),他更是居功至偉?!瓣惾ⅰ边@個名字也和這些景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永存于廬山的山水之間。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4月上旬的一天,被貶在江州(今九江)任司馬的白居易和一群好友同游廬山大林寺。此時,山下的春花早已謝盡,而山上因氣溫較低,大林寺一帶卻是桃花吐艷,姹紫嫣紅,開得正好。白居易欣喜異常,脫口而出一絕:“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卑拙右状嗽姾芸炝鱾鏖_來。之后,前來大林寺山谷品賞桃花、緬懷白居易的歷代文人雅士絡繹不絕,這里便慢慢被稱為“白司馬花徑”。近代之后,隨著大林寺的逐漸衰敗,無人管理的桃花也逐漸消亡,這里便慢慢冷落下來,最后成了荒草萋萋的山谷。
1929年的一天,長住廬山的晚清學者李鳳高陪友人去仙人洞游覽,路過大林寺山谷時,看見路旁石工從泥土中挖出的一塊大石上寫有字,便停步仔細察看,見是“花徑”二字。他忙囑咐石工切勿損壞這塊石頭,當即轉身回去,找來陳三立和吳宗慈。3人圍著石頭細細研究,可惜因為邊款已被毀,實在無法辨認作者及年代。他們斷定,此石刻一定是后人景仰白居易,為紀念他在這一帶詠贊桃花而刻。
陳三立和李鳳高、吳宗慈決定以此為契機,重建“花徑”景點。他們向山上各界人士募捐,作為修路、筑亭、種桃及園林建設費用,響應者十分踴躍。他們在刻有“花徑”兩字的巨石上建起“花徑亭”,對石刻加以精心保護;又在花徑亭旁建一座“景白亭”,亭前立碑,陳三立親自撰寫了《花徑景白亭記》碑文,詳細記載了發(fā)現(xiàn)“花徑”石刻、重建花徑景區(qū)的過程。他們還在山谷中修建了石板小道,道兩旁廣種桃樹;還修建了一座石門,李鳳高題“花開山寺詠留詩人”8字刻于兩邊石柱,并題“花徑”二字刻于門額。至此,荒廢已久的“白司馬花徑”獲得了新生,引來政界要人、文人雅士和游客的關注,影響越來越大。后來政府不斷撥款對花徑景區(qū)加以擴充、完善,使之成為今日游人必至的著名景區(qū)。刻有陳三立撰寫的碑文的石碑至今保存完好,后人細讀之,追思當年三立老人及仁人志士重建花徑景區(qū)的義舉,焉能不心生敬重之情!
如果說,陳三立與友人重建花徑景區(qū)頗為不易,那么,他四探碧龍?zhí)?,終于將這沉睡萬年的“山北第一絕勝”開發(fā)出來的故事,更充滿傳奇色彩。
廬山瀑布很有名,東有三疊泉瀑布,南有香爐峰瀑布,西有石門澗瀑布,惟獨很長時間山北沒有名瀑。1930年,陳三立偶然聽人說,10年前勘探廬山地形的外國人曾在廬山山北王家坡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瀑布,十分壯觀,但因道路太艱險,多年來一直人跡罕至,至今仍默默無聞。
陳三立當即興致勃發(fā),要去尋幽探險。家人勸阻說:“你已是快80的人了,山里路都沒有,無法抬轎子,你如何能去得?”陳三立不服氣地說:“別人能走,我也能走;別人能爬,我也能爬。”家人再三勸阻,陳三立仍是倔強地要去。家人只好多雇請些有經驗的樵夫,護送陳三立往王家坡而去。
王家坡距牯嶺5公里多,之間的山路越來越陡,越來越窄,很快就消失在荊棘和亂石之中。陳三立下了轎子,前有壯漢揮刀砍路,左右有人攙扶老人,艱難地向前行進。
一行人跋涉了幾里山路,漸漸聽到前方山谷里有水聲。循著水聲前行,路越來越難走,陳三立走不了幾步,就要停下腳來大口喘氣。但他決不退縮,非要探個究竟。
又轉過兩道山梁,眾人猛然看見峰巒間兩條瀑布飛瀉而下,如同兩條蛟龍在山間嬉戲,時而合攏,時而分開,最后雙雙躍入巨大的深潭中,濺起晶瑩的水花。
眾人歡呼著來到潭邊,但見潭邊怪石嶙峋,綠蔭如蓋,潭水清澈碧透,倒映著天光云影。陳三立一行都被奇景所深深吸引,流連再三,不忍離去。
20天后,陳三立再次帶人前來。他和有關設計人員沿途仔細察看地形,選擇最佳筑路方案。陳三立還特意帶了石工來,在潭邊精心選了幾塊山石,將寫好的“憩石挹飛泉”和“洗龍碧?!钡阮}詞刻在石上。陳三立在“憩石挹飛泉”的邊款中簡要記述了探訪瀑、潭的經過:“王家坡泉石之勝冠山北,而徑路翳塞,阻絕人境。近十載前,??褪及l(fā)其秘。庚午八月結侶來游,導者楊德洵、顏介甫。跌坐雙瀑下,取康樂句(注)題記。散原老人陳三立,時年七十有八?!保ㄗⅲ簴|晉詩人謝靈運被封為“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绊陲w泉”出自謝靈運《初去郡》一詩)此后,廬山山北便有了名瀑——王家坡雙瀑。人們又根據(jù)“洗龍碧海”的題意,把雙瀑下的深潭叫做“碧龍?zhí)丁薄?/p>
不久后,陳三立好友、佛學大師歐陽竟無上廬山,陳三立特陪他再游王家坡雙瀑。歐陽竟無既為勝景所折服,又為老人尋幽探勝的壯舉所感動,特提議請陳三立根據(jù)自己所號“散原”而將此潭另立別號“散潭”。三立老人笑而婉謝道:“如此天工之美,老朽安敢擅奪?!庇谑牵瑲W陽竟無自書“散潭”二字,刻于潭邊山石。雖然此別號未曾傳開,但三立老人的功勞不會埋沒。
陳三立三探瀑、潭回來后,在廬山發(fā)起募捐,用于開發(fā)山北絕勝,捐者極為踴躍。陳三立將捐款交給廬山管理局局長,請他代辦此事。管理局局長極為重視,立即著手操辦。不到半年,一條便于行走的小道便出現(xiàn)在峻嶺之間。局長在潭邊題刻了“碧龍?zhí)丁?個大字,并在潭邊的山坡上建了一座聽瀑亭。
山路建好后,陳三立四游雙瀑、碧潭。他興奮異常,回來后充滿激情地寫下了《王家坡聽瀑亭記》,對瀑布、龍?zhí)蹲髁松鷦蛹氈碌拿枋?。管理局局長將陳三立此文刻于碑石,立在聽瀑亭旁,留存至今。
陳三立因年事太高,于1933年底戀戀不舍地離開廬山,去北平兒子陳寅恪處居住。1937年7月日軍占領北平后,鑒于陳三立的名望,多次請他出任偽職,均遭到他的痛斥。為了表示不與日軍合作的誓愿,陳三立有病也不服藥,當年9月竟絕食5日而死,終年84歲。臨終前,陳三立曾希望歸葬廬山,但因戰(zhàn)亂未能如愿,最后歸葬杭州牌坊山。
陳三立在廬山居住近5年時間,時時涌動的詩興撞擊著他那顆并未衰老的心,他寫了大量詩作,從中精選出103首,編成《匡廬山居詩》,其中他最為喜愛的是《中秋山居看月》:“籠湖搖海中秋月,移向匡君臥處看。洗露峰巒迎皎潔,帶星樓觀出高寒。一生閱世丹心破,萬里傳輝白骨殘。猶有酒杯邀對影,石根蟲語落欄干?!?/p>
1945年,陳寅恪在成都養(yǎng)病時,曾寫過一首《憶故居》的詩。詩序中說:“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崢廬,在南昌之西門;一曰松門別墅,在廬山之牯嶺,前有巨石,先君題‘虎守松門四大字。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境蒼茫,因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覽之者,得知予此時之情緒也?!痹娭杏小八砷T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之句,讀之令人倍覺凄然。陳寅恪自己可能也未曾料到,2003年6月16日,他和妻子的骨灰由后人護送至廬山,落葬廬山植物園內。在此之前的1993年,陳寅恪的侄子、中國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園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陳封懷已歸葬植物園。陳三立未能實現(xiàn)的遺愿,他的兒子和孫子卻做到了。
而今,松門別墅仍在,皎潔的山月仍然將清輝灑滿別墅,灑滿松林,灑滿匡廬的山山嶺嶺。然而,對月吟詩的老人卻不在了。人雖不在了,可情還在,意還在,魂還在。不然,為什么總有在廬山松樹路賞月的人說:“在很多年以前,這里住過一個老詩人,總愛在這樣的夜晚,舉杯邀月,對影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