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飛翔
公元263年,河南洛陽東市。走下囚車的嵇康被一幫劊子手簇擁著押上了刑場。由于此前獄中的無端摧殘與折磨,此時的嵇康已是遍體鱗傷,步履蹣跚,但他神情自若,毫無懼色。古往今來,文人志士中不乏視死如歸者,但嵇康無疑是其中一位最為從容、最為瀟灑地面對死亡的。即將身首異處的嵇康,在環(huán)視了四周之后,突然大喝一聲——“拿琴來!”
偌大的一個鬧市刑場剎那間變得鴉雀無聲,空氣在此刻仿佛凝固一般,四周出奇的靜,靜得幾能聽見一根針的落地聲。人們仰著脖、踮著腳,屏住呼吸,將目光投向嵇康。此時的嵇康從容、平靜,嘴角掛著一絲不易覺察的笑容。只見他迎著夕陽緩步走到琴前,提了提衣袖,揉了揉麻木酸疼的手腕,然后席地坐下。手指一撥,弦起琴響。起初是輕撥慢彈,弦音幽靜,淡遠疏落;逐漸轉(zhuǎn)為沉郁、悲憤、壓抑;后來節(jié)奏轉(zhuǎn)快,力度強加,隨著手指在琴弦上飛舞,琴聲激越雄壯,猶如勇士橫戈躍馬,叱咤風云,又似豪俠揮刀擊劍,一往無前。彈到一半時,眾人已是淚如雨下。嵇康、琴、生命,在此刻融為一體。就在大家心馳神往之時,突然間“錚”的一聲,弦斷音止。再看,嵇康已是披頭散發(fā),淚流滿面。只見他起身仰天大笑:“《廣陵散》自今絕矣?!?/p>
刀起頭落。嵇康,這位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含冤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40歲。是什么導致了嵇康的死?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呢?
嵇康,字叔夜,譙郡(今安徽宿縣)人。生于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他的祖先本姓奚,原是會嵇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因避仇而遷徙至铚。铚地有座山叫嵇山,他們在山旁安了家,于是依山名而改姓嵇。嵇康的父親嵇昭曾做過小官,社會地位不高,嵇康出生后不久(約7歲時)他就去世了。嵇康是在母親和哥哥的撫養(yǎng)下成長的。嵇康的哥哥叫嵇喜,字公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出任徐州刺史和執(zhí)掌皇族事務(wù)的長官宗正等職。
嵇康從小博覽群書,熟知先代典籍,擅長寫文章,且言談優(yōu)雅,相貌堂堂,是公認的美男子。嵇康為人散淡,尤喜黃老之學,在當時士大夫中頗有威名。大約在魏正始五年(244年),曹林將自己的女兒長樂亭主(曹操的曾孫女)許配給嵇康。嵇康和曹魏宗室結(jié)親后,被朝廷拜為中散大夫,成了朝中的顧問議論官,俸祿六百石。按說,嵇康仕途還算順利。但是,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就在嵇康的前途看起來一片光明的時候,曹魏政權(quán)卻一步步地被司馬氏控制和篡奪了。此時,嵇康出于對官場斗爭的厭惡,舉家搬到山陽,過起了避世隱居的生活。嵇康在山陽隱居期間,與他交游的有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河南向秀、阮籍兄阮咸、瑯琊王戎、沛人劉伶。他們志趣相投,相與友善,都愛談玄論道、賦詩飲酒,人稱“竹林七賢”。
亂世避禍,這本是很多知識分子的立身之道,遠離官場、澹泊名利,用出世的意向躲開入世的危險。但是,要真正做到不介入政治斗爭卻很難。對身處亂世之中的知識分子而言,很多時候,就算你不招惹政治,政治也會招惹你。
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馬昭繼任大將軍后,為了鞏固權(quán)力,加快篡奪的步伐,他一方面殘酷地誅殺曹氏黨人,一方面又安撫、籠絡(luò)人心。在功名利祿的誘惑和強權(quán)政治的壓迫下,不少知名人士都倒向司馬氏,其中也包括嵇康的好朋友、“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由于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首領(lǐng),在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因此司馬氏便千方百計地拉攏他。為此,他們讓山濤出面,以山濤即將轉(zhuǎn)遷散騎侍郎而吏部郎出缺為由,推薦嵇康出任吏部郎。誰知,秉性剛直的嵇康非但沒有接受山濤的推薦,反而寫了一首《與山巨源絕交書》。司馬氏得知后大怒,終于起了殺嵇康之心。恰恰就在這時發(fā)生了“呂安事件”。
呂安和呂巽本來都是嵇康的好朋友,后來呂巽投靠了司馬昭。他見弟弟呂安的妻子長得漂亮,就動了邪念,遂將其強奸并想長期占有。呂安得知后大怒,他想到官府去告發(fā)哥哥,于是去找嵇康商量。嵇康聽后氣憤異常,但考慮到這件事如果鬧到公堂,會對呂家的名聲有損,因此他勸呂安先忍耐一下,他愿做調(diào)解人去找呂巽。呂巽因為做賊心虛,當下答應(yīng)以后不再欺辱呂安的妻子,并保證自己絕不加害呂安。嵇康得到答復(fù)后回去好言安慰了呂安一番。由于家丑不可外揚,這件事到此就算結(jié)束了。
可是沒過多久,呂巽竟暗中向司馬昭誣告呂安“不孝”,打母親,要求治其罪。司馬昭向來標榜“以孝治天下”,“不孝”是反對“名教”的大罪狀,于是逮捕了呂安,并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qū)。嵇康在得知這件事后,非常震驚也很內(nèi)疚,他本來是出于好心調(diào)停,想不到呂巽如此卑鄙,致使呂安蒙冤受辱。于是他挺身而出證明呂安無罪,同時寫下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斥呂巽失信忘義、殘害手足。但是,嵇康萬萬沒有料到竟會有人用這份絕交書來做他的文章。這個人叫鐘會。
鐘會,是魏太傅鐘繇(三國時魏國名臣,著名書法家)的兒子,善于清談,是當時有名的公子哥。他投靠司馬氏集團后,深得司馬氏兄弟信任。為了擴大和提高自己在魏晉名士中的地位和影響,鐘會一直想討好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嵇康。鐘會寫了一本書《四本論》,想找嵇康寫個序替自己吹捧一番,但又懼怕嵇康的為人,不敢貿(mào)然前往,思來想去他終于想了個辦法。鐘會把寫好的文章揣在懷里,悄悄來到嵇康住所門外,遠遠地把文章扔進去就急忙走開了。鐘會原想著這樣,嵇康會閱讀自己的大作擊節(jié)嘆賞??墒菚r間一天天過去了,絲毫不見嵇康的動作,鐘會終于失望。此后不久,鐘會因平叛有功,成了司馬昭的心腹。他又一次拜訪了嵇康。這次他不像上次那樣一個人偷偷摸摸,而是帶了一幫人,前呼后擁。鐘會去的時候,嵇康正忙于打鐵(嵇康有一特別嗜好,愛好打鐵,一生如此),見到鐘會,連眼皮都不翻一下,他壓根就瞧不起鐘會。鐘會見嵇康不理他,知道自討沒趣,便欲帶著人離開。這時,嵇康說:“你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明白嵇康這是在譏諷他,但又沒有辦法,只好訕訕答道:“我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氣哄哄地走了。鐘會一次次地向嵇康示好,但一次次地失望,于是在心里恨起嵇康。
“呂安事件”終于給了他一個落井下石的機會,他豈能錯過。于是,自詡算無所失的鐘會向司馬昭進言說:“嵇康是臥龍,不殺他禍患無窮,過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誅殺過誹謗圣賢的名人,來正聽社會,如果您心慈手軟,只怕禮教都會顛覆?!碧岬健芭P龍”,司馬昭立即想到蜀國的諸葛亮,“不為所用,必為所累”。嵇康在魏國滿腹牢騷,處處和司馬氏政權(quán)唱反調(diào),殺了“臥龍”可以儆百示眾?!帮瞪喜蛔魈熳映迹虏皇轮T侯王,輕時傲世,不為所用,無益于今,有敗風俗。今日不誅嵇康,何以清潔王道?!辩姇脑捳兴抉R昭的下懷,于是他接受了建議,把嵇康下獄。
嵇康入獄后,“太學生數(shù)千人請之,于是豪杰,皆隨康入獄”。不僅3000多名太學生聯(lián)名上書請求不要殺掉嵇康,讓他到太學當老師,而且還有許多豪杰甘愿陪嵇康一起坐牢。這無異于一次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然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非但沒能救出嵇康,反而更堅定了司馬昭誅殺嵇康的決心。就這樣,嵇康終于在公元263年那個下午血染刑場。嵇康盡管是名譽天下、孤絕突兀、不同流俗,但終未能逃脫一死?!耙磺鷱V陵絕天下,打鐵嵇康誰能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