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偉
編者按:2012年10月3日,北京市順義區(qū)教委組織的市級骨干境外培訓,經過2輪的考試,挑選了21人,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并在RMIT大學語言訓練中心進行培訓。本文的作者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她將自己對當?shù)亟逃?、文化、城市、居民的所思所感記下,帶我們領略澳大利亞教育的風采。
時間軸:出國前,經歷兩輪考試。第一輪是筆試,關于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我憑借多年來積累的教學基本功,利用“五一”放假期間,回顧了相關內容,又背又寫,終于通過了這次考試。第二輪是英語口語,這是我的強項??墒谴蠹叶疾恢酪际裁矗荒苁孪茸龊脺蕚?。進入考場,才知道是做自我介紹,憑此優(yōu)勢再次順利通關。經過后期的培訓,終于爭取到這次境外培訓學習的機會。我始終相信那句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引子
初次跟Lina老師見面,我代表學習團送給老師一個大大的中國結,還用不太專業(yè)的英語為她做了簡單的說明,中國結象征著吉祥、幸福、團圓,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她非常高興,執(zhí)意要與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我們將來自大洋彼岸的祝福帶給了Lina,還把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形式傳播給了他們,而他們讓我們體驗和感受到了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英語語言中心的教學方式。
今天授課的教師名叫Denise Flipo,大約50歲左右,有27年的工作經驗,曾教過來自多個國家的學生,如英國、日本、迪拜等。老師講課用的是英文,我的英文還算不錯,基本上能夠聽懂。感謝語言中心,為了使大家更好地學習,特意給我們請了一位來自中國廣州的女留學生冬梅為我們翻譯,她是墨爾本大學的博士生。
今天體驗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采用基于任務的形式(Task-based Learning)進行教學,使我們充分體驗到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和實施過程。此方式需要三個階段,Pre-task(前任務)、Task(中任務)、Post-task(后任務)。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時間膠囊”(Time capsule)來完成本課教學內容。Denise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讓我們記住了2012年的典型事件和事物。
Food and drink——quinoa (澳大利亞的一個種子)
Fashion—warm hats(帽子)
Politics and important events--tank(玩具)
Technology---mobile(iPhone 5)
Everyday objects——house key(鑰匙)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a song(《江南style》)
之后我們被分成多個小組,每組寫出上述6類東西或事件,要求與老師的不同。關于“Food and drink”我組選擇的是轉基因大米—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因為關于這個問題已經在國內成為熱點問題,并且大家對此都很害怕,不知這種技術的相關食品會對我們造成何種影響。接著就是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其中組長負責做記錄,大家各抒己見,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關于“Fashion”方面,我們選擇的是Mobile(手機),因為對于生活在信息化社會的人來說,手機幾乎成為我們生活中隨身攜帶的工具了,不知沒有它,我們的生活將會如何?甚至有的學生已經成為手機控,機不離手。想想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P于“Politics and important events”方面,我組選擇的是Aircraft carrier(航空母艦)。因為我國的第一艘航母已經首航成功,代表著我國海軍軍力的強大,是值得每個國人慶幸的事情。關于“Technology”方面,我組選擇的是Camera(相機)。相機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不論你聽講座,還是外出旅游,都想用它快速記錄下精彩的瞬間,成為永久的記憶。關于“Everyday objects”,我組選擇的是Car(汽車)。近幾來,私家車越來越多,北京的交通越來越擁擠,盡管道路總在改造,但私家車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就我生活的順義區(qū)來說,幾乎每家都有車,小小的縣城每天都堵車。關于“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我組選擇的是KTV。現(xiàn)在的人生活、學習、工作壓力都很大,于是人們選擇了在周末放松的一種方式,去KTV唱歌。尤其是現(xiàn)在的學生,當他們中考或高考后,全班約定好去K歌,釋放了所有的壓力。想想我們70年代的人,最多是到同學家玩或者看電影。時代不同,事隨境遷,造就了不同的產物并改變了生活方式!
然后進入交流與展示階段。每小組派小組長進行闡述選取的事物和原因,我們努力地、認真地聽著,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分享著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使大家的思路非常開闊。老師只是點頭、微笑,沒有評價對與錯,而是接受每組的觀點??纯此麄冞x擇的事物或事件,你也會感覺新奇,因為每個組出發(fā)點不同。例如,餃子、礦泉水、眼鏡、口香糖、北京火鍋、濕紙巾、純果汁、iPad、筷子、廣場舞、京劇等。想想在日常教學中,采用這種分組策略,大家會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思維,分享不同的信息,收獲當然是很大的。
接著進入小組評價環(huán)節(jié),老師讓大家將頭伏在桌上,閉上眼睛,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見,同意哪組的就舉手,評選出票數(shù)最多的那個組。最后我們再談對這種教學方式的感受,可以說優(yōu)點或困惑,于是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其實我們平時上課也用這種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教學,但有時可能忽略了課前測試與課后測評,只注重了中間課上任務實施的過程,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有時設計的任務沒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新性,學生也不愛做,現(xiàn)在的學生是伴隨著多媒體長大的,不同于那時的我們,我們應該想盡方法,為現(xiàn)在的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F(xiàn)在反思一下Denise所選取的那些事物或事件,如iPhone5、《江南style》,這些是2012年最時髦的話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和最關注的事物,而帽子、玩具和鑰匙又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種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老師考慮得非常周詳,這就是為什么要設計課,而不是講課的原因了。想想我們平時的課,是以學生為主體嗎?是以學生為本位嗎?我們分析了學生的哪些學情,是否關注了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這種教學方式無論是課程的設計還是學生的評價方面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做中學,設計的任務明確具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轉化了教師的身份:motivate students(刺激學生)、resources(資源者)、leader(引領者)、 monitor closely(密切監(jiān)察)。但需要我們前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素材、課件、知識儲備,需要從課標、教材和學生三方面設計課程,這一切對自己對學生都是終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