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 風 / 文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杜甫的這首詩,寫出了春茶給人帶來的意境,也道出了茶和文化的不可分離。
事實上,茶于中國,如同瓷器,是中國的標簽。相傳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就發(fā)現了茶的價值,開始了茶飲生活。如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的作者唐代陸羽在其《茶經》卷下《六茶之飲》中寫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p>
眼下,已進入陽春三月,新茶陸續(xù)上市。愛茶的人們,按捺不住喜悅,爭相品新嘗鮮??墒侨绾闻袆e春茶,識別品質,知道自己是否適宜喝茶呢?
春茶中,以“不發(fā)酵茶”綠茶品質的為佳。綠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
許多人只知道春茶好,卻并不了解春茶由于受氣候、品種,以及栽培管理條件的影響,每年每季茶的采制的遲早是不一致的是細分時節(jié)的。大體說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南北差異達3—4個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區(qū),甚至同一塊茶園,年與年之間,也可以因氣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由于時節(jié)不同,茶樹生長狀況有別,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塊茶園內采制而成的不同時節(jié)的茶葉,無論是外形和內質都有較大的差異。
一般人們將由越冬后茶樹第一次萌發(fā)的芽葉采制而成的茶葉稱為春茶。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品質最佳的。所以,眾多高級名綠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等等,均出自春茶前期,如“頭春茶”。所謂的頭春茶,是指清明前采摘的茶,也叫明前茶。爾后,谷雨的叫二春茶,立夏的叫三春茶,小滿的叫四春茶。
頭春茶的采摘也有講究:均為剛吐綠的新苗,并且是單芽或一芽一葉。據統計,要采一斤頭春茶,必要六七萬棵尖芽。正如《采茶歌》所云:“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渡澗穿云采茶去,日午返來不滿筐。”
綠茶較多地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堿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這里細說一下“炒青綠茶”:由于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制后稱眉茶;圓炒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扁炒青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再來說說“半發(fā)酵茶”——烏龍茶。烏龍茶有許多種類,如: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烏龍茶又有輕焙、重焙之分;輕發(fā)酵、重發(fā)酵之分。大致上,輕焙、輕發(fā)酵者,較近似綠茶。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品質介于二者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所以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飲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一種,沖泡后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具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且茶香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春茶的品質特征:主要從干茶的色、香、形三個因子上加以判斷,凡綠茶色澤綠潤;紅茶則色澤烏潤。茶葉肥壯重實,或有較多白毫,且紅茶、綠茶都條索緊結,珠茶顆粒圓緊,而且香氣馥郁。
干茶看后,還要看沖泡后的濕茶。凡茶葉沖泡后下沉快,香氣濃烈持久,滋味醇厚;綠茶湯色綠中顯黃,紅茶湯色紅艷現金圈;茶葉葉底柔軟厚實,正常芽葉多者,為春茶。
中國茶葉名品最多,有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云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yōu)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如西湖龍井茶有“四絕”: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jié)前采制的龍井茶更是了得,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所謂“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迸菀槐埦瑁瘸龅膮s是世所罕見的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春茶雖然營養(yǎng)豐富,卻并非人人適宜,慢性胃腸炎、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慎飲春茶。
春茶中氨基酸含量較高,保健作用更明顯,味道鮮爽,但有些人不宜喝。從營養(yǎng)角度講,新茶中未完全氧化的多酚類物質和醛類物質含量較多,對胃腸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易產生腸胃不適,胃腸功能差的人,特別是慢性胃腸炎患者,喝新茶易引發(fā)胃痛、便秘、口干等癥狀,甚至會加重病情。此外,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堿以及多種芳香物含量較高,易使人的神經系統興奮,大量飲用后會有頭暈、四肢無力等“茶醉”現象,對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不利影響。對于普通人來說,春茶買回后最好也要放置一段時間,至少存放半個月以后,等茶中的多酚類物質氧化,對胃腸的刺激降低以后再喝。
總結起來,有七類人不適宜喝茶:
(1)患有便秘的人不宜飲茶;
(2)患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癥的人不宜飲茶;
(3)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不宜飲茶;
(4)患有缺鈣或骨折的人不宜飲茶;
(5)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飲茶;
(6)患有泌尿系統結石的人不宜飲茶;
(7)發(fā)燒時不宜飲茶。
事實上,陸羽在其《茶經》中已經注明了“茶之為用”注意事項。讓我們抄錄于此: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