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芝
跟小學數學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每次教到應用題部分就“心驚膽戰(zhàn)”。一二年級時題倒也簡單,應用題無非就是一步計算,非乘即除、非加即減,一些不太“開竅“的孩子不會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到了中高年級,題目難度加大,解題步驟多,所隱含的中間條件也多,應用題自然成了他們學習的難點內容,部分學生甚至遇到應用題就有畏難情緒。作為教師遇到那些“頑固不化”的孩子,干著急,算理就是講不通,應用題成了這部分孩子學習的“攔路虎”。而學生對應用題的解題正確與否,主要取決于他們審題的技巧。我們只要經常對學生進行有關應用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就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從而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
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yǎng)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yǎng)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yǎng)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通過讀題,讓學生正確地找出條件和問題,對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總括的了解。
二、仔細推敲,準確理解題意
字、詞、句等語言文字是應用題各種關系的紐帶,也是解題的攔路虎。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應用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
首先,讓學生用符號劃出題目中的條件、問題、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使其參與認知活動。審題要求學生對題目進行全面而準確的感知。
其次,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如:“同學們修補圖書,五年級修補了127本,比四年級多修補了28本。四年級修補了多少本?”對此題有的學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級修補的多還是四年級修補的多,這就要抓住“比四年級多修補了28本”這個關鍵句,聯(lián)系前后內容把這個簡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補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氨人哪昙壎嘈扪a了28本”,就是“五年級比四年級多修補了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級修的多28本”,這樣不難判斷出五年級修補的多、四年級修補的少,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執(zhí)果索因,根據問句找條件
如果題目中的問句中直接指出了最后求的是什么,就可以從問題入手,執(zhí)“問題”這個“果”去索取解決問題的“因”。例如:“某校六年級有男生150人,占六年級學生總數的3/5。那六年級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從問題出發(fā),抓住“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來分析推理:要求差,就要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但女生人數題目沒直接給出,要通過已知條件先求出總人數,才能得到女生的人數。引導學生順藤摸瓜,求“男生-女生”,就先求總人數,列式:150-(150÷3/5-150)。
四、對題目進行縮句
“縮句”就是抓主干縮句,即把題目骨架用關鍵詞表示出來,或者把應用題縮變成文字題,再列式計算。例如:學校買來100千克白菜,吃了4/5,吃了多少千克?先找出題目中單位“1”的量,然后分析吃了誰的4/5,學生說出:是吃了100千克的4/5,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單位“1”,就是要求100的4/5是多少。這樣一道應用題就變成了“求100的4/5是多少”的文字題了,學生很容易解答。
五、復述題意,進入情境
如:“小明家養(yǎng)了35只雞、28只鴨,如果每只雞一年可以產13千克蛋,每只鴨一年可以產12千克蛋,這些雞、鴨一年一共可以產多少千克蛋?”學生若能這樣復述:“小明家養(yǎng)了35只雞,每只雞一年能產13千克蛋;還養(yǎng)了28只鴨,每只鴨一年可產12千克蛋。小明家養(yǎng)的這些雞和鴨一年總共能產多少千克蛋?”這就說明學生對題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六、模擬情境,展示數量關系
有些題目可通過指導學生列表、畫圖等方法模擬應用題的情境,使應用題的條件、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例如:小紅和小軍各有8支鉛筆,小紅送給小軍3支后,小紅比小軍少幾支?可讓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小紅、小軍進行表演,通過一送一接轉化為一減一加,從而意會到題意及數量關系。
七、改變題目,變一題多問
審題中教師可通過一題多問、變換條件等形式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如前例:“同學們修補圖書,五年級修補了127本,比四年級多修補了28本。四年級修補了多少本?”教師可問:“哪個年級修的圖書多?”“比四年級多修了28本”改為“比四年級少修了28本”怎么解答?……引導學生學生深入理解、大膽設想、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常規(guī)解法,突破思維定勢, 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廣闊性和靈活性、獨立性和變通性。
解應用題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實踐證明,通過以上一系列的訓練,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按“整體——局部——整體”的程序對題目進行精細的反復的有目的、有重點的感知,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聯(lián)想,就能讓應用題教學生動有趣,讓孩子們愛上應用題的學習,體驗學習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