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瞭望
公民對政府:“誹謗”不是罪?
◎廉政瞭望
幾年前,遼寧西豐縣女商人趙俊萍因不滿西豐縣政府對其所有的一加油站拆遷的補償處理,申訴無門,激憤之下,編了一條短信諷刺縣委書記張志國,被判誹謗罪。
若聯系起過往的山東高唐“誹謗”案、山西稷山“誹謗”案、重慶“彭水詩案”、陜西志丹“誹謗”案,人們不禁追問,為什么遭受“誹謗”的總是基層官員?不幸的是,很多人因以發(fā)短信、發(fā)帖等方式批評地方官員,被冠以“誹謗罪”而遭牢獄之災的個案一直在重復上演。評論人士認為,一方面是他們本身就在基層,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機會多;另一方面,則是嚴峻的縣域政治生態(tài)問題。現實中,縣級行政權力仍然存在“上級監(jiān)督太遠、同級監(jiān)督太弱、下級監(jiān)督太難”的問題,權力絕對化傾向也就自然而然。
觀察家分析,問題官員往往利用其掌握的公權力,將公民的行為上綱上線,歸入“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之列,以打擊“誹謗罪”為掩護,控制和消除對其不利言論的擴散。為此,監(jiān)督和批評政府的公民,往往就成為受害者。這種做法不但嚴重破壞法治建設,而且在權力驅使下違法辦案,以至人為制造冤假錯案,肆意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據專家介紹,在法治發(fā)達的國家,政府不存在被公民“誹謗”的問題,因為政府的形象建立在法治與公信基礎之上,而不會因為公民批評而嚴重受損。法國20世紀60年代就從刑法中刪去了誹謗條款。這些國家不再通過刑事立法保護名譽權,并非這些國家不認為名譽權重要,而是把救濟方式轉向了私法責任,這樣既可對被害人給予有效賠償,同時又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官員以公權打擊報復批評者。
評論人士指出,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是值得鼓勵與提倡的,但是面對官民之間的糾紛,官員不妨寬容大度一點,對群眾的合理要求不妨盡可能地滿足,以增強公信力。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