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減刑假釋混合程序模式之構建

      2013-07-07 15:48:19馬貴翔蔡震宇
      法治研究 2013年8期
      關鍵詞:服刑人員審理檢察院

      馬貴翔 蔡震宇

      減刑假釋混合程序模式之構建

      馬貴翔 蔡震宇*

      現(xiàn)行的減刑、假釋程序依然存在服刑人員缺乏程序啟動請求權、檢察院監(jiān)督相對滯后、執(zhí)行機關的角色定位模糊的程序結構性缺陷,從而導致法院裁定形式化傾向嚴重的問題無法在此輪修法后得到有效解決。應有效整合現(xiàn)行的行政決策模式、學者提倡的訴訟化模式及新興的公示聽證模式,在我國減刑假釋程序中推行混合模式,在啟動程序中推行雙軌制運作與法官預審,在審理程序中推行司法審查模式與對抗審理模式。

      減刑 假釋 雙軌制啟動 法官預審 混合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對在刑罰執(zhí)行中確有悔改的服刑人員給予減刑假釋對于實現(xiàn)刑罰的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目的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減刑假釋的實際執(zhí)行狀況堪憂,非法減刑假釋現(xiàn)象較為突出,以震驚全國的“五·一九”廣西羅城監(jiān)獄集體受賄、徇私舞弊案為例。羅城監(jiān)獄原副監(jiān)獄長胡耀光、河池地區(qū)中級法院原刑二庭庭長韋哲文等人收受巨額賄賂,違法為服刑人員辦理減刑、假釋、保外就醫(yī)。同時涉案的人員還包括羅城監(jiān)獄原獄政科科長潘兆軒、原獄政科副科長石軍、原監(jiān)獄醫(yī)院院長張貴等30余名羅城監(jiān)獄管教人員和5名河池地區(qū)中級法院刑二庭法官,非法獲得減刑、假釋和保外就醫(yī)的服刑人員多達200余人。①有關該案的詳細介紹與評論參見《羅城監(jiān)獄腐敗案》,載新世紀監(jiān)獄網(wǎng),http://www.xsjjy.com/fangfu/luocheng.htm。這樣公開報道的典型案例還有很多。②如1995~2000年間,綽號“虎豹”的大連黑社會老大鄒顯衛(wèi)在監(jiān)獄服刑期間大肆向監(jiān)獄長謝紅軍行賄。1997年7~12月,應鄒顯衛(wèi)的要求,謝紅軍伙同其他主管人員捏造事實,使鄒顯衛(wèi)由死緩直接減為17年有期徒刑。1999年春節(jié)前,謝紅軍又授意有關人員編造材料,使鄒顯衛(wèi)減刑1年零11個月。有關該案的詳細介紹與評論參見《羅城監(jiān)獄腐敗案》,載新世紀監(jiān)獄網(wǎng),http://www.xsjjy. com/fangfu/luocheng.htm。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檢察院系統(tǒng)自1999年至2003年間,每年對刑罰執(zhí)行提出的糾正意見基本保持在8000件次左右③本節(jié)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均來自當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具體參見2005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2000年~2005年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獲得以上數(shù)據(jù)的官方途徑為:http://www.court.gov.cn/和http:// www.spp.gov.cn/site2006/region/00018.html。。在2004年會同公安部、司法部組織開展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yī)專項檢查活動中,對檢查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糾正意見激增至20472件次,占同年法院系統(tǒng)所辦理的409447件監(jiān)獄提請減刑、假釋案件的將近5%。反觀同年檢察系統(tǒng)對法院系統(tǒng)的刑事審判監(jiān)督,對認為確有錯誤的刑事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的3063件,對審判活動中的違法情況提出糾正意見的1387件次,而當年全國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全年審結刑事一審案件為644248件,前兩者的總和只占后者的不到0.7%④在民事行政訴訟中這個比例更低,只有0.4%。。

      造成上述實體上的非法減刑假釋這種結果不正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程序正義的角度觀察,減刑假釋程序的不完善是主要的制度原因,即程序的不正義導致了結果的不正義。比如現(xiàn)行的減刑假釋程序法官審理功能的弱化就直接導致了減刑假釋程序運作上的形式化,這就是程序不正義的表現(xiàn)之一。有學者調查發(fā)現(xiàn),“某看守所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共呈報減刑假釋120件次,無一例被法院駁回或改動;某監(jiān)獄2003年呈報減刑假釋1261件次,同樣全部被法院依執(zhí)行機關提請減刑假釋建議的內容予以裁定減刑假釋?!撤N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法院不過是依據(jù)執(zhí)行機關的意思出具相關法律文書而已,法院對減刑假釋的實質性監(jiān)督制約形同虛設。唯一的制約不過是規(guī)定每年呈報裁定減刑假釋不得超過一定數(shù)量和比例”⑤楊國章:《論減刑假釋監(jiān)督》,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年第5期。。

      從廣西“五·一九”羅城執(zhí)行機關集體受賄、徇私舞弊案開始,減刑假釋程序的正當化問題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早期觀點基本以推動減刑假釋程序訴訟化為主⑥如宋世杰、彭海青:《試論“減刑”“假釋”程序的重構》,載《社會科學家》2004年第3期;陳永生:《中國減刑、假釋程序之檢討》,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這種觀點在理論界的認同度較高,理論模型也已基本形成。但實務界對于這種改革熱情的認同度并不高,全國各地法院對減刑假釋程序的改革基本以聽證程序的試點為主⑦從對中國期刊網(wǎng)收錄報刊內容的不完全統(tǒng)計來看,2000年至今,已陸續(xù)有內蒙古、河北、山東、遼寧、湖南、江蘇、云南、甘肅、貴州、北京、廣東、廣西、新疆、湖北、江西、福建、山西、西藏、吉林、山西等省市開展了減刑、假釋案件的公開聽證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在2009年全國部分法院減刑、假釋工作座談會上還強調所有職務犯罪減刑、假釋一律試行公開聽證制度,學者也開始反思以聽證模式為主要方向的程序正當化改造⑧如付磊:《減刑程序之模式化檢視》,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付磊:《論減刑程序發(fā)展的兩個方向》,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以及對現(xiàn)有程序的同步監(jiān)督⑨如劉方:《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程序監(jiān)督的立法完善》,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張玉清:《完善減刑假釋同步檢察程序規(guī)范的思考》,載《犯罪研究》2009年第2期。。

      有學者將減刑程序的模式歸納為三種,即現(xiàn)行的行政決策模式、學者提倡的訴訟化模式和新興的公示聽證模式,并認為“行政決策模式除了保障減刑順利實現(xiàn)之外并無其他意義……訴訟化模式不加區(qū)分地適用于所有的減刑案件,在經(jīng)濟上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公示聽證模式則揚棄了兩者的優(yōu)缺點……一方面程序公正得到彌補和強化,另一方面又通過程序分流實現(xiàn)了司法效率的要求”⑩付磊:《減刑程序之模式化檢視》,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訴訟化模式與公示聽證模式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后者增加了程序分流的功能,從本質上看兩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服刑人員與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但是,公示聽證模式排除了檢察機關監(jiān)督權的存在空間,從這一點上看,該模式對行政決策模式的改革步伐甚至超過了訴訟化模式。當然,公示聽證模式也存在問題,如聽證各方在程序中的定位并不明確,相應的救濟程序也未設置,聽證模式在實現(xiàn)程序公正方面遇到的瓶頸也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實際上,訴訟化模式與公示聽證模式的核心價值并不沖突,兩者與行政決策模式甚至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共存并有助于全面解決現(xiàn)行減刑假釋程序存在的結構性缺陷,這便是本文所提倡的混合模式,即在減刑假釋啟動程序中實行依職權啟動模式和依申請啟動模式并存,經(jīng)由法官預審制度加以分流,并在減刑假釋審理程序中實行司法審查模式與對抗審理模式并存。

      二、減刑假釋程序的結構性缺陷

      2012年3月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62條增加了執(zhí)行機關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建議書時應向檢察院抄送副本,檢察院可據(jù)此提出書面意見的規(guī)定。2011年11月先行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2011規(guī)定》)第25、26條則明確了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公示的六項內容以及應當開庭審理的六種情形。2012 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解釋》)第452、453條又對《2011規(guī)定》的上述內容予以完全確認。

      從刑事訴訟法典以及司法解釋公布的內容來看,立法上加強了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的程序公開與檢察院的程序監(jiān)督,但對于實務部門在聽證程序方面的探索,理論界在聽證模式、訴訟化模式方面的探討均未作出回應。實踐中仍然存在服刑人員缺乏程序啟動請求權、檢察院監(jiān)督相對滯后、執(zhí)行機關的角色定位模糊的程序結構性缺陷,從而導致法院裁定形式化傾向嚴重的問題無法在此輪修法后得到有效解決。

      (一)服刑人員程序參與權萎縮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262條的規(guī)定,減刑、假釋程序的主體是刑罰執(zhí)行機關(即執(zhí)行機關)和裁決機關(即法院)。在這樣一個二元結構的程序中,由執(zhí)行機關提出建議書,由法院經(jīng)審核后作出裁定。在這樣的“接力”程序中,法院所獲得的信息是極其有限的,其對減刑假釋案件的認識和了解只限于《刑訴解釋》第450條所規(guī)定的執(zhí)行機關應當移送的各項書面材料?具體包括:(一)減刑、假釋建議書;(二)終審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歷次減刑裁定書的復制件;(三)罪犯確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具體事實的書面證明材料;(四)罪犯評審鑒定表、獎懲審批表;(五)罪犯假釋后對所居住社區(qū)影響的調查評估報告等。。這種審核制度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便是信息傳遞的單向性和有限性。法院與執(zhí)行機關的這種類似于上下級的審批關系使得司法權與行政權無形中發(fā)生了一種密切合作的二元結構關系,并且這種二元結構壟斷了整個減刑假釋程序從啟動到裁定的全過程。在這樣的一種程序中,服刑人員的利益并不能得到應有的程序性保障,服刑人員程序參與權的缺失導致正當程序最核心的價值遭到忽略。服刑人員的程序參與權缺失,具體而言指程序啟動權與意見表達權的缺失?!缎谭ā返?8條第1款明文規(guī)定了應當減刑的六種法定情形,只要服刑人員符合六種情形之一并得到法院認定的,就應當獲得減刑,但程序啟動權的缺失導致服刑人員無法以權利行使的方式啟動程序。減刑的建議一律由執(zhí)行機關提出,法院接觸到的案件材料均由執(zhí)行機關提供。即使服刑人員符合了刑法應當減刑的規(guī)定,只要執(zhí)行機關不將相關材料遞交法院審核,那么其具備了應當減刑條件的事實便無從得到法定程序的認定,其對于減刑所享有的期待利益便無從實現(xiàn)?!缎淘V解釋》第453條規(guī)定應當開庭審理的六種情形,相對而言應該是服刑人員較難獲得減刑、假釋裁定的情形,但即使此類案件應當開庭,也并沒有賦予服刑人員在庭審過程中表達自身意見的機會,開庭審理配套制度的缺失導致服刑人員的權利空白,從而導致了減刑假釋程序的結構性缺陷。

      (二)檢察院同步監(jiān)督相對弱化

      《刑事訴訟法》第262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刑訴規(guī)則》)第649條的相繼出臺使檢察院取得了對減刑、假釋案件進行同步監(jiān)督的權力,從而使監(jiān)督滯后性的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但是仍然存在監(jiān)督相對弱化的情況。第一,調查取證權受限?!缎淘V規(guī)則》第652條規(guī)定檢察院收到裁定書副本后有權進行調查、調閱材料,在時間上,本條規(guī)定無法涵蓋檢察院自收到執(zhí)行機關建議書副本后至收到法院裁定書副本之間的這段期間,這不僅造成檢察院同步監(jiān)督權的弱化,也容易導致同步監(jiān)督的效率低下。在內容上由于“罪犯所在單位和有關人員”用語模糊,無法必然涵蓋所有調查對象,罪犯所在單位是指原工作所在的單位還是指服刑所在的執(zhí)行機關需要加以明確。第二,同步監(jiān)督權受限?!缎淘V解釋》第453條規(guī)定了應當開庭審理的情形,《刑訴規(guī)則》第651條規(guī)定檢察人員應當出庭,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配套法條對庭前準備、法庭審理等一系列關鍵制度加以規(guī)范,法院應在開庭多少天通知檢察院派員出庭、檢察院在法庭審理時享有哪些權力、服刑人員的權利義務如何設置等實體與程序的關鍵性問題都亟待澄清。

      (三)執(zhí)行機關的角色定位模糊

      鑒于執(zhí)行機關在考量服刑人員平時表現(xiàn)方面具有的天然優(yōu)勢,執(zhí)行機關在減刑假釋案件中取得了行使程序啟動權的排他性地位。但是,執(zhí)行機關應當在減刑假釋程序特別是開庭審理程序中繼續(xù)扮演何種角色,卻無法在現(xiàn)行立法中找到明確的依據(jù)。有學者提出一種“啟動人+證人模式”,即“由執(zhí)行機關提起人宣讀提起減刑或者假釋的建議書,并重點闡明提起減刑、假釋的事實、依據(jù)和理由,尤其是附帶民事訴訟的履行情況。”?樊崇義:《減刑假釋程序的理性思考》,載《河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這種模式有可能使執(zhí)行機關與服刑人員在減刑假釋程序形成直接對抗,不利于后續(xù)刑期的執(zhí)行。還有學者基于聽證程序下提出“當事人模式”,即“由被害人、服刑人、證人、檢察機關及執(zhí)行機關等人員在法官的主持下就減刑、假釋的有關問題發(fā)表意見,進行辯論”?參見陳永生:《中國減刑、假釋程序之檢討》,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付磊:《論減刑程序發(fā)展的兩個方向》,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彭海濱:《從減刑活動的性質看減刑審理的訴訟化運作》,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等。。這種觀點有賴于聽證模式的建立,但在立法上并無直接依據(jù)。

      (四)法院裁定形式化傾向嚴重

      根據(jù)《刑訴解釋》第450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查的僅僅是執(zhí)行機關所移送的材料,監(jiān)督內容單一,僅涉及實體問題,對象僅為服刑人員。從分權的角度看,刑罰執(zhí)行權普遍屬于行政權的范疇,這一權力主要由執(zhí)行機關行使,由執(zhí)行機關負責對服刑人員的管理以及教育改造,對服刑人員的服刑情況最為清楚了解的當然亦非執(zhí)行機關莫屬,于是由執(zhí)行機關提出減刑假釋建議便是既合法又合理的選擇。減刑假釋權是刑罰權決定的組成部分,減刑假釋的決定意味著對刑罰內容和方式的變更,屬于司法權的范疇。于是減刑假釋程序便成了行政權和司法權發(fā)生交接的媒介。從現(xiàn)行減刑假釋程序中執(zhí)行機關與法院的權力關系來看,法院發(fā)揮的僅僅是一個“橡皮圖章”的作用。由于減刑假釋程序的結構性缺失,導致法院在減刑假釋程序中的信息來源和審核方式的單一化,法院只能依據(jù)執(zhí)行機關所提供的材料作出判斷,接觸不到其他的相關信息。雖然最高法院表示減刑假釋程序中應當推行公示和聽證制度,但由于服刑人員的參與度非常有限,這兩項制度實際發(fā)揮的作用也相當有限。法院為了防止行政權的濫用,便采取了一種程序外的政策手段,那便是事先設定減刑率和假釋率(見下表),以此來促使監(jiān)獄更加慎重地提出減刑假釋建議。

      1995年至1999年中國減刑、假釋情況表?參見李豫黔:《改革和完善我國假釋制度的理性思考》,載《中國監(jiān)獄學刊》2001年第2期。

      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每年的減刑率在20%左右,假釋率則在2%左右。學者柳忠衛(wèi)便指出,“極低的假釋率和嚴格的假釋建議程序使得那些雖然符合假釋條件但表現(xiàn)不是最好的罪犯不可能被提請假釋(這里不包括‘權力假釋’、‘金錢假釋’、‘關系假釋’的情形),因而凡是被報送到法院申請假釋的罪犯皆可謂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精品’。這就使得法院審理假釋案件時對假釋條件的審核和合議有了更多程式化的意味,執(zhí)行機關與法院在處理假釋案件時的關系類似于英國的假釋委員會與國務大臣之間的關系,前者擁有實質上的假釋權力,后者擁有形式上的假釋權力,實際上也反映了行政部門與司法機關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柳忠衛(wèi):《假釋制度比較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近年來的假釋率則隨著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出現(xiàn)而有所提高,如北京從2005年開始試點社區(qū)矯正,“逐年擴大假釋面,假釋率從試點前的2%擴大到6%,并將進一步擴大到10%”?《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公檢法配合社區(qū)矯正工作機制基本形成》,載司法部網(wǎng)站新聞,http://www.moj.gov.cn/jcgzzds/content/2007-03/ 26/content_571105.htm,2013年5月31日訪問。。雖然社區(qū)矯正的試點覆蓋了包括北京在內的18個省市,并致力于通過社區(qū)矯正制度將假釋率提高到10%來擴大假釋的覆蓋面,但是在減刑假釋制度中的權力狀況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不管假釋率是2%還是10%,都是一種人為的政策性邊界,并不涉及權力運作的結構調整。法院所擁有的這種形式上的權力,與其說是一種決定權,毋寧說是一種對執(zhí)行機關實質假釋權力的監(jiān)督權。但不論法院擁有的是監(jiān)督權抑或決定權,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司法權運行的形式化傾向嚴重,對行政權的實質性制約不力。

      三、減刑假釋審前程序的正當化改造

      (一)啟動程序的混合模式

      啟動程序的混合模式指減刑假釋的啟動方式應當包括兩種,即監(jiān)獄依職權啟動和依服刑人員申請啟動。監(jiān)獄在準備程序中認為服刑人員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應當依職權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建議;監(jiān)獄沒有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建議,而服刑人員認為自己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有權直接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申請。

      在依職權啟動模式下,監(jiān)獄依職權啟動應設置減刑假釋程序名單篩選程序,以盡可能保證監(jiān)獄報送減刑假釋名單的準確性并提高程序效率。此程序是在監(jiān)獄內部運行的一個預先篩選程序,監(jiān)獄根據(jù)全體服刑人員的刑罰執(zhí)行情況選取其中表現(xiàn)比較好的服刑人員進入“減刑、假釋申報名單”。準備程序可以聽證的形式進行,在這個程序中,監(jiān)獄將根據(jù)服刑人員接受教育改造的表現(xiàn)初步認定服刑人員是否有權接受法院的減刑假釋。在準備程序中,檢察院有權參與監(jiān)獄的預先篩選程序。雖然檢察院對監(jiān)獄只有監(jiān)督職能而沒有指揮權,但是檢察院在準備程序中所掌握的情況將對日后的減刑假釋意見的作出具有重要意義。減刑假釋程序名單篩選程序可以說是對減刑假釋案件的第一層篩選程序,由監(jiān)獄對全體服刑人員的表現(xiàn)進行考量,從中選取優(yōu)異者給予減刑假釋,但并不是所有進入名單的服刑人員最終都能夠得到減刑假釋,也不是其他沒有進入名單的服刑人員就無權獲得減刑假釋。進入名單的服刑人員的刑罰執(zhí)行情況在減刑假釋的決定程序中還將接受檢察院的審查,被害人也有權依法發(fā)表意見,最終是否獲得減刑假釋將由法院作出決定。

      在依申請啟動模式下,沒有進入依職權啟動申請名單的服刑人員如果認為自己符合減刑假釋的法定條件的,有權直接向法院提出減刑假釋的申請,并接受檢察院的審查,被害人也有權發(fā)表意見,最終決定仍然由法院作出。

      (二)分流機制:法官預審

      不論是依申請啟動還是依職權啟動,法院受理減刑假釋申請后,應對申請材料進行預先審核,駁回形式上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申請。法院受理減刑假釋申請后,應在法定期限內向檢察院、被害人送達以征詢意見,檢察院、被害人應在法定期限作出反饋意見,否則視為未發(fā)表反對意見。需要特別區(qū)分的是檢察院和被害人在程序分流中起的作用。檢察院作為程序的結構主體之一,應在程序選擇上發(fā)揮主導作用,其對申請表示反對時,預審法官應裁定本案依對抗審理模式進行。而被害人作為程序的輔助主體,其在程序選擇上只發(fā)揮輔助作用,其對申請表示反對時,可向檢察院或者法院提出以供參考,但不具有最終效力。

      對于材料顯示服刑人員將有可能獲得減刑假釋,且檢察院表示同意或者未提出反對意見的申請,則直接依司法審查模式作出裁決。檢察院提出反對意見的,裁定本案依對抗審理模式進行。

      四、司法審查模式下的減刑假釋審理程序

      在司法審查模式下,由于檢察院對于服刑人員的申請或者監(jiān)獄的建議不存在反對意見,法院進行審查的過程中無需嚴格遵守直接言詞原則,可以直接依據(jù)各方的書面意見直接作出裁決。法院若對書面意見的某點內容存在疑問的,有權要求各方在特定場合口頭表達意見進行調查核實。在司法審查模式下,法院通常將像對待辯訴交易中同意控辯雙方協(xié)商一致的結果那樣,經(jīng)審查后接受減刑假釋的申請。“在程序中,對立的各方具有統(tǒng)一性,并不排斥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季衛(wèi)東:《法律程序的意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雙方協(xié)商一致的可能性反映在程序上便表現(xiàn)為程序的多樣化,程序的多樣化又使得雙方的程序選擇權成為現(xiàn)實。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454條規(guī)定,當在檢察院與監(jiān)獄同意服刑人員的申請,法院也認為服刑人員符合假釋的情形時,或者當服刑人員的申請不符合法定的時間條件時,法院可以不聽取服刑人員的口頭陳述而作出裁決?!斗▏淌略V訟法典》第712-6條的規(guī)定,在對審雙方均同意不進行辯論的情況下,執(zhí)行法官也可以徑直作出裁決。上述兩國的做法便可以視為是一種司法審查模式。司法審查模式是對現(xiàn)行的減刑假釋決定程序進行改良的結果。與現(xiàn)行的減刑假釋程序相比,司法審查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檢察院和被害人介入減刑假釋程序,解決了檢察院監(jiān)督滯后與被害人利益被忽視的問題。同時,服刑人員享有向上一級法院尋求救濟的權利,其利益能夠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模式下,程序各方對減刑假釋的申請或建議并不持反對意見,故整個程序的運作是在一種非對抗的態(tài)勢下進行,程序效率較高,法院和檢察機關的審查監(jiān)督重點主要是監(jiān)獄是否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

      五、對抗審理模式下的減刑假釋審理程序

      在檢察院對監(jiān)獄或者服刑人員的申請?zhí)岢龇磳σ庖娭?,減刑假釋程序將依對抗審理模式進行運作。在經(jīng)過監(jiān)獄、法院、檢察院的三層篩選程序后能夠進入對抗模式的減刑假釋案件的數(shù)量無疑在所有減刑假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將非常低,但此類案件卻又是各方爭議最大,最需要司法權來作出最后決斷(其所耗費的司法資源也可能是巨大的)的案件。故在對抗模式下,法院的審理程序可采用公開審理、言詞審理的方式,程序的運作可參照刑事訴訟普通程序進行,法院應在開庭前通知程序各方出庭。在程序運行過程中對抗各方均有權提出證據(jù)或者傳喚證人出庭作證以證明其主張。在這一模式下,對抗的基本結構以及各程序參與者的地位及其權力(權利)義務應作如下配置:

      1.確立服刑人員的主體地位。?服刑人員與檢察院的主體地位指的是作為程序對抗模式的基本結構的地位。從廣義上理解,凡參與程序的個體都具有一定的主體地位,這樣的主體地位是和客體的概念相對應的。從狹義上理解,主體地位指的是作為程序基本構成主體的地位,如程序中的裁判者和對抗者便是程序的基本構成主體,這類主體的缺失將導致程序的瓦解。除此之外的其他程序主體在程序中所處的僅僅是一種輔助地位,這類主體的缺失會導致程序的不完美性,不利于程序目的的實現(xiàn)。服刑人員對于減刑假釋程序的結果享有期待利益,不論是以行政權為導向還是以司法權為導向,各國的減刑假釋程序都規(guī)定了服刑人員享有表達其意見的權利。服刑人員在現(xiàn)行的減刑假釋程序中不具有合法的主體地位,其意見不能得到合理表達,由此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在立法上確認服刑人員在減刑假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使其利益訴求得到了表達,也使其主體意識得到強化,一方面有利于其對自由的期待利益得到正當?shù)谋U希硪环矫嬉部梢源偈蛊涓臃e極地接受教育改造,真正達到刑罰的目的。服刑人員在審理程序中應享有詢問、舉證質證、發(fā)表意見等一系列權利。服刑人員在程序進入審理程序之時就應當有權獲得律師的幫助,這一權利的實現(xiàn)還應當依靠完善的監(jiān)獄法律援助系統(tǒng)得以實現(xiàn)。律師幫助權的實現(xiàn)既保證服刑人員可以在審理程序中與檢察院進行平等武裝的對抗,也可以彌補其因為人身自由受限而導致的取證困難。但鑒于目前律師權利的有限性以及檢察院獲得調查取證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賦予服刑人員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權來進一步彌補其在取證方面的缺陷。

      2.確立檢察院的主體地位。檢察院在審理程序中享有訊問(詢問)、舉證質證、發(fā)表意見等一系列權力,并對審理程序進行監(jiān)督。檢察院主體地位的確立,不僅避免了服刑人員或監(jiān)獄提出減刑假釋要求時所提供信息的片面性,有助于法院更加全面、客觀地處理減刑假釋案件,也解決了監(jiān)督相對滯后的問題。另外,應將檢察院的調查取證權拓展至刑罰執(zhí)行的整個過程,從而保證刑罰執(zhí)行監(jiān)督的有效性與全面性。

      3.確立監(jiān)獄的輔助地位。監(jiān)獄將像西方各國的警察在訴訟程序中所扮演的輔助角色一樣在減刑假釋中退居輔助地位。監(jiān)獄作為刑罰權的執(zhí)行者、服刑人員的管理者,其對刑罰的執(zhí)行情況、服刑人員的改造情況有著最為清楚、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故其在減刑假釋程序中作為證人出席表達意見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性,而其相對中立的姿態(tài)也使得法官可以放心地對其證詞加以采信。另外,確立監(jiān)獄的輔助地位而非主體地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因監(jiān)獄的主體地位造成其與程序中的對立面之間的緊張關系,若監(jiān)獄與服刑人員形成對立面,兩者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將使得對立雙方的對抗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即使服刑人員在程序中由于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而能夠與監(jiān)獄進行平等的對抗,但這種對立所造成的緊張關系將不利于服刑人員在監(jiān)獄繼續(xù)接受改造。在審理過程中,監(jiān)獄負責服刑人員執(zhí)行管理的有關工作人員將作為證人先后接受服刑人員或其律師、檢察院的詢問,使得法官對服刑人員的刑罰執(zhí)行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4.確立被害人的輔助地位。?不論是在英美法系抑或大陸法系,被害人的地位在整個刑事司法程序中至今沒有得到妥善的安排。鑒于控、辯、審三角結構的穩(wěn)定性,被害人在程序中主體地位的確立始終沒有完善的理論支持。在英美法系,被害人一般是以證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程序中,其提供的證言在程序中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陸法系,刑事訴訟往往區(qū)分公訴案件和自訴案件,被害人只有在自訴案件中可以與被告展開充分的對抗。德國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在特定的公訴案件中還有權提起從屬告訴,享有獨立的證據(jù)調查申請權和上訴權。同時,世界范圍內逐漸興起的刑事和解制度也為被害人提供了一個充分維護自身權益的空間。但是上述所列舉的被害人在程序中的主體地位均被限制在一些特定的程序,在普通程序中被害人的主體地位仍然沒有得到確認。故本文基于立法的現(xiàn)實性要求,主張被害人在減刑假釋程序中仍然處于附屬地位,但是被害人的意見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若被害人將來在刑事公訴程序中也獲得了主體地位,成為訴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極,那么被害人在減刑、假釋程序中也理應受到相同的待遇。隨著被害人程序地位和參與程序程度的提高,被害人將同檢察院一起成為程序模式選擇主體,不論是檢察院還是被害人,只要有一方不同意減刑、假釋申請或者建議的,程序都將進入對抗模式。在被害人成為程序主體的情況下,應當保障被害人的律師幫助權,并且應當賦予律師更廣泛的調查權,使其克服目前被害人取證困難的現(xiàn)狀。另外,根據(jù)參與原則的要求,被害人的程序救濟權也應當?shù)玫较鄳谋U?。被害人在審理過程中有權出庭作證,其對犯罪行為的描述將幫助法官對服刑人員的社會危險性作出一個全面的評價。同時鑒于被害人重新描述被害經(jīng)歷可能會對其社會化造成障礙,故被害人不應承擔被強制出庭作證的義務,除非其自愿出庭作證。當然,基于被害人的輔助地位,其意見所起的作用更多體現(xiàn)在減刑的幅度而非是否減刑假釋上。

      5.賦予法院減刑變更權。當涉及減刑所要縮減的刑期時,法院應當在對服刑人員的刑罰執(zhí)行情況進行綜合判斷的基礎上,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何種情況下多減,何種情況下少減或者不減,都應當以相對統(tǒng)一的減刑指南為準,法院的裁量權一般只能在這一范圍內行使。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法院在減刑程序中應當擁有一定的司法變更權,即當法院認為服刑人員可以獲得減刑,但在綜合考慮各方意見后,法院認定的減刑幅度和服刑人員的減刑申請或者監(jiān)獄的減刑建議存在差異時,應當以法院認定的幅度為準,法院有權對減刑申請或者建議中的刑期進行變更。法院在行使減刑變更權的時候,應當注意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作出最終裁決。減刑變更權的行使將幫助法院從“非此即彼”的程序困境中解脫出來,實現(xiàn)司法權與行政權在微觀上的對接,省卻了因減刑期限問題導致的減刑申請反復提出的繁瑣,提高了程序效率。

      馬貴翔,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蔡震宇,上海市崇明縣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法學碩士。

      猜你喜歡
      服刑人員審理檢察院
      扶貧隊“砸鍋”——記山西省檢察院扶貧隊員武海龍
      審計項目審理工作的思考
      監(jiān)獄管理局廳官充當服刑人員“保護傘”
      知名案件法院審理與ICC意見對比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8
      服刑人員生育權論要
      西安市檢察院依法對白雪山案提起公訴
      方圓(2017年6期)2017-04-07 21:06:42
      大選登記
      基層檢察院檢務督察工作之完善
      我國服刑人員抑郁水平研究
      未檢工作與檢察院組織法修改
      舟山市| 安庆市| 秦皇岛市| 朝阳县| 万全县| 肇源县| 万宁市| 合肥市| 清徐县| 彩票| 桐城市| 伊春市| 滦南县| 如皋市| 东辽县| 华安县| 蓬莱市| 大邑县| 厦门市| 奉化市| 屯留县| 星子县| 霍林郭勒市| 涟源市| 乌鲁木齐县| 长寿区| 汝阳县| 恩平市| 北川| 鸡西市| 祁门县| 常州市| 文成县| 苍南县| 吉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深泽县| 彰化县| 旅游| 金乡县|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