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懷秋,李玉珍,楊濤,龔春平
(1.湖南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制藥與生物工程系,湖南株洲 412004;2.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3.廣東佛山南海宏仁食品有限公司,廣東佛山 528000)
獼猴桃(Actinidia sinensis)屬于獼猴桃科獼猴桃屬的落葉藤本多年生果樹[1],其果粒營養(yǎng)價值高、香氣馥郁、VC含量約78 mg/100 g~410 mg/100 g 果肉,含糖量約8%~16%、總酸1.2%~2.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占9%~10%左右,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zhì)、脂肪、蛋白水解酶及獼猴桃堿等[2],被譽為“水果之王”[3]。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獼猴桃的果實、根莖葉等均可入藥,具有防癌、抗氧化、降低膽固醇、提高機體免疫機能等作用[2,4],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果醋及清型飲料等方面[5-6]。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屬茄科,為一年生蔬菜,色澤鮮艷,具有清熱止渴、養(yǎng)陰涼血等功效[7]。番茄果實中富含多種營養(yǎng)元素,特別是VC和胡蘿卜素,果實中還含有番茄紅素,番茄紅素具有很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單線態(tài)氧(singlet oxygen)猝滅能力是VE100 倍,β-胡蘿卜素的2 倍多,還具有抑制細胞增殖和擴散的作用,對各類癌癥有一定防治作用[7-8]。目前,番茄飲料主要有番茄-胡蘿卜飲料[8-9]、番茄-紅豆乳復合飲料[10]、番茄-綠茶復合飲料[10]、番茄-桑椹復合果汁飲料[11]等復合飲料。果蔬飲料的生產(chǎn)現(xiàn)正由澄清果汁飲料向混濁果汁飲料、單一汁飲料向復合果蔬汁飲料,甚至100%果蔬汁方向發(fā)展[12],復合果蔬汁飲料是軟飲料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之一。通過調(diào)配技術按一定比例將果蔬汁與其它輔料進行混合生產(chǎn)復合果蔬飲料,既可充分發(fā)揮各種果蔬的營養(yǎng)素的功能,還能彌補單一果蔬口感不足的缺陷,符合純天然、營養(yǎng)豐富和方便的食品營養(yǎng)需求[13]。番茄和獼猴桃營養(yǎng)元素的組成與配比不相同,而且都具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將番茄汁和獼猴桃汁進行調(diào)配制備功能性果蔬汁飲料目前尚未見報道。以番茄和獼猴桃為原料,利用單因素試驗和Box-Bohnken 響應面優(yōu)化技術研究番茄汁、獼猴桃汁、蔗糖以及檸檬酸添加量等對飲料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的影響并對工藝進行優(yōu)化,為番茄獼猴桃復合果蔬汁飲料加工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持,也為其它果蔬汁的加工提供借鑒。
番茄和獼猴桃均為市售;蔗糖和檸檬酸均為食品級原料;試驗用其它試劑為國產(chǎn)分析純。AL204 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JM251D 榨汁機:美的集團公司;GYB60-6S 均質(zhì)機:上海東華高壓均質(zhì)機廠;pHs-3C 雷磁pH 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1.2.1 番茄獼猴桃復合果蔬汁飲料的工藝流程
番茄獼猴桃復合果蔬汁飲料的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番茄獼猴桃復合果蔬飲料生產(chǎn)工藝流程Fig.1 Tomato-kiwi compound fruit and vegetable drink processing technology
1.2.2 工藝說明
1.2.2.1 原料精選與清洗
挑選無病蟲害,無腐爛,無破損且成熟度高的果實,清水反復沖洗,除凈表面泥沙和污垢等雜質(zhì)。
1.2.2.2 低溫冷榨和粗過濾
為了盡可能使番茄和獼猴桃果實榨汁后營養(yǎng)成分不被破壞,將精選洗凈的果實瀝干水分后,分別倒入榨汁機中進行低溫冷榨,然后用紗布進行粗過濾除去果皮、籽及部分粗纖維等。
1.2.2.3 調(diào)配
將番茄汁和獼猴桃汁混合并按配方添加蔗糖和檸檬酸等成分,適當添加水分并攪拌,保證蔗糖充分溶解和飲料濃度適度。
1.2.2.4 二次過濾
將調(diào)配好的混合果汁用紗布再過濾、除去殘存果皮、果籽、部分粗纖維和碎果肉塊等雜質(zhì)。
1.2.2.5 CMC-Na 添加與均質(zhì)
添加適量CMC-Na 穩(wěn)定劑維持飲料組織狀態(tài)。20 MPa 均質(zhì)10 min,使飲料均質(zhì)化。
1.2.2.6 罐裝、滅菌和冷卻
對均質(zhì)后的果汁進行罐裝,100 ℃保持5 min,80 ℃即封口,常溫冷卻。
1.2.3 飲料加工工藝的優(yōu)化
1.2.3.1 單因素試驗
擬考察番茄汁添加量(5 g/L~40 g/L)、獼猴桃汁添加量(5 g/L~40 g/L)、蔗糖添加量(0~12 g/L)、檸檬酸(0~0.40 g/L)等對飲料感官綜合評分的影響,確定最佳添加量。
1.2.3.2 響應面優(yōu)化復合飲料的配方工藝
在單因素試驗結果基礎上利用Box-Bohnken 響應面優(yōu)化技術研究番茄汁(X1)、獼猴桃汁(X2)、蔗糖(X3)和檸檬酸(X4)4 因素對產(chǎn)品感官品質(zhì)的影響,并利用Designexpert(version8.0.6,State-EaseInc,Minneapolis,MN,USA)優(yōu)化配方并進行數(shù)值模擬和模型預測。試驗因素水平與編碼見表1。
表1 影響因素水平及編碼Table 1 Levels and cod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1.2.4 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方法
品嘗評分之前先用清水反復清洗口腔,經(jīng)5 人以上品嘗鑒定。根據(jù)組織狀態(tài)、口感、色澤和氣味4 個方面進行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取平均值,總分為100 分,具體分值分配見表2。
獼猴桃汁和番茄汁添加量對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的影響如圖2A 和圖2B 所示。
由圖2A 可以看出,獼猴桃添加量對產(chǎn)品綜合感官評分有顯著影響,添加量為30 g/L 時,產(chǎn)品綜合感官評分最高。由圖2B 可以看出,番茄汁添加量對產(chǎn)品綜合感官評分也有重要影響,最佳番茄汁添加量為25 g/L。
表2 產(chǎn)品感官評定指標及分值表Table 2 Products sensory evaluation index and score table
圖2 獼猴桃汁和番茄汁添加量對產(chǎn)品的影響Fig.2 The influence of added amounts of kiwi fruit juice and tomato juice on product sensory index
檸檬酸和蔗糖添加量對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的影響如圖3A 和圖3B 所示。
由圖3A 可以看出,檸檬酸添加量為2.0 g/L 時產(chǎn)品綜合感官評分最高。蔗糖添加量為8 g/L 時產(chǎn)品綜合感官評分最高。
2.3.1 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與主效效應分析
對番茄汁(X1)、獼猴桃汁(X2)、蔗糖用量(X3)和檸檬酸(X4)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安排及結果如表3。
圖3 檸檬酸和蔗糖添加量對產(chǎn)品的影響Fig.3 The influence of citric acid and sucrose and on product sensory index
表3 響應面優(yōu)化設計與結果Table 3 Design and result of RSM
2.3.2 模型方差分析與回歸分析
模型進行方差分析見表4。
表4 回歸模型方差分析表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regression equation
結果表明,模型影響是極顯著的(P<0.000 1),模型決定系數(shù)為0.9573,說明模型能解釋總變異的95.73%。模型變異系數(shù)為5.19 %,模型信躁比為16.924,說明模型是可靠的。
對模型回歸方程系數(shù)進行顯著性分析,結果如表5 所示。
表5 回歸方程系數(shù)顯著性檢驗總表Table 5 Significance test for regression coefficient
2.3.3 降維分析
觀察某兩個因素同時對響應值的影響可進行降維分析,即在其它因素條件固定不變的情況下,觀察某兩個因素對響應值的影響[14]。利用Design expert 軟件對表3 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擬合得到回歸方程的響應面圖和等高線圖見圖4~圖6。
圖4 y=f(X1,X2),y=f(X1,X3)響應曲面及等高線圖Fig.4 Surface and contour plots of y=f(X1,X2)and y=f(X1,X3)
圖5 y=f(X1,X4),y=f(X2,X3)響應曲面及等高線圖Fig.5 Surface and contour plots of y=f(X1,X4)and y=f(X2,X3)
圖6 y=f(X2,X4),y=f(X3,X4)響應曲面及等高線圖Fig.6 Surface and contour plots of y=f(X2,X4)and y=f(X3,X4)
通過響應面圖可以分析因素對響應值的影響。如果響應面曲面坡度比較平緩,則表明因素的變化對響應值影響不大。如果響應曲面坡度非常陡,則說明因素的變化對響應值影響明顯,響應值隨因素的變化而做出敏感反應[15]。等高線圖表示在同一橢圓區(qū)域內(nèi),其數(shù)值是相同的。橢圓中心數(shù)值最大,由中心向邊緣逐漸變小。橢圓排列越致密,則說明因素對響應值影響越明顯,等高線呈橢圓形表示交互作用顯著,圓形則表示此時交互效應可以忽略[16]。由圖4~圖6 可以看出,番茄汁與檸檬酸添加量、蔗糖與檸檬酸添用量交互效應極顯著(P<0.01),番茄汁用量與獼猴桃用量交互效應顯著(P<0.05)。
2.3.4 求最優(yōu)解
為求解擬合回歸方程的最優(yōu)解,將方程分別對各自變量求一階偏導并令其為0,可得到四元一次方程組,即:
解逆矩陣得方程最優(yōu)解,即x1=0.83,x2=-0.11,x3=1.00 和x4=-0.80,換算得到具體水平為,番茄汁(X1)為29.15 g/L、獼猴桃汁(X2)為29.45 g/L、蔗糖(X3)為10.0 g/L、檸檬酸(X4)為1.2 g/L。為便于操作,將工藝條件修約為番茄汁29.2 g/L,獼猴桃汁29.5 g/L,蔗糖用量為10.0 g/L,檸檬酸用量為1.2 g/L。最優(yōu)條件下模型預測產(chǎn)品感官綜合評分為97.69。驗證結果為96.18±0.40,n=6,與模型預測結果接近。
試驗研究表明,單因素試驗和Box-Bohnken 響應面技術聯(lián)用優(yōu)化番茄獼猴桃復合果蔬飲料加工工藝是可行的。優(yōu)化條件為番茄汁29.2 g/L,獼猴桃29.5 g/L,蔗糖用量為10 g/L,檸檬酸用量為1.2 g/L。優(yōu)化條件下模型預測產(chǎn)品評分為97.69。驗證試驗結果96.18±0.40(n=6)。復合飲料可以有效避免單一果蔬飲料的營養(yǎng)不足,是軟飲料發(fā)展的重要方向。本試驗以番茄和獼猴桃為原料進行果蔬復合飲料工藝的研究,獲得了飲料的最優(yōu)加工工藝條件,下一步將對制備得到的復合飲料進行營養(yǎng)成分的定量分析以及開展飲料功能活性等方面的研究。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0:199-202
[2]李加興,袁秋紅,陳建伏,等.獼猴桃果粒果汁飲料生產(chǎn)工藝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7(4):148-151
[3]代娟,李玉峰,唐潔,等.營養(yǎng)型獼猴桃果醋及果醋飲料的開發(fā)[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6,27(5):100-103
[4]李春華,王鴻翔,趙愛明,等.補充獼猴桃飲料對大強度運動后機體免疫機能影響的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3,22(2):187-188
[5]于修燭,李志西,杜雙奎.液態(tài)法獼猴桃醋生產(chǎn)及其醋酸飲料的研制[J].食品與機械,2003(5):19-21
[6]李鳳林,張麗麗.野生軟棗獼猴桃果醋飲料的研制[J].中國釀造,2006(3):62-65
[7]張瑞,刑軍,吳旭.番茄醋酸飲料的研制與關鍵控制點的確定[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32(5):71-74
[8]湯慧民,舒啟敏,董春明.番茄胡蘿卜復合飲料的研制[J].文山學院學報,2011,24(6):9-12
[9]占發(fā)禹.胡蘿卜-番茄混合蔬菜汁發(fā)酵飲料的研制[J].甘肅農(nóng)業(yè),2010(1):88-89
[10]張志強,吳曉菊.番茄紅豆乳復合飲料優(yōu)化工藝的研究[J].新疆畜牧業(yè),2011(12):32-34
[11]朱劍凱.番茄、桑椹復合果汁飲料的研制[J].飲料工業(yè),2010,13(10):25-29
[12]張麗華,韓永斌,劉桂玲,等.原汁比例對復合果蔬汁感官品質(zhì)的影響[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5,28(4):122-125
[13]李彬,劉曉嬌,李志成.蘋果-番茄-胡蘿卜復合果蔬汁飲料的工藝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11,25(6):46-49
[14]XIAO Huaiqiu,LI Yuzhen.Extraction and antioxid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Lygodium japonicum(Thumb.)Sw[J].Nat Prod Res Dev,2012,24:105-109
[15]YIN Guihao,DANG Yuli.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he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by Box-Behnken statistical design[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8,74(3):603-610.
[16]DONG C H,XIE X Q,WANG X L,et al.Application of Box-Behnken design in optimisation for polysaccharides extraction from cultured mycelium of Cordyceps sinensis[J].Food and bioproducts processing,2009,87(2):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