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萍,郭育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yī)院耳鼻喉科,福建泉州362000)
·護理·
術前信息提供對全喉切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莊麗萍,郭育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yī)院耳鼻喉科,福建泉州362000)
目的了解術前信息提供對全喉切除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根據目的抽樣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52例全喉切除患者,按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27例)和對照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正常術前宣教,觀察組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的信息提供。在患者出院1個月后進行訪視,并按《喉切除術后患者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生存質量評分,包括心理狀態(tài)、獨立生活能力及社會關系與環(huán)境等項目的評分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軀體機能及喉功能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術前信息提供對全喉切除患者適應術后的改變非常重要,能夠有效改善其生存質量。
術前信息;全喉切除術;生存質量
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見惡性腫瘤,全喉切除是治療晚期喉癌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喉切除以后,患者將面對外觀改變、進食困難、長期帶管、頸部留下終身造口、失去原先語言功能、交流障礙、無喉語言等一系列問題[1],這些都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研究發(fā)現提供患者必須的信息,可以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及術后生存質量[2],目前78.4%的患者認為術前咨詢對其適應術后改變有所幫助,但對于術前提供信息的滿意度普遍較低[3]。為了更好地對患者進行護理,我們探討了術前信息提供與術后生存質量的相關性,旨在全面提高全喉切除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根據目的抽樣方式,選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進行全喉切除術且本人及家屬均自愿參加本研究的無精神障礙患者。將入選的52例患者使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25例,觀察組27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采用中山大學蘇振忠等研制的《喉切除術后患者生存質量量表》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該量表包括一般資料(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術后是否需要接受放療等)以及身體機能(包括頸部疼痛不適、口腔干燥、咳嗽、咳痰、嗅覺下降、精力與累倦、睡眠與休息和性生活八個條目)、喉功能(包括呼吸困難、發(fā)音情況和吞咽嗆咳三個條目)、心理狀態(tài)(包括消極感受和外貌評價兩個條目)、獨立生活能力(包括做日常生活事情能力和工作狀況兩個條目)、社會關系與環(huán)境(包括社會交往狀況、家庭地位變化、所需社會支持的滿意程度、幫助他人能力的滿意程度和家庭經濟影響程度五個條目)等五個部分,共20個條目。采用等級描述評分法,按各種癥狀體征表現的嚴重程度記分,從重到輕,分為5個等級,分別記1~5分。讓患者在他認為適當的選項處做出標記,得分范圍為20~100分,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2.2 干預方法觀察組:術前l(fā) d與患者及家屬在封閉環(huán)境下進行一對一交流,務必消除其緊張情緒。在進行常規(guī)術前宣教的同時,針對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介紹腫瘤治療方面的基本知識(包括治療方案的優(yōu)勢、治療效果及注意事項),增強患者的治愈信心;著重為患者介紹術后可能發(fā)生進食困難、外觀改變、終身帶管及失語等一系列狀況及相應的應對方法,介紹術后器官重建的相關知識,鼓勵患者選擇無喉語言;尤其需要讓患者家屬了解患者手術及術后注意事項,了解并學習患者術后造口護理的方法,為需要進行術后放療的患者家屬介紹放療期間的護理常識,為患者取得來自家庭的支持;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的提問,保證進行充分的信息提供,滿足患者及家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對照組:術前1 d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術前宣教。
1.2.3 資料收集在患者入院并決定進行全喉切除治療時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是否需要放療等基本信息,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對其及家屬進行不同的信息干預。在患者康復出院1個月后進行訪視及問卷填寫。所有問卷在患者能力允許的情況下由其本人獨立填寫,獨立填寫困難者由訪視人員向患者陳述并代為填寫。共發(fā)出量表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為100%。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4.0進行統計分析,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總分以及軀體機能、喉功能、心理狀態(tài)、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關系與環(huán)境等5個分項目得分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2.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觀察組27例患者包括男性24例,女性3例;年齡45~78歲,平均67.2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8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9例;術后需要接受放療6例。對照組25例患者包括男性24例,女性1例;年齡48~78歲,平均68.5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9例;術后需要接受放療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需放療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1月生存質量總分及各項得分比較經兩獨立樣本t檢驗得: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生存質量總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軀體機能評分、喉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心理狀態(tài)評分、獨立生活能力評分及社會關系與環(huán)境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總分及各項得分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總分及各項得分的比較
注:兩組比較,aP<0.05。
?
3.1 術前信息提供能夠改善全喉切除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本研究中對照組全喉切除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普遍處于中等水平,這與蔡益民等[4]的調查結果較為一致。全喉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60%~90%[5],因此采取適當干預措施提高這一群體的術后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術前信息提供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尤其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獨立生活能力以及社會關系。首先,喉癌患者因對癌癥的恐懼多數產生孤獨、絕望等悲觀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全喉切除術后患者還要面臨“絕癥”和“殘疾”的雙重打擊,而患者的情緒異常對預后影響較大,不良情緒往往導致患者生存質量下降[6]。術前對患者進行耐心而詳細的信息提供,能夠使患者感受到尊重與關愛,與患者進行長時間的交談、耐心解釋患者提出的疑問有助于穩(wěn)定患者的焦慮情緒,增強患者戰(zhàn)勝癌癥的信心,因此能夠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其次,全喉切除患者將終生依靠頸前氣管造口進行氣體交換,面臨發(fā)音障礙、形象改變等問題,造成交流障礙,影響了患者與他人交往的信心和在公共場所活動的樂趣。重建器官可以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自信心[7],大致分為人工喉、食管發(fā)音及發(fā)音重建手術等[8]。在術前針對此類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建設,普及食道發(fā)音等的基本知識,舉出既往患者進行食道發(fā)音練習成功的病例,鼓勵患者術后積極進行練習,有助于患者在康復期恢復既往的社交關系。最后,家庭成員稍有不耐心都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Re1ic等[9]認為家庭支持是喉切除術后患者生存質量非常重要的因素,齊鋒偉[10]近期的報道也顯示良好的家庭護理對提高全喉切除術患者生存質量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不僅對患者本人給予充足的信息提供,而且更著重于家屬的宣傳教育,使得患者更易得到家屬的心理支持,在出院康復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家庭護理,因此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較大提高。
3.2 術前信息提供對全喉切除患者軀體機能及喉功能影響不大研究結果顯示在術前提供充分的信息對術后1個月患者的軀體機能及喉功能影響不大,究其原因如下:腫瘤是影響患者生命的重要病理狀態(tài),容易造成患者營養(yǎng)不良及繼發(fā)感染;全喉切除術雖然能夠挽救患者生命,但術后卻喪失了發(fā)音功能,改變了呼吸通道,導致嗅覺明顯下降;另外喉功能的重建也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且應自術后2個月逐漸開始練習[11]。這些都限制了全喉切除患者短期內軀體及喉功能的恢復,因此,我們在術后1個月即對患者軀體機能及喉功能進行評價還為時尚早。
綜上所述,在全喉切除術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充分的信息提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短期的生存質量,效果主要體現在患者心理狀態(tài)、獨立生活能力及社會關系與環(huán)境等三個方面。該結果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適時評價患者及家屬的信息需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系統,爭取足夠的溝通交流時間對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是非常重要的。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應著眼于提供信息內容的完善、交流模式的改進及對患者的長期跟蹤調查等方面,以求進一步為全喉切除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提供理論基礎。
[1]田蕊,王國琪,王利利.全喉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護理研究,2005,19(9B):1544-1545.
[2]Dropkin M.Anxiety,coping strategies,and coping behaviour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ad and neck cancer surgery[J].Cancer Nursing,2001,24(2):143-148.
[3]單蓉,席淑新,虞衛(wèi),等.對行喉切除術患者術前信息需求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1):195-197.
[4]蔡益民,施華芳,Chaweewan Thongchai.全喉切除患者社會支持和生活質量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4,19(6):56-57.
[5]尚小領,岳海清.喉部分切除術后喉功能重建[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5,12(6):341-343.
[6]徐海霞.喉癌術后放療的心理分析與護理對策[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2,44(2):233-234.
[7]陸以佳.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71.
[8]王麗.喉切除術后發(fā)聲的探討[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36(4): 70-71.
[9]Relic A,Mazemda P,Arens C,et al.Investigating Quality of Life and Coping Resources after Laryngectomy[J].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01,258(10):514-517.
[10]齊鋒偉.全喉切除術后康復期患者的家庭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5):123-124.
[11]呂春梅,邊學,徐震綱,等.食管發(fā)音對無喉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5):353-355.
Effect of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
ZHUANG Li-ping, GUO Yu-hua.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the 180th Hospital of PLA,Quanzhou 362000,Fujian,CHINA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MethodsA total of 52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 fitted to objective sampling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n=27)and the control group(n=25).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received the enough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got the normal preoperative education.Th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Patients after Laryngectomy one month after leaving hospital.ResultsThe scores of life quality,including the mental state,the independence,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environment,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However,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omatic and aryngeal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The providing of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laryngectomy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after operation,which could help improve the patients’quality of life.
Preoperative information;Laryngectomy;Quality of life
R767.91
A
1003—6350(2013)03—045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3.03.0199
2012-08-20)
莊麗萍。E-mail:zhuangliping1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