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蓉
物理教學中,實驗占具著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一些觀察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好的教學實驗設計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過多流于形式,為完成實驗而做實驗,不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更多的探究過程.下面以兩個實驗教學過程為例.
例1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的實驗
“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的實驗探究.
師:學生,老師手中有一個碘錘,下面我們來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先給碘錘加熱,觀察其現(xiàn)象,然后停止加熱,觀察其現(xiàn)象,在碘錘的一側滴幾滴冷水
生:學生開始分組實驗
評:整個過程中,怎么做,做什么,全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然后學生按照老師講的去做一遍,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學生能理解嗎?老師可能是流于形式,因為課本上也是這樣設計的,“在密封的錘形玻璃泡內裝有少量碘的顆粒,對玻璃泡微微加熱并仔細觀察,碘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老師應先讓學生觀察碘錘中碘的狀態(tài),然后提出問題:若要改變碘的狀態(tài)應該怎么辦?學生可以用加熱,也可能用降溫的方法.給學生足夠的器材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對升華是吸熱還是放熱學生會記得更深.
“停止加熱,觀察其現(xiàn)象,在碘錘的一側滴幾滴冷水”,為什么要滴幾滴冷水,難道不滴冷水實驗現(xiàn)象就不明顯了嗎?課后我不斷重復了多次,實驗現(xiàn)象都很明顯,只是碘不能集中在某一個位置.教師在設計的時候也過于形式,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自己去對比實驗呢?
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停止加熱,觀察其現(xiàn)象.”觀察再次出現(xiàn)固態(tài)碘的位置,(大部分碘的位置在沒有加熱的那邊)同時問:在你觀察的現(xiàn)象中,有沒有出現(xiàn)液態(tài)的碘?
生:沒有,
師:氣態(tài)的碘遇冷后又變成了固態(tài)的碘,要使變成的固態(tài)碘集中在某一位置怎么辦?(教師啟發(fā)注意遇冷,使某處的溫度降低.)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想一想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什么可以致冷,這樣學生自然就能想到汽化或熔化)
師:我們現(xiàn)在再來做一次這個實驗,這一次停止加熱后在碘錘的一側滴幾滴冷水,再觀察此次實驗現(xiàn)象與上次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再次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然后再總結實驗結論.]
評:這樣的實驗設計,雖然在時間上比上面的例子要多一點時間,但我覺得,這樣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間,學生會記得更深.同時也把汽化、熔化吸熱能降低周圍的溫度得到鞏固.
例2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中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的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的實驗,大部分老師在設計這個實驗時,也都是按照課本上的步驟: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出平面鏡的位置,再描下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畫出它們的連線,并用刻度尺分別測出兩棋子與鏡面的距離.下面是某一節(jié)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及活動.
師:固定好玻璃板,以玻璃板的前面為邊畫一條直線,(評:為何要以玻璃板的前面的邊)學生動手畫線.
[WTBX]
師:固定好棋子A,然后移動棋子B,使之與A的像完全重合,畫出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評:棋子A和棋子B的要不要畫整個位置)學生動手描下A、B的位置.
師:拿走玻璃板,連接A、B(評:A、B的位置那么大,連接它們的哪個部位)
學生不知如何去連,連A、B的什么位置,聰明的學生知道在A、B的位置上取對稱的點,有的學生就隨手連接,也不管是否對稱.
師:連好了嗎?
生:好了.
師:現(xiàn)在用刻度尺分別量出A、B到玻璃板的距離,并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學生量距離,相互之間交頭接耳,好象問題很大.
師:解釋出現(xiàn)這么大的差距是因為實驗中有誤差.
師:我們分析一下黑板上實驗數(shù)據(jù)然后得出實驗結論.
評:這里的原因是誤差嗎?能這樣一概而論嗎?課前有沒有認真?zhèn)湔n,認真的研究器材,是為了完成實驗而做實驗嗎?這樣的實驗還不如不做,學生學到了什么?實驗的結論真的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嗎?
在這個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看清玻璃板后面的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同時玻璃板又有一定的厚度,會有兩個反射面出現(xiàn)兩個不太清楚的像,為了使其中一個像更清楚,在玻璃板的一面渡了膜,實驗過程中看到的清楚像就是以渡了膜的面為反射面而形成的像,但難區(qū)分渡膜的面,所以出現(xiàn)了有的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較準(畫線面正好是渡膜的面)有的組實驗數(shù)據(jù)相差很大(畫線的面不是渡膜的面).
這說明老師在備課時對實驗器材就沒有認真研究,課堂上也沒有采取應對的措施,只是為了告訴學生實驗的結果而了事了.
課后我詢問這位老師,他告訴我的結果和我想的基本一樣.
評:教師在開始實驗的時候就告訴學生玻璃板有兩個面,玻璃后面所成的像是哪個面成的呢?讓學生思考并想辦法解決.(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開動學生的腦筋)
方法很簡單,可以讓學生以玻璃板的兩個面分別畫線各做一次,先找出玻璃板的反射面,(用筆在上面做個記號)然后再完成下面的實驗.
在描下棋子A、B的位置時,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如何做比較準,要不要把棋子A和棋子B的位置全部描下來,聰明的學生很快就知道,根本不需要描下整個A、B的位置,其實只要用筆在玻璃板前面點個點A,然后再在玻璃后找到這個點的像B并用筆把它畫,移走玻璃板,連接A、B,用刻度尺分別測出A、B到鏡面的距離.
師:A、B的連線與鏡面必需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后,大部分學生能想到A、B的連線與鏡面相互垂直.
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生有個思考的空間、探究的過程,好的學生有了動腦的機會,中等的學生有了理解的過程,差的學生也知道的探究的過程.
評:在這兩個案例中兩位老師更多的是為了教給學生一個結論,為了完成課本上的觀察、探究實驗而做實驗,并沒有真正想到要讓學生學會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尤其是第二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沒有進行及時的調整,使學生莫名其妙得出了結論.
[南京市江寧區(qū)麒麟初級中學 (2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