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澤濟
我國男子的稱呼,過去通行名字并用的雙軌制,即名以外,還有字。字是用以表明名的。唐詩人王維字摩詰,是從梵語“維摩詰”而來,通過字使人知道名“維”的取義。名一般用一詞或兩詞,但字必須用兩詞。名如為雙名,一般是用字說明名中一詞的意義。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取《易經(jīng)》“介于石”的意思,用“介甫”表明雙名中的“石”。“甫”為男子美稱,常用為字的第二詞,也通作“父”。過去初次見面的人問對方的字,常說:“請教臺甫?!?/p>
名字并行,可上溯到孔子時代。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孔子父母禱于一個叫尼山的土丘而生孔子,遂以丘為名,以仲尼為字。名字的淵源有這么古。
古人何以如此不憚煩,取了名,還要有字?這大概是因為要尚禮。據(jù)《儀禮》說:“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李密的《陳情表》一開始就說:“臣密言?!币驗槭菍噬详愒~,所以要稱名。對他人稱字,可以陸、荀的對話為例。西晉陸云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都是名重一時的才士。初次見面,陸云為夸耀自己的名望,自我介紹道:“云間陸士龍?!避麟[才思敏捷,比他并不稍遜,馬上回報說:“日下荀鳴鶴。”這一機鋒相對自通姓字、自報家門的見面話,載入《世說新語》,成為千古流傳的美談。
對他人稱字,稱呼他人,也應(yīng)叫那人的字,不可叫名。這是過去歷代相沿的舊習。福建電視臺拍的《林則徐》,有林和魏源交往的場面。魏稱林為少穆兄,而林卻呼魏為魏源兄。顯然寫劇本的人和導演,都不知名與字使用的區(qū)別,以致劇中人物對話不合當時習俗。其實劇中的林則徐是應(yīng)叫魏的字,稱之為默深兄的??梢娺@類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知識,對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的人和欣賞劇作的觀眾,都是不可或缺的常識。
過去對先圣先賢,皇上和父、祖的名,不但不許出之于口,而且不可筆之于書。這叫作避諱。文字中實在避不了的,書定時要敬缺末筆??追蜃邮侨f世師表,他的大名不可亂叫。筆者小時在家熟讀《論語》,遇到孔夫子的名,老師都點讀作“某”。例如讀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末句應(yīng)讀作“某不與易也”。編選《宋詩別裁》的明朝人張景星是宋代理學家的信徒?!秳e裁》中,凡朱熹、周敦頤的詩,都不直署其名,而是稱作朱子、周子,便是為了避諱。
給人寫信,過去要用收信人的字。《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凡黨外收信人有字的,都以字相稱。如稱蔣光鼐為憬然先生,稱蔡廷鍇為賢初先生。這兩位的表字,雖國民黨官場中人也不見得全熟悉。毛澤東居然記住了,足見他記憶力過人,而且說明他能順應(yīng)舊傳統(tǒng),對黨外人士表示敬重。
中國名字并行的雙軌制,還影響過一些酷慕華風的外國人。開先例的是明末清初來華的一些西洋傳教士。如德國人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漢名湯若望,字道未。比利時人Ferdinand Verbiest漢名南懷仁,字勛卿,又字敦伯。意大利人Sambiaso漢名畢方濟,字今梁。清末做過中國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的英國人Robert Hart漢名赫德,字樂斌,與之同時的北京同文館總教習美國人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漢名丁韙良,字冠西?,F(xiàn)代英國科學家Joseph Needham著有《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因推崇老子李耳,自姓李,名約瑟,字丹耀,別號十宿道人,又號勝冗子,連中國人好取別號的傳統(tǒng),都一禮全收了。這位李丹耀博士甚至“刑于寡妻”,連夫人Dorothy Moir Needham的姓名也一同華化為李大斐,可謂徹底之至。不過李博士似乎忘了中國舊傳統(tǒng)是同姓不婚的。所以他夫人的大名前,做還應(yīng)加上她娘家的姓,以免別人誤會他們賢伉儷是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