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蟪蛄寧與雪霜期,賢哲難教俗士知。
可憐貞觀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注釋】
① 蟪蛄(huì ɡū):知了。
品讀
武德九年(626)十月,唐太宗與魏徵等大臣舉行了一次討論古代為政得失的會議。太宗說:“當今大亂之后,不能迅速實現(xiàn)教化(指儒家仁政)。”諫議大夫魏徵說:“不然。民在危困,則憂死亡,憂死亡,則思太平,思太平,則容易教化。所以大亂之后容易教化,好比饑餓的人容易吃飯?!碧谡f:“好人治國百年,才能消除殘暴。大亂之后,難道就可以迅速實現(xiàn)教化嗎?”魏徵說:“這是常人治國,不是圣哲治國。若是圣哲治國,上下同心,人民響應(yīng),不求迅速,也會迅速,一個月就可以成功,三年成功,還算是晚的了?!碧诼犃?,深以為然。右仆射封德彝等人群起反對魏徵,說:“三代以后,人心逐漸變壞。所以秦朝專用法家高壓統(tǒng)治,漢朝混用法家霸道與儒家王道,都是想教化而不能,哪里是能教化而不想?魏徵書生,不識時務(wù),若信他的空話,恐敗亂國家!”魏徵說:“五帝三王,不是換了人民而實行教化的。只要實行教化,就能實現(xiàn)太平。歷史記載表明,黃帝、顓頊、商湯、周武王、周成王,也都是在平定亂世之后就實行教化、實現(xiàn)太平的。若言人心變壞,不返純樸,至今應(yīng)該全都變?yōu)楣眵?,怎么還可能實行教化呢?”封德彝等說不過魏徵,但全都認為不可實行教化。
在決定唐朝政治方向的這場辯論中,兩種主張針鋒相對。魏徵主張實行儒家仁政,其依據(jù)是儒家的人性善論;封德彝等主張實行法家的高壓統(tǒng)治,其依據(jù)則是法家的人性惡論。太宗最后的決策是采取魏徵的主張,實行仁政,并且“力行不倦”。到了貞觀四年(630),海內(nèi)康寧,農(nóng)業(yè)豐收,全國范圍內(nèi)全年死刑案件只有29件,東到海濱,南到嶺南,行旅不用再帶糧食,沿途都有供應(yīng)了。再加上這時唐朝擊破夙敵東突厥,解除了北方的邊患,唐朝聲威遠播,四夷君長來賀,尊太宗為“天可汗”。
面對這天下太平的大好局面,太宗無限感慨地對侍臣說:“貞觀之初,眾臣都說人主應(yīng)該實行威權(quán)統(tǒng)治,唯有魏徵勸我行仁義,幾年間,就有了今天的局面,這全是魏徵的功勞??!”又對魏徵說:“玉石不經(jīng)良工琢磨,和石頭沒有區(qū)別,若經(jīng)良工琢磨成美玉,便是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zhì),為公所切磋,以仁義規(guī)范我,以道德開導我,使朕功業(yè)至此,公亦足為良匠。唯惜不得使封德彝見之!”為什么說是可惜呢?因為早在貞觀元年(627)六月,封德彝就去世了。這就是杜牧說的“天且不留封德彝”。
位于河北晉州的魏徵故居。晉州因為有了大唐名相魏徵而名聲大振。作為我國古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魏徵受到了蒼生百姓和歷代官員的敬仰和愛戴,他留給后人的治國理念、憂患意識和清廉形象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和借鑒。
那么,貞觀之治是如何行仁義的呢?首先,是實行仁政,包括推行均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輕徭薄賦,不奪農(nóng)時,鼓勵婚嫁,繁育人口,乃至釋放宮女三千,從突厥贖回被掠的中原人口近二百萬等。同時,實行法治,對貪污腐敗者、侵害人民者,一律“必無赦免”,“置以重法”,這樣一來,官員普遍廉潔奉公,王公貴族、民間豪強則“無敢侵欺細民”。所有這些措施的背后,都是一個理念:以民為本。
白居易詩歌稱贊貞觀之治說:“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又說:“以心感人人心歸?!秉c出了貞觀之治的本質(zhì)——實行人道政治,所以能感動民心,獲得百姓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