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大意: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自己要嚴格約束唯恐不夠。題解:商代賢臣伊尹以此教導商王太甲。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wèi)靈公》)
大意:有了過錯但能及時改正,這個過錯還不足以稱為過錯;但有錯而不改,這個錯誤就真正是錯誤了。
題解:明人呂坤《呻吟語》亦言:“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p>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語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
大意: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言辭,能夠不接受嗎?改正錯誤才可貴。委婉謙遜的話語,聽后能夠不高興嗎?分析一下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實際不改,這種人我是拿他沒辦法了。
題解:能接納意見自然好,但果斷行動更可貴。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大意:君子的過失,就像日食、月食;有過錯的時候,人們都會看見;改正之后,人們都會仰慕尊敬他。
題解:君子有過必改的態(tài)度,對社會風氣有良好的引導作用。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丑上》)
大意: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
題解:善于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方能不斷有所進益。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痹唬骸罢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現(xiàn)在有個人每天偷他鄰居家的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君子該做的?!彼f:“就讓我減少一點,我每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就不偷了?!比绻呀?jīng)知道這不是正義的事,就應該馬上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題解:改過不能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