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際瀾
(蘇州科技學院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009)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不斷膨脹的社會,大量的信息在不斷地產(chǎn)生、傳遞和消逝。對于信息傳播者而言,如何有效地將信息傳播出去,并實現(xiàn)信息傳播效益的最大化,一直是人們所熱切關心的問題。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瑰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傳承、推廣和發(fā)展同樣也面臨著信息傳播的問題,正是基于對更好地傳播太極拳的考量,因此從符號化傳播的角度出發(fā)對于太極拳的發(fā)展進行探討。
對于符號的通俗解釋是指具有某種代表意義的標識。該標識具有區(qū)別其它事物的自身特征,從而具有其自身的意義,并能夠與其它事物特別是相近事物加以區(qū)別。從傳播學意義上來看,“符號”就是負載、傳播信息的基元,是一種簡化的認識人類認識事物的手段。任何能夠以形象、聲音、顏色等一種方式或者是多種方式的集合表達意義的物質(zhì)實在都可以成為一種符號。不同的符號代表了不同的意義,對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種符號可能有不同的意義,有些符號則能夠為社會大眾所普遍的識別。按照符號學理論,任何符號都將由能指和所指兩類要素構成。其中“能指”是指對某一具體事物或行為的代表,是一種可給予受眾心理印象或感知的符號化形式。如太極拳運動給人的印象就是飄逸的服飾、節(jié)奏較為緩慢的動作等?!八浮眲t是指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或所指代的事物,即符號所代表的內(nèi)容。如太極拳運動所代表的東方文化、和諧思想等?!胺柣本褪侵笇@事物周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壓縮和提煉,總結為一個或一系列代表性符號的過程。符號化的意義在于簡化事物本身的信息,使信息能夠簡化、快速地傳遞出去,同時能夠使受眾通過符號背后的意指獲得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想。
符號化傳播就是將繁多的商業(yè)信息利用策劃將其進行濃縮和提煉,并歸結成為一個和消費者腦海中已有的印象符號對應的傳播符號,并利用創(chuàng)意把這些信息進行升華及傳播。這種傳播的方式在商品品牌的推廣之中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一提起可口可樂,人們自然會想到“Coca-Cola”標志、“波浪形飄帶”、“紅色系”等視覺符號,并不斷地傳遞出美國文化和可口可樂所的各種豐富信息。
2.1.1 太極拳之武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流派,“武”是太極拳最重要的特征。太極拳作為中國博大精深武術長河中的一支,是在繼承多家武術拳法基礎之中而形成的技擊之術,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攻防技擊之意。《十三勢行工歌訣》中所述:“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太極拳論》所述“人剛我柔,謂人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打手要言》所述“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等都是太極拳與敵相斗之要義,太極拳“武”之本性表露無遺。太極拳流傳至今日其強身保健之功能不斷提升,而太極拳武之本性卻有消弱之勢,但太極拳武之根本不可動搖。
2.1.2 太極拳之靜
太極拳之靜在技擊之術中獨一無二,與其它技擊之術始終強調(diào)“動”不同。太極拳之靜兼心靜與身靜。太極拳在練習之時強調(diào)心靜,“一日心靜,心不靜則不?!?“心主乎敬,又主乎靜”,“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太阿”都是強調(diào)心靜對于練習者的重要性。太極拳之身靜講求的是“外示安逸,內(nèi)宜鼓蕩”,以“安逸”之假象作為表面,實則內(nèi)在是蓄勢待發(fā)。太極拳講求的是“以靜制動”,靜是冷靜、沉靜而并非慢,動時以“后發(fā)”而“先至”。以身心之靜觀周身之勢,察以秋毫,順勢而為,借力打力完成動之行為。
2.1.3 太極拳之形
太極拳之形在于“太極拳每一個架式的開合虛實、起落旋轉,都是由一個圓圈構成”,在太極拳之中,身法、步法和手法兼以圓為軌跡,時時為圓、處處為圓,這種特殊的形式也是技擊之術中所獨有。太極拳之定勢講求腕、肘、肩關節(jié)須保持松、沉、垂,呈圓弧狀態(tài);從動勢來看,手臂、身體沿圓弧運動,不凹不凸、不丟不頂、八面支撐,環(huán)、圈、圓、轉;從套路來講又是許多圓弧動作的完美組合。太極拳獨特的以圓為形的動作看似簡單,實則在運用之時卻暗含各自奧妙,如不經(jīng)過長期的練習是無法做到全身各關節(jié)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的。
2.2.1 太極拳之道
“道”的最初解釋來自于《易經(jīng)》,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意思就是說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而太極拳中的太極一詞來源于《周易·系辭上》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因此太極拳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富含“道”的一種哲拳。對于太極拳之“道”,王宗岳在《太極拳論》有“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論述。從現(xiàn)代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來看,陰陽之道即是對立統(tǒng)一之道,天地、晝夜、上下、男女、東西無不相互對立并相互依存,這種對立而統(tǒng)一的思維方式即是太極拳符號所指之道。
2.2.2 太極拳之和
太極拳之中“和”無處不在,“和”體現(xiàn)在太極拳的思想、動作之上,“和”也體現(xiàn)在太極拳所代表的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之上。太極拳從其指導思想上講求的是天人合一,認為人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息息相通才能獲得真正自在地存在。太極拳在動作上講求身體內(nèi)部的寧靜與身體姿態(tài)的放松,講求動靜合一,靜中蘊動,動停靜始。太極拳或者中國武術雖都是以武立身,但武并不只是爭強好勝之技,武是與身心的修煉和修為密切相關,習太極拳更是重在修心、修性、修道。而西方競技體育所追逐的主要目標即是勝利,西方競技體育所推崇的“更高、更快、更強”有其自身的身體文化特征。但是西方體育文化已經(jīng)越來越意識到太極拳所代表的“和”思想對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重要意義。
太極拳的能指符號代表的是太極拳自身的內(nèi)涵,它與人們對于太極拳的認識息息相關,特別是對于太極拳的初始接觸者而言,太極拳的能指符號對于人們了解太極拳的意義相當于人與人接觸之時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太極拳的符號化傳播過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太極拳的能指符號,樹立鮮明的太極拳形象,要盡力清除太極拳的模糊化形象。以太極拳之武為例,太極拳的“健”形象有壓倒“武”形象之虞。在推廣太極拳時,太極拳通常以健身方式的形象出場,造成太極拳在很多青年人眼中已然淪為老年人進行低強度體育鍛煉的一種形式。而各種冠以太極名義的操、扇、球令太極拳更象是“舞”,太極拳“武”之不存令人唏噓。因此,對于太極拳的符號化傳播亟需對太極拳的內(nèi)涵進行深入的挖掘,還太極拳以本來的面目。
太極拳的所指符號是太極拳的延伸,它在太極拳內(nèi)涵的基礎上對于太極拳所蘊涵的深意進行了擴充,這對于太極拳的推廣而言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太極拳作為一種哲拳它所具有的文化內(nèi)涵是其在推廣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對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東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入之下,東方文化似乎有疲于招架和有心無力之勢,但是東方文化能夠維系東方文明至今時今日,其所蘊涵的哲學思想和處世之道自有其獨到之處。太極拳蘊涵有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但是仍然需要不斷加以發(fā)展太極拳的所指符號,樹立起更為清晰、更為最廣泛世界內(nèi)民眾所認同、更具有美好聯(lián)想和向望的形象,這無疑對于太極拳運動的傳播或是世界文明的推動都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符號化傳播作為現(xiàn)代廣泛運用的傳播手段,具有快捷、濃縮、鮮明的特點,它就像文章的關鍵詞以最小的容量提供最大的信息量,符號化傳播應當成為推廣太極拳的一種有效形式。太極拳符號化傳播需要通過對太極拳指符號進行挖掘提煉和對所指符號進行發(fā)展總結,使太極拳以符號化的形式加以傳播,獲得太極拳發(fā)展的主動權,擴大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應當防止太極拳傳播過程中的過度符號化。符號意味著信息的濃縮和缺失,太極拳符號在其形成之時可能就會偏離太極拳本身,這正如瑜伽健身之于瑜伽一樣,盛行世界的瑜伽只取了瑜伽的形而丟了瑜伽的神,雖然瑜伽的形已然獲得了全球的成功,太極拳是否也要走瑜伽風行之路,以偏離太極拳本身的太極拳符號獲得世界的認可。過度符號化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太極拳在傳播過程中由于信息的缺失,進而失去了其自身本原的特色,而失去本色的太極拳要如何得到繼承和發(fā)展值得思考。
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面臨著傳承與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在現(xiàn)代社會中采用符號化的傳播方式有助于太極拳向年輕一代和國外人士更好地傳播。把握太極拳符號化傳播這種新型的傳播方式,需要深入地挖掘太極拳的能指符號,包括太極拳之武、太極拳之靜、太極拳之形。同時需要不斷發(fā)展太極拳的所指符號,包括太極拳之道、太極拳之和,在太極拳符號化傳播的同時也要防止太極拳傳播的過度符號化,造成太極拳的片面化傳播。
[1]安 暢.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陳 鋼.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的現(xiàn)狀及對策[J].探索爭鳴,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