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鵬
(石嘴山市麗日中學,寧夏 石嘴山 753000)
語文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要還學生學習語文的幸福的心理感受,學習著,就是幸福著,就是幸福的享受語文,享受課堂,享受學習;作為一種教育的目的,它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幸福、享受幸福并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樹立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幸福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味是言語和精神的融化的滋味,是語文的積淀、精髓和靈魂,是語文所特有的氣質(zhì)、氛圍、品位和境界。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文本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么?我認為應該是教語言、學語言、用語言?!庇盟脑捳f,語文味體現(xiàn)在“動心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析”。文本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是語文教學之本,是師生展開平等對話的平臺和依據(jù)。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拋開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資源“肥人田”而“荒己園”,背離教材另搞一套。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說明,漠視和架空教材文本資源,把教材文本僅作為一種“教學的擺設”而隨意拓展與發(fā)揮的教學行為,只能導致教材文本的“異化”與語文課堂的空泛化及“去語文化”,根本不能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學。
綜觀語文課堂,一些語文教師曲解了新課程的一些理念,教學偏離了文本,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音樂課、美術(shù)課等的做法,導致了“非語文”顯現(xiàn)的出現(xiàn)。如一位教師在《江南的古鎮(zhèn)》的教學中,沒把教學內(nèi)容重點放在把握教材文本的感情基調(diào)和品味語言上,而是在優(yōu)雅的古箏聲中為學生展播不少江南古鎮(zhèn)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討論:我們要不要保留這些古鎮(zhèn)?怎樣處理保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之間的矛盾等問題。顯然,這是遠離教材文本內(nèi)容的拓展,是摒棄教材文本資源,抹殺語文課的特質(zhì),消解了教材文本教學的“語文味”,是明顯的“去語文化”現(xiàn)象。我認為要使語文課堂具有語文味,那么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更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語言去表現(xiàn)這種內(nèi)涵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藥授人以漁。語文教育中的幸福感教育就側(cè)重于將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結(jié)合,從而潤物細無聲的使學生智慧增長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心靈世界和精神世界。綜上所述,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才能上的更精彩。
教育不要只追求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機械訓練,語文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要和語文基礎訓練聯(lián)系在一起。語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語文的性質(zhì):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那么,從語文的工具性價值來看,語文教學應使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和培養(yǎng)語文技能。而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文技能的形成都需要通過教學中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來完成。但語文教學又不僅具有工具性價值,從語文所具有的人文性價值來看,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一種工具和技能,它的意義還在于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文本、通過語言、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情感和情趣,影響學生的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為學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寓于語文中,“潤物細無聲”地建構(gòu)著學生的心靈世界和精神領域。以往的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曾經(jīng)大搞題海戰(zhàn)術(shù),使語文訓練脫離了正常的軌道,使本來生動的語文課變成了機械、單調(diào)的習題練習課,以至于一部分人將語文訓練就稱之為或等同于應試教育。其實,訓練并不是應試教育的專利,它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方法和途徑。語文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同樣離不開語文基礎訓練,只不過它的訓練是科學的、合理的。語文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思想,就要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從情感入手,對學生進行智能、情感、意志并重的整體性人格教育,宗旨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幸福感教育必須要僅僅緊緊圍繞語文課程目標的三維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進行,它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體驗性、感悟性、實踐性。但是實現(xiàn)學生整體的全面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精神的建構(gòu),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要借助于語文教材中經(jīng)典的文本,并在語文基礎訓練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幸福感教育應立足于語文基礎訓練,不能因為對訓練的誤讀而忽視它們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對語文聽、說、讀、寫等知識和技能的基礎訓練,架空語文知識、文本讓學生學習語文,學生是不會體會到學習語文的美妙和幸福的。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基礎訓練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和構(gòu)建學生精神世界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手段和途徑,應得到更合理、更科學的運用,語文基礎訓練和語文幸福感教育是統(tǒng)一的。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強調(diào)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個性,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言權(quán)。但是語文教學中的幸福感教育強調(diào)尊重學生個性要有“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處理好教師、文本、學生三者的關系。首先是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則是主導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之間并不矛盾,它們是可以和諧共存的。自主學習不等于學生自己學習,它強調(diào)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要發(fā)揮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學生討論時,作為教師,適當?shù)狞c撥與學生自主探索結(jié)合起來,這樣才便于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教師要把握好指導的“度”,給學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讓學生體驗自己獲取的快樂。再次,在閱讀教學中,由于每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歷、審美經(jīng)驗等期待視野的不同,學生能夠?qū)ξ谋镜睦斫馐仟毺氐摹M瑯咏處熡捎谠谥R積累、人生閱歷等方面不同于學生,所以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能夠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每個讀者在閱讀同一文本時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注重給學生發(fā)表自己個性的機會,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解讀課文,但不等于學生的學生可以想當然的任意解讀。這里還有一個尊重文本(或文本作者)的問題。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創(chuàng)作主體性,也就是指任何讀者都不能脫離文本本身去作天馬行空般的 “開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一定要結(jié)合作者的寫作心境,結(jié)合文本的具體環(huán)境。因為作者把自己美好的情思、深刻的思想都體現(xiàn)在文本中。
語文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是審美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喚醒并培育學生心靈的幸福,是語文的特性所在,也是語文教學的魅力和核心。
[1]張弛.語文教育人文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鄭雪,嚴標賓,等.幸福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