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國以來“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研究及其啟示

      2013-08-15 00:53:52莊會彬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賓格王冕賓語

      莊會彬

      (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王冕死了父親”句式①作為漢語特有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引起學界廣泛的關(guān)注,他們從各自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詳盡的描寫和解釋。可以說,這一句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句法研究的水平。本文將對建國以來相關(guān)研究進行綜述,同時指出該句式研究的特點及其對未來研究的啟示。

      一、研究回顧

      ( 一) 對該句式的描寫

      早在20 世紀50 年代的“主語和賓語問題大討論”中,便有許多學者開始對“王冕七歲死了父親”句式表示關(guān)注[1-8],但當時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動詞前后名詞性成分的語法語義關(guān)系及其歸類問題。

      此后的二十年里,學者們一直在主語/賓語的問題上糾纏,直到朱德熙將“死”等動詞分析為二價(向)動詞方有所突破[9]。

      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這一語法現(xiàn)象再度引起語法學家的興趣。李鉆娘(Alice Cartier)專題撰文,詳盡地描述了“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性質(zhì)和特征[10]。她首次使用了“及物/不及物”的語法范疇,影響深遠。郭繼懋的研究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為精細和系統(tǒng)的。他分段刻畫了這類句式的主語、賓語、動詞及其使用“了”“著”“過”的特點,并考查了句中某些比較特殊的現(xiàn)象[11]。一般認為,郭繼懋對該句式已基本做到了描寫的充分性,只是對于領(lǐng)屬關(guān)系具體包括哪些語義關(guān)系尚無描述。對此,沈陽和陳昌來又做了進一步的補充[12-13]。

      ( 二) 對該句式的解釋

      近十多年里,隨著國際語言學重心從描寫轉(zhuǎn)向解釋,學者們又一次對該句式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關(guān)注,并進行了探索性解釋。這些研究大致可歸為兩個陣營:形式和認知。從形式的角度研究并涉及這一句式的主要有徐杰[14]16-29[15]23-72[16]193-199,韓景泉[17]261-272,沈陽[18]12-28,溫賓利、陳宗利[19]412-416,逯艷若[20]53-58,馬莉[21]23-27,孫晉文、伍雅清[22]46-52,潘海華、韓景泉[23]1-13,朱行帆[24]221-231,王奇[25]230-238,程杰[26]19-29,安豐存[27]11-16,陳宗利、肖德法[28]9-12,劉洋[29]234-241,馬志剛[30]492-501[31]45-56[32]74-82,楊大然[33]17-23,胡建華[34]396-409,劉探宙[35]110-119等。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并涉及這一句式的主要有徐盛桓[36]8-16,劉曉林[37]33-39[38]440-443,王珍[39]62-68,沈家煊[40]291-300,劉國輝[41]125-130,石毓智[42]39-51,王志軍[43]28-31,任鷹[44]308-321等。當然,還有學者從語義的角度(如郭繼懋[45]337-346,司聯(lián)合[46]1-4)以及漢語史的角度(如帥志嵩[47]259-269)對其形成進行了解釋,李杰[48]65-73等學者則結(jié)合了形式與認知來解釋。

      總體來說,近十多年里有關(guān)“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動詞性質(zhì)的界定

      李鉆娘[10]之后,學者們普遍認同“死”是一個不及物動詞,但對其進一步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圍繞著動詞“死”是否是一個非賓格動詞(或作格動詞、奪格動詞),學者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目前把“死”看作是一個非賓格動詞(或作格動詞、奪格動詞)的有徐杰[14]16-29[15]23-72、韓景泉[17]266、逯艷若[20]53、孫晉文、伍雅清[22]49、沈家煊[40]294、劉洋[29]240、胡建華[34]397、劉探宙[35]110等。當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把“死”看作是一個非賓格動詞。朱行帆[24]228就繞開了非賓格、非作格的糾纏,只是把“死”看作是帶一個論元的不及物動詞;李杰[48]65-73、王奇[25]230-238也沒有談到“非賓格”的問題。

      2. 領(lǐng)有名詞的來源

      在領(lǐng)有名詞的來源問題上主要存在三類假說:

      (1)分裂移位說

      除了沈陽[18]12-28等個別學者認為領(lǐng)有名詞是動詞前論元NP 分裂后移所致之外,持分裂移位觀點的人大都認為,領(lǐng)有名詞是從領(lǐng)屬短語移至主語位置的。至于領(lǐng)有名詞從領(lǐng)屬短語提升移位的動因,又有兩種觀點存在:一種觀點認為領(lǐng)有名詞移位的動因是核查,如溫賓利、陳宗利認為領(lǐng)有名詞移位的根本動因是漢語I0的強[D]特征和領(lǐng)有名詞DP 核查[19]415;陳宗利、肖德法[28]11,劉洋[29]239則認為領(lǐng)有名詞提升的動因是為了核查T 的EPP 特征。另一種觀點認為領(lǐng)有名詞移位的原因是格驅(qū)動,如徐杰認為領(lǐng)有名詞提升到主語位置是為了獲得主格[14]22;韓景泉則認為領(lǐng)有名詞提升是為了讓整個名詞短語(領(lǐng)有加隸屬)獲得格[17]270。

      (2)基礎(chǔ)生成說

      這類觀點認為,領(lǐng)有名詞是基礎(chǔ)生成(base-generate)于其S-結(jié)構(gòu)。至于具體哪一位置,則有三種不同的觀點:潘海華[49]②、朱行帆[24]227、馬志剛[31]52、胡建華[34]400等認為像“王冕”這樣的句首名詞是以動詞論元的身份直接投射到主語位置的。潘海華和韓景泉[23]9、楊大然[33]20認為領(lǐng)有名詞是一個基礎(chǔ)生成的“垂懸”話題成分(Spec,TopP)。程杰則認為提升了的領(lǐng)有名詞是外合并的“經(jīng)受者”名詞[26]19。

      (3)外論元說

      這類觀點則認為,領(lǐng)有名詞不是非賓格動詞的論元,而是輕動詞的外論元,其最初的句法位置既非話題位置(Spec,TopP),也不在領(lǐng)屬短語內(nèi),而另有其他位置(如Appl 的標志語位置),再通過句法推導移至主語位置(Spec,TP)。持此觀點的主要有王奇[25]230-238等。

      3. 論元結(jié)構(gòu)以及題元角色的決定問題

      研究“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論元結(jié)構(gòu),以“王冕七歲上死了父親”為例,主要探討動詞“死”帶有幾個論元,以及如何指派題元角色的問題。

      早期的研究多認為“死”的賓語是施事賓語[50-53]。此外,林杏光認為“王冕”和“父親”分別充當與事[54]189和當事[54]187,陳昌來認為“王冕”占據(jù)系事位置[55]。

      近些年的研究則較多地著眼動詞“死”本身,主要討論它帶有幾個論元,以及它如何指派題元角色。徐杰認為領(lǐng)有名詞的題元角色是它在原來的定語位置所獲得的“領(lǐng)有”[14]26。沈陽堅持“死”是一個一元動詞[18]17。馬莉提出“死”這類動詞除了有一元動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還有二元動詞的意義和用法[21]26。孫晉文、伍雅清認為受害者論元“王冕”是論元增容的結(jié)果[22]49。朱行帆認為“王冕死了父親”中存在兩個題元角色,經(jīng)歷者和受事,分別是由輕動詞“EXPERIENCE”和動詞“死”指派[24]229。安豐存認為“王冕”與“父親”的題元角色分別是“遭受者”和“經(jīng)歷者”[27]15。程杰認為“王冕死了父親”句式中的“王冕”所獲得的題元角色為“經(jīng)受者”[26]21,27。馬志剛還探討了局部非對稱成分統(tǒng)制結(jié)構(gòu)對相關(guān)論元之間的語義關(guān)聯(lián)性的制約[30]492-501[31]45-56。

      4. 賦格的問題

      賦格的問題主要是討論“死”前后的成分是否需要賦格,得到的格又是什么格。徐杰認為領(lǐng)有名詞獲得的是主格,而隸屬名詞在原位得到部分格[14]24-25。韓景泉認為“部分格”概念無法解釋非賓格動詞在不同語言間的差異及其在漢語中的內(nèi)部差異,因此提出了“格傳遞”的分析模式[17]270-271。孫晉文、伍雅清設(shè)計了兩步推導,以解決動詞前后兩個名詞的格問題[22]49-50。劉曉林認為,“名+不及物動詞”格式中,“名”可“暫時”由不及物動詞賦予賓格[37]38。潘海華、韓景泉提出,動詞之后的論元可以將空主語位置的主格繼承過來[23]11。陳宗利、肖德法認為領(lǐng)有名詞與領(lǐng)屬短語都帶有主格[28]11。馬志剛則指出“王冕”是一個無格論元[30]496,498。

      5. 形式還是認知的問題

      在對“王冕死了父親”句式作出解釋時,形式與認知的主要分歧是:形式堅持采用句法的推導,而認知則努力從人的認知角度給出解釋。

      對該句式的認知解釋,最有影響的要數(shù)“概念整合說”,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沈家煊和王珍。沈家煊建議使用“糅合”來解釋“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40]295-296。王珍則提出“他死了父親”是“他失去了父親”和“父親死了”經(jīng)過概念整合和語法整合的結(jié)果[39]62-68。

      除了概念整合的觀點外,還有徐盛桓指出“賓語”其實是一個包括了從典型賓語向非典型賓語過渡的模糊變量大家族,“父親”是一個非典型賓語[36]12-13;劉曉林提出“王冕死了父親”是廣義的存現(xiàn)句[38]441;任鷹探討了領(lǐng)屬句同典型的存現(xiàn)句之間的承繼關(guān)系[44]308-321;石毓智則從認知語言學和語言系統(tǒng)的歷史變化角度說明了“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的動因[42]39-51。

      二、對該句式研究的評價

      建國以來對“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研究,集中反映了我們使用西方理論的一個總體趨勢:從引進到吸收,從感性到理性,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研究之所以能不斷突破,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理論革新和語料積累。

      ( 一) 該句式研究的特點

      1. 早期研究的特點

      早期對于“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描述性研究,是一個以西方的語言理論為參照點,自覺地用普通語言學的理論作指導的過程。對此陳平曾這樣說過:“迄今為止,我們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提到的所有重要理論、方法、概念以致于一些術(shù)語,無一不在普通語言學理論著作中已經(jīng)得到過詳細的討論和廣泛的應用,在其他語言中有過深入的報道……普通語言學理論中的概念和方法運用于漢語往往非常成功”③。

      由于對西方理論的陶醉,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學者們一直執(zhí)迷于“主語”“賓語”的問題,即使后來引入了“施事”“受事”概念,仍然沒有理清“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內(nèi)部關(guān)系。

      2. 近十多年來研究的特點

      近十多年來的解釋性研究明顯地表現(xiàn)出階段特征,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論引入階段(1999—2001)。學者們忙于引入西方理論,缺少進一步消化、吸收的能力,甚至把西方理論生拉硬套,安在漢語事實之上??梢哉f,當時在理論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尚未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一階段的研究還缺少語言共性和個性的雙重意識,只能把西方的理論嫁接在漢語的語言事實之上,這一時期,無論是徐杰的“部分格”[14]24-25還是韓景泉的“格傳遞”[17]270-271,都明顯是西方理論的一種變相嫁接。換言之,當時研究者還缺乏對理論的深度理解和應有的懷疑精神。這一點在判斷“死”為非賓格動詞的問題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當時的學者大都認同“死”是一個非賓格動詞,但非賓格動詞有效判斷標準是什么,卻是不得而知。徐杰談到了他如何判斷非賓格動詞,其方法卻帶有很大的主觀性[14]16-29[15]23-72。我們看下面的例子[14]20:

      (1)a. 一個人來了 來了一個人

      b. 一只狗死了 死了一只狗

      c. 一條船沉了 沉了一條船

      d. 一班學生走了 走了一班學生

      e. 一面墻倒了 倒了一面墻

      (2)a. 病人咳嗽了 * 咳嗽了病人

      b. 男孩子哭了 * 哭了男孩子

      c. 病人醒了 * 醒了病人

      d. 兩個人結(jié)婚了 * 結(jié)婚了兩個人

      e. 兩個人游了一會兒 * 游了一會兒兩個人

      比較例(1)和例(2)可以看出,例(1)中的名詞性成分可以位于動詞前,也可以位于動詞后,而例(2)中的名詞性成分只能位于動詞之前。徐杰因此作出判斷,例(1)中的動詞都是非賓格動詞,而例(2)中的動詞都是普通不及物動詞??蓡栴}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一個人病了”,也會說“病了一個人”,如果按照徐杰的這個思路,“病”豈不是非賓格動詞?

      第二階段:西方理論與漢語事實初步結(jié)合階段(2002—2005)。學者們在引進西方理論的時候,不再生硬地照搬理論,而是開始思考漢語的特點,努力把西方的理論和漢語的實際相結(jié)合。

      如果說第一階段對西方理論和漢語的結(jié)合這一問題的認識還是處在一個模糊階段,那么到了第二階段,這一情形已經(jīng)有所改觀。如潘海華、韓景泉看到了漢語的話題突出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他們具體考察了以空代詞為主語的有標記話題句與受事主語句的差異,并給了一條正確判斷受事主語句的標準——動詞非賓格化限制條件[23]。此外,他們還總結(jié)了以往文獻中對某些語言的非賓格動詞的判斷標準,對具體判斷漢語非賓格動詞也有作用。

      第三階段:西方理論與漢語事實較好地結(jié)合階段(2006 年以后)。學者們開始從漢語的特點著手研究“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特點,他們既看到語言的共性又沒有忽略漢語的個性,在這一句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如果說第二階段的研究雖然意識到西方理論和漢語實際有一定的出入,開始思考漢語的特點,但還不能從總體上把握問題,做到理論和實際的有機結(jié)合;那么到了第三階段,學者們已經(jīng)開始從漢語的實際出發(fā),有機地吸收并利用各種語言理論來解決漢語的實際問題了。第三階段的代表當推沈家煊和胡建華。沈家煊從漢語的事實出發(fā),把漢語中一種重要的造詞方式“糅合”引入了造句的范疇[40]295-296。這一分析方法突破了以往研究僅在語言結(jié)構(gòu)層面尋求理據(jù)的局限,轉(zhuǎn)而從語言認知的角度對“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生成機制加以說明,它具有一定的心理現(xiàn)實性和很強的解釋力。該文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34]396-409[38]440-443[42]39-51[44]308-321。而胡建華則充分考慮到了漢語的特點,假定了一個抽象動詞“有”的存在,再利用句法與信息結(jié)構(gòu)的接口要求,解釋了一系列合法和不合法的現(xiàn)象[34]396-409。

      很顯然,第三階段的研究已沒有前面兩個階段(1999—2005)那種理論和漢語實際兩張皮的現(xiàn)象,而是把兩者較好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胡建華[34]396-409在參閱了多篇國內(nèi)外文獻的基礎(chǔ)上把中外理論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用于漢語語法現(xiàn)象的解析。如抽象動詞“有”可以追溯到呂叔湘[56]、王士元[57],而話題化的最新理論則來自于黃正德④。

      ( 二) 推動該句式研究發(fā)展的兩個因素

      1. 理論革新因素

      回顧過去半個多世紀里“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理論革新在該句式研究中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新的理論引入給學界帶來了新的思維和新的觀點,而新觀點的提出又給學者們以啟迪。及物/不及物理論、非賓格理論、輕動詞理論、題元理論、格理論、概念整合理論等無一不是如此。

      理論對研究的推動作用是重大的。早期結(jié)構(gòu)主義語法關(guān)注的是如何描述,而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則開始關(guān)心這一句式的推導。從結(jié)構(gòu)主義到生成語法和認知語法是一個不小的跨越,而決定這一次跨越的,是理論上的革新。

      當然,理論的提升并不是直線進行的,它總是不斷伴隨著對新理論從深信不疑到懷疑甚至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早期的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如此,后來的理論也不例外。我們不妨以非賓格理論為例看一下理論的引入過程。1999 年,Burzio 原則[58]被徐杰引入了漢語語法研究中,起初學者對該原則應該是深信不疑的[14]16-29[15]23-72[17]261-272;然而,不久就開始有人對Burzio 原則表示懷疑,對該原則的整個推導過程做了檢驗,并重新分析了Burzio 所使用的意大利語語料,提出“ne 語素化”不是Burzio 內(nèi)論元說的充分必要條件,將這一假說予以否定[59]133-142;之后,安豐存又進一步對該原則提出質(zhì)疑[27]11-16;2009 年,馬志剛則重新審視了英漢語的非賓格現(xiàn)象,對安豐存提出了批評,肯定了Burzio 原則的實用性和解釋力[32]74-82。

      可見,新理論的引進和使用過程常常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過程,這一過程符合人們認識和接受新事物的規(guī)律。

      2. 語料積累因素

      “王冕死了父親”句式的研究不斷突破,除了理論革新的推動作用之外,語料積累的作用也不容小覷。隨著語料庫越來越多地建立并應用到語言研究中來,許多以前不易注意到的語料被一一發(fā)掘出來。語料增加的同時,學者們也在不停地反省以往的研究,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梢哉f,語料在推動研究方面的作用和理論比起來毫不遜色。我們看一下語料是如何突破研究結(jié)論的。

      前面已經(jīng)談到,對于“王冕死了父親”這一句式,許多學者都堅持其動詞“死”是一個非賓格動詞,在D-結(jié)構(gòu)中,“父親”一定位于“死”之后(“王冕”是否在“死”之后因各人的假設(shè)不同而不同)。如果這一觀點成立,就不允許“王冕病了父親”這類句子,因為作為一個非作格動詞,“病”在D-結(jié)構(gòu)中要處在“父親”之后,如要推導“王冕病了父親”這樣的語序,要么把“父親”移到“病”之后,要么把“病”提到“父親”之前?!案赣H”后移的可能,徐杰早有論述并予以否定,因為這違反了約束條件A[15]31-36,而“病”提前的可能胡建華也給予了否定[34]400-401。也就是說,按照以往的推斷,只有“死”后面才能允許出現(xiàn)所屬成分,“病”的后面是不能的。然而,很快就有人提出質(zhì)疑,因為新的語料顯然表明,“病”字后面也同樣允許出現(xiàn)所屬成分,如:

      (3)非典時小李也病了一個妹妹。[35]111[61]7

      或許有人會說,胡建華早已指出“病”“笑”句后面的成分必須是無定的[34]401-405,例(3)句后面的成分是無定的,不能和“王冕死了父親”看作是一類。然而,胡建華無定解釋不見得就能立得住腳,因為新的語料表明,“病”“笑”句也可以是有定的,如:

      (4)a. 不到六點,那群孩子就起了天天和鬧鬧兩個。[60]7

      b. 當年那幾對小情侶現(xiàn)在就分手了小趙和小李一對。[60]8

      隨著語料的不斷增加,可以預測,新的觀點又在醞釀,一旦時機成熟,必將登臺亮相。

      三、從該句式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綜上所述,要對一種漢語現(xiàn)象作出合理的解釋,至少應該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吸收外來理論的同時,不斷革新現(xiàn)有的語言理論,改善研究方法。我們的理論和方法總是不完美的。拘泥于現(xiàn)有的理論必然使我們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革新理論則常常會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以往的問題并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這方面,以往的學者早已為我們做出了表率。試想,如果沒有徐杰先生當初將“非賓格理論”引入漢語研究,很可能就沒有最近十多年對該句式研究的高潮。

      除了要革新理論之外,改善語言研究方法也格外重要。舉例來說,早期語法研究多是依賴于語言學家個人的語言使用經(jīng)驗完成的。作為一種可行和有效的語法判斷途徑,它在生成語法的研究中曾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認,一個人的知識積累畢竟是有限的,他/她的觀察無論多么充分,總會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局限。更好的辦法是改用調(diào)查代表性的本族語者(最好是具有不同的方言背景),讓他們作出判讀,如果一個句子大多數(shù)人能夠接受,那么這個句子就應該說是可接受的。

      第二,全面考察漢語中的相關(guān)語言現(xiàn)象,盡可能多地掌握漢語語料(包括合乎語法的句子和不合乎語法的句子),以期從中歸納出一定的規(guī)律。為強調(diào)語言事實的重要性,李亞非先生提出尊重語言事實法則(Law of Respect for Facts,簡稱LRF),“設(shè)若F 為可直接觀察的語言事實集合,C 為與F 相關(guān)的理論主張。如果C 不能得到F 的直接支持,那么,就必須有強有力的證據(jù),以表明不存在C’:(1)C’受到F 更為直接的支持;(2)C’對F 來說,已經(jīng)足夠?!雹?/p>

      我們已經(jīng)看到,以往的很多研究常常在語料不足的情況下匆匆得出了結(jié)論,而新增加的語料則讓那些已有的結(jié)論處在一個不尷不尬的境況。生成語法傳統(tǒng)上利用個人的“內(nèi)省”,但今天看來,單靠內(nèi)省尋求語料是不足的,最好是利用語料庫協(xié)助來獲得大量的例句,以期在描寫上做到盡可能地透徹,從而達到解釋上的充分性。

      第三,展開跨語言的研究,為探求語言共性而努力。人們很早就相信,跨語言的語料可用來研究語言共性(如程工[61])。研究漢語現(xiàn)象時,我們不能囿于漢語本身,而應該跨語言地考察類似現(xiàn)象,掌握各種語言語料的同時,從語言共性的角度作出解釋。一個人一旦囿于某一種語言,就容易變得盲目,而跨語言調(diào)查則可能會給他/她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目前,我們的研究基本上還處在漢語、英語等少數(shù)幾種語言上,并沒有真正從跨語言的方面下功夫。而這類的研究在西方早已開始,Pylkk?nen[62]、Cuervo[63]等有關(guān)與格論元的研究就是一些成功的范例。王奇嘗試運用了相關(guān)的成果對“王冕死了父親”句式加以分析[25]230-238。

      注釋:

      ①對于這一句式的稱呼或歸類,因研究的出發(fā)點不同也所不同。如郭繼懋稱其為“領(lǐng)主屬賓句”;徐杰用了“保留賓語句式”;郭繼懋、劉曉林、朱行帆、胡建華將其稱作“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現(xiàn)象”;孫晉文和伍雅清、韓景泉強調(diào)“領(lǐng)有名詞提升移位”;沈陽用“名詞短語分裂移位”;徐盛桓稱其為“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SVN 句式”;潘海華、韓景泉改用“顯性非賓格動詞結(jié)構(gòu)”;王珍用了“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結(jié)構(gòu)”;沈家煊、石毓智用“‘王冕死了父親’這/之類句子”;安豐存使用“領(lǐng)有名詞提升移位現(xiàn)象”,劉洋則用了“漢語領(lǐng)有名詞提升結(jié)構(gòu)”;王志軍從及物性的角度重新分類命名,稱之“無及物性”句子;劉探宙稱其“一元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李杰將其與隱現(xiàn)句合稱為“發(fā)生句”等等。

      ②潘海華先生在1998 年1 月8 日至11 日的美國語言學年會上(Annual Meeting of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New York),作了題為Generalized passivization on complex predicates 的報告,報告對此持同樣的觀點。

      ③轉(zhuǎn)引自徐林:《第二屆〈國外語言學〉編輯工作研討會紀要》,《國外語言學》,1989 年第1 期。

      ④黃正德先生2008 年1 月10 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一場講座,其報告題目是Topics in parametric syntax。

      ⑤對這一法則的描述實際上引自本文作者的課堂筆記。本人曾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跟隨李亞非先生攻讀語言學,有幸聆聽了李亞非先生于2011 年秋講授的“尊重語言事實法則”。

      [1]呂冀平.主語和賓語的問題[J].語文學習,1955(7):8-12.

      [2]呂冀平.漢語的主語賓語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1956:1-9.

      [3]邢公畹.論漢語造句法上的主語和賓語[J].語文學習,1955(48).

      [4]曹伯韓.主語賓語問題隨感[J].語文學習,1956(52).

      [5]傅子東.主語和賓語[J].教學與研究文集,1956(1):30-35.

      [6]王力.主語的定義及其在漢語中的應用[J].語文學習,1956(1):21-25.

      [7]徐重人.王冕死了父親[J].語文知識,1956(9):34-38.

      [8]肅父.不要把句義解釋代替句法分析[J].語文知識,1956(12):11-13.

      [9]朱德熙.“的”字結(jié)構(gòu)和判斷句[J].中國語文,1978(1-2).

      [10]李鉆娘.出現(xiàn)式與消失式動詞的存在句[J].羅慎儀,譯.語文研究,1987(3):19-25.

      [11]郭繼懋.領(lǐng)主屬賓句[J].中國語文,1990(1):16-22.

      [12]沈陽.領(lǐng)屬范疇及領(lǐng)屬性名詞短語的句法作用[C]//邵敬敏. 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語義研究.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8:1-16.

      [13]陳昌來.現(xiàn)代漢語不及物動詞的配價考察[C]//沈陽. 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156-180.

      [14]徐杰.兩種保留賓語句式及相關(guān)句法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9(1).

      [15]徐杰.普遍語法原則和漢語語法現(xiàn)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6]徐杰.領(lǐng)有名詞的提升移位與多項名詞性結(jié)構(gòu)的切分方向[J].當代語言學,2008(3).

      [17]韓景泉.領(lǐng)有名詞提升移位與格理論[J].現(xiàn)代外語,2000(3).

      [18]沈陽.名詞短語分裂移位與非直接論元句首成分[J].語言研究,2001(3).

      [19]溫賓利,陳宗利.領(lǐng)有名詞移位:基于MP 的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01(4).

      [20]逯艷若.領(lǐng)主屬賓語分裂移位句的語義、句法及語用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2).

      [21]馬莉.從論元角度看“王冕死了父親”[J].外語教學,2003(3).

      [22]孫晉文,伍雅清.再論“領(lǐng)有名詞提升移位”[J].語言科學,2003(6).

      [23]潘海華,韓景泉.顯性非賓格結(jié)構(gòu)的句法研究[J].語言研究,2005(3).

      [24]朱行帆.輕動詞和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J].現(xiàn)代外語,2005(3).

      [25]王奇.“領(lǐng)主屬賓句”的語義特點與句法結(jié)構(gòu)[J].現(xiàn)代外語,2006(3).

      [26]程杰.論分離式領(lǐng)有名詞與隸屬名詞之間的句法和語義關(guān)系[J].現(xiàn)代外語,2007(2).

      [27]安豐存.題元角色理論與領(lǐng)有名詞提升移位[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

      [28]陳宗利,肖德法.“領(lǐng)主屬賓句”的生成句法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29]劉洋.漢語領(lǐng)有名詞提升的最簡方案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07(4).

      [30]馬志剛.局域非對稱成分統(tǒng)制結(jié)構(gòu)、題元角色和領(lǐng)主屬賓句的跨語言差異[J].語言科學,2008(5).

      [31]馬志剛.局部成分統(tǒng)制結(jié)構(gòu)與領(lǐng)有名詞提升[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2).

      [32]馬志剛.題元準則,非賓格假設(shè)與領(lǐng)主屬賓句[J].漢語學報,2009(1).

      [33]楊大然.領(lǐng)有名詞短語分裂與漢語話題結(jié)構(gòu)[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3).

      [34]胡建華.現(xiàn)代漢語不及物動詞的論元和賓語——從抽象動詞“有”到句法—信息結(jié)構(gòu)接口[J]. 中國語文,2008(5).

      [35]劉探宙.一元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J].中國語文,2009(2).

      [36]徐盛桓.常規(guī)關(guān)系與句式結(jié)構(gòu)研究——以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句式為例[J].外國語,2003(2).

      [37]劉曉林.也談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問題[J].外國語,2004(1).

      [38]劉曉林.也談“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J].中國語文,2007(5).

      [39]王珍.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結(jié)構(gòu)存在的認知理據(jù)[J].漢語學報,2006(3).

      [40]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4).

      [41]劉國輝.“王冕三歲死了父親”的認知構(gòu)式剖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2]石毓智.語言學假設(shè)中的證據(jù)問題——論“王冕死了父親”之類句子產(chǎn)生的歷史條件[J].語言科學,2007(4).

      [43]王志軍.論及物性的分類[J].外國語,2007(6).

      [44]任鷹.“領(lǐng)屬”與“存現(xiàn)”:從概念的關(guān)聯(lián)到構(gòu)式的關(guān)聯(lián)——也從“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說起[J].世界漢語教學,2009(3).

      [45]郭繼懋.試談“飛上?!钡炔患拔飫釉~帶賓語現(xiàn)象[J].中國語文,1999(5).

      [46]司聯(lián)合.論句子意義的生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7).

      [47]帥志嵩.“王冕死了父親”的衍生過程和機制[J].語言科學,2008(3).

      [48]李杰.試論發(fā)生句——對隱現(xiàn)句和領(lǐng)主屬賓句的句式意義的重新審視[J].世界漢語教學,2009(1).

      [49]潘海華.詞匯影射理論在漢語句法研究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1997(4):1-16.

      [50]徐仲華,繆小文.淺談施事賓語[J].語文學習,1983(1):46-48.

      [51]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句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52]范曉.施事賓語句[J].世界漢語教學,1989(1):22-25.

      [53]張伯江.施事賓語句的主要類型[J].漢語學習,1989(1):13-15.

      [54]林杏光.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55]陳昌來.現(xiàn)代漢語語義平面問題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120.

      [56]呂叔湘.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C]//呂叔湘文集(第2 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429-463.

      [57]Wang S Y.Two aspect markers in Mandarin[J].Language,1965,41(3):457-470.

      [58]Burzio L.Italian Syntax: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M].Dordrecht:Reidel,1986.

      [59]趙彥春.Burzio 內(nèi)論元說證偽[J].現(xiàn)代外語,2001(2):133-142.

      [60]沈家煊.漢語的主觀性和漢語語法教學[J].漢語學習,2009(1).

      [61]程工.語言共性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2]Pylkk?nen L.Introducing Arguments[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02.

      [63]Cuervo M C.Datives at Large[D].Cambridge,M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

      猜你喜歡
      賓格王冕賓語
      連詞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
      英語非賓格動詞被動泛化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王冕學畫
      快樂語文(2020年33期)2021-01-16 10:55:10
      王冕畫荷花
      滿語賓格的用法
      滿族文學(2020年4期)2020-09-03 04:29:23
      賓語從句及練習
      Past, Present, Future
      《王冕學畫》中的兩個“像”
      《王冕 墨梅白梅》
      中華詩詞(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3
      無加諸人
      小學生時代(2016年6期)2016-12-10 02:23:07
      珠海市| 德化县| 灵山县| 阿拉善盟| 灵宝市| 庄浪县| 乌鲁木齐市| 怀来县| 广昌县| 杭锦旗| 石家庄市| 唐河县| 竹山县| 舒城县| 富平县| 上犹县| 兴义市| 忻城县| 兴化市| 清原| 德昌县| 无极县| 郓城县| 中超| 大化| 满洲里市| 论坛| 阿荣旗| 金堂县| 柳州市| 布尔津县| 大余县| 甘孜县| 嘉义市| 乐东| 壤塘县| 津南区| 临邑县| 铅山县| 广河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