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娟,段中燕
(武昌理工學院 文法與外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223)
幽默語是說話者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說出來的,聽話者的任務是通過語境線索,利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去發(fā)現(xiàn)說話者所表達的意圖(Blakemore,1992:39)。在幽默產(chǎn)生的過程中,幽默接受者與幽默發(fā)出者、信息、信息渠道,以及上下文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Palmer,1994:163),也就是說,聽話者和說話者必須保持默契,當說話者有意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幽默時,說話者能根據(jù)語境及自己的背景知識理解說話者的言外之意,從中發(fā)現(xiàn)幽默因素,理解特定的語境中違反合作原則的詞匯、句式等,并從中獲得愉悅。
帥士象(1993)曾對幽默語言的特征進行了精辟的歸納,他認為幽默語言具有不協(xié)調(diào)性、不一致性、反常規(guī)性、奇巧得體性、精煉含蓄性和失敗——勝利性。其中精煉含蓄性指的就是通過間接方式來表達,即依靠模糊語來表達幽默。
美國著名哲學家查理斯·皮爾斯(Charles Peirce,1902)曾對模糊性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如果事物存在幾種可能性,如果說話者經(jīng)過仔細考慮仍然不能確定它的命題歸屬,那么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并不是由于說話者的知識欠缺,而是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模糊的。模糊語言具有不確定性,邊界模糊,既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亦此亦彼”,可能是詞語本身的模糊,也可能是對詞語組合的不同理解而帶來的模糊。
在英語中大量存在著同音異義詞,如“sun/son” 、“to/two”、“right/write” 等,當他們出現(xiàn)在口語交流中時,就可能產(chǎn)生語義模糊的現(xiàn)象。此外連讀,爆破等現(xiàn)象都可能引起語音模糊。中國學者趙元任對模糊語言的理解是一個符號當其適用于邊緣的情況同其適用于清晰的情況相比顯得突出時,這個符號就是模糊的(伍鐵平,1999)。許多時候,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如對于“possibility”一詞的理解到底這個可能性是否可以用一個準確的百分比來衡量?顯然不能,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百分比,甚至同一個人在使用時,因為場合的不同,其量也可能不同。這就是詞匯模糊現(xiàn)象,這樣的詞匯還有很多,他們存在于英語詞匯的各種詞性中如,“most” 、“may” 、“swiftly” 等。除了詞的因素以外,同一個句式也會產(chǎn)生亦此亦彼的模糊理解,而且在特定場合,為了表達謙虛、有點時候故意為之、有時為了自我保護等語用需求,說話者也會故意模糊表達。
語音幽默就是通過語音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他們常常出于對話者的一瞬間的靈感。語音幽默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如,同音異義詞、語音省略、失去爆破、重音、轉(zhuǎn)調(diào)等。
“meat”和“meet”是一對同音異義詞 ,如屠夫與一位女士的對話:女士抱怨:“Your sausages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and bread at the other!”屠夫:“Madam,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meet these days.”女士的話中“make ends meet”意為收支平衡,屠夫同樣也用到了這個習語,但是在他的話中“meet”和“meat”為同音異義詞,同時用到了這兩個詞的意義,正確的理解為我不能用面包屑填充香腸來保證收支平衡,他的本意是在向女士抱怨賣肉不賺錢,利潤很薄。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
語音省略現(xiàn)象也可以用來表現(xiàn)幽默,如下面的對話:A:How about your last weekend B:I had a gray day.A:Great A?Congratulation!A故意用沮喪的語調(diào)回答“Great A?”,由此產(chǎn)生了幽默的效果,我們既可以將其理解為“Great A?”,也可以理解為“Gray day?”,B的本意是后者,而A故意理解為前者,從而讓人發(fā)笑。許多時候這些由于語音模糊而帶來的幽默,發(fā)生在交流的一瞬間,是對話雙方機智的表現(xiàn),是他們智慧的結(jié)晶。有時候同一句話重音的不同位置會影響句義的理解,當文本中出現(xiàn)下面這樣的句子:“I am pretty happy that you will wear no garment which will distinguish you from your friends.”這句話可以按以下兩種方式來斷句,可以理解為我很開心你不穿讓自己在朋友們中間很顯眼的衣服。亦可理解為我很開心你不穿衣服都會讓你在朋友們中間脫穎而出。說話者以第一種方式理解,而聽者以第二種方式理解就產(chǎn)生了幽默效果。
運用詞匯模糊方式來表達幽默常常通過多義詞、同形同音異義詞、方言、古詞新義的古法等方式來實現(xiàn)。
多義現(xiàn)象是表達幽默的常用的詞匯模糊方式,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問道:“Who i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學生機智地回答 :“My mother.” 。老師其實提了一個常識性問題:美國政府的發(fā)言人即主人是誰?“the House”指白宮,美國政府。但是學生的回答是將“the House”理解為家,即自己家的主人是誰?所以他的回答是媽媽,幽默風趣,讓人捧腹。
同形同音異義詞跟多義現(xiàn)象表達詞匯模糊的方式類似,如:A:How old are you,Jack?B:I have just turned twenty-three.A:Oh,I see,thirty-two.這里的“turn”可以用作動詞,義為“多于、超過”,也可以用來表示“翻轉(zhuǎn)”,B的回答是23歲多,而A的理解是23,翻過來理解,是32歲。故意將該詞的意義錯誤理解,看似兩人在交流時違背了合作原則,實則暗含了幽默。
英國情景喜劇《Mind your language請講普通話》中第四幕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Ali was bemused:Excuse please!I am not seeing any plates of meat.
Sid:Plates of meat is feet.It is easy if you use your Uncle Ned.
Ali scowled:I am not having an Uncle Ned.
Sid was very inflammatory:Your uncle Ned!Uncle Ned!
Giovanni asked Sid:Uncle Ned?You mean he is crazy?
Sid講到的“Uncle Ned”古詞意義指的是頭腦,而在現(xiàn)代英語詞匯中指的是名叫Ned的叔叔,兩人的不同理解造成了誤解,也正因此當Sid和Ali最終弄明白的時候,觀眾不禁轟然大笑,從而達到了喜劇效果。
句子在人們交流中扮演者很重要的作用,其意義不僅僅由組成句子的詞匯來決定,還由組成句子的詞匯的排列組合來決定。句法模糊常常源于句子組成成分的不同組合,這樣就可能產(chǎn)生幽默的效果,也有時會得到錯誤的理解。
下面的對話就是由于名詞后置定語的理解不同而帶來了幽默的效果。
一位顧客走進服裝店問道:“May I try on that dress in the window?”
“Well,” 店員疑惑地回答 “Don't you think you'd better use the dressing room?”
“in the window”可以理解為“dress”的后置定語,也可理解為“try on”的賓語,店員疑惑的原因就在于他理解的是后者,由此而產(chǎn)生了幽默的效果。
在幽默產(chǎn)生的過程中,幽默接受者與幽默發(fā)出者、信息、信息渠道,以及上下文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Palmer,1994:163),也就是說,聽話者必須發(fā)現(xiàn)說話者所表達的意圖,發(fā)現(xiàn)不和諧因素,根據(jù)語境及背景知識找出其中的和諧,并獲得愉悅。這樣看來,幽默的理解從根本上講是一個語用的問題,因為聽話人所感興趣的是說話人的意圖,注意的是話語的言外之意,而不是字面意義。例如:在法庭上有這樣的一段法官與被告人的對話:法官:When you were committing the theft,did you not spare a thought for your wife and daughter?被告:I did,but there were only men's clothes in the shop.法官的話應解釋為“你是否想到你的行為對你的妻兒帶來的后果?”顯然被告誤解了法官的話,“為什么不偷那個女人的衣服給你的妻兒?”因此它的回答讓聽者愕然,而帶來幽默效果。
幽默是人類高度智慧的表現(xiàn),它往往表現(xiàn)為言外意義,因其具有含蓄性而依賴于模糊表達。人們在交流時,故意將本意隱藏或者模糊化從而達到意外的幽默效果。幽默語和模糊語都是高深的語言藝術(shù),值得語言學習者認真研讀,并升華自己的語言能力。
[1]Blakemore,Diane.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2]Hoopes,James(1991,ed.).Peirce on Signs:Writings on Semiotic by Charles Sanders Peirce[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3]Palmer,Herry.Taking Humor Seriously[M].Routledge,1994.
[4]Yager,R.On the Measures of Fuzziness and Negation[J].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80.
[5]帥士象.幽默的七大特性[J].演講與口才.1993.
[6]吳家珍.再談漢語模糊修辭[J].修辭學習,1999,(3).
[7]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吳群芳.西方經(jīng)典幽默[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9]張喬.模糊語義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