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南京師范大學(xué),江蘇 南京 210023)
冠禮是古代士族男子的成年禮,在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和兇禮的五禮分類中屬嘉禮。冠禮即家人用加冠的儀式來標(biāo)志一個到一定年齡的少年進(jìn)入成年的一系列禮儀形式。 “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1]P814。 《儀禮》第一篇便是“士冠禮”,冠禮被視為禮的開端,是嘉禮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加了冠,成了年,得到社會承認(rèn),方能展開后續(xù)人生。故《禮記·冠義》方有:“成人之者,……將責(zé)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zé)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與! ”[1]P814
冠禮在先秦兩漢時期都極受重視,南北朝以后,冠禮逐漸簡化、衰微。宋代時,一些有識之士如司馬光、朱熹等高度重視冠禮,力倡恢復(fù)。本文擬對《儀禮》與《朱子家禮》中所記載的冠禮進(jìn)行比較與分析。
《禮記·典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保?]P16即男子到了二十歲,便要在宗廟舉行冠禮,表明他已經(jīng)長大成人,可以享有貴族的權(quán)利及承擔(dān)相應(yīng)的義務(wù)。冠禮的主要儀式一般為“三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并由賓客為被加冠者取字,從此可以呼其字,避免直呼其名,樹立起被加冠者的基本人格形象。根據(jù)《儀禮·士冠禮》①記載[2],其主要流程如下:
筮日,戒賓。筮日,即在行禮前數(shù)日,通過卜筮的辦法,選擇作為行禮的吉日。主人與各有司均需“玄冠朝服”,“筮于廟門”。如果所占日子不吉利,則占下一旬日子。吉日已定,主人通知朋友前來參加儀式。
筮賓,宿賓。所謂筮賓,即在行禮前三日,挑選在冠禮儀式上為受冠者加冠的來賓,“如求日之儀”。然后,主人親自邀請被選中的賓客,即“宿賓”。又邀請一位助賓加冠之贊者,其禮如宿賓。
為期。即在冠禮前一天,宰于禰廟確定行禮的時辰,并“告兄弟及有司”。
陳設(shè)器服。行禮之日,將行禮所需之禮器、禮服等陳于房中,將盛有緇布冠、皮弁、爵弁之竹箱陳于堂西階下。
主人、迎賓及贊者就位。主人朝服,立于東階。賓朝服,立于西序之端。贊者玄端,立于房中。
三加冠,這是冠禮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由主賓為受冠者加三次冠,并配有三次不同的祝詞。受冠者須相應(yīng)地改換三種服裝。初加緇布冠,穿玄端、緇帶、赤而微黑的蔽膝。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服。”再加皮弁,穿素積、緇帶、素蔽膝。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焙蠹泳糅停┭?、純衣、緇帶等。祝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威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p>
賓禮冠者。即主賓以酒款待受冠者。
見母。冠者北面坐,取脯。至母之所居之處。北面見于母,獻(xiàn)上脯,母拜受。
賓字冠者。即主賓為冠者取字。祝曰:“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伊。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惫谡叽疝o。
冠者見兄弟、贊者、姑姊。
冠者見國君、卿大夫及鄉(xiāng)賢。冠者易玄冠、玄端、赤而微黑的蔽膝,帶著禮物去見君、卿大夫、鄉(xiāng)先生。
禮賓、歸賓俎。主人行一獻(xiàn)之禮禮賓,即主人獻(xiàn)賓,賓酢主人,主人酬賓。主人又酬賓禮品,并派執(zhí)事將禮賓時所設(shè)賓俎上的牲肉,送至賓家。至此全部冠禮畢。
其后還記載了特殊情況下的冠禮,如冠禮用蘸、庶子冠禮、孤子冠禮等。
《家禮》云:
“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必父母無期以上喪,始可行之。
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戒賓。
前一日宿賓。陳設(shè)。厥明宿興,陳冠服。主人以下序立。賓至,主人迎入,升堂。賓揖,將冠者就席,為加冠巾。冠者適房,服深衣,納履,出。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執(zhí)笏。若襕衫,納靴。乃醮。賓字冠者。出就次。主人以冠者見于祠堂。冠者見于尊長。乃禮賓。冠者遂出見于鄉(xiāng)先生及父之執(zhí)友?!保?]P889-893
《家禮附注后序》云:“司馬、程、張、高氏,皆有功于冠昏喪祭者。 合其善而為家禮,先生其大成也。 ”[3]P948朱子之《家禮》一書,“冠禮則多取司馬氏;婚禮則參諸司馬氏、程氏;喪禮本之司馬氏……及論祔遷,則取橫渠……祭禮兼用司馬氏、程氏……節(jié)祠則以韓魏公所行者為法?!雹谧髡咴谇叭嘶A(chǔ)上,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終成“天下之書”[3]P948。
通過對上述兩種文獻(xiàn)對冠禮的記載不難發(fā)現(xiàn),朱子家禮中的冠禮比之儀禮中的士冠禮,最大的特點便是更為簡潔。這是由于“冠禮之廢之久矣”,為了使冠禮重新為人們所重視,革新在所難免。
首先,行禮之年齡由古之二十歲改為十五至二十。這借鑒于司馬光之《書儀》。司馬公曰:“古者二十而冠,所以責(zé)成人之禮,蓋將責(zé)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禮不可以不重也。近世以來,人情輕薄,過十歲而總角者,少矣。彼責(zé)以死者之行,豈知之哉?往往自幼至長,愚騃若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今難未能遽革,且自十五以上俟其能通《孝經(jīng)》、《論語》,粗知禮儀然后冠之,其亦可也。 ”[3]P889古之冠禮后,被加冠的人便能承擔(dān)社會職責(zé),冠者被賦予了人倫上的道德責(zé)任“孝、弟、忠、順之行”[1]P814。 而在今天,冠禮不再具備這樣的功能。而民眾的開化程度也不一樣。只能退而求其次,十五歲之上大概能通《孝經(jīng)》、《論語》,淺略了解“孝”與“仁”,并能粗略地知道禮儀,那也就能步入社會了。今之冠禮的舉行意義比古之冠禮的舉行意義更為淺近,對受冠者的要求更低,因此方將舉行冠禮的年齡提前。這也是符合現(xiàn)狀的一個改革。
另外,不再“筮日”決定舉行冠禮的日期,而是一般選擇正月里的某一天行禮。也不再以“筮賓”決定行禮的賓客,而是由主人擇一賢友,深衣造訪,邀請他行禮?!绑呷铡?、“筮賓”的取消,自然是由于后世卜筮之學(xué)的沒落?!都叶Y》中也新增了“主人以冠者見于祠堂”,即在被加冠之后冠者拜于祠堂,上告祖先,這是宋代宗法制度的體現(xiàn)。
“見母”的程序改為“見尊長”,包括堂中的父母、東序的諸叔父兄,西序的諸叔母姑、諸姊嫂。禮畢冠者見國君、卿大夫及鄉(xiāng)賢,也改為“見于鄉(xiāng)先生及父之執(zhí)友”。后世之時,一屆士人的冠禮希冀皇帝參加,明顯不大可能。而父親的好友,在冠者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邀請其參加而去除拜見君王的規(guī)定,更符合現(xiàn)實情況。
行禮中的另一個顯著變化便是三加冠時“冠”的變化。
《儀禮·士冠禮》中一加之冠為緇布冠,配以玄端、緇帶、赤而微黑的蔽膝。緇布冠是黑布帽,是士經(jīng)常戴的帽子?!对娊?jīng)·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毛注:緇撮,緇布冠也。箋云:都人之士以臺皮為笠,緇布為冠。古明王之時,儉且節(jié)也。[1]P1071加上緇布冠,表示冠者已躋身于士階層。緇布冠自夏朝便有,也有敬賢懷古之意味。
二加之冠為皮弁,配以素積、緇帶、素蔽膝?!夺屆め屖罪棥费裕骸佰?,如兩手相合擴時也。以爵韋為之謂之爵弁,以鹿皮為之謂之皮弁。 ”[5]P72“皮弁”即取一塊鹿皮,裁剪為下寬上窄的片,縫合為合手銳頂之形,類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皮弁素積是上古時的原始服裝。加皮弁是為了教育冠者保存上古遺風(fēng),表示加冠者可以入伍從軍,承擔(dān)起保家衛(wèi)國之職責(zé)。
三加之冠為爵弁,配以熏裳、純衣、緇帶等。爵弁以黑色皮革為之。 鄭玄注“爵弁服”曰:“此與君祭之服。 ”[6]P23《白虎通·紼冕》:“爵弁者,何謂也?其色如爵頭,周人宗廟士之冠也。 ”[7]P502爵弁又稱為“廣冕”,多用木板做頂,外面表以細(xì)布,布色赤而微黑,一般為祭祀典禮等場合所戴。能夠與君主共同進(jìn)行祭祀活動,這已不是士之階層能辦到的了,已經(jīng)上升至“大夫”之階層了。
《朱子家禮·冠禮》沿用司馬光《書儀·冠儀》的做法,一加冠巾,服深衣,納履。二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幞頭,公服,革帶,納靴執(zhí)笏。若襕衫,納靴。雖然禮帽與服飾規(guī)格仍是逐層上升,但是比之《儀禮》之士冠禮,仍顯寒磣。先秦禮制規(guī)定,只有士以上之人才可以戴冠,平民百姓只能用巾、布帛包頭束發(fā)。魏晉以降,士庶界限逐漸被打破,“士庶通禮”出現(xiàn)。而《朱子家禮》中所用的冠巾、帽子、幞頭,明顯更適合于一般民眾家庭,體現(xiàn)了朱子“禮下庶人”的理學(xué)思想。
冠禮是受禮者本人向社會宣告自己的成人身份的儀式。同時,是對受禮者“棄幼少嬉戲惰慢之心,而衎衎于進(jìn)德修業(yè)之志”[8]P819的教育。它通過繁復(fù)的禮儀,使人首次明確自己的地位,認(rèn)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部分,而不是游離在成人社會之外的孩童。
先秦時候的士冠禮,是士族以上貴族階級的特權(quán)。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崩樂壞”,以及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的衰落,宗法制度、宗族制度、士庶觀念受到了極大沖擊,而這種繁瑣的、將大眾排除在外的士冠禮自然不再受歡迎,禮學(xué)也漸漸衰微。為了挽救這種局面,一些學(xué)者開始對傳統(tǒng)禮學(xué)革新?!吨熳蛹叶Y》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他們在古禮基礎(chǔ)上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力求制定出民眾接受并且樂于使用的“士庶通禮”。簡潔化是他們的方式,實用性是他們的目標(biāo),古今相兼是他們的追求。改革確實收到了一些成效,古禮一直都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歷代文獻(xiàn)中均可考察到。但是,在清兵入關(guān)、西學(xué)沖擊之下,傳統(tǒng)禮學(xué)家終究沒能力挽狂瀾,禮學(xué)式微,漸趨沒落,而冠禮隨著禮儀大軍一起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冠禮是從形式到心靈的一次洗禮。冠禮的消亡誠然可悲,但是如果使剛步入社會之少年心智成熟,勇敢承擔(dān)起自己的責(zé)任,存冠禮之“意”,達(dá)到冠禮的目的,就沒有必要拘泥于形式。
注釋:
①內(nèi)容來自楊天宇《十三經(jīng)譯注·儀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新一版)第1頁至第24頁,下不贅述。
②魏堂.文公家禮會成:序[M].上海:上海圖書館,1557(明嘉靖三十六年).
[1]楊天宇.十三經(jīng)譯注: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楊天宇.十三經(jīng)譯注:儀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朱熹.朱子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5]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釋名[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8(“中華民國”二十八年).
[6]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7]陳立.白虎通疏證[M].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8]王锳,王天海.說苑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9]錢玄.三禮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10]王師鍔.三禮研究論著提要[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11]邱克亞.冠禮沿革考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2010.
[12]楊志剛.《司馬氏書儀》和《朱子家禮》研究[J].浙江學(xué)刊,1993(1).
[13]白華.古代冠禮簡論[J].甘肅社會科學(xué),2003(6).
[14]戴龐海.冠禮研究文獻(xiàn)綜述[J].河南圖書館學(xué)刊,2006,26(4).
[15]亢靈芝.先秦冠禮及其功能[J].劍南文學(xué),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