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芙蓉 蘇和軍
(1.合肥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230009;2.安徽三聯(lián)學院 基礎部,安徽 合肥230601)
關于階級劃分的標準,學術界眾說紛紜,人們往往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譜系做出判斷。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和階級意識的雙重視角下劃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并且更加看重階級意識對于形成自覺自為無產階級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是否具備階級意識是劃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的微觀心理標準。
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就明確提出,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地分裂為兩大敵對階級。“但是,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保?](P273)他們清晰地看到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造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經(jīng)濟分野的客觀原因。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的最后一章手稿也提到:“單純勞動力的所有者、資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資、利潤和地租——也就是說,雇傭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現(xiàn)代社會的三大階級。”[2](P587)馬克思從反面駁斥了根據(jù)勞動力、資本和土地所有權劃分這三大階級。他說:“首先要解答的一個問題是:什么事情形成階級?這個問題自然會由另外一個問題的解答而得到解答:什么事情使雇傭工人、資本家、土地所有者成為社會三大階級?乍一看來,好像就是收入和收入源泉的同一性。三大社會集團,它們的成員,形成這些集團的個人,分別靠工資、利潤和地租來生活,也就是分別靠他們的勞動力、他們的資本和他們的土地所有權來生活。不過從這個觀點來看,例如,醫(yī)生和官吏也形成兩個階級了,因為他們屬于兩個不同的社會集團,其中每個集團的成員的收入都來自同一源泉。對于社會分工在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中間造成的利益和地位的無止境的劃分。——例如,土地所有者分成葡萄園占有者,農場占有者,森林占有者,礦山占有者,漁場占有者,——也同樣可以這樣說了?!保?](P588)恩格斯在1888年給《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加的注釋中也明確指出,資產階級是指占有社會生產資料并使用雇傭勞動的現(xiàn)代資本家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自身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xiàn)代雇傭工人階級。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所指的無產階級主要是指靠出賣體力勞動力維持生存的,且沒有生產資料的工人階級。
可見,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和所處的階級地位來劃分的階級歸屬,這本身就與很多西方同時代和后來的學者不同,后者總是從社會分層角度劃分社會群體,如從財產多少或收入多少,根據(jù)剝削、根據(jù)權利大小或者根據(jù)教育文化程度等來劃分階級的不同。但是馬克思一直非常反對社會分層的研究方法,他說:“‘粗俗的’的人的理智把階級差別變成了‘錢包大小的差別’,把階級矛盾變成了‘各行業(yè)之間的爭吵’。錢包的大小純粹是數(shù)量上的差別,它可以盡情唆使同一階級的兩人互相反對?!保?](P343)他認為這樣社會分層的階級劃分標準會掩蓋階級斗爭的必要性,因此,必需從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角度揭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不可調和的矛盾,由此賦予無產階級革命的階級意識和革命主體的地位。后來列寧也根據(jù)生產資料占有關系的不同給階級下了比較經(jīng)典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jīng)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保?](P11)
然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在對階級進行劃分的時候,尤其是定義和劃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的時候,也很關注微觀心理機制在自為階級形成中的重要性。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到,這種經(jīng)濟上的出身只是為一個階級的形成提供了客觀環(huán)境,而是否真正形成自為階級,還取決于個體自己的思想覺悟。因此,他們強調階級的經(jīng)濟特征對于形成無產階級的重要決定性意義的同時,并且也很看重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對于區(qū)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的重要性。因為單純的、客觀上的經(jīng)濟對立的分野造成階級的客觀存在并不足以理所當然地發(fā)動無產階級的革命行動,無產階級還必須在主觀上認同自己的階級歸屬,并且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利益以及所要承擔的階級使命,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有戰(zhàn)斗力的革命階級。但是在實踐中,往往人們因為對馬克思的經(jīng)濟決定論的理解偏差,比較容易忽略階級意識這一邏輯鏈條。正如李培林在《社會階級與沖突意識》中指出:“在對馬克思的階級學說的研究中,關于‘階級意識’的研究,一直是個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人們比較關注階級的歸屬與生產資料、財富和特權社會的聯(lián)系,而容易忽視馬克思在人們的階級歸屬與人們可能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行動之間建立的邏輯鏈條?!保?](P31)奧索斯基也指出,用經(jīng)濟標準作為基礎來定義階級概念時,馬克思有時也引入心理的標準來對此概念的范圍加以限定。
無產階級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可劃分為自在和自為兩種。自在階級是由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不同而客觀地形成的,主要是指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而帶來的大量勞動者,他們的階級角色是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體制所決定的。自在階級斗爭往往是自發(fā)的,正如列寧批判的工聯(lián)主義、經(jīng)濟主義認為的那樣,自發(fā)的階級斗爭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指導,往往追求眼前的具體的目標,缺乏長遠的革命目標,他們僅是居于客觀存在的社會階級結構地位上的集群。而自為階級則不但在客觀層面上,而且在主觀上要對自身所處的階級地位、階級歸屬、階級斗爭使命有明確的認識,這就是所謂的階級意識。具備階級意識才能產生階級行動,因此,無產階級最初的表現(xiàn)往往是自在的。只有上升為自為的無產階級,才具有戰(zhàn)斗力、才是真正意義上革命的無產階級,才能承擔起資本主義掘墓人的革命重擔。如若不然,便不是自為的無產階級。因此,階級意識是區(qū)分無產階級自在性與自為性的心理界限。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政治經(jīng)濟學的形而上學》中指出:“經(jīng)濟條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變成勞動者。資本的統(tǒng)治為這批人創(chuàng)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利害關系。所以,這批人對資本來說已經(jīng)形成一個階級,但還不是自為的階級。在斗爭(我們僅僅談到它的某些階段)中,這批人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個自為的階級。他們所維護的利益變成階級的利益,而階級同階級的斗爭就是政治斗爭?!保?](P193)由此,無產階級作為社會群體出現(xiàn),不僅要求人們在生活方式上具有事實上的共同性,還要求個人相互之間存在幾乎永久的關系,尤其要求他們意識到他們的共同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他集團的對立,否則就是一袋隨意堆放的“馬鈴薯”。要產生推翻剝削階級壓迫的集體行動,階級意識對于形成穩(wěn)定團結的無產階級起著凝聚作用,具備階級意識與否是無產階級政治上成熟的標志,也是階級覺醒的標志。他認為,只有無產階級在階級對立的斗爭中,能夠有強烈的階級認同,能意識到無產階級的共同一致的階級利益并最終具備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才能使無產階級的革命性以及自覺承擔革命主體的歷史責任感發(fā)揮出來并做出行動,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看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啟發(fā)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使其能深刻的領悟和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他們認為,無產階級之所以長期受著剝削和奴役,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們的階級意識的缺失,沒有能發(fā)揮出一個階級的真正力量。為此,馬克思、恩格斯把理論教育的首要功能界定為增強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推進器”。“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而“支配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隸屬于這個階級。”[1](P98)
無產階級要想實現(xiàn)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不僅要在經(jīng)濟、政治上占統(tǒng)治地位,而且還要在思想文化上占統(tǒng)治地位。因此,幫助無產階級增強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政治目標,提高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政治成熟程度,就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要任務。他們還公開聲明:“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的對立,以便德國工人能夠立刻利用資產階級統(tǒng)治所必然帶來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國的反動階級之后立即開始反對資產階級本身的斗爭?!保?](P306)對于馬克思恩格斯的貢獻,列寧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工人階級的功績,可以這樣簡單地表達:他們教會了工人階級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用科學代替了幻想?!保?](P89)
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正是看到了階級意識對于形成有戰(zhàn)斗力的自為的無產階級的重要性,才特別強調要幫助無產階級從自在走向自為。如何形成?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階級意識的形成,除了依賴于客觀基于經(jīng)濟利益方面的分野造成的階級意識形成的客觀可能性外,還取決于工人階級中先進分子的理論灌輸,這先進分子就是共產黨。無論在《共產黨宣言》還是后來《法蘭西內戰(zhàn)》中都強調共產黨對工人階級的領導和團結作用。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等經(jīng)典作家一貫重視無產階級的理論教育對于階級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它的培養(yǎng)需要先進共產主義分子的理論灌輸。馬克思早在1843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就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1](P15-16)馬克思在1879年給奧·倍倍爾的信中,針對大大小小“仁愛”的資產階級以工人缺乏教育為由,提出從上面“解放”工人的改良主義空想,旗幟鮮明地提出:“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保?](P374)由此,馬克思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只有工業(yè)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人民群眾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會革命才有可能。”[2](P635)“我們想奪取政權,首先要爭取工人階層上升到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即消滅一切階級統(tǒng)治的那種精神發(fā)展水平?!保?](P596)概言之,沒有階級意識的覺醒,單靠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無法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
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針對社會民主黨內存在的崇拜自發(fā)論的工聯(lián)主義傾向,強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是從工人隊伍中自發(fā)產生的,必須把它從外部灌輸?shù)焦と穗A級的隊伍中去。他明確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的意識?!保?](P317)“而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yǎng)的人,即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哲學理論、歷史理論和經(jīng)濟理論中發(fā)展起來?!保?](P317-318)“對工人運動自發(fā)性的任何崇拜,對‘自覺因素’的作用即社會民主黨的作用的任何輕視,完全不管輕視者自己愿意與否,都是加強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對工人的影響。”[4](P325)同時,無產階級階級意識培養(yǎng)還需要無產階級的自我教育。恩格斯在1887年便指出:“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jīng)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保?](P681)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啟發(fā)和培養(yǎng)需要外部的推進器,但是自始自終還在于無產階級自身的個體覺悟,這就如同道德教育最終還需要落實在道德主體自身的自律上一樣。
綜上所述,階級意識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看來,無產階級由自在上升為自為自覺的階級,階級意識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努力實踐,為了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由此堅信無產階級的革命掘墓人的主體地位。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培林.社會階級與沖突意識[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列寧.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