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限定摹狀詞的指稱問題

      2013-08-15 00:53:20
      關鍵詞:摹狀羅素用法

      薛 瑞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羅素在1905年發(fā)表的《論指稱》被認為是20世紀分析哲學中最為重要的兩三篇論文中的一篇[1]。羅素在這篇論文中闡述了摹狀詞理論。根據摹狀詞理論,一個形式上的指稱詞組不是一個真正的指稱詞組而是一個量詞詞組(quantificational phrases or expressions),詞組本身沒有意義,而只有被放到包含它的命題中才有意義,而這種意義可以用量詞和真值來刻畫。羅素的觀點在論文發(fā)表后的四五十年內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批評,而到了20世紀的下半葉,才不斷受到攻擊。最先發(fā)起攻擊的是斯特勞森,在其《論指稱》(on referring)中[2],斯特勞森區(qū)分了詞組和詞組的使用,并據此攻擊了羅素的幾乎所有觀點。唐奈蘭在《指稱與限定摹狀詞》中試圖對羅素和斯特勞森之間的矛盾進行調和,并提出了限定摹狀詞的兩種用法,即指稱性用法和歸屬性用法。唐奈蘭認為,羅素忽略了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因此羅素的理論不完全對。而自唐奈蘭之后,在分析哲學界關于限定摹狀詞的兩種用法的爭論經久不衰,時至今日,該論題仍是語言哲學中最有爭議的焦點問題之一,相關研究文獻層出不窮。為什么限定摹狀詞的指稱問題如此充滿爭議,這背后到底蘊含什么樣的哲學意義?本文帶著這樣的思路重新梳理近百年來與該研究有關的經典文獻,對限定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做一個綜述性的概述并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本文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筆者將首先概述什么是羅素的限定摹狀詞理論。第二部分將討論斯特勞森反駁羅素的主要論證并概要評論這些論證的有效性。第三部分將討論唐奈蘭調和羅素和斯特勞森之間的矛盾所依賴的主要論證。第四部分將討論最近幾十年關于限定摹狀詞爭論的焦點。第五部分筆者將給出幾點評論。

      一、什么是摹狀詞理論

      限定摹狀詞的理論最初主要是羅素在《論指稱》一文中闡明的。當我們在談論摹狀詞的時候,三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什么是限定摹狀詞?什么是限定摹狀詞理論?包含限定摹狀詞的命題的意義如何刻畫?關于第一個問題,非常容易回答。當哲學家討論限定摹狀詞的時候,一般是指由限定冠詞“the”構成的單稱限定摹狀詞(singular definite descriptions),例如,the smallest prime number(最小的素數),the son of Caocao(曹操的那個兒子)等等。因此,這里將主要討論的是單稱限定摹狀詞,不考慮復數指稱問題,也不考慮非限定摹狀詞問題(為簡單起見,除有相反說明,本文中將限定摹狀詞簡稱為摹狀詞)。一個包含限定摹狀詞的命題通常寫為如下形式:the F is G。我們重點討論第二和第三個問題。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摹狀詞理論??紤]如下命題:

      (1)The present French King is bald(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

      傳統(tǒng)上或在日常語言中,我們認為,這個句子在語形上是一個主謂句,主詞“當今的法國國王”是謂詞“是禿頭”所謂述的對象。當我們承認“當今的法國國王”是某個對象的名稱時,由于“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無所指的摹狀詞,因而在哲學和邏輯上遇到極大的困難。羅素提出了摹狀詞理論,巧妙地避開了這樣的困難。羅素認為限定摹狀詞“the present French King”不是一個真正的指稱詞組,而是一個量詞詞組;而命題(1)實際上是三個量化命題的縮寫,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是對當今法國國王的斷言:

      (1a)至少一個人是法國國王,即,?x(x是法國國王),這通常被稱為是限定摹狀詞的存在主張(existence claim);

      (1b)至多一個人是法國國王,即,?x(x是法國國王→?y(y是法國國王→y=x)),這通常被稱為限定摹狀詞的唯一性主張(uniqueness claim);

      (1c)誰是法國國王,誰就是禿頭,即,?x(x是法國國王→x是禿頭),這通常被稱為限定摹狀詞的全稱主張(universal claim)[3-4]。

      上面三個句子合起來,為:

      (1d)?x(x是法國國王&x是禿頭&?y(y是法國國王→y=x))。羅素認為(1d)是命題(1)的邏輯形式,在(1d)中,限定摹狀詞“當今的法國國王”被量詞消解掉了。因此,命題(1)其實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當今的法國國王”的斷言。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羅素限定摹狀詞理論的一般形式,包含“the F”的命題的意義可以由下列等價式表述:

      the F is G=df?x(Fx & Gx &?y(Fy→y=x))這就是羅素的限定摹狀詞理論。

      在羅素的分析中,包含限定摹狀詞的句子涉及三個主張:存在主張、唯一性主張和全稱主張。因此,包含摹狀詞的命題是一個一般命題(general proposition)或者對象獨立的命題(object-independent proposition),而不是一個單稱命題(singular proposition);換言之,包含限定摹狀詞的句子不是對于一個對象的斷言,而是上述三個斷言的合取。也就是說,對于任何包含摹狀詞的命題the F is G,其意義就在于上述摹狀詞理論所刻畫的意義,而也不能解釋為b is G(假設b是一個實體或對象)。在哲學中,我們通常認為語言反映的不是心靈圖像,而是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羅素的限定摹狀詞理論即刻畫出了語言與世界之間的關系。根據羅素的理論,任何一個限定摹狀詞都不是一個真正的指稱詞組,而是以摹狀詞的形式刻畫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因此,對于語言中所涉及的以摹狀詞的形式所呈現的本體斷言(即何物存在)都能夠消解掉。更為重要的是,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同時刻畫出了帶有摹狀詞的命題的邏輯語義,即命題的意義在于其真值條件。羅素將知識分為親知的知識和摹狀的知識,并以摹狀詞理論刻畫出了不是親知的知識是如何用摹狀詞來獲得的。

      二、斯特勞森對羅素發(fā)起的挑戰(zhàn)

      如上所述,根據羅素的限定摹狀詞理論容易得出下面兩個結論。其一,包含限定摹狀詞的句子的意義在于其真值條件。其二,限定摹狀詞不是指稱詞組,而是由摹狀詞理論所刻畫出的三個斷言。斯特勞森對這兩個觀點發(fā)起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斯特勞森主要提供了三個論證來反對羅素的觀點,下面筆者將對此逐一說明。

      第一個論證是表達式與表達式的使用之間的區(qū)分(distinction between expressions and use of expressions)。斯特勞森認為,一個表達式的意義與一個表達式的使用是不同的。表達式本身不指稱,因此將表達式自身認為是指稱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可以使用表達式來指稱[2]。例如,當一個人說出“法國國王是賢明的”這句話的時候,如果法國仍然處于君主當政的時候(即處于特定語境條件下),聽到這句話的人肯定知道這句話中的法國國王是指稱當政的那個人,而不會認為“法國國王”是一個羅素式的摹狀詞。因此,斯特勞森認為,表達式的使用與表達式自身的意義是不同的;并且表達式在使用中顯而易見可以是真正的指稱詞組,即可用來指稱某個個體或對象。

      第二個論證是預設與斷言之間的區(qū)分(presupposition and assertion)。斯特勞森在1950年的論文中使用了“蘊含”(imply);但是兩年后,斯特勞森用預設(presuppose)替換了“蘊含”,并且進一步詳細闡述了預設對邏輯系統(tǒng)的影響[5]。斯特勞森指出,根據羅素的理論,可以斷言(如果有的話)有且只有一個對象符合句子中的摹狀詞。而斯特勞森則認為,摹狀詞僅僅預設指稱者或所指(referent)的存在和唯一性,而并沒有斷言。如果一個句子是一個斷言的話,則一個句子的意義總是可以用真值條件來刻畫的,也就是要么真要么假。然而,如果摹狀詞不是斷言而僅僅是預設的話,那么包含摹狀詞的句子可以不真也不假。這與上文所述斯特勞森將摹狀詞的意義與摹狀詞使用的意義進行區(qū)分是一致的。比如,“法國國王是禿頭”這句話里面僅僅是預設了法國國王,也就是“法國國王”在使用中獲取一個預設的指稱者的意義;而并不是關于真實的法國國王的斷言。因此,一個句子并不是要么真要么假,而是有一個既不真也不假的真值間隙(truth value gap)。斯特勞森的論證在直覺上是有吸引力的,以命題(1)“法國國王是禿頭”為例。在羅素的處理當中,(1)被分解為(1a)、(1b)和(1c)的合取,因為不存在一個法國國王,因此(1a)為假,因此整個命題的意義為假。然而,根據斯特勞森的理論,命題(1)所表達的意義顯然不是假,而是說了一些事情。

      第三個論證是摹狀詞的不完全性(incompleteness of description)。斯特勞森在對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中的唯一性蘊含進行反駁時,提出了這個論證。斯特芳森考察了句子“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那個桌子上鋪滿了書)。按照羅素的理論,摹狀詞“the table”并不指稱任何對象,而是一個唯一性存在量詞,因此命題“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表達的是一個一般命題,其真值條件是:有且只有一個桌子,且該桌子上鋪滿了書。但是,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滿足如此條件的實體或對象有很多個,而不可能有且只有一個。

      下面對上述三個論證進行簡單評價。在20世紀的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有大量的文獻討論第一個和第二個論證。普遍認可的結論是,在邏輯語義學的框架下,前兩個論證對于羅素的攻擊是無足輕重的。邏輯語義學或語義學主要是主張語言是對外部世界的斷言而不是人內心的心靈圖像或精神實體的意義理論,邏輯語義學認為命題的意義在于其真值條件。根據這種語言意義理論的主張,摹狀詞在使用中的意義也應當用真值條件來刻畫。因此,如果“the F is G”是真的,則意味著當且僅當有一個東西是F并且這個東西是G(“The F is G”is true if exactly one thing is F and that thing is G)。因而,斯特勞森的第一個論證并沒有威脅到真值條件語義學。第二個論證中斯特勞森的邏輯系統(tǒng)與羅素的邏輯系統(tǒng)是不一樣的。在羅素的邏輯系統(tǒng)里面,一個命題要么真要么假;而在斯特勞森引入真值間隙之后的邏輯系統(tǒng)中,一個命題的意義刻畫中出現了第三值,也就是不真不假。因此,斯特勞森的論證改變了羅素的邏輯系統(tǒng),而在羅素意義下的系統(tǒng)內,斯特勞森的論證不構成威脅[6]。真正對羅素系統(tǒng)構成挑戰(zhàn)的是第三個論證,自20世紀80年代起,這個論證開始引起分析哲學界的廣泛討論。不完全性論證似乎對羅素的理論構成了很嚴肅的挑戰(zhàn),一個簡單的摹狀詞(形如the table)如何以羅素的方式確定指稱呢?羅素的邏輯系統(tǒng)似乎不能解釋這個問題。大量的羅素理論支持者嘗試對羅素的邏輯系統(tǒng)進行修正,以使得羅素系統(tǒng)有更強大的解釋力,但各種修正后的系統(tǒng)遭受著這樣或那樣的反駁。第三個論證仍然是當前非?;钴S的熱點問題。

      三、唐奈蘭的歸屬性—指稱性區(qū)分

      唐奈蘭在1966年發(fā)表的論文《指稱與限定摹狀詞》中提出了摹狀詞的歸屬性和指稱性的區(qū)分(the attributive-referential distinction)并試圖對羅素和斯特勞森之間的爭論進行調和[7]。唐奈蘭認為羅素和斯特勞森對于摹狀詞的觀點都是對的(同時也都是錯的);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所刻畫的是摹狀詞的歸屬性用法,然而忽略了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斯特勞森顯然注意到了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但是卻沒有將歸屬性用法和指稱性用法進行區(qū)分。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唐奈蘭所提倡的歸屬性和指稱性區(qū)分是什么??紤]下面的例子:

      情形(1):警察發(fā)現了斯密斯的尸體并且不知道誰殺害了斯密斯;可以看到的是,斯密斯的死狀看上去很慘,好像死之前經過各種各樣的掙扎和反抗,但是最終還是很殘忍地被殺死了;于是警察說,“殺害斯密斯的人是喪心病狂的”(the murder of Smith is insane)。

      情形(2):假設瓊斯被控告為殺害斯密斯的兇手并且正因此而受審;這時候,瓊斯在法庭上表現得非??裨瓴话玻袨楫惓9之?這時,警察在現場對我們說了同樣的話,即“殺害斯密斯的人是喪心病狂的”(the murder of Smith is insane),如果繼續(xù)問我們“殺害斯密斯的人”是指誰時,我們通常會回答“瓊斯”。

      在情形(1)中,唐奈蘭認為,這里的摹狀詞是歸屬性用法,也就是羅素式的用法,這里的摹狀詞指稱的對象是不確定的,誰殺了斯密斯,這個摹狀詞就指稱誰。在情形(2)中,唐奈蘭認為,這里的摹狀詞是指稱性用法,這里的“殺害斯密斯的人”指的就是瓊斯,而不是某個其他的人。如果斯密斯事實上是自殺,故意弄得自己的死相很慘,那么按照羅素的用法,殺害斯密斯的人實際上不存在,因此這個摹狀詞無論如何也不能指稱瓊斯,然而在指稱性用法中,卻可以指稱瓊斯。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能從直覺上感受到摹狀詞的歸屬性和指稱性的區(qū)分。唐奈蘭進一步將這兩種用法闡明如下:

      “當限定摹狀詞在一個斷言中被歸屬性地使用時,說話者對于下面這樣的人或對象陳述了一些事情:如果誰或者什么是如此這般的話,那么所談論就是關于如此這般的人或事物(A speaker who uses a definite description attributively in an assertion states something about whoever or whatever is the so-and-so)。另一方面,當限定摹狀詞在一個斷言中被指稱性地使用時,說話者使用摹狀詞來使得聽者能辨認出說話者正在談論的個體或對象,并且關于這個人或對象陳述了一些事情(A speaker who uses a definite description referentially in an assertion,on the other hand,uses the description to enable his audience to pick out whom or what he is talking about and states something about that person or thing)。”

      為了使得唐奈蘭的觀點更加容易理解,唐奈蘭的立場可以重新構造為如下形式:在命題“the F is G”中,當“the F”被歸屬性使用時,說話者說出了一個對象獨立的命題(object-independent proposition),也就是說摹狀詞所指的對象不是確定的(determinate),具體對象之歸屬取決于誰或什么滿足或符合如此這般(the so and so)。因此,當摹狀詞被歸屬性使用時,包含摹狀詞的命題是一個一般(general)命題,并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個體或對象的斷言。在這種情況下,摹狀詞在確定其所指時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起著關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the F”被指稱性使用時,說話者說出了一個對象依賴的命題(object-dependent proposition),也就是說摹狀詞所指的對象是確定的。因此,當摹狀詞被指稱性使用時,包含摹狀詞的命題是一個單稱(singular)命題,這個命題是針對某個特定個體或對象的斷言,且摹狀詞指稱一個特定的對象。因此,命題所論及的人或對象不必是必須滿足如此這般的描述的個體或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摹狀詞的出現不是不可缺少的,其目的僅僅是完成一定任務(例如,引起聽者的注意)。并且一般來講,其他的指稱詞也可以實現同樣的目的。唐奈蘭的論證通常被稱為誤摹狀論證(misdescription argument)。

      四、爭論的焦點

      如上所述,唐奈蘭認為摹狀詞有兩種用法,即歸屬性用法和指稱性用法。當摹狀詞被歸屬性使用時,摹狀詞的意義由羅素的摹狀詞理論來刻畫;即命題“the F is G”的意義是“有且只有一個東西是F,并且該東西是G”(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s alone in being an F and it is G)。當摹狀詞做指稱性使用時,摹狀詞指稱一個特定的對象,因此命題“the F is G”被解釋為“b is G”(假定b是上述特定對象的名稱)。由于受唐奈蘭的頗有影響力的論文的影響,幾乎所有研究相關領域的哲學家開始注意到并且普遍同意唐奈蘭所指出的摹狀詞的兩種用法(use)。但是,關于摹狀詞是否有兩種意義(meaning),哲學家之間的意見分歧很大。正因為此,我們只討論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所涉及的哲學爭議,而不討論摹狀詞的歸屬性用法。如上所述,當今幾乎所有研究該領域的哲學家都接受由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所刻畫出的摹狀詞的意義;但是相當數量的哲學家拒絕接受摹狀詞具有指稱性的意義。根據是否支持摹狀詞的指稱性意義,哲學家分為兩大陣營。一個陣營認為摹狀詞只有一種意義,即羅素的摹狀詞理論所刻畫的意義,而拒絕接受摹狀詞指稱性用法是摹狀詞的意義,這一陣營被稱為單一派(Unitarian School),代表哲學家有:Simon Blackburn、William Blackburn、Hector-Neri Castaneda、 DonaldDavidson、 Martin Davies、Gareth Evans、 Peter Geach、 Paul Grice、 Stuart Hampshire、 SaulKripke、 StephenNeale、 Mark Sainsbury、 Nathan Salmon、John Searle、 Scott Soames、David Wiggins等。另一陣營認為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在語義上是重要的,因此摹狀詞有兩種意義,摹狀詞具有系統(tǒng)的二義性(systematic ambiguity),這一陣營被稱為二義派(Ambiguity School),代表哲學家有:Joseph Almog、Jon Barwise、Anne Bezuidenhout、Robyn Carston、Michael Devitt、Keith Donnellan、Jennifer Hornsby、David Kaplan、David Lewis、Chris Peacocke、John Perry、Francois Recanati、Marga Reimer、 Bede Rundle、 Stephen Schiffer、Robert Stalnaker、Howard Wettstein 等[8]。下面將概述單一派和二義派的支持各自觀點的主要理由。

      單一派主張摹狀詞只有一種語義學意義,而拒絕接受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在語義上有意義,他們認為唐奈蘭的誤摹狀論證中的命題的意義不影響命題的真值條件并將指稱性用法歸類為語用學。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如果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不是語義上的,那么如何來解釋(account for)唐奈蘭的指稱性用法的論證呢?最為著名的回應是克里普克在1977年寫的《說話者指稱與語義指稱》。在這篇論文中,克里普克對羅素的觀點進行辯護,并認為唐奈蘭的論證沒有損害到羅素的理論,但是克里普克并沒有試圖去解決唐奈蘭與羅素理論之間的不一致性,而僅僅是出于方法論上的考慮消解了相應的理論分歧??死锲湛嗽谶@篇論文中給出了兩個頗有影響的論證:說話者指稱論證和羅素語言語用論證。Stephen Neale在1990的《摹狀詞》一書中進一步細化了克里普克的說話者指稱論證[9]。Neale主要是借助格賴斯(Grice)的意義理論和會話蘊含理論,對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給予了一個徹底和系統(tǒng)的解釋。Neale首先借助了格賴斯對說話者的意圖(what a speaker means)與說話者所說的話(what a speaker says or what a utterance literally means)之間所進行的區(qū)分,在此基礎上,詳細剖析了單一派的主要觀點及其與二義派之間的爭議焦點,并且在語用的范疇下很好地回應了唐奈蘭的誤摹狀論證。這本書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為羅素摹狀詞理論辯護最徹底、最系統(tǒng)的書。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重新梳理了分析哲學一百多年以來與該問題有關的文獻。如上所述,在摹狀詞指稱性用法的語用回應當中,通常所依賴的論證是: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僅僅是說話者想要利用語言傳達的意思,而不是語言自身所蘊含的意義;因此,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僅僅是語用的而不是語義的。

      與此相對,二義派拒絕接受單一派所給出的語用回應,原因主要在于相關語用回應不能完全地解釋摹狀詞的語義上的指稱性用法。二義派的一個主要的論證是:在語用回應中,所依賴的是說話者指稱與語義指稱之間的區(qū)分(或者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和語言自身的意義之間的區(qū)分),但是,在日常各種語言現象中,在各種各樣的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中,包含摹狀詞的句子并不是說話者想要去傳達單稱思想(singular thought),盡管摹狀詞仍具有指稱性用法。如果這種論證是有效的,那么語用回應似乎不是決定性的(conclusive)。Reimer(1998)對克里普克的羅素語言語用論證給出了一個反駁論證[10,11]。Reimer在這篇論文中區(qū)分了兩種語義上的使用:標準使用(standard use)和字面使用(literal use)。一個詞在標準意義上的使用頻率可能很高,但是這種使用僅僅是具有典型意義或是標準的,而不能說這就是意義的全部。羅素式的摹狀詞的使用——即摹狀詞被歸屬性地使用——是摹狀詞的典型使用或標準使用;但是,摹狀詞也可以被指稱性使用,盡管這種用法不是標準的;非標準的用法通過使用約定可演變?yōu)闃藴视梅?。因此,克里普克的羅素語言語用論證的效力被大大弱化了。另一個更有力的論證來自于非限定摹狀詞(即以冠詞a開頭的指稱詞組)的指稱現象,這個論證很大程度上攻擊了羅素的限定摹狀詞的唯一性蘊含。根據羅素的摹狀詞理論,限定摹狀詞和非限定摹狀詞的區(qū)別在于唯一性蘊含上;但是,限定摹狀詞和非限定摹狀詞均可用于指稱,因此羅素所強調的限定摹狀詞的唯一性蘊含的意義似乎被大大弱化了。Devitt(2004)給出了六個論證,以支持限定摹狀詞指稱性用法在語義上是有意義的,其中的五個論證均同樣地適用于非限定摹狀詞的指稱性意義[12]。近年來,Bach和Devitt又發(fā)表了一些論文,對他們之間的分歧進行了進一步細化[13-16]。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詳細介紹。二義派主張摹狀詞具有指稱性意義,即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是語義上的而不是語用上的,因此,根據這種主張,摹狀詞具有系統(tǒng)的二義性。

      五、結束語

      本文對分析哲學界圍繞著限定摹狀詞指稱問題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和梳理,并總結了當前所爭論的焦點。關于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到底是語義的還是語用的爭論一直在繼續(xù),并且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也仍將繼續(xù)。這場爭論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分析哲學界研究語言哲學的幾乎所有的著名的哲學家都卷入了這場爭論,我們直覺上會問:為什么要爭論這個問題?為什么非要對摹狀詞的指稱性用法進行語用和語義的劃界呢?難道語義和語用之間的界限真的是如此重要嗎?語言哲學誕生以來,先是弗雷格將函數—自變量的數學結構引入自然語言中用于描述命題的邏輯結構,接著羅素提出了摹狀詞理論來修正弗雷格的邏輯主義系統(tǒng)的缺陷,之后塔斯基區(qū)分對象語言和元語言并引入形式系統(tǒng)給出真理的定義,再到戴維森利用真值條件來刻畫命題的意義,再到克里普克用在真值條件語義學的基礎上引入的模態(tài)進一步完善語言的意義理論,凡此等等,理解這一背景,對于上面問題的回答是有益的。

      語言哲學這一發(fā)展脈絡中所最為依賴的根基就是羅素利用量詞表達式來刻畫指稱詞組的邏輯意義。然而,按照二義派的解釋,如果唐奈蘭的指稱性—歸屬性的區(qū)分在語義上是有效的,那么限定摹狀詞在語義上有一種系統(tǒng)的二義性。二義性在邏輯系統(tǒng)的形式刻畫中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何在哲學語義上消解這種二義性則是極其困難的。在羅素的解釋里面,摹狀詞是由于其唯一性蘊含而能夠歸屬性地指稱一個對象或個體;然而,根據摹狀詞的二義性,一個摹狀詞如果固有地具有指稱性意義,那么按照這樣的理論,一個包含摹狀詞的命題的意義似乎固有地具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承認這種二義性是否有足夠的哲學意義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一套意義理論已經足以實現了哲學事業(yè),那么承認二義性是否帶來新的東西呢?這是哲學界質疑二義性理論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如果承認這種二義性,那么如何將這兩種意義統(tǒng)一地劃歸到普遍接受的真值條件的語義學呢?這其中存在著巨大的困難。承認摹狀詞的二義性在哲學上存在著潛在的危險,這也許正是大量哲學家拒斥摹狀詞的二義性的原因所在。幸運的是,唐奈蘭的誤摹狀論證中的命題的確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也就是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假的,而摹狀詞之所以能夠實現指稱是一種語用現象,可以在格賴斯的說話者意義的理論下進行解釋。而二義派所爭論的是,支持摹狀詞的單一意義的解釋是不充分的。但問題是,即使單一派論證可能有缺陷,可能是不充分的,這種缺陷論證也不足以得出摹狀詞具有二義性的結論,因此二義派還需要提供更多的細節(jié)和論證來支持他們的論點。

      [1]Russel B.On Denoting[J].Mind,1905,14:479 -93.

      [2]Strawson P F.On referring[J].Mind,1951,59:320-324.

      [3]Ludlow P.Descriptions[EB/OL].[2004 - 12 - 10].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descriptions/.

      [4]Ludlow P,Neale S.Descriptions[C]//Devitt M,Hanley R.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Oxford:Blackwell,2006:288 -313.

      [5]Abbott B.Referen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36-152.

      [6]Haack S.Philosophy of Log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62 -63.

      [7]Donnellan K.Reference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J].Philosophical Review,1966,75:281 -304.

      [8]Neale S.This,that and the other[C]//Bezuidenhout,Reimer.Descriptions and Beyond.Oxford:Clarendon Press,2004:68-182.

      [9]Neale S.Descriptions[M].Cambridge,MA:MIT Press,1990.

      [10]Reimer M.Donnellan’s Distinction/Kripke’s Test[J].Analysis,1998,58:89 -100.

      [11]段琦,何向東,唐曉嘉.克里普克語言哲學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12]Devitt M.The Case for Referential Descriptions[C]//Bezuidenhout,Reimer.Descriptions and Beyond.Oxford:Clarendon Press,2004:280 -305.

      [13]Bach K.Descriptions:Points of Reference[C]//Bezuidenhout,Reimer.Descriptions and Beyond.Oxford:Clarendon Press,2004:189 -229.

      [14]Bach K.Referentially Used Descriptions:A Reply to Devitt[J].European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2007(3):33-48.

      [15]Devitt M.Referential descriptions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J].European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2007(3):7-32.

      [16]Devitt M.Referential Descriptions:A Note on Bachs[J].European Journal of Analytic Philosophy,2007(3):49-53.

      猜你喜歡
      摹狀羅素用法
      羅素悖論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作”與“做”的用法
      摹狀詞理論研究綜述
      卷宗(2019年12期)2019-04-20 13:32:42
      限定摹狀詞的兩可性
      西部學刊(2019年18期)2019-01-02 09:00:10
      羅素悖論的成因
      智富時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特殊用法
      淺析唐奈蘭關于對限定摹狀詞的兩種用法
      長江叢刊(2016年29期)2016-11-26 00:40:13
      羅素的親知理論解析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53
      限定摹狀詞兩種用法的區(qū)分及語義學兩可性
      息烽县| 海口市| 东丰县| 房山区| 和顺县| 水富县| 开江县| 吴川市| 外汇| 凌云县| 额敏县| 旬阳县| 南部县| 元朗区| 崇仁县| 颍上县| 濉溪县| 迭部县| 大理市| 长海县| 通化市| 鲁甸县| 分宜县| 娄底市| 石台县| 绥化市| 峨边| 长治市| 阿克| 东阳市| 海阳市| 敖汉旗| 军事| 宁夏| 化州市| 柳州市| 嘉义市| 甘肃省| 疏附县| 铜梁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