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拱與張居正關(guān)系之逆變

      2013-08-15 00:53:48岳天雷
      關(guān)鍵詞:戚繼光張居正

      岳天雷

      (河南工程學(xué)院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1191)

      一、由學(xué)侶到政敵的逆變

      明代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有兩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登上歷史舞臺,這即是河南新鄭人高拱(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和湖北江陵人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關(guān)于高、張間的關(guān)系,著名史學(xué)家嵇文甫先生曾提出“學(xué)侶與政敵”[1](P420)的論斷,言:“誰都知道新鄭是江陵的政敵。然而在他們還沒有成為政敵以前,他們還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們同服務(wù)于太學(xué),而以相業(yè)相期許,雖然后來時移世易,終致乖離,但當(dāng)初他們切磋共學(xué)的那段因緣,畢竟是不可泯滅的?!盵2](P192)

      由于高、張在力行改革、振興朝政的治國理念,《除八弊疏》、《陳六事疏》的政治綱領(lǐng),崇尚實學(xué)、立足經(jīng)世的學(xué)術(shù)思想的基本一致或相同[3],這使得高拱于隆慶三年(1569)十二月復(fù)政后,便與張居正攜手共政,實施改革,由此開啟了長達13年之久的“隆萬大改革”運動的序幕,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功績。誠如韋慶遠先生所說:“明中葉的改革實際上是從隆慶三年(1569)高拱復(fù)出,其后任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任重要閣員時期開始的。舉凡整飭吏治、加強邊防、整飭司法刑獄、興修水利、推行海運、改革中央和地方軍政人事制度,重點推行清丈土地和實行一條鞭法、恤商惠商等多種政策方略,都是在這個時期出臺,并且立竿見影地取得過成果?!盵4](P4)

      高、張“鐘異姿,膺殊寵,履鼎貴之位,豎震世之勛,皆大略相埒”[5](P1702),但在封建專制的集權(quán)體制下,他們并非鐵板一塊,而是存在著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權(quán)力爭斗。高拱還閣,以大學(xué)士兼掌吏部事,不久又升任內(nèi)閣首輔仍兼吏部事,可謂手握重權(quán),獨斷朝綱。這在明史上是僅見的:

      內(nèi)閣輔臣主看詳、票擬而已。若兼領(lǐng)銓選,則為真宰相,犯高皇帝禁矣……馴至穆宗三年,高新鄭以故官起掌吏部,初猶謂其止得銓柄耳。及抵任,則自以己意脅首揆李興化。條旨云:“不妨部務(wù),入閣辦事?!北冗M首揆,猶長天曹,首尾共三年,則明興所僅見也。[6](卷七:輔臣掌吏部P208)

      與高拱相比,張居正在隆慶一朝雖有從閣員到次輔的升遷,但其政治地位始終處于高拱之下,這一局勢使張居正并不甘心。因此,隆慶五年(1571)秋之后,排逐高拱,謀奪首輔之位,便成為張居正最大心愿。對此,諸多明清史學(xué)家均有揭示,如《神宗實錄》說:“居正次拱相,拱多面折,居正銜之。”[7](卷八四)明范守己言:“張居正素妒臣夫 (即高拱)軋己,欲共排擠,謀奪其位?!盵8](卷六七:P1380)清文秉亦言:“居正深中多智,恥居拱下,陰與保結(jié)為生死交,方思所以傾拱?!盵9](卷一:P1589)凡此均說明,權(quán)力斗爭是高拱與張居正的矛盾由產(chǎn)生到激化的根本原因。在權(quán)力斗爭的驅(qū)使下,高、張之間的矛盾于隆慶五年(1571)秋以后全面爆發(fā)。

      二、用人與收恩的分歧

      高拱復(fù)政后,以大學(xué)士兼掌吏部事,手握用人重權(quá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高拱執(zhí)政兩年半,提拔、重用各級各類人才多達50余人,諸如吏部尚書楊博、禮部尚書高儀、工部尚書朱衡、兵部尚書譚綸、宣大總督王崇古、大同巡撫方逢時、薊州總兵戚繼光、遼東巡撫張學(xué)顏、遼東總兵李成梁、貴州巡撫阮文中、應(yīng)天巡撫海瑞、潮汕知府侯必登、兩廣總督殷正茂、江西巡撫劉光濟、山東巡撫梁夢龍、山東布政使王宗沐、漕河總督潘季馴,等等。這些人才或擅長行政,或擅長軍事,或擅長漕運水利,都是明體通變,事功卓著的高才??梢哉f,正是這些人才忠實地貫徹執(zhí)行了高拱的改革主張和方略,才使得隆慶后期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實效,并為張居正主持萬歷初元的改革奠下基礎(chǔ)。[10]

      在用人問題上,高拱提拔或貶謫官員,事無巨細,均與張居正商榷,意見取得一致而后實行。但時過不久,高拱卻發(fā)現(xiàn):

      (張居正)全以詐術(shù)馭人,言語反復(fù)無實。人有不合者,必兩利而俱存之。怒甲,則使乙制甲;怒乙,則使甲制乙。欲其斗,則嗾之使斗;欲其息,則愚之使息。使其柄常在我,惟其所為,而人皆囿于其中不能自覺,回互隱伏,不可方物,縱橫顛倒,機變甚巧。[11](卷二:P633)

      當(dāng)時高拱兼掌吏部,進退人才,常與張居正商討,而張居正卻借機收恩討好。高拱回憶說:“時予攝銓務(wù),進退人才,而渠乃專假借。凡予進一人,必曰此吾薦之高老者也,既已收恩。退一人,則又曰吾曾勸止之,奈高老不聽,向而又以收恩焉。”[11](卷二:P633)例如,高拱復(fù)政伊始,即遇到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沽名亂法”的疏奏。對此,他一方面充分肯定海瑞在應(yīng)天巡撫任上“裁省浮費,厘革宿弊,振肅吏治,矯正靡習(xí)”的改革措施和功績,但同時也指出其“求治過急,更張?zhí)E,人情不無少拂”的缺失,并提出“遇有兩京相應(yīng)員缺,酌量推用。遺下員缺,先行會官推補”[12](卷二三:P356)的處理意見。而海瑞出于一時激憤,堅持歸家贍養(yǎng)其母①如海瑞致函高拱曰:“家鄉(xiāng)萬里,老母年八十一,能將之而去,又能將之而來耶?是以一向不敢言疾,今則萬萬不得已矣。懇之君父,惟明公少加贊成,人情世態(tài),天下事亦止是如此而已矣,能有成乎?母子天性,熙熙山林,舍此不為而日與群小較量是非,萬求一濟,何益!何益!生去意已決,惟公成就。本內(nèi)別有余說。諸事垂成中止,不得其平而言,非悻悻見顏面也。惟公勿以為訝,不宣?!?海瑞:《再啟閣部高中玄諸公》,載《高拱全集》附錄二《高拱生平文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9頁。)。而張居正卻說:“仆謬添鈞軸,得與參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議,有深愧焉。”[13](卷一五:P133)其收恩討好之意甚為明顯。張居正既然收恩討好清官海瑞,那么為何在其后柄政十年之間,始終不肯起用海瑞呢?又如,高拱起用爭議頗大的秦鳴雷為南京禮部尚書,張居正也收為己功。他說:“惟公昔以無妄蒙議,私心嘗為不平。會在位者有不悅于公,未敢昌言之也。茲奉玄翁 (高拱,號中玄)掌銓,又雅敬重,故得以贊其區(qū)區(qū)?!盵13](卷一六:P214)又說:“頃者浮議之起,實緣公入賀一行,然公論可終泯乎?悠悠之議,或謂仆有不悅于公,此大誤也。公之起用,仆與有力?!盵13](卷一七:P329)顯而易見,這是張居正在評功擺好,收買人心。

      據(jù)《張居正集》第二冊“書牘”統(tǒng)計,在高、張共事兩年半中,張居正與人有139封信函,其中類似這樣的書信不下1/10。對吏部進退人才,張居正為何要私通書信、收功討好呢?其真實用意就是要“籠絡(luò)一世之人,使之歸己,而因以眾樹黨也,而就中納賄無算。此事人所共知。”[11](卷二:P633)可以說,高拱進退官員,而張居正卻討好收恩,結(jié)黨營私,這是導(dǎo)致他們相互猜疑、產(chǎn)生裂痕的主要因素。

      三、懲貪與納賄的對峙

      高拱執(zhí)政期間,一直把懲治貪賄、遏制貪風(fēng)盛行作為他的重要工作來抓。據(jù)高拱《掌銓題稿》和《明穆宗實錄》統(tǒng)計,從隆慶四年(1570)初到六年六月的兩年半內(nèi),高拱處理貪賄案件達64 起,共計169人。其中涉嫌知縣以上的文職貪官131人,涉嫌指揮同知以上武職貪官38 人;平均每月辦理貪賄案件2.13 起,平均每案懲處貪賄官員2.64 人[14]?!笆且詳?shù)年之內(nèi),仕路肅清?!盵12](卷一八:P302)

      高拱在懲治貪賄中,曾揭露過張居正的貪污納賄問題。這使其矛盾進一步激化。具體而言,張居正貪賄主要有兩起。

      其一,張居正收受前任首輔徐階之賄。史家王世貞曾說:“拱無子,而居正多子。一日戲謂居正:‘造物者胡不均,而公獨多子也!’居正曰:‘多子多費,甚為衣食憂。’拱忽正色曰:‘公有徐氏三萬金,何憂衣食也!’居正色變,指天而誓,辭甚苦。拱徐曰:‘外人言之,我何知!’以故倆自疑?!盵15](卷七:P442)張廷玉《明史·張居正傳》亦言:“拱客構(gòu)居正納階子三萬金,拱以誚居正。居正色變,指天誓,辭甚苦。拱謝不

      審,兩人遂交離?!盵16](卷二一三:P5644)這說明張居正收受徐階之賄確是事實,但其數(shù)額不是“三萬金”,而是“三千銀”。對此,高拱在《病榻遺言》中有言:

      昔徐氏之去,實渠嗾李芳為之。既以示德于我,既則又交通徐氏,受其重賄……辛未(隆慶五年)秋,徐因一通判送銀三千、玉帶、寶玩等物于渠,渠受之。有松江人顧紹者知其事,揭示于予,證據(jù)明白。渠惶甚,莫適為居。予為解慰,以為小人告訐不信,而執(zhí)紹付法司解回。渠始稍寧,而稱我曰:“畢竟是公光明也?!比浑m眼底支吾,而本情既露,相對甚難為顏面。于是遂造言訕謗,發(fā)意謀去我矣。[11](卷二:P633)

      上述史料對張居正受賄數(shù)額盡管有不同的記述,但其貪污納賄則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他們“倆自疑”、“遂交離”的重要因素。

      其二,張居正收受名將戚繼光之賄。隆慶六年(1572)春,福建巡按御史杜化中參劾將官金科、朱玨貪贓枉法,向巡撫何寬行賄。何寬卻違反司法程序,囑托運史問理,二犯遂得以從輕發(fā)落。但此案尚未了結(jié),金、朱二犯又向時任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行賄,戚繼光為使二犯徹底擺脫干系,又向張居正行賄。張居正通過兵部侍郎谷中虛,遂將金、朱二犯調(diào)任浙江重用。對這一“納賄招權(quán),支吾賣法”的要案,當(dāng)高拱接到杜化中的彈章后,通過調(diào)查得知:“此事乃荊人之為也。荊人久招納戚繼光,受其皿時饋獻金銀寶玩,不啻數(shù)萬計,皆取諸軍餉為之者?!盵11](卷二:P634)“金科、朱玨富甚,久以賄投戚繼光門下。前被論時,即納賄求解,而繼光遂引入荊人家,各饋千金。荊人特令兵部復(fù)行巡撫勘問,而又作書何寬,令其出脫,而繼光仍復(fù)取用。實皆荊人展轉(zhuǎn)為之?!盵11](卷二:P635)杜化中系河南人,與高拱是同鄉(xiāng),故而張居正懷疑高拱知其詳情。因此案發(fā)生在隆慶二年 (1568),高拱因被言官論劾,已回歸故里,對此案并不知情。隆慶三年十二月,高拱復(fù)政,張居正害怕東窗事發(fā),便囑托兵部侍郎谷中虛為其愛將戚繼光開脫。這時巡撫何寬已升任大理寺卿,此案當(dāng)由吏部處置。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不得不將實情告知兼掌吏部尚書的高拱,并向其求情說:“前兵部復(fù)巡撫勘乃吾意,吾亦曾有書與何寬。今若如化中言,吾何顏面?愿公曲處?!盵11](卷二:P635)據(jù)此,高拱作出批示:

      除總兵官戚繼光等兵部徑自查復(fù)外,為照侍郎谷中虛、都御史何寬俱系大臣,若果受賄縱奸,則是重干法紀,豈容輕貸?但事出風(fēng)聞,靡所證據(jù),未經(jīng)勘實,何以正法而服其心。合無行令回籍聽勘,待事明之日,另行奏請?zhí)幏?。[12](卷二四:P371)

      顯然,高拱這一處置方案有意使張居正擺脫干系,并照顧到了張居正的顏面。

      然而,到隆慶六年六月,高拱罷官后,張居正卻歪曲事實,顛倒是非,并一步步地為其翻案。其一,杜化中奏章要求兵部對戚繼光進行“戒諭”,高拱批復(fù)只說戚繼光等由“兵部徑自查覆”,而張居正則大造輿論說是“時宰”要殺戚繼光?!白T (綸)、戚二君,數(shù)年間大忤時宰意,幾欲殺之。仆委曲保全,今始脫諸水火。”[17](卷一六:P208)所謂“時宰”,即指高拱。這不僅對戚繼光,而且無故添上總督譚綸,高拱“幾欲殺之”。這是歪曲真相,憑空捏造。其二,獨操史權(quán)的張居正,在他“刪潤”并裁定的萬歷二年七月成書的《穆宗實錄》中,對此大案簡述后,加“按語”言:

      (王)如龍等在福建有戰(zhàn)功,所犯贓事,罪止罷斥。繼光惜其才,欲置之部下為用。會有調(diào)取南兵事,遂咨白兵部,求早結(jié)其獄,令部署南兵赴鎮(zhèn)。中虛覆奏及寬等所擬,亦未為縱第也?;?、夢桂欲因此陷繼光、中虛,以可當(dāng)路意。而上不知也。[18](卷六五)

      在這里,張居正把自己擺脫得一干二凈;戚繼光沒有納賄,只是惜才用將;谷中虛、何寬亦未納賄,亦未縱奸,也沒有違反法定程序的錯誤(如谷中虛將巡按所劾令巡撫衙門勘問,巡撫何寬不屬按察司而屬運使問刑,都是違反明朝法定制度的)。在張居正看來,戚繼光、谷中虛、何寬沒有違法和貪賄錯誤,主要是巡按杜化中、給事中涂夢桂的有意陷害,“以可當(dāng)路意”?!爱?dāng)路”者誰?高拱是也。這樣,高拱就成了陷害戚、谷、何的罪魁禍首。懲貪者忽然之間又變成了陷害者。真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其三,《穆宗實錄》在穆宗臨死的前三天又載:“法司上奏,將官金科、朱玨、王如龍等獄,言其用賄營求無左[佐]驗,第貪恣侵剝罪不容誅。請下福建巡按御史再訊,從重擬罪以聞。戚繼光私庇險夫,任情引薦,亦宜戒諭。報可?!盵19](卷七○)至此,張居正為戚繼光、谷中虛、何寬等受賄一案徹底翻案了,受賄者反而變成了受害者。萬歷初年,為王如龍、金科、朱玨的罪責(zé)徹底開脫,被戚繼光任用為將,所謂王如龍等“所犯贓事,罪止罷斥”、“罪不容誅”、“從重擬罪”云云,皆是一具空文。對戚繼光“亦宜戒諭”云云,如前所述,變成了“時宰”高拱“幾欲殺之”。不過,上述這一切,高拱并不知情,也不可能知情,而是張居正在私人信件和事后裁定的實錄中為這一貪賄大案翻案的。這里的翻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為貪贓納賄者平反,而是要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反指參論者和懲貪者為貪賄者和陷害者,這才是張居正翻案的真正用意。

      可以說,高拱揭露張居正兩次納賄,是導(dǎo)致他們相互猜疑、交離,最終促使張居正斥逐高拱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掌權(quán)與奪位的較量

      高拱復(fù)政,先是以大學(xué)士兼掌吏部事,繼而又以內(nèi)閣首輔仍兼吏部事,可謂手握重權(quán)。而這恰恰為他促成西北“俺答封貢”,取得東北“遼左大捷”,平息貴州“安氏之亂”和廣西少數(shù)民族叛亂等顯赫功績提供了決定性條件。當(dāng)然,這些離不開隆慶帝的支持和張居正的大力襄助。

      張居正在隆慶一朝,其政治地位始終處于高拱之下。為了謀位奪權(quán),推倒高拱,必然與高拱爭功。因此,他在給當(dāng)時許多大臣的信函中,不斷發(fā)出爭功信息,制造爭功輿論,試圖把隆慶后期取得的改革事功、靖邊功績攫為己有。如說:“虜孫(即俺答孫把漢那吉)來降之事,主上用愚計,幸而時中?!盵20](卷一五:P190)又說:“此三策者(指處置西北“俺答封貢”、貴州“安氏之亂”及廣西“古田平叛”之策),皆大違群議,而仆獨以身任其事,主上用仆之策,幸而時中矣?!盵21](卷一六:P203)還說:“仆數(shù)年圖畫邊事,苦心積慮,冒險涉嫌,惟公知之……東師奏凱,西虜款關(guān),區(qū)區(qū)一念報國赤忠,庶幾得以少見矣。”[22](卷一七:P251)張居正不顧客觀事實,完全把當(dāng)時的靖邊功業(yè)攬到自己名下,說什么“主上用仆之策”、“賴主上納用愚計”[23](卷一六:P224),如此等等。在這里,張居正所言是有悖于史實的。隆慶時期,無論是促成西北“俺答封貢”,取得“遼左大捷”,還是平息貴州水西“安氏之亂”,鎮(zhèn)壓廣西古田少數(shù)民族叛亂,其創(chuàng)議、決策、具體實施都出自內(nèi)閣首輔高拱,而不是張居正,張居正只是起了襄助、輔佐的作用。對此,許多學(xué)者均有確論[24]。張居正之所以與高拱爭功,其真正目的是要覬覦相位,謀奪首輔之權(quán)。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利用高拱與太監(jiān)馮保的矛盾,勾結(jié)馮保,合謀排逐高拱。至此,張、高矛盾已經(jīng)到了白熱化程度。

      隆慶六年春,張居正趁穆宗有病之機,令其密黨唆使言官曹大埜、劉奮庸彈劾高拱。

      荊人既使徒黨造言,招邀南北言官論我,然迄無應(yīng)者。而楚人少卿曾省吾者,荊人幕賓用事者也,為力更甚。省吾有門人曹大埜為給事中,省吾乃荊人意嗾大埜曰:“上病甚,不省人事,事皆馮太監(jiān)主行。而馮太監(jiān)者,即張相公也。張望君舉事甚切,君誠以此時劾高老,事必濟。張秉政,必大用,君可永享福貴?!庇稚袑殑^庸者,躁急,孟浪人也,俸淺而求速化甚力,屢托鄉(xiāng)人為言,予甚薄之,以是有怨言。而省吾亦遂收與共舉事。于是三人日相聚為謀……奮庸即上疏陳事,暗論我而不明言,以引其端。大埜即日上本,劾我十大不忠,謂比秦檜、嚴嵩更甚。[11](卷二:P636)

      隆慶帝見疏大怒,下詔處治曹大埜,司禮監(jiān)擬旨:“曹大埜這廝排陷輔臣,著降調(diào)外任?!盵11](卷二:P636)馮保攜此擬旨即與張居正商榷。張居正遂抹去“這廝排陷輔臣”及“降”字,改為“曹大埜妄言,調(diào)外任”,減輕對曹大埜的處罰。不僅如此,張居正還挑撥矛盾,嫁禍于趙貞吉,對高拱說“曹大埜是趙大洲(貞吉)鄉(xiāng)人,聞此事是大洲所為”。“聞大洲布散流言于南北,今北果有矣,恐南亦有之,公不可不防?!盵11](卷二:P636)在這種情況下,高拱只好上疏求退,并對所謂“大不忠十事”一一加以辯駁,謹述其實。隆慶帝加以慰留:“卿忠清公懼,朕所深知”,不允所辭。[25](卷六八)高拱再疏乞休,“仍不允辭”[26](卷六八)。這時,諸多具有正義感的言官紛紛上疏彈劾曹大埜和劉奮庸“潛構(gòu)奸謀,傾陷元輔”,乞加重處。而高拱卻請求寬宥劉奮庸,恢復(fù)曹大埜之職,“穆宗不許,調(diào)大埜陜西乾州判官,奮庸降一級調(diào)湖廣興國知州”[27](卷六九)。高拱事后說:“大埜既為人所嗾所賣,失意怏怏甚,遂向人說‘是省吾所謀,乃致我如此?!肿栽勎衢T,洗雪曰:‘此事非大埜本意,有人令我為者,公當(dāng)自知也?!涫滤烀?,縉紳無不知矣?!盵11](卷二:P637)毫無疑問,言官彈劾高拱是張居正在幕后所為,“大埜亦張居正所指也”[28](卷六七:P4182)。這一風(fēng)波雖暫告平息,但張居正排逐高拱之意已決。

      隆慶六年五月,穆宗崩逝,六月神宗即位。張居正便利用隆萬交替良機,與宦官馮保相勾結(jié),并取得神宗之母李太后的支持,最終斥逐高拱。這一歷史事件,史稱張居正“附保逐拱”。至此,高拱被罷官歸里,而張居正謀位奪權(quán)成功,如愿登上內(nèi)閣首輔之位。

      五、余論

      從高拱與張居正由學(xué)侶到政敵的逆變過程,可以看出,張居正斥逐高拱的最根本因素是權(quán)力之爭。這既表現(xiàn)出封建專制主義體制下權(quán)力爭斗的殘酷性,也說明張居正作為封建政治家的人性陰暗面乃至人性之惡。至于“附保逐拱”、“張勝高敗”,若從性格上看,乃是由于張居正“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16](卷二一三:P5645)的性格特長,而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29](卷六:P1445)的性格缺弱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高拱的失敗,也正由于他‘性稍急’。所以后來批評他的,有的說‘狠躁’,有的說‘愎而疏’,其實無非偏于‘急’這一面,無非指他那伉直坦率,不像徐階和張居正,能委曲順應(yīng),隱忍待時而已?!盵30](P681)然而,如果從隆萬改革運動發(fā)展進程來研判,高拱被張居正所逐,固然是他個人的不幸,但他開創(chuàng)的隆慶改革事業(yè)卻被張居正所繼承和發(fā)展,并將隆萬大改革運動推向高潮,這又是高拱不幸中之大幸。誠如高拱自己所說:“如其得行,當(dāng)畢吾志;如其不可,以付后人;倘有踵而行者,則吾志亦可畢矣?!盵31](卷四:P543)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完全可以判定高拱與張居正一樣,也是改革的成功者,并取得了“光顯”的政績。萬歷三十年(1602),禮部侍郎郭正域說:

      嘉、隆之際,相臣身任天下之重,行誼剛方,事業(yè)光顯者,無如新鄭高公。而先后處兩才相之間,先為云間 (徐階),后為江陵 (張居正)。云間善藏其用,籠天下豪杰為之羽翼,故唯唯于履尾之時,而揚揚于攀髯之際,善因時耳。彼方墨墨,此則蹇蹇,宜不合也。江陵負豪杰之才,其整齊操縱,大略用高公之學(xué),而莫利居先。[32](P1394)

      萬歷四十二年(1614),戶部主事馬之駿說:

      隆、萬間所稱最名相二:曰高新鄭公文襄,張江陵公文忠。兩公鐘異姿,膺殊寵,履鼎貴之位,豎震世之勛,皆大略相埒。第不幸而以相傾之材,處相軋之勢。以故袒文襄,則絀文忠;袒文忠,則絀文襄。然有識者恒致嘆兩賢之厄,何渠不渙枘鑿,而塤篪之要,皆豪杰之致也。[5](P1702)

      總之,高拱與張居正由學(xué)侶到政敵的逆變,最根本的因素是封建專制體制下的權(quán)力之爭,具體表現(xiàn)出用人與收恩、懲貪與納賄、掌權(quán)與奪位的分歧和對峙。研究這一逆變的因素和過程,對于全面把握隆萬朝局的政治走向,隆萬改革的傳承銜接,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嵇文甫.張居正的學(xué)侶與政敵——高拱的學(xué)術(shù)[M]//嵇文甫文集(中).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M]//嵇文甫文集(中).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3]岳天雷.由保守到改革:明代隆慶政局的走向——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中心的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xué),2009(6).

      [4]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馬之駿.高文襄公集序[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

      [7]明神宗實錄·萬歷七年二月乙巳[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8]范守己.御龍子集·代高少師張夫人乞補恤典疏[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9]文秉.定陵注略·逼逐新鄭[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0]岳天雷.高拱吏治改革的思想基礎(chǔ)[J].河南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社科版),2008(1).

      [11]高拱.病榻遺言·矛盾原由上[M]//高拱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2]高拱.掌銓題稿[M]//高拱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3]張居正.答應(yīng)天巡撫海剛峰[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4]岳金西.高拱的懲貪對策及其代價[J].古代文明,2011(1).

      [15]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張居正傳上[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四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6]張廷玉.明史·張居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7]張居正.與楚撫院汪南明[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8]明穆宗實錄·隆慶六年正月癸未[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19]明穆宗實錄·隆慶六年五月丙午[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0]張居正.寄陳松谷相公[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1]張居正.答兩廣殷石汀論平古田事[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2]張居正.答總憲孫華山[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3]張居正.答關(guān)中憲使李義河述時政[M]//張舜徽.張居正集:第二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4]顏廣文.高拱與“俺答封貢”[J].廣東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4(1);李良品.明代貴州水西“安氏之亂”的起因、性質(zhì)與處置[J].貴州社會科學(xué),2008(2);王雄.高拱與明隆慶朝的北邊防御[J].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4);趙世明.高拱軍備邊防建設(shè)及其歷史地位[J].哈爾濱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2).

      [25]明穆宗實錄·隆慶六年三月辛亥[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6]明穆宗實錄·隆慶六年三月癸丑[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7]明穆宗實錄·隆慶六年四月丁巳[M].臺北: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

      [28]談遷.國榷·隆慶六年四月丁巳[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9]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高拱傳[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0]嵇文甫.再論高拱的學(xué)術(shù)思想[M]//嵇文甫文集(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31]高拱.政府書答·答同年符后岡書[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2]郭正域.太師高文襄公墓志銘[M]//高拱全集:附錄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戚繼光張居正
      耐煩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能力
      意林(2023年14期)2023-09-01 02:46:30
      張居正《論語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張居正感激考官讓自己落榜
      磨礪是一筆財富
      張居正寬待對手
      決策探索(2018年13期)2018-11-19 11:37:37
      戚繼光開發(fā)的抗倭神器,讓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連環(huán)畫選頁 《戚繼光御倭》
      從張居正看人才培養(yǎng)
      戚繼光創(chuàng)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隊
      軍事歷史(1995年1期)1995-01-18 00:00:52
      論戚繼光的軍事思想——紀念戚繼光逝世四百周年
      軍事歷史(1988年1期)1988-08-22 12:22:54
      汕尾市| 洛隆县| 乐安县| 宜兰市| 浮梁县| 滦平县| 南和县| 稷山县| 怀安县| 清徐县| 六盘水市| 泽州县| 拉萨市| 静乐县| 嫩江县| 电白县| 汶川县| 白河县| 平塘县| 宿州市| 清水县| 张家港市| 广平县| 松溪县| 宣化县| 普宁市| 伊通| 凌云县| 兴文县| 涟水县| 中宁县| 兰溪市| 得荣县| 磴口县| 伊春市| 襄垣县| 三台县| 南雄市| 都昌县| 象州县|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