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紅,賴愛華,黃小梅
全麻術(shù)后的患者由于麻醉藥尚未完全消退,在拔除氣管導管后仍處于睡眠狀態(tài)。而肥胖患者具有顏面寬、頸粗短、舌體肥大等特點,容易出現(xiàn)下頜松弛、舌后墜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上呼吸道梗阻情況,嚴重者甚至威脅生命,需要立即處理,暢通氣道。傳統(tǒng)的處理方法是即刻托起下頜,面罩給氧。此法需要專人看護,費時費力,容易出現(xiàn)疲勞,效果不穩(wěn)定。我們采用放置鼻咽通氣道的方法,可較好解除舌后墜,且經(jīng)鼻咽通氣道給氧能顯著提高血氧飽和度(SO2)。現(xiàn)將應(yīng)用情況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全麻術(shù)后肥胖患者30 例,其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1 ~55 歲;體質(zhì)量75 ~88kg。排除口鼻咽部手術(shù),鼻中隔偏曲,鼻咽癌放療等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靜吸復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全麻拔管后使用鼻咽通氣道,時間15min ~4h。
1.2 材料 新鄉(xiāng)駝人公司生產(chǎn)的鼻咽通氣道,成人常用型ID6.5 ~7.5mm。
1.3 方法 于置入前吸盡口鼻咽部分泌物,取合適型號的鼻咽通氣道,涂石蠟油潤滑,將其與面部作垂直方向輕輕地插入鼻孔。如前端有阻力,輕柔地緩慢旋轉(zhuǎn)置入,切不可用暴力,插入深度為患者鼻翼至耳垂的長度,插入成功后剪斷前端,鼻導管置入鼻咽通氣道給氧。
1.3 護理
1.3.1 合適深度的判斷及調(diào)整 合適的鼻咽通氣道可以抵達會厭上方,導管前端正好位于聲門口,可以解除咽腔組織對聲門的梗阻,增加咽腔通暢,減少空氣阻力,增加氧合[1]。太短,舌根仍可能在咽水平,阻塞氣道;太長,可達咽喉部抵觸會厭,引起患者嗆咳等不適。如置入在正確位置可迅速解除舌后墜,患者舒適易于耐受。應(yīng)根據(jù)上述情況調(diào)整置入深度。
1.3.2 體位 患者應(yīng)取去枕平臥位,頭稍后仰,保持氣道有一定的弧度,擴大咽腔,利于通氣。
1.3.3 吸痰 置入鼻咽通氣道后,應(yīng)密切觀察,避免分泌物堵塞管道前端。插入的吸痰管的深度為15 ~18cm,一般不超過20cm,且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2]。
1.3.4 給氧 將剪斷前端的鼻給氧導管置入鼻咽通氣道給氧,吸氧濃度2 ~4L/min。
1.3.5 監(jiān)測生命體征 常規(guī)使用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呼吸、SO2、心電圖。
1.3.6 拔出鼻咽通氣道時機 待患者完全清醒,吞咽反射恢復,自主呼吸平穩(wěn),握拳有力,抬頭持續(xù)5s 以上,可以將鼻咽通氣道拔出。拔出前應(yīng)充分吸引干凈口咽部分泌物,將其輕柔的拔除,不可用暴力。拔出前應(yīng)另備1 根鼻咽通氣道及其他急救設(shè)備。
所有患者置入鼻咽通氣道后打鼾、舌后墜現(xiàn)象立即解除,氣道通暢。1min 內(nèi)SO2由88% ~90%升至98% ~100%。
鼻咽通氣道是一種操作簡便,不需要特殊器械,從鼻腔插入的非氣管通氣導管。它的材質(zhì)柔軟,對黏膜無損傷,患者易于耐受,且可以維持上呼吸道通暢,減輕上呼吸道梗阻所致的缺氧癥狀,減輕麻醉醫(yī)生及麻醉護士的心理壓力,降低圍麻醉期限的風險[1]。鼻咽通氣道用于肥胖患者全麻術(shù)后的護理是一種簡單、方便、安全、可靠、可行的方法。
1 陳少雄,陳彥青,戴雙波. 鼻咽通氣道在肥胖早孕者行無痛人工流產(chǎn)中維持氣道的作用[J]. 實用疼痛學雜志,2010,6 (2):112 -114.
2 王玉珍,王銀孩,魏雁林. 使用口咽通氣導管緩解昏迷病人舌后墜[J]. 南方護理學報,2011,8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