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曾國藩論命及知命*

      2013-08-15 00:49:08
      關鍵詞:天命曾國藩太極

      徐 雷

      (1.湖南大學 岳麓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2.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湖南 長沙 410208)

      天命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思想,對其探索貫穿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酌弦暶鼮闆Q定道之興衰的必然性力量,是人間的最高主宰與最終仲裁。宋儒上接孔孟,深入探討“性與天道”,理學家一般都將天命認定為宇宙的本體。

      曾國藩對命的理解常被研究者理解為宿命論。其主要依據(jù)是曾國藩的命定、命限言論。事實上,此類言論不是曾國藩關于命的本質理解。曾國藩論命從敬、畏、知、順四個層面展開,因敬而畏,因畏而知,因知而順,是曾國藩對命的基本態(tài)度。其中,知是貫通天人的關鍵,知則順天達命,無知則逆天非命。這就是說,命是必然的,也是可知可為的。當然,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一樣,曾國藩的命定、命限言論對命之難以盡知盡為的感嘆,既無可否認,也難以厚非。

      關于命,曾國藩從不空談。他對命的認知不拘泥于前賢所見且多依賴人生閱歷。其平日論命,善從命的作用、來源、價值、意義四個方面悉心探求。

      第一,揭示命的重要作用。命雖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時常感受到,絕非可有可無之物。受孔孟影響和閱歷見長,曾國藩正視命的存在,否認命為人所虛構,對其作用之廣、之深,體會尤為深刻。他說: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笆篮梦闹坎豢蓛|計,成者百一,傳者千一,彼各有命焉??鬃右运刮闹畬蕷w之天命,又因公伯寮而謂道之行廢由命。孟子亦以圣人之于天道,歸之于命。然則文之興衰,道之能行能明,皆有命焉存乎其間。命也者,彼蒼尸之,吾之所無如何者也。[1](p7036)

      事功成否,命占七成;文章傳否,命亦占七成。文之興衰、道之幽明,皆無外乎命。命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雖然曾國藩既肯定人力又肯定天命,但對命的肯定顯然更多一些。曾國藩吸收孔孟對命的認識并結合自身的體悟,從中推出支配命的權力在天,人對此的確無能為力,因為人也被天所主宰,人有知的權力卻無變的權力。不過,能知者就能從蛛絲馬跡的征兆中窺知天意,提前預警,有所作為而避妄為,從而化險為夷,免久立巖墻之下。

      第二,追尋命的形上來源。知曉命的重要后,曾國藩又將目光轉移至命的來源上。命究竟來源何處?曾國藩給出的答案是:“命非外鑠,原乎太極以成名?!保?](p133)顯然,曾國藩是將命與宇宙本原太極聯(lián)系到了一起?!疤珮O”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北彼卫韺W家周敦頤曾在《太極圖說》中指出:“無極而太極?!珮O,本無極也?!保?](p7)對后世產(chǎn)生極大影響,引發(fā)朱、陸兩家的學術論辯。朱熹出于建構理學思想體系的需要,將“太極”解釋為“理”,認為“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4](p3127-3128)。曾國藩認同和吸納了朱子的觀點,也將太極和理等同對待。因此,在追尋命的來源上他又繼續(xù)表示:“命于穆而不已,求之于理?!保?](p133)命源于理,理純善無惡,所以命無好與不好之分,只存在有與沒有之別。將命與太極(天理)相聯(lián),一是有助于加強對命的敬畏和崇拜;二是增加命存在的真實性,凸顯命決非人為虛構而得;三是尋找學理上的權威依據(jù),進而抬高命的地位、增加命的份量。

      第三,思索命的學理價值。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命的認識,曾國藩效仿前賢,嘗試對道命關系、性命關系一探究竟??鬃釉f:“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視命為行道與否的前提。曾國藩對道命關系的理解雖未突破前人,但仍不乏有自己的見解。如他一再表示:“俟命之學則以淡如、泊如為宗,庶幾其近道乎!”[5](p814)求道之人真能做到以“淡如泊如”的心境去“俟命”,那么離道的距離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梢?,命是聞道、達道的前提。循此思維路徑,曾國藩又進而悟出:“思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萬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吾人當以不言者為體,以不言者存諸心,其庶為聞道之君子乎!”[5](p433-434)。這里,曾國藩明確提出修身要以命為體,以知命存己心。

      關于命和性,先秦典籍就有記載?!吨杏埂罚骸疤烀^性。”《周易》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曾國藩對性命關系的看法固然稟承前人,但思考更為入細、入微且滲入日用常行之中。他說:“農(nóng)夫之服田力穡,勤者有秋,惰者歉收,性也;為稼湯世,終歸燋爛,命也。愛人、治人、禮人、性也;愛之而不親,治之而不治,禮之而不答,命也?!保?](p814)同一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要么性強命弱,要么性弱命強,性與命代表兩種截然相反的走向或結果。盡性而無果,證明命在此過程起著絕對支配作用。反之,則證明性占據(jù)主宰地位。顯然,此處所言性和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

      與此同時,曾國藩又將盡性知命比附為下學上達。他說:“盡性猶下學之事,至于命則上達矣?!薄叭粲谛苑之敱M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學,則以淡如泊如為宗?!保?](p814)事之過程無外乎終始二字。性,開其端;命,收其尾。盡性時心之所趨,聽命時心靜如水。性、命各施其責,行事有始有終。這里的性和命又可理解為是一種首尾相接的關系。

      第四,闡發(fā)命的現(xiàn)實意義。曾國藩對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常被研究者認為是在刻意宣揚宿命論。他們指出:“曾國藩的‘俟命之學’實際上是等待命運安排的宿命論。”[6](p340)“他所說的‘知命’,實際上是‘認命’,即承認和屈服于唯心主義的‘宿命論’。”[7](p166)誠然,曾國藩思想中的確包含有命定、命限的思想,比如“天下事由命不由人”[8](p776)之類的論斷。如果我們孤立的去看這些言論,似乎很容易得出宿命論者的印象。不過,以曾國藩的學養(yǎng)和閱歷,他豈能不知宿命的危害性,那么,他為什么還要不遺余力地“宣揚”呢?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完全可以嘗試另外一種解讀。曾國藩曾指出:

      人之生死有命存焉。你若不該死時,雖千萬人將你圍住,自有神明護佑,斷不得死;你若該死,就坐在家中,也是要死。[2](p453)

      引文中,被曾國藩反復提及的“死生有命”的思想出自《論語》。人受命于天,命因人而異,生死之命貫為世人所看重。孟子就曾明確表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痹鴩J同并宣揚“死生有命”的思想,其實是對常人“懼死求生”現(xiàn)象的反思。曾國藩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希望民眾將懼死和求生截然分割開。只有拋棄和擺脫懼死的觀念,置生死于度外,才能真正爭取到求生的機會,而這才是積極主動的生存法。換言之,曾國藩提倡死生有命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民眾看輕生死,不為生死所困,降低心中對死亡的恐懼程度;二是希望民眾能明白孟子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的道理,進而喚起民眾的守土之責,在戰(zhàn)亂來臨時不要一味采取逃避的消極態(tài)度。

      綜上所述,可知曾國藩對“死生有命”的理解有其合理性,具有與時代背景相適應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曾國藩畢竟只是一個封建士大夫,其對命的認知水平無法超越他所屬的那個時代,不合理的,甚至糟粕的內(nèi)容也是客觀存在的,但只要把握住了“知命者決非宿命者”這一關鍵所在,正確的判斷便不難做出。

      在了解了命的豐富內(nèi)涵后,曾國藩開始用心體悟知命的必要。知命是個人修養(yǎng)所能達到的一種理想境界,亦是為人為學的最高目標。曾國藩常說,聞道者“總須守定畏天知命四字”[8](p1113),若“無樂天知命之意,自愧自恨”[5](p471)。此處,曾國藩對知命的看重自是不言而喻。在平日涵養(yǎng)身心時,曾國藩篤實體悟到了知命的三重功效。

      第一,知命保心安無憂。曾國藩一心想成為知命者,在其心目中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三人正是因為知命的緣故內(nèi)心才灑脫、淡定,不為外物所移。而反觀自己卻總是被一事一物所糾纏,內(nèi)心片刻難安,追根溯源無外乎不知命。他反思到:

      思人心所以擾擾不定者,只為不知命。陶淵明、白香山、蘇子瞻所以受用者,只為知命。吾涉世數(shù)十年,而有時猶起計較之心,若信命不及者,深可愧也。[5](p372)

      因為不知命,致使己心患得患失,寢食難安;因為不知命,逼迫己心胡思亂想,心焦如焚。知命與否決定心安與否,心安與否又直接決定修身的效果如何。修身取決于修心,修心取決于知命,而知命者憂從何來?

      第二,知命助完人塑成。知命的第二重功效與曾國藩立志“學作圣賢”的人生目標相關。他曾專門撰寫《圣哲畫像記》一文,羅列出心儀的古今圣哲三十二人。在其心目中,這些圣哲皆為完人,生平若能“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2](p251)至于完人的標準該如何確立,曾國藩則在《日記》中談及:

      日內(nèi),念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三者,《論語》以殿全篇之末,良有深意。若知斯三者,而益之以《孟子》‘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為義,則庶幾可為完人矣。[5](p373)

      將孔子的“知命、知禮、知言”,加上孟子的“取人為善、與人為善”,這就構成了曾國藩心目中的“完人”形象。人無完人,但以“完人”作為個人的孜孜不倦的奮斗目標,從來都是儒家道德教化的理想境界。

      第三,知命為治學首義。作為一個讀書人,曾國藩的治學態(tài)度是一貫的。他強調“為學由己”,指出只有將為學的主動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且持之以恒,“博”和“約”的求知目標才有望最終得以實現(xiàn)。但他同時又相信知命能對治學效果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說:

      讀張文端公《聰訓齋語》文和上澂懷園語。此老父子學問,亦以知命為第一義。[5](p378)

      《聰訓齋語》和《澄懷園語》分別為清代名臣張英和其次子張廷玉所作。曾國藩仰慕此父子才學,不僅自己多次閱覽圈批,還向家中老弟、子侄推薦。“學問以知命為第一義”的評價并非只針對張英父子而論,曾國藩本意是欲說明命雖非人所造,但人卻具備知命的能力,這種能力由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閱歷和合而成。稟賦和悟性相連,閱歷和經(jīng)驗掛鉤,知命與否受先天、后天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經(jīng)驗可決定知命的早晚,而早知命或晚知命所產(chǎn)生的治學效果迥然有別。

      隨著對知命了解的不斷深入,曾國藩意識到知命一詞的核心在“知”字上。他通過自己的治學實踐和人生閱歷,漸悟出知字有兩弊:一為強知;一為被知?!皬娭敝缚桃馇笾?,濫施人謀;“被知”指消極待命,放棄人謀。兩者皆悖于中庸之道,其實都是對命的不可知,也知不了??鬃釉唬骸斑^猶不及?!薄皬娭焙帽取斑^”,“被知”猶“不及”。愈是強知,愈不可知;愈是被知,離知愈遠。

      關于強知,曾國藩表示:命焉,非可強而知也。人皆有一命,皆可知命,但因稟氣存在清濁厚薄的先天差異,加上后天的人生際遇不同,因此,知命有早晚、快慢之分,此一過程,不可強求,一味強求則知與不知同,即所獲之知非真知。他說:

      偶思咸豐八年四月葛澤山扶乩,即已預知有是年十月三河之敗、溫甫之變。天下萬事皆有前定,絲(豪)毫不能以人力強求。紛紛思慮,亦何補耶?[5](p1663)

      商之貨殖同、時同,而或贏或絀;射策者之所業(yè)同,而或中或罷;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非可強而幾也。[2](p512)

      強字有強行、強逼之意,所謂“強知”即指不思順其自然,盲目依賴人力。孰不知世人雖具備知命的能力,但知命卻是有條件限制的(即天時地利人和)。當條件未成熟時,即便窮盡人力也無濟于事,何況強知還有欺天之嫌,代天主張之意,而這些皆是曾國藩所反對的。王夫之曾說:“非人所能強,聽命之自然?!保?](p935)主張采用順其自然的方式避免強知引發(fā)的禍患。曾國藩對此心領神會,“只須聽其自然,不可過于矜持”[8](p46)遂成為其知命過程中信守的教條之一。

      關于被知,曾國藩指出:命定,亦可積誠而致。他深知造命者為天,人知命極其不易,即便是如孔子那樣的圣人也不過是“五十而知天命”。對常人而言,因受天資魯鈍、外物襲擾、時機難尋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制約,知命則更為艱難。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在知命的過程中,可以聽之任之,毫無作為(即被知)。恰相反,知命不離人為。曾國藩在《日記》中寫到:

      竹如言交情有天有人,凡事皆然。然人定亦可勝天,不可以適然者,委之于數(shù),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積誠而致之。故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5](p161)

      命雖非人所造,但知命的主體為人。在知命過程中,人無疑是居于主動求變的一方。早知晚知、知多知少,須有賴于人力的參與。這便是曾國藩所講的“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積誠而致之”。顯然,知命的過程絕不應是被動的獲知。報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命終究是可知的;報以消極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命則永遠不可知。因此,曾國藩選擇“兢兢自守,盡人謀以聽天(命)”[8](p691),“盡人事以聽天命”[8](p297),積極地投身到知命的過程中,主動施加人力與人謀,并為此孜孜不倦地做足功夫。

      前文已知,曾國藩論命及知命,既有對命的認識,又含對知的理解,還不乏擁有知命的體悟。而這些無一例外,皆是建立在其對命的態(tài)度上的。先畏命、后順命,因敬而畏、因畏而順,這便是曾國藩知命過程中的基本態(tài)度。

      首先,因敬而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位列三畏之首。朱子解釋道:“畏者,嚴憚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賦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則其戒謹恐懼,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當畏。知畏天命,則不得不畏之矣?!保?0](p251)

      朱熹釋“畏”為“嚴憚”,而“憚”字則有畏懼、害怕之意,過分灌輸此意勢必大為增加世俗之人心理上對天命的恐懼感。對此,曾國藩認為人既然受命于天,命的神圣自然不容褻瀆,人心對天命的尊奉與信仰必須建立在真誠的敬畏之上,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服遠勝于恐懼逼迫之下的唯唯諾諾。[11]故在體悟“畏”字時,曾國藩更多的是將“畏”與“敬”相連,以“敬”解“畏”。他在《郭依永墓志銘》中寫到:

      吾聞君子之畏天命,有如孝子之事庭闈。敬遭禍謫,敬受不疑。恭若申生,順若伯奇。[2](p326)

      以“子事長”喻“人事天”,以“敬”解“畏”。這既道出了畏的本質是敬,即敬寓畏,敬則生畏,畏由敬出;也表明人與天命,一如子與父祖,是上尊下卑的關系;更說明知命而后不但要樂天,還要敬天、畏天,或者說對待天命不但要樂,還要敬、畏。敬畏于天,慎思己命。曾國藩的這番認識絕非一時偶得,實源于他多年的人生閱歷。[12]

      其次,因畏而順。舉凡敬畏才能順服。在《郭依永墓志銘》中,曾國藩不僅談到了對命的敬畏,還用儒道兩家關于天人關系的相通之處說明命的客觀存在,以自然無為釋安命無違。《詩文》載:

      又聞道家之言,與化推移??v心任運,有若委衣。(儒道)雖宗旨之各別,要安命而無違。[2](p326-327)

      這番見解無疑是有意義的。一方面,它反映了曾國藩貫通儒道的學術傾向;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曾國藩的天命觀中,天命更多的是自然天道,樂天知命主要是體認自然和道法自然。

      曾國藩晚年多受老莊影響,其對命的態(tài)度多循道家之學。他曾對兒子曾紀澤說:“莊子每說委心任運聽其自然之道,當令人讀之首肯,思之發(fā)(?。保?](p1353)。細閱曾國藩的書信和日記,發(fā)現(xiàn)四十八歲至六十二歲之間(即咸豐八年至同治十一年),多次出現(xiàn)表達安命、順命的言論。這一時期的曾國藩達到了其個人官宦生涯的頂峰,攻克金陵、督辦剿捻、洋務運動、天津教案等重大歷史事件,他皆親身參與。名望權勢愈隆,知命渴求愈重,畏命、順命的思想也隨之與日俱增。他相信行事積極主動就是順命,而消極怠工則是逆命。

      已入暮年的曾國藩,無論是在位極人臣還是飽受清議之時,都不忘提醒自己“以后每日當從‘樂天知命’四字上用功,治事則日有恒課,治心則純?nèi)翁烀?。兩者兼圖,終吾之身而已?!保?](p1663)“兩者兼圖”意味著知命而治事則事達,知命而治心則心安?!敖K吾之身”則暗指心意已定,絕不會輕易改變。[13]此番表白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邊聞道、邊知命的迫切心情。無疑,這是曾國藩的夙愿。

      [1]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M].長沙:岳麓書社,1990.

      [2]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M].長沙:岳麓書社,1986.

      [3] 周敦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6.

      [4] 朱熹.朱子全書·朱子語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7.

      [6] 梁紹輝.曾國藩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 易孟醇.曾國藩真相錄[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M].長沙:岳麓書社,1985.

      [9] 王夫之.船山全書·周易外傳[M].長沙:岳麓書社,1988.

      [10] 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7.

      [11] 張存金.儒家的理想人格與孔子的率真?zhèn)€性[J].齊魯學刊,2011,(4):28-31.

      [12] 張艷婉.儒家人性論的解釋困境[J].湖南社會科學,2012,(1):49-51.

      [13] 于祥成.清代書院的儒學傳播對世人的影響[J].大學教育科學,2012,(4):86-90.

      猜你喜歡
      天命曾國藩太極
      跟曾國藩學修身
      做人與處世(2022年6期)2022-05-26 10:26:35
      太極
      寶藏(2022年10期)2022-03-06 07:25:14
      游太極洞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太極+』,未來可期
      金橋(2021年3期)2021-05-21 08:05:32
      從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論演變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你還是賊,他已是曾國藩
      太極Ⅱ
      中國攝影(2014年8期)2014-11-07 20:12:51
      天命夫人
      小說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7
      靖西县| 康平县| 财经| 西宁市| 长汀县| 施甸县| 丰台区| 临海市| 湖南省| 耿马| 大兴区| 洪洞县| 石楼县| 通辽市| 海盐县| 光泽县| 边坝县| 绥阳县| 鸡西市| 双流县| 广安市| 尼勒克县| 南岸区| 房产| 兴仁县| 德格县| 太保市| 会理县| 隆德县| 沙坪坝区| 宣城市| 葵青区| 石首市| 宜良县| 贵州省| 昌图县| 望谟县| 沅江市| 吉木乃县| 和静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