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娟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理學院,南京210046)
尤金·奈達(Eugene A.Nida)認為,翻譯應分為四個步驟,即分析(analysis)、轉(zhuǎn)換(transfer)、重組(restructuring)和檢驗(testing)[1]。 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只注意前三個步驟而忽略了第四個步驟。而實際上“檢驗”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減少和避免誤譯。在翻譯實踐中,漢英誤譯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種,例如語法錯誤、詞匯使用錯誤、句式結構錯誤、原文理解錯誤等。但對中國學生而言,漢英誤譯最普遍、最易被忽略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中國式英語?!罢Z言相對論證明:人的語言不同,思維也不同。而思維模式的形成反過來又會深深地影響語言本身。”[2]這種思維模式上的不同,具體在漢英誤譯上就是“中國式英語”。
筆者在教學實踐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往往無師自通地發(fā)明一些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學過英語的中國人都懂,但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卻看不懂了。例如,筆者曾看過在一些大超市或商場室內(nèi)電梯的樓梯口上方會懸掛一塊牌子提醒大家“小心碰頭”,下面相應的翻譯是“take care of your head”。外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大體是:照看好你的頭(要不然隨時可能掉腦袋)。而其實正確的翻譯應該是“Watch your head”或“Mind your head”。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當心語言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非對應關系,不局限于語言本身的學習,更要了解母語與目標語之間詞語所傳遞的意義的不同和表達方式的差異。為了讓學生和英語翻譯愛好者更清楚地了解“中國式英語”,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表達,本文將主要探討造成“中國式英語”的易被忽略的幾種情況。
人們經(jīng)常會聽說“中國式英語”這個名詞,在教學實踐中,也經(jīng)常遇到學生翻譯的“中國式英語”,教師會跟學生指出這是“中國式英語”,但很少有人會進一步探討造成學生“中國式英語”的因素有哪些,應該怎樣有效地減少和避免“中國式英語”。以下就以學生翻譯練習中的“中國式英語”的句子為例解析造成“中國式英語”易被忽略的因素。
人們觀看一個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一種緊張的“內(nèi)驅(qū)力”,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nèi)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快[3]。在漢英翻譯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是在追求這種內(nèi)心的平衡,希望翻譯“準確”,不要出現(xiàn)“漏譯”,以防有失“完整”,造成“缺憾”。殊不知,他們盡心盡力追求的“完整”實際上是“畫蛇添足”的遺憾。
【例1】他的名字叫羅賓。
[誤譯]His name is called Robin.
[正譯]His name is Robin.
很有趣的是,筆者讓同學們翻譯“我的名字叫羅賓”,大家都知道是“My name is Robin”,但是翻譯 【例1】中的這句話時,就變成了 “His name is called Robin”。
【例2】足球隊員穿著橙色球衣。
[誤譯]The football team members were wearing orange football outfits.
[正譯]The football team members were wearing orange outfits.
outfit在這句話中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因特殊場合而穿的全套服裝,因此翻譯時沒有必要再將“球衣”中的“足球”翻譯出來。
【例3】社會轉(zhuǎn)型不可能在一夜間完成。
[誤譯]It is impossible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正譯]It is impossible to transform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中文的動詞不能表達完成體的概念,需要加其他的動詞來表達完成,比如“轉(zhuǎn)型完成”;而英文的動詞有許多都有完成體的概念,可單獨表達完成,比如transform。
洪堡特認為,“語言的差異不是聲音和符號的差異,而是世界觀本身的差異”[4]。語言自身是一種抽象,學習語言的人會覺得,語言是陌生的、外在的,語言對他們來說是對象,因此需要借助語法來保證這種語言中所有可能說法的統(tǒng)一的體系,但是語法也并不能完全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就漢語翻譯來說,漢語中有很多屬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詞匯,自然會有一些獨特的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對于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稍不留心就會翻譯成“中國式英語”。
【例 1】街道婦女
[誤譯]street women
[正譯]housewives of the neighborhood.
英語中street women與street walker的意思相同,表示(街頭的)拉客的妓女。這樣的誤譯中國的讀者能看得懂,外國讀者就要迷惑了。
【例 2】她被評為“三好學生”。
[誤譯]She was awarded as three good student.
[正譯]She was awarded as excellent student.
“三好”指的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和身體好,因此也就是優(yōu)秀的意思。
【例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誤譯]tobuildasocialistsocietywithspiritualcivilization
[正譯]to build a socialist society with high ethical and cultural standards.
“spiritual”作為“精神上”的意思講,更具有宗教性色彩,而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則包括教育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顯然“spiritual”不能正確傳達這個意思。
由此可見,在翻譯有中國特色的詞匯時,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翻譯,某些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很難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的詞或詞組,譯者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詞和更準確的譯法。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庇⒄Z以句式結構為語句的聯(lián)系紐帶,漢語則以邏輯關系為語句的聯(lián)系紐帶[5]。中國式英語的一個標志是大量使用擬人化的手法[6]。擬人化的表達方式在漢語中很常見,但在英語中,就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例1】這個公司有很多規(guī)章制度。
[誤譯]The company has a lo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正譯]There are a lo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company.
從語法上來講原譯語法沒有問題,但英語不這樣表達,這樣的譯文使“工廠”擬人化了。
【例2】十年來,我國的經(jīng)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
[誤譯]In the past ten years,economy has developed greatly.
[正譯]In the past ten years,we have developed greatly in economy.
在原句中非人物性名詞短語充當主語和行為的發(fā)出者,而在英語中economy做主語就被視為修辭上的一種病句,翻譯時應將其轉(zhuǎn)換為人物性的名詞?!纠?】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需要更多的人為它服務。
[誤 譯 ]The cause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needs more people to serve it.
[正譯]China needs the services of more people for the cause of education.
原譯文的主語擬人化了,不是英語的慣常表達方式。由此可見,如果譯文不能使主語和謂語動詞搭配,那就應改變主語或謂語動詞,不可逐詞死譯。
“中國人具有較強的綜合、具象和順向思維,而西方人具有明顯的分析、抽象和逆向思維。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中西方語言使用習慣的極大差異?!盵7]從漢英兩種語言的語氣使用情況來看,漢語表達語氣更夸張、更具體,而英語的表達更簡潔,不喜歡把話說得太足。
【例1】他取得了最終的、完全的勝利。
[誤譯]He succeeded completely and totally.
[正譯]He succeeded finally.
本句漢語的言辭有些夸張,翻譯成英語時要適當?shù)販p弱語氣。
【例2】他有著樂于助人的好名聲。
[誤譯]He has a good reputation of helping others.
[正譯]He has a reputation of helping others.
reputation就是“好名聲”的意思,翻譯時不需要再加good。
【例3】如果你想要成功,必須進一步改善自己的形象。
[誤譯]You will have to further improve your image if you want to succeed.
[正譯]You will have to improve your image if you want to succeed.
英語中further和improve兩者意思有重合,只要譯出動詞就可以了。
漢英翻譯,語氣過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中國式英語”,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中文的夸張的表達方式,在翻譯成英語時也希望盡其所能將漢語的所有的意思表達出來,以達到對應的關系,殊不知,英語表達更喜歡簡單明了,因此漢英翻譯時一定要注意適當減輕語氣。
由此可見,很多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時甚至積極地和母語進行對比,廣泛地受到母語的影響并造成母語成分的負遷移。這樣的譯文從語法的角度來講,沒有什么錯誤,但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不能被外國讀者接受,不是地道的英語,是“中國式”英語。因此,在翻譯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翻譯實踐、講評,尤其是通過對大量譯例的分析比較,找出中英表達方式的不同,不斷積累并多加練習,減少和避免“中國式英語”。
[1]Eugene A.&Taber,Charle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reface.
[2]陳靜,胡麗英.試論母語思維與英漢誤譯[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1(3):125
[3]潘衛(wèi)民.格式塔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35.
[4]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語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43.
[5]王瑩.從英漢對比看翻譯中的誤譯現(xiàn)象[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09.
[6]李青.翻譯技巧與誤譯評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6):63.
[7]陳靜.漢英公示語的誤譯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學研究20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