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洪,陳 鏗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510631)
在西方哲學史上,曾有過許多對后世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思想家。他們如漫漫長夜中熊熊燃燒的薪火,照耀著人類思想的進程。隨著歲月的流逝,其中的一些熄滅了,另一些黯淡了,但也有一些雖在不同的時代里或明或暗,卻始終如不滅的長燈,照耀著思想者們前進的方向,指引著思想者們實踐的路徑。即使在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我們的思想意識與他們的所思所想已迥然不同的今天,他們的思想對我們的心靈仍然具有巨大的滋潤作用,對我們多少有些盲目的實踐活動依然具有醍醐灌頂?shù)淖饔?。在西方漫長的哲學史上,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可以說是這些卓有成就的思想家中最為耀眼的人物之一。
大衛(wèi)·休謨是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他的代表作是《道德原則研究》。對于何謂“道德”,不同的階級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因而,我們在討論道德時,應當先對“道德”這個概念進行界定。在休謨看來:“道德不是理性的對象,而是情感的對象”①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曉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0年,第1-194頁。。應當說,休謨的道德理論對于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由于大多數(shù)研究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觀念研究較為深刻,而對于西方所推崇的道德理論的研究還不是太多,因而,通過對休謨《道德原則研究》進行探索,對何謂“道德”以及何謂“德性”的理論進行分析與闡述,有利于讀者對休謨的道德理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在休謨的道德理論中,占據(jù)著其道德理論重要地位的是其“自然德性”思想。對此,我們首先需要對何謂“德性”進行闡述。
所謂“德性”,即人之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道德人格或品德。德性是從個人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特點與傾向。從人之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上來說,雖然社會層面上的“道德”是“德性”的源泉,但“德性”卻不僅僅是以“善”為評價形式,它同時也與“真”與“美”等價值有著密切關系。一個人才思敏捷、學識淵博,雖然并未直接關系到善惡,卻與智慧有關,人們還是對此贊不絕口。一個人心地善良、待人誠懇,但某些場合卻衣冠不整、言語失當,雖然并未直接造成某種損害,可能還是被視為沒有修養(yǎng)或者德性不足。所以完全意義上的“德性”應當是以“善”為指向,同時又交融著“真”與“美”的追求。
應當說,“休謨并不贊成僧侶所奉行的德行,如獨身、修煉、苦行、齋戒、克己、謙卑、寡言、孤寂等”①劉霞:《道德原則研究與休謨仁愛思想》,《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8期,第35-37頁。。休謨認為,這些所謂的“德行”既不能對個人有利,也不能對社會有利,它們只能使人的理智變得遲鈍、使心靈變得冷酷,使想象變得混沌、使脾氣變得乖戾。
另外,休謨的“自然德性”還包括著“仁愛”的思想,含義相近于“人道主義思想”?!叭说乐髁x”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最早產(chǎn)生于文藝復興時期。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把人的價值置于第一位的觀念。從廣義而言:它包括一切承認人本身的價值,承認人有自由與幸福以及發(fā)揮和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權利的思想?!敖逃拿裰骰痹诤艽蟪潭壬蟻碓从凇白匀坏滦浴敝械摹叭说乐髁x”思想,在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產(chǎn)生之前,人道主義可以說是資產(chǎn)階級最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也是“教育民主化”最為直接的理論基礎。
在大工業(yè)生產(chǎn)作為一種革命的力量向社會提出教育民主化的實踐要求之前,很多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家們已經(jīng)從“人道主義”的理論出發(fā),產(chǎn)生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并且盡可能地將這些思想貫穿到實踐中去。在教育領域中,具有“人道主義”的教育家非常之多,比如夸美紐斯、莫爾等。應當說,構成民主主義教育家夸美紐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是休謨的“自然德性”中的“人道主義”??涿兰~斯從人道主義出發(fā),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天賦,因而應當對所有人進行教育,并由此設計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學校制度。休謨認為:“不論是在工作的制度中,還是在私人的道德中,幸福一向是公認的目的”②吳忠魁,張俊洪:《教育變革的理論模式》,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71-175頁。?!岸@一點,使得休謨成為了近代道德哲學史上第一個世俗化的哲學家”③黑格爾:《精神哲學》,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6-100頁。。應當說,“資本主義時代的德性觀逐漸擺脫神學對人的束縛,充分肯定人在事業(yè)成功中的價值”④S.E.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吳元訓,張俊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287-288頁。。
何謂“道德”?“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和個體良心來調節(jié)人與其他存在物之間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心理意識以及行為活動的總和”⑤柏拉圖:《理想國》,張竹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5-7頁。。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社會的習俗與規(guī)范,二是個體的德性與人格。
在社會的習俗、規(guī)范層面上,道德直接指向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善與惡、是與非、應當與不應當?shù)纳鐣?guī)范體系。在個人層面,道德是一個人的心理意識或內在的行為準則,涉及的是人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萬物,從而使生活更有意義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道德高尚”,實際上是說一個人擁有美德。何謂“美德”?每個人在各個境遇里彼此之間的關系構成他們的倫理責任。對于實質的客觀關系以及倫理現(xiàn)實性,“美德”表現(xiàn)為“信任”以及“工作努力”。而對于社會環(huán)境偶然的關系,“美德”則表現(xiàn)為“公道”和“仁慈”。而在后一范圍內,個體表現(xiàn)為屬于其個人的性格、氣質等的種種美德。
是否人一出生就擁有美德呢?不同人有著不同的見解,而加爾文主義者相信人生來就帶有罪惡,因而需要接受教育。也即認為美德并非先天就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受教育而獲得。
而國家的美德也和個人的美德相近。政治上的正義是國家的美德,國家的美德與善,是一種具有能使勇敢、節(jié)制、智慧這三種美德在城邦里產(chǎn)生,并保護著這些美德的存在的能力。國家應當給予公民以及公民的教育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而實際上,“自由已經(jīng)在一切宣稱宗教寬容和自由制度的國度里形成了政治與教育道德的一部分”⑥密爾:《論自由》,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16-17頁。。
要了解什么是“道德教育”,首先得弄清楚“德”與“育”各指什么。一般認為,“德”指內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指人的本性和品德。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等。 而“育”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教導和訓練的過程。德育即道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是教人做道德的人,做道德上盡可能完善的人。
“德育是與智育、體育、美育等其他各育相互關聯(lián),共同組成我國全面教育的重要部分”②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xiàn)代教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47-348頁。,在人的各種素質發(fā)展中,德育起著導向性作用。德育強調人的良心和良知,強調義務感和責任心,強調自覺和自愿的統(tǒng)一?!皬V義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所有活動”③鄭航:《學校德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7頁。。
“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德育,也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以使其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活動”④袁征:《中國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考》,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年,第23-24頁。。提高道德認識,增進道德情感,養(yǎng)成道德行為,提升學生個體人格,是學校德育的基本職責。
在道德教育領域上,休謨的道德理論與一個影響很大的道德教育學派的觀點比較相近,“至善論”⑤認為在教育上應當推崇道德的善。“至善論”的基本主張是政府應當積極地促進某種善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抑制某些不好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因此,“至善論”認為政府應當對人民進行相應的道德教育。
由于中世紀宗教法庭野蠻行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因而宣揚“至善論”的學者幾乎都反對強迫人們改變觀點的“強制的至善論”,而贊成“寬容的至善論”。寬容的至善論提倡政府用積極的辦法發(fā)展善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用非強制的辦法抑制不好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對于道德教育,我們更應當傾向于“寬容的至善論”而不是“強制的至善論”。另外,在道德教育上,我們應當把學生作為一個具有情感的個體加以對待。在道德教育上,不應當為了樹立一個光輝的道德形象和模范,而“神化”道德模范,把道德模范描述為幾近“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圣形象。這使得道德模范虛無縹緲,遙不可及,這反而對我國的道德教育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
應當說,我國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難以取得很大的進展和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的道德教育“神化”道德模范,把道德教育“說教化”,這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沒能取得應有的成效。
而休謨的道德理論注重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人性化,因而我們應當在道德教育的實踐中,通過對休謨的道德理論的借鑒吸收,使其道德理論對我國道德教育實踐起到指導作用,以盡量避免道德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彎路。
總的來說,休謨的道德理論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正在建設一個具有正義與道德的社會。而道德的建設不僅需要樹立道德形象,也需要理論的指導,因此,研究休謨的道德理論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