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迎霞
詩歌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一大體裁,在初中語文課體上占有一定的份量,而它作為一種感情豐富、信息濃縮、美感性很強的文體,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內心情感。近年來,詩歌的閱讀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考題之一,我現(xiàn)在就詩歌的閱讀教學方面作一些探究。
詩歌閱讀教學是一種審美閱讀,詩歌閱讀教學的第一種境界可以從虛實、遠近、動靜等構圖看其表象層。
詩歌是美的,詩歌閱讀教學是讀美、審美?!霸趯徝牢幕形膶W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審美領域?!痹姼璧拿朗菑碗s的,就詩歌的內涵來說,相同的主題而意旨千差萬別;就境界分析,境界雖各有出,但格調有別;就語言來說,有長于空靈,有貴于質樸,有善于余味不盡,有樂于氣盛觀宜??芍^頭緒萬千,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既希望被讀者理解,同時也希望不被讀者完全理解,心底的秘密藏于之中。這些復雜的內容對于人生體驗尚淺的中學生來說難悟其中真諦。而作為教者就要善于抓住詩的特點,準確把握,步步深入。詩歌美的第一種境界就是從虛實、色調動靜、遠近看構圖的表象層。所謂構圖即作者通過巧妙地經營,將各個分散的構象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安置,使它們既互相聯(lián)系、襯托,又相互呼應、賓主分明,形成一組完整動人的意象,進而形成意境。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在背景遠處勾勒了一片連綿的山巒,以及山上隱約的小徑。這是實景描繪。“鳥飛絕”、“人蹤滅”則是虛景,是作者想象的產物,暗示著這樣一個天凍地寒的環(huán)境上的蕭索凋零,一切生物都遠離了這樣的氣氛,一幅大雪覆蓋千山萬里的雪景圖呼之欲出。后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取的是近景,眼前一條蜿蜒的寒江,與山嶺丘壑相互對照、呼應,而兩組景物又將距離拉開,使中間留出一帶虛渺的空白,構成一派空靈靈的空間。這種布局,使得詩的意境宛如水晶世界般的透明、純潔。于是在這樣一個廣袤素凈的空間上,一葉孤舟上蓑笠翁正在垂綸獨釣,這就給了我們無窮的想象,而畫面的空白也傳導出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詩歌美的第二種境界那就是色調對比的意象層。所謂意象層就是作者借助一定的形象來表達或失意、或孤傲、或纏綿、或歡快……的情懷,從而彰顯作者獨特的個性,詩人之所以創(chuàng)作詩歌,或是為了“抒情”,或是為了“言志”,或是為了“明道”,或是為了“美刺”。詩歌中色調的搭配往往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愫。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其畫面的基本色調是寒色、枯萎的老藤、灰黑色的老樹、黑色的鴉、灰色的小橋、冰冷的流水,還有那縷縷升起的煙霧,整個畫面以黑色、灰色為主,或濃或淡,在這樣一幅沒有任何明麗色彩的畫面中,赫然出現(xiàn)了一個蒙塵騎瘦馬的游子,那么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就躍然紙上了。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黃沙、白煙、銀河、紅日組成邊塞奇特壯闊的自然景觀,這樣博大的、瑰麗的空間完全包容了詩人那被排擠的郁悶之心,讓作者的孤寂、哀愁深深地融化在這片奇麗之中。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道出了一個綠樹環(huán)抱,而其又遙接青山的清新、自然的村莊之圖,它是那樣的樸實、寧靜、優(yōu)美,宛如游歷于世俗之外的一片桃源,這種美景自然讓作者忘記了政治挫折,名利得失,他的思緒得以延續(xù),他的舉措自由自在,他的心靈得以寧靜。
詩歌美的第三種境界就是從詩的氣韻看其意味層。氣韻生動是繪畫造詣的最高準則,是一幅畫的生命力之所在,詩歌亦然。而從氣韻看意味層,則是意象背后所隱藏傳達的宇宙生命的意識,給人以哲理的思索。作者通過虛實相生、遠近相映,動靜結合的構圖匠心,使山水實景超出自身的范疇與意義,把讀者帶到一個虛化的、空靈的、無盡遐想的空間去。在這個無限大的空間,讀者可用自己的人生體驗,追隨詩人的蹤跡,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審美個性,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從而感悟生命的真諦,人性的魅力。
總之,詩歌的精煉可讓我們從多方面去挖掘其意蘊,我們應憑借語言文字這個把手,輔之以情感體驗,配之以理性思考,發(fā)之以心靈洞見,推之以嚴密的邏輯,讓作者的個性風貌及精神境界,在虛實對立又和諧統(tǒng)一的形式美中達到藝術最高境界,去尋求詩的“真味”、“余味”和“至味”,才能真正領悟詩的美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