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魏源著《詩比興箋》補證

      2013-08-15 05:53:20吳懷東馬玉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魏源比興本義

      吳懷東,馬玉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詩比興箋》是晚清出現(xiàn)的一部以“比興”為標準的詩選、詩評著作,其選詩范圍包括漢魏六朝和唐代,所選詩歌都是“古詩”(有別于近體詩),具有鮮明的詩論性質(zhì),在先唐詩歌及其批評史和近代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此書的作者問題歷來大有爭議,因此,學者們對此書關注不多①一個例外的情況是,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編著《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62年版)引用了《詩比興箋》不少精到的評論。,從而影響了對此書詩學思想的充分研究和認識。那么,學術界目前對于此書作者問題研究進展如何?這本重要的詩學著作到底屬于哪位作者?顯然,解決作者歸屬這個基礎性問題對于《詩比興箋》的研究、對于魏源研究乃至清代學術史、詩學史研究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期望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詩比興箋》作者問題做一學術總結②由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岳麓書社出版的《魏源全集》(2004年版共20冊,2011年版共14冊),即將《詩比興箋》收入。這是目前最權威的魏源全集文本。。

      一、研究史回顧

      此書咸豐五年(1854)初刻本即署“蘄水陳沆撰”,可是,此書刊行后就出現(xiàn)了“實魏默深先生所作”的傳聞并引起了當時不少學者的關注:晚清學者楊守敬最早在《與豹岑書》中說:“吾鄉(xiāng)陳小舫為其尊人刻《詩比興箋》,實魏默深先生之作,江南人皆知此事。敬以默深先生《詩古微》照之,其說至確。當世不議其假托,而稱其孝思?!雹凵蛟讫堉骶帯断掏t手札》第八冊,《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三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按:豹岑,即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號豹岑,望江縣人,晚清皖籍名人。咸豐二年進士,官至巡撫、河道總督,有政聲。近代著名學者陳衍、汪辟疆、張爾田、鄧之誠等也先后討論過此書作者問題,鄧之誠1941年在《詩比興箋》初稿本《詩微》上有識語,認定此書實為魏源所作④參見劉桂生:《〈詩比興箋〉作者佳話》,《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3輯;顧國瑞:《〈詩比興箋〉作者考辯——兼談北大圖書館藏鄧之誠題跋“〈詩比興箋〉原稿”》,《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近代著名藏書家傅增湘著《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一經(jīng)部詩經(jīng)學類名目下亦著錄此書并云:“《詩比興箋》四卷,清魏源撰。原刊本。龔孝拱(橙)跋書衣云:‘此實魏公所為。憶道光己丑大人官京師,寓上斜街,魏先生館藤花廳左之宦,長夏箋詩一編,日仄不息,成此卷也。橙記’”①傅熹年整理:《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卷一,上海:中華書局,1983年,第43頁。然而,可能因為《與豹岑書》乃一私人間通信、鄧之誠并沒有專門撰文、傅增湘文字遲至1983年才被整理出版,楊守敬、鄧之誠、傅增湘的觀點并沒有引起學者們的注意,《詩比興箋》在此后的出版刊行中作者也依然署名陳沆②中華書局1959年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仍然如此署名。。

      繼楊守敬、鄧之誠、傅增湘,當代學者中再次明確提出這個疑問的是李瑚先生,他在《魏源詩文系年》中引用了楊守敬之說并簡論云:“揆之二人友誼之深,及細繹書之內(nèi)容、風格,此說頗可信”③《魏源詩文系年》,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19頁。。1980年,劉桂生先生《〈詩比興箋〉作者佳話》④《〈詩比興箋〉作者佳話》,當時作者署名為“劉聎”,載《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3輯。一文則進一步展開考論,他提出《詩比興箋》署陳沆撰,實則系魏源為不朽其亡友而以己作所移贈,同時他摘引了楊守敬和汪辟疆二人關于《詩比興箋》的評論,并結合《詩古微》與《詩比興箋》的內(nèi)容簡單地論證兩書可能是一部著作的上、下篇⑤此文被收入著作中時,劉桂生先生增加了按語《〈詩比興箋〉作者佳話及其他》,他除了“書證”之外,還提供了一條很重要的“人證”資料,即:他曾于1980年在南京烏龍巷小卷阿(魏源給自己在南京的居所之命名)采訪過魏源的重孫女魏韜(時年60余),魏韜告知了當年托名贈書一事的實情,并肯定了魏氏門中確有“此事絕對不許對外人言”的祖訓。此文見收于《劉桂生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劉桂生論文發(fā)表后,立即有個別學者提出異議。申君認為,陳衍《石遺室詩話》對《詩比興箋》的評價乃是其對陳沆進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結論;他還仔細分析了楊守敬“有江南人不知此事”這一說法所透露的信息,以此來反駁劉說,認為劉桂生所論是道聽途說⑥申君:《〈詩比興箋〉作者考辨》,《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1輯。。李瑚在1983年發(fā)表《關于〈詩比興箋〉與〈近思錄補注〉的作者問題》,回應了申君的質(zhì)疑。他參照楊守敬提出的“以默深先生《詩古微》照之”的考證方法,從寫作目的、基本方法、兩書文句、詩論思想諸方面將《詩古微》與《詩比興箋》進行了具體、細致的比較,確認二書的一致性。在《吳清鵬贈魏源詩考釋》一文中,李瑚則以吳清鵬道光十年《簡贈魏默深源孝廉》詩注所云“時默深取漢魏以來詩作《詩微》一卷,乞余校定”為依據(jù),論證《詩微》乃《詩比興箋》的原稿本,而不是《詩古微》的異名⑦前文發(fā)表于《文史》第21輯(1983年),后文發(fā)表于《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現(xiàn)都收入《魏源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年。。顯然,李瑚的反批判有力、可信。

      此后這一爭辯似乎平息,但是,在魏源研究以及古代文學研究界,劉桂生、李瑚的觀點似乎并沒有被接受,因此,90年代以來,顧國瑞、夏劍欽分別繼續(xù)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進一步詳盡有力的論證。顧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先是重點介紹陳沆與龔自珍、魏源、陳奐之間的深厚友誼,指出魏源和陳奐由于總想刻意讓人相信《詩比興箋》是陳沆所作,反而在《詩比興箋序》和《簡學齋館課詩律序》中露出了破綻。該文還將《詩比興箋序》首句與《書古微》、《詩古微》、《董子春秋發(fā)微》諸書自序的首句進行比照,認為它們在語氣、寫法、用詞上幾乎一致。接著,他以吳清鵬《簡魏默深源孝廉》詩題下原注和龔自珍長子龔橙曾在《詩比興箋》一刻本封面所題的跋語(“此實魏公所為。憶道光己丑,大人官京師,寓上斜街,魏先生館藤花廳左之宦,長夏箋詩一編,日仄不息,成此卷也。橙記”)為依據(jù),論證魏源早期著作《詩微》一卷就是《詩比興箋》的原稿本,并指出魏源在晚年的蕭瑟心境下為“亡友”增一“名山事業(yè)”的做法,雖是假托或作偽,但其中蘊含的友情卻感人至深。顧文最后給出一條實證,即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室有二冊線裝書,鄧之誠先生在首冊封面題簽并作跋語,認為此稿為魏源“《詩比興箋》原稿”⑧顧國瑞:《〈詩比興箋〉作者考辯——兼談北大圖書館藏鄧之誠題跋“〈詩比興箋〉原稿”》,《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鄧之誠為開創(chuàng)清史研究格局的大家,其所作判斷無疑具有權威性。夏劍欽將李、顧二人的觀點作了整合歸納,則進一步論證魏源將此著托名亡友陳沆的情感背景,他指出魏源將《詩比興箋》托名陳沆,不僅是為了感念陳沆的平生恩遇(魏源受到陳沆的提攜)、實現(xiàn)陳廷經(jīng)為父親增一“名山事業(yè)”的“孝思”,更是因為當時陳家家道中落并受人誣謗,陳廷經(jīng)刻印《詩比興箋》并附上《太上感應篇注合鈔》以及請友人所作序跋等等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糾辯“傳聞訛舛”、重振家聲①詳見夏劍欽:《〈詩比興箋〉確系魏源所著》,《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4期;魏源研究中若干問題的研究狀況述評》,《邵陽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魏源全集》第十二冊《詩比興箋》校點說明,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對于上述論述,至今未見其他學者提出反證。

      楊守敬、汪辟疆、鄧之誠、傅增湘等人的說法以及上述劉桂生、李瑚、顧國瑞、夏劍欽等學者對于此書為魏源所作的考論及對相關原始文獻的辨析,一方面是從魏源著作與《詩比興箋》文字關聯(lián)進行證實,另一方面也涉及魏源托名此書給陳沆的人際關系背景。當然,最權威的證據(jù)應該是直接的人證,由于相關文獻保存罕見且有待于繼續(xù)發(fā)掘并梳理,相關的直接人證文獻也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掘。

      本文則是沿著前輩學者李瑚、劉桂生等先生的論證路徑,主要從文獻學和文本比較的角度對《詩比興箋》實魏源所作的結論進行一些補證,涉及四個方面,以下分別論之。

      二、《詩比興箋》與陳沆著作的差異

      前輩學者討論此書作者問題時,都關注此書與魏源著作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卻沒有關注此書與陳沆傳世著作的差異,其實,這是研究此書非陳沆所作的一個重要的角度。

      陳沆,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湖北蘄水人。嘉慶二十四年,在保和殿對策中一甲第一名,取得狀元桂冠,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道光五年卒,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一歲。陳沆少以詞賦聞名,旋“以詩文雄海內(nèi)”;中年以后,銳意研治朱熹之理學。其身后留下的,除了數(shù)量不多的詩、賦,就是兩部有爭議的著作——《近思錄補注》和《詩比興箋》。

      陳沆詩賦作家的身份特點是無可爭議的,其詩賦作品據(jù)當代湖北學者宋耐苦、何國民編校的《陳沆集》收錄有 《簡學齋詩存》4卷、《簡學齋詩刪》4卷、《簡學齋館課試律存》60首、《簡學齋試律續(xù)抄》96首、《簡學齋試律》27首、《簡學齋館課賦存》23篇、《簡學齋館課賦續(xù)抄》53篇②《陳沆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據(jù)葉名灃《簡學齋詩存序》可知,陳沆作品經(jīng)過其子陳小舫整理。魏源在《簡學齋詩集序》中感嘆道:“修撰好言詩而不輕作詩,尤不肯輕存詩,且中年即世,故所存僅四十余首?!固旒僦?,大用于世,其所就豈獨詩人已哉!”這段話透露一個重要的消息,即陳沆留下的作品不多,且其作品成就主要在詩、賦創(chuàng)作方面。葉名灃《簡學齋詩存序》說:“今之刻是編者,使先生以詩傳,非先生之意也?!薄叭粍t先生雖以詩傳而不僅以詩傳者,自在也?!雹垡木阋姟蛾愩旒?。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些話其實提供給我們這樣的信息:剛入不惑之年就遽然去世的陳沆,只是“以詩傳”,還來不及寫作其他文字!因此,可以推論,陳沆現(xiàn)存作品充分顯示,陳沆并非以理論見長的學者。李瑚在 《〈詩比興箋〉與〈近思錄補注〉》的作者問題》一文中,就認為“無論是《詩比興箋》還是《近思錄補注》都是魏源的著作”?!督间浹a注》完成于陳沆生前,“魏源把它贈與陳沆后,陳沆又增加了一些注文,最后把它完成”。也就是說,雖然陳沆中年以后銳意研治朱熹之理學,且說過“我輩終日沉溺辭章,豈不愧死”,但終究在學術上缺少一個學者應有的理論深度和邏輯思維,“獨詩人已哉”④李瑚:《魏源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 年,第 752、754、754、753 頁。。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能寫出《詩比興箋》的人,除了需要豐富的訓詁、??钡瓤紦?jù)知識,更需要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理論的眼光,而這似乎是“沉溺辭章”和涉足理學不深的陳沆難以做到的,或來不及做到的。事實上,陳沆最擅長的文學體裁是應付考試的律詩與賦,而這與《詩比興箋》所選詩歌皆是比興體的古詩,二者在審美偏好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出入。

      三、《詩比興箋》與魏源其他著作形式的相同

      關于《詩比興箋》與魏源著作的對照研究,前賢的論證已很詳細,但他們進行文本比較分析的范圍較為狹窄。其實,《詩比興箋》與確認為魏源的著作,如《老子本義》、《凈土四經(jīng)》、《默觚》以及其他詩文,或在箋注體例上,或在文句文意以及詩學思想上,特別是形式層面,都有著很大的相似處,均可用來作為補證的依據(jù)。

      (一)箋注體例的比較

      《老子本義》的 “著述時間當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之前,序文則補于道光之初”①引文出自《魏源全集》(第十二冊)(《老子本義 凈土四經(jīng) 詩比興箋》),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但此書直到魏源晚年仍在修改中,且在魏源生前一直沒有刊刻,其身后才被整理、刊刻?!秲敉了慕?jīng)》是魏源晚年潛心于佛學時的著作。《詩比興箋》的原始稿本《詩微》作于1829年,而遲至咸豐四年(1854)才寫定并刊刻為四卷本??梢源_認的是《老子本義》、《凈土四經(jīng)》與《詩比興箋》在刊刻時間上很接近,我們審視其寫作方法,恰恰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很大的一致性。

      (1)校勘形式的相同

      首先,??苯Y果的處理方式。

      《詩比興箋》與《老子本義》、《凈土四經(jīng)》中的《無量壽經(jīng)》一樣,均沒有使用??惫艜鴷r常用的底本,而是綜合各家之說,將??庇浺噪p行小字的方式附入正文中,從而形成一個校定的本子。據(jù)統(tǒng)計,《老子本義》進行校勘時使用的《老子》版本有三十四種,各異本分別是:河上本;嚴君平本;王弼本;鐘會本;梁武本;顧歡本;谷神子本;龍興碑本;唐易州石刻本;開元本;傅奕本;李約本;《釋文》本;陸希聲本;陳景元本;陳象古本;蘇轍本;司馬本;宋徽宗本;劉驥本;邵若愚本;程俱本;葉夢得本;程大昌本;黃茂材本;朱子本;彭耜本;趙志堅本;李道純本;吳澄本;薛蕙本;焦竑本;畢沅本;姚鼐本?!稛o量壽經(jīng)》使用的譯本有漢譯本、吳譯本、魏譯本、唐譯本、宋譯本五種。魏源將參眾家之說得出的??庇浺噪p行小字的形式附在正文之中,而不是像一般的箋注書籍采用底本附??庇浀姆€(wěn)妥形式,這一定本附??庇浀男问绞俏涸葱?钡奶厣蛣?chuàng)新之處?!对姳扰d箋》同樣采取了這種校勘方法,以使用異本較多的《鐃歌十八曲箋》為例,此詩箋參用的版本就有舊本、莊校本、龔校本和《宋書》本四種。

      其次,具體的??睂ο?。

      《老子本義》的校勘對象主要有“訛”“脫”“衍”“倒”四種,這四種在《詩比興箋》的??敝型瑯邮褂?。由于《無量壽經(jīng)》作為譯本的特殊性,魏源在??敝兄饕菂⒈娮g本,然后抉擇精粗,進行增益和節(jié)省的工作,但在??狈椒ê托?苯Y果的注記方式上,與前二者都很相似。

      ?!坝灐薄?/p>

      《老子本義》有:

      碑本“或存”作“常存”,河上、王弼本作“若存”,此從傅奕本。(《老子本義》第四章)

      《詩比興箋》,有:

      “筮”,舊作“巫”;“勉”,舊作“免”。 ……并從莊校本。惟末句莊本改“子”作”兮”,今仍舊。(《圣人出第一》)

      ?!懊摗薄?/p>

      《老子本義》有:

      “是謂果而勿強。”下注云:諸本無“是謂”二字,傅奕無“謂”字。(《老子本義》第二十六章)

      《詩比興箋》有:

      “湜也”以下,一本無“其閑”二字及“間”字,一本有之。(《韓愈詩箋·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后二首》)

      ?!暗埂?。

      《老子本義》有: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毕伦⒃疲焊缔取肮?、今”二字互倒。(《老子本義》第十八章)

      《詩比興箋》有:

      筮,舊作巫;勉,舊作免。又倒脫在甘星之上,并從莊校本。(《圣人出第一》)

      ?!把堋薄?/p>

      《老子本義》有: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毕伦⒃疲禾K轍本“故”下有“復”字。(《老子本義》第十三章)

      《詩比興箋》有:

      又一本篇末尚有“陛下之壽三千霜,但歌大風云飛揚,安用猛士守四方”三句。蓋俗人妄增。(《李白詩箋·胡無人》)

      再次,??狈椒ā?/p>

      《詩比興箋》中使用的??狈椒ㄔ凇独献颖玖x》和《無量壽經(jīng)》中均有使用。如:

      “加”,一作“佳”;“搏”,一作“博”。此從《宋書》。又舊本“飲汔”作“陰氣”,“遇”作“禹”,從莊校本?!叭簟?,舊作“苦”,從龔校本。 (《鐃歌十八曲箋?將進酒第十一》)

      此處運用了“對?!钡男?狈椒?,即先選定一個合用的底本,再用其他異本逐字逐句地同它對照,先記錄其異同,再判斷其是非。《老子本義》和《無量壽經(jīng)》中使用對校的例子分別有: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毕伦⒃疲焊鞅緹o“夫”字,《釋文》作“不欲”,此從王弼本。 (《老子本義》第三十二章)

      魏譯四十八愿,唐譯四十六愿,宋譯三十六愿。惟漢、吳二譯,皆止二十四愿。而天親菩薩《無量壽偈》,亦云誓二十四章,則西天本同也。今尊漢、吳,以免重復。(《無量壽經(jīng)》)

      再如:

      舊本做蕙用蘭,又不疊句,于韻不協(xié)。今從莊本。(《鐃歌十八曲箋·翁離第十三》)

      “掎摭”句不重疊,皆不可讀。其蜀本、謝本,又復各異。朱子謂不可曉,當闕。今以意正,蓋此篇皆兩韻一轉也。(《韓愈詩箋·讀皇甫湜公安園池詩書其后二首》)

      以上兩句都是從韻律角度進行的判斷,使用了“理?!钡姆椒ǎ串敯l(fā)現(xiàn)了書面材料中的確存在錯誤,可是又沒有足夠資料可供比堪時,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加以改正。這種推理的??痹凇独献颖玖x》和《無量壽經(jīng)》中均有使用,分別舉例來看。

      “長短相形”下注云:

      王弼本“形”作“較”,與“傾”韻不協(xié)。 (《老子本義》第二章)

      此句同樣是從用韻角度進行的判斷,甚至“于韻不協(xié)”與“與‘傾’韻不協(xié)”在句法用字上竟完全相同。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shù)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如來,住世四十二劫?!毕伦⒃疲?/p>

      原本由世自在王佛,上溯住劫五十二佛,與燃燈佛祖相首尾。唐宋二譯,俱逆數(shù)而上。漢吳諸譯,則順數(shù)而下。或謂燃燈為釋迦授記之師,不應法藏發(fā)心,乃在五十三佛之后?;蛑^古佛同名者多,無可適從。且過去古佛,數(shù)不勝數(shù)。既非經(jīng)誼所關,故今闕之。即從世自在王起,以息疑諍。(《凈土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

      此段使用了對校和理校結合的方法,以是否與經(jīng)義相關作為取舍的標準。

      最后,三書??苯Y果的注記方式。

      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作”是記錄異文的統(tǒng)一動詞,“從”是做出決定時的常用動詞,“今”是代表自己作出判斷的常用詞。三書中都使用“各本”、“或”、“諸本”來泛指校本。

      (2)對篇章次序的重視

      魏源對《老子》的章節(jié)作了重新劃分,并在章節(jié)名稱下說明分章情況。如:

      姚氏鼐合此章與下章為一,云“‘萬物作焉’以下,處無為之事也‘不尚賢’以下,行不言之教也”。今不取。(第二章)

      河上公以“我自然”以上為一章,“大道廢”四句為一章,“絕仁棄義”至末為一章。今考其詞義相成,別無更端,故《永樂大典》、王弼本合后兩段為一章,得之矣。吳澄本并通三章為一,于義尤備,故從之。至唐張君相以下章“絕學無憂”句附此章之末而姚氏鼐從之,則文義、音韻俱不協(xié),今不取。(第十六章)

      魏源在《老子本義》中主要是從文義和音韻兩個角度來進行篇章次序的劃分,類似于這樣的章節(jié)劃分在《老子本義》中共有11處①馬榮振:《〈老子本義〉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這體現(xiàn)了魏源對篇章結構的重視。這一特點在《詩比興箋》中有著更加鮮明的呈現(xiàn),如:

      《讀山海經(jīng)》詩,前七章為一類,后五章為一類,……《擬古》九首,例亦同斯。編次顯然,詎云無意?。ā短諟Y明詩箋·讀山海經(jīng)詩十二首》)

      舊本以時代先后為次,故旨趣不明。今易置之,以類相從。(《陶淵明詩箋·讀史九章》)

      更具典型的是《阮籍詩箋》中對《詠懷詩》的去取和章節(jié)的安排,其謂“惜乎!昭明之去取未詳……是用比類其章,引申厥趣,為上篇十二章,中篇十章,下篇十六章,取易尋求,無嫌穿鑿云爾”。阮籍《詠懷詩》共有82首,蕭統(tǒng)《文選》選錄了17首,《詩比興箋》不同意《文選》的去取情況,選錄了38首并分為上、中、下三個大的篇章,每一篇章有一個中心內(nèi)容,由此進行闡釋??梢娫凇对姳扰d箋》中,箋者對組詩篇章次序的安排是其重要的闡釋策略,其目的是為了使詩歌的旨意明朗。這與《老子本義》中以文義作為章節(jié)劃分的標準相同。

      (3)案語和箋注語氣的相似

      《詩比興箋》中案語的標記方式有兩種,一是在正文中以雙行小字附入的,記作“案”或者“今案”,一是在箋釋文字中出現(xiàn)的,記作“源案”“沆案”(《詩比興箋》刻本中,“沆案”出現(xiàn)了五次,其中卷一有四處,卷四有一處,而在稿本中,卷一的四處“沆案”有兩處均寫作“源案”)。

      關于“源案”“沆案”的問題,顧國瑞和夏劍欽文中已有詳論,茲不贅述。僅從案語的標記方式來看,《詩比興箋》與《老子本義》在使用案語時有著一致性。“源案”在《老子本義》中有23處,只有一處是隨文附入的雙行小字,其他22處均出現(xiàn)在箋釋文字中?!鞍浮被蛘摺敖癜浮惫渤霈F(xiàn)了7處,均以雙行小字附入正文中。

      除了在案語的使用上二者有一致的地方,在某些句子的語氣上,二者亦有相似之處。如《老子本義》第五章的箋釋文字中有“此章自來解者皆首尾橫決、詞義間隔。其尤誤者,莫如以‘不仁’、‘芻狗’為明因物無心之道”。魏源對這一章歷來的解釋均予以否定,尤其是“自來”“皆”等字詞顯示出的態(tài)度很是堅定決絕。在《詩比興箋》的箋釋中,這樣的句子有很多,如:

      此篇自昔付之不解,今觀“國恥未雪”等語,蓋亦從永王時。(《李白詩箋·獨漉篇》)

      此詩之意,自來未有識者。(《杜甫詩箋·寫懷二首》)

      說此詩者,皆知為每飯不忘之意,然以為賦體而不知其比興,則非也。(《杜甫詩箋·槐葉冷淘》)

      這些句子同樣使用了 “自昔”、“自來”、“皆”等顯示語氣堅定態(tài)度決絕的字詞,與《老子本義》中的句子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二)文句、句意的比較

      李瑚先生曾將《詩比興箋》與二十卷本《詩古微》某些句子進行了很詳細的對照,得出兩書文句多處相似的結論。這一方法同樣適用于《詩比興箋》與魏源 《老子本義》、《凈土四經(jīng)》及其他著作的比較,試列表如下:

      注:表中所引《詩比興箋》、《老子本義》、《凈土四經(jīng)》文字和《古微堂內(nèi)集》、《詩古微》以及下表中的《古微堂詩集》均出自《魏源全集》岳麓書社2011年本。

      除了文句形式上的相似之外,《詩比興箋》與魏源著作中某些文句在意義上亦有著驚人的相似。試列表2(見下頁)舉例并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詩古微》是魏源尊三家詩的經(jīng)學思想的體現(xiàn),他不滿毛詩全然離開詩人本心以美刺解詩的做法,而推崇齊魯韓三家對詩人本意的關注。作者在箋注曹植《君子行》時,根據(jù)史實進行推測,認為曹植作此詩是對曹丕的諷諫,聯(lián)系《毛詩明義一》中“說《小宛》則必不以為兄弟相戒,而以為刺王”可以發(fā)現(xiàn),此處的“兄弟相戒”正是《詩比興箋》中箋者挖掘出的《君子行》一詩的詩旨。魏源在《詩義例篇下》中引司馬遷的觀點,認為西漢鄒陽所寫的《于獄中上書自明》,沒有將情感表達得過于直露,而是旁征曲喻,大有騷人風范。在《詩比興箋》的《枚乘詩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箋者是將鄒陽與枚乘并提的,不僅將他們同列為西漢忠節(jié)之士,而且認為枚乘詩歌同樣是風騷余脈。在 《齊魯韓毛異同論》中,魏源提出了“皆可”二字,這大有接受學的意識,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說的,一首詩歌的解釋可以是多向度的,這種詩歌接受的多維意識,與從《古詩箋》和《樂府古辭箋》中找出的句子所蘊含的意思竟完全相同,《詩比興箋》的作者認為一首介于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的詩歌,由于意義的模糊性,讀者便可從君臣、夫婦、朋友等各層面進行體悟。

      ?

      魏源在《老子本義序》中提及的句子,大多表現(xiàn)了其對歷史治亂的思考,“大寒暑、大病苦之后,則惟診治調(diào)息以養(yǎng)復其元”與“酷殺之后,惟陽和可補救也”兩句,無論是句式還是句意上都極為相似?!赌分械木渥邮俏涸磳遗d亡的認識,“權奸”是魏源指出的亡國七患之一,同樣《阮籍詩箋》的箋者也指出了國家“亡于權奸”的觀點。

      《古微堂詩集》收錄了魏源的全部詩作,而詩歌是最能表達一個人內(nèi)心想法的,在其組詩《行路難》的題記中,魏源指出鮑照的《行路難》郁結了詩人艱辛的身世之慨,不是沒有主題的無病之呻,正因為自己在千載之下與鮑照有著相同的慨嘆,所以和鮑照一樣,也以《行路難》為題來抒情言志。在《詩比興箋》中,箋者所選的詩歌正是鮑照的《行路難》,在這組詩的箋釋文字中,箋者批評了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詩“全旨淺近”的觀點,而“全旨淺近”正可以“泛詠”二字來解釋。

      通過以上將《詩比興箋》與魏源著作中的某些文句在形式和意義上所作的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確有著很大的一致性。

      四、思想的相同:以“詩人”與“君子”形象為例

      魏源生活在清王朝轉衰的關鍵時節(jié),清王朝的內(nèi)外交困引發(fā)了他強烈的憂患之思,他在學術上和乾嘉學者的“實事求是”不同,而自覺追求經(jīng)世致用,他的著作可稱之為一位學者士大夫憂世憂學的“憂患”之書,凝聚了他畢生以經(jīng)世致用為旨歸的學術思考。他對于自己身處其中的文人士大夫這個社會階層的社會使命有過自覺的思考,這一思考的焦點又集中在對詩人和君子的發(fā)問上,何為詩人、何為君子以及詩人、君子應當何為,是他自己在那個時代面對進退出處時進行的抉擇和思索,更是他所建構的這一群體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我們從此一例恰恰可以觀察《詩比興箋》與魏源其他著作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高度一致性。

      在《詩古微》以及《古微堂內(nèi)外集》中,魏源心中的詩人形象是這樣的:

      作《詩》者自道其情,情達而止,不計聞之者如何也;即事而詠,不求致此者之何自也;諷上而作,但蘄上寤,不為他人之勸懲也。(《詩古微·齊魯韓毛異同論中》)

      蓋吟詠性情以諷其上者,詩人之本誼也。(《詩古微·四始義例篇三》)

      詩人不言而夫子知之,曰:為是詩者其有憂患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埛窃娙擞兄覑壑S喻之情,烏能歌之而感悟,而流連乎?(《詩古微·四始義例篇四》)

      “四始”皆致意于殷、周之際,豈獨《關雎》、《鹿鳴》而已乎?故曰:《詩》三百篇,皆仁圣賢人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詩古微·四始義例篇四》)

      故詩人之境,類多蕭瑟嵯峨,而《三百篇》皆仁圣賢人發(fā)憤之所作焉。(《簡學齋詩集序》)

      魏源心中的詩人形象具有如下特征:深情,忠愛諷喻,憂患,發(fā)憤而作。這樣的詩人有著滿腹深情和憂患,他早已完成了對個人狹隘功利主義的超越,而將此身系于國家和君王之上,他的感觸吟詠中有著一份對人主,對所謂“上”者的深深期待,無論內(nèi)心情感有多么激越,在表達時都應做到溫柔忠厚,唯有這樣,人主才會在對詩歌的涵詠中體會到一片忠愛諷喻之情。

      魏源所謂的君子有著比詩人更豐富的特征,或者說詩人只是君子這一集合中的子集,同詩人一樣,“君子”是憂患的:“六經(jīng)其皆圣人憂患之書乎!”、“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君子所憂生于所苦”、“于安思危,于治憂亂”——這些語句訴說了君子憂患的原因和內(nèi)容。除了憂患,君子面臨的最大困境是與君主和小人之間的矛盾。魏源感嘆“天下奇士不常有,而天下之明君不世出。故天之降才也,千夫而一人;才之遇主也,千載而一君?!泵骶?,曠世難逢,而小人卻是永恒的存在,“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材為何物……人主被其薰陶漸摩,亦潛化于痿痹不仁而莫之覺?!雹僖木阋姟段涸慈罚ǖ谑裕?,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君子憂生憂世憂國憂民,抱負極高,自命極高,卻常常遭遇不遇或被排擠的尷尬命運。

      從《詩比興箋》的箋詩文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箋釋者對詩人以及君子形象的構建與魏源的人生理想“若合一契”:他們同樣有著“以達下情而通諷喻,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焉”的諷喻精神和理想,同樣有著“低徊胸臆,怊悵性靈,達人情重”的深情,同樣有著“積念成憂,積憂遂成狂癡”的憂患。同樣,他們的文字是“本寄憤怒”的憂憤之詞,他們“慨遇合之難”“傷遇合之不再”,他們期待著“人主屈己禮士而求諫”,他們斥責并無奈著“小人苛察,不容一物,睚眥不合,則陰擠死排,終身讎之而后已”。這種種的相同都證明了《詩比興箋》是魏源的作品,他將目光突破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的限制而轉向詩歌領域,細細體味往古詩人幽微的情感,并由此闡發(fā)著文人士大夫的經(jīng)世精神。

      五、余論:魏源托名與古代托名行為的普遍性

      如果放大來看,魏源這一托名行為并不是個案,換言之,魏源將《詩比興箋》托名陳沆并非心血來潮的偶然性和個體性行為,而是存在著充分的社會合理性,質(zhì)言之,此公案的背后其實潛存著我國古代書籍“托名”這一普遍性的文化背景。

      我國古代“托名”現(xiàn)象大致有四種:一是著作者本身自愿放棄署名,純粹為著作流傳和傳播而托于古人、前人甚至名人。如《易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及《黃帝內(nèi)經(jīng)》,其作者分別托名于上古傳說人物伏羲、神農(nóng)、黃帝。二是在流傳過程中作者是誰已不清楚,后人根據(jù)歷史文獻等追加作者名字。這里還有一種情況是后人在整理歷史文獻或圣賢著作時,把自己的文章和言論等創(chuàng)作加入其中,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夾在圣賢的著作中得以流傳下來。三是以商業(yè)為目的,作者或書商們署名當時名氣大的名流。如明清的通俗小說市場繁榮,當時文藝界思想偏激、才華獨具、行為異俗的名人李贄、徐渭、袁宏道、鐘惺、馮夢龍等均為書賈肆意托名的對象。四是由于政治或道德等原因不敢署自己真實名字,甚至故意署仇家名字達到陷害對方之目的,如唐代筆記小說《周秦行紀》實是牛僧孺的政敵李德裕安排人嫁名牛僧孺撰,《涑水記聞》是后人托司馬光之名詆毀攻擊王安石而作的②李石勇,黃有東:《古代“托名”現(xiàn)象發(fā)微》,《學術研究》2011年第8期。。其實,“托名”現(xiàn)象的具體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四種難以將之全面概括。關于清代“托名”這一美麗的“作偽”,至少可以找出三種理由:第一,是政治功利之目的,如清康熙年間輯刻的大型經(jīng)部叢書——《通志堂經(jīng)解》,共一百四十種一千八百六十卷,各卷末題“后學成德校訂”,因此各書目多署納蘭成德編刻,但實際上該叢書的真正輯刻者為昆山徐乾學。《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十四冊《通志堂經(jīng)解》條:“性德舉壬午鄉(xiāng)試,徐乾學為主考,乾學借以諂附明珠。是書乃乾學所編刊,而讓其名于性德者?!雹弁鯋弁ぃ骸缎烨瑢W、納蘭成德與〈通志堂經(jīng)解〉關系新探》,《圖書情報知識》2011年第1期。即說,徐乾學將這一大型叢書托于納蘭性德名下,是為了討好當時權勢炙熱的納蘭明珠,政治氣息很是濃厚。第二,是為了抬高家族名聲,如乾嘉漢學中吳派的中堅人物惠棟,其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學,“盛稱其三世傳經(jīng),而棟則昌言四世。自述生平治《易》與《左傳》,必上溯淵源于其曾祖樸庵公。”而“所謂樸庵公者,……以教授鄉(xiāng)里終其身。乃明末一塾師耳?!睆埶椿罩赋龌輻潣税窦覍W,“必高遠其所從來,不能無溢美之辭”乃“通人一病”①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上海:中華書局,1980年,第143頁。?;輻濍m然沒有將具體的著作署上曾祖姓名,但多次強調(diào)曾祖對家族學術傳統(tǒng)有著很大影響的做法,實與“托名”相差無幾,而標榜家學則是這一做法的內(nèi)在動力。劉盼遂、陳鴻森等疑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實乃父王念孫所作②詳論參見于廣元:《〈經(jīng)傳釋詞〉作者考證》,《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也屬于此種情況。第三,是友誼的產(chǎn)物,魏源將《詩比興箋》托名給亡友陳沆便屬于此種情況。

      “托名”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作偽,給后人閱讀帶來了很大麻煩,但是,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它根本體現(xiàn)的一是古人對著作權的忽視,二是對于立言不朽的重視,無論是徐乾學以政治為目的,惠棟無限標榜家學,還是魏源感念平生恩遇,在他們看來,著述立說乃名山事業(yè),其價值和意義等同于永恒。當然,魏源的對朋友的古道熱腸,卻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了意外的麻煩。

      總之,經(jīng)過一系列的論證,《詩比興箋》系魏源贈與、托名陳沆所作可視作定論。明確了《詩比興箋》實乃魏源所作,不僅可以更準確地認識《詩比興箋》這樣一部重要詩歌選本和詩學著作的學術特點、學術貢獻,并可以進一步確認其與魏源其他兩部重要詩學著作《詩微》、《詩古微》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即《詩微》是《詩比興箋》的早期版本(簡本形態(tài)),《詩古微》與《詩比興箋》構成了完整的上、下篇關系,而且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作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獨特的文學思想和卓越的思想貢獻,并進而豐富我們對于清代詩學思想的研究。

      當然,《詩比興箋》作為近代改革家、思想家魏源的詩論著作,其與魏源今文經(jīng)學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方法的關聯(lián),與魏源時代詩學思潮的互動,與有清一代“古詩”研究的呼應,與湖湘地域文化的共鳴,是著者正在系統(tǒng)研究的學術論題,而這些研究論題的展開也將更有力地證明魏源對于 《詩比興箋》的真正著作權。

      猜你喜歡
      魏源比興本義
      論魏源早期理學思想及其轉變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0
      比興、詠物辨說
      賦比興之當代運用
      中華詩詞(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酉”字初探
      青年時代(2016年7期)2016-05-14 11:40:50
      “自”的本義是鼻子
      從《詩經(jīng)》比興循環(huán)解釋現(xiàn)象探究“興”的起源——以《關雎》《漢廣》《樛木》三詩為例
      民歌《茉莉花》歌詞本義喻反腐
      樂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8
      風賦、比興、雅頌新論——兼比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詩”觀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漫畫
      讀書(2014年11期)2014-09-10 07:22:44
      魏源對西漢四家詩的評說
      尼木县| 建平县| 洛隆县| 江山市| 高陵县| 兴和县| 神木县| 长治县| 红河县| 墨脱县| 陇川县| 专栏| 宁武县| 濉溪县| 绍兴市| 姜堰市| 平湖市| 磐安县| 台湾省| 泸定县| 河池市| 三亚市| 舒城县| 许昌县| 黎平县| 芦山县| 雷州市| 沅陵县| 宁夏| 常山县| 临汾市| 云南省| 简阳市| 铜川市| 江陵县| 通辽市| 井研县| 大丰市| 岚皋县| 商河县| 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