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古典美學“游”范疇的審美演進與文學生成

      2013-08-15 00:48:56
      河池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游俠范疇莊子

      周 斌

      (1.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導游系,廣西 桂林 541006)

      “游”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人們最早的“游”活動與宗教有關,“游戲”之“游”的產(chǎn)生,化解了宗教神壇的神圣與莊嚴,使“游”成為了一種日?;顒?。此外,“游”還成為了儒家、道家、禪宗三家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與審美理想?!坝巍狈懂牫蔀閷徝婪懂牪皇且货矶?,而是有一個長期的審美演進過程,并最終形成了其甄別于其他美學范疇的審美特征。中國古代“游文學”源遠流長、類別眾多,作家作品浩瀚,它廣泛存在于中國古代各體各家文學當中,“游文學”概念的提出,不僅讓我們重返中國古代文學中長期存在著的“游文學”傳統(tǒng),更是對中國文學史的一種重新書寫。

      一、“游”范疇的文字釋義與文化溯源

      《說文解字》中有最早的對“游”的解釋:“游,旌旗之流也,從方人,汓聲。”[1]445可見,“游”最初指古代旌旗的下垂飾物。作為名詞的“游”最先被引申為江河的一段,如,《詩·秦風》:“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游”還被引申為鳥媒,指獵人馴養(yǎng)用以招引野鳥的家鳥,如《文選·潘岳·射雉賦》:“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庇捎陟浩焖怪?,隨風飄蕩而無所束縛,作為形容詞的“游”被引申為流動,不固定之意,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皆若空游無所依?!敝螅忠瓿觥疤摳〔粚崱敝?,如《易·系辭下》:“誣善之人其辭游。”“游”被引申為動詞時,意為“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如,《呂氏春秋·察今》:“其父善游?!彼鼌^(qū)別于“走”和“飛”,是和水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表明“游”突出的是活動的隨意和自如性。后來,“游”逐漸被引申為交游、考察、游說、遨游、游覽、游玩之意。結交、交游之意,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息交以絕游”;游說、宣揚之意如《列子·湯問》:“孔子東游”;考察、學習之意,如,《后漢書·張衡傳》:“游于三輔”;出訪之意,如梁啟超《譚嗣同傳》:“勸東游”;“游”便由最初的本義演變?yōu)椤坝巍钡倪\動性,表示不固定、不受約束、從容行動之意,“游”開始與人的活動聯(lián)系起來了,同時也與人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聯(lián)系。

      最初“游”并不是作為一個審美范疇而存在的,而是屬于宗教學范疇。最早的“游”的活動是捧著旗子行旅或遨游。至于在行旅中為什么要舉著旗子呢?龔鵬程先生引用日本學者白川靜在其《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說明:“這是古代氏族遷移或游居時常見的現(xiàn)象,旗子代表氏族的徽號。奉氏族之神出游,原因就在于真正能游者,其實只有神才能辦到?!痹摃诹?“游,乃謂神之應有狀態(tài)之語。畢竟能夠暢游者,本來就惟有神而已。神雖不顯姿,然能隨處地、自由地冶游?!保?]152-153進而指出:“這此即神之游、至于人游,原本就是一種模擬神的行動。就像民間罵小孩子:‘死到哪里去了?這么晚還在外面游蕩,像個夜游神似的?!保?]152-153而中國古代就有很多記載神仙的游行,或是巫人模仿神明出游的例子。譬如《穆天子傳》記載的周穆王駕八駿“與百神游于鈞天”、“游見西王母”、“以觀四荒”之事,《九歌·少司命》:“與汝游兮九河,沖風至兮水楊波”等,可為“游”之宗教文化內(nèi)涵的例證。之后,“游”便從神壇走下人間,成為人們的一種活動方式,這個中間最重要的就是“游戲”之“游”的產(chǎn)生。一個“戲”字,化解了宗教神壇的神圣與莊嚴,從而使“游”成為了平民百姓都能參與的一項日?;顒?。正如徐復觀所言“游為勝旗所垂之旎,隨風飄蕩而無所系縛,引申作游戲之游”[3]54,人類早期的“游”的活動便與戲聯(lián)系在一起。如《詩經(jīng)》中已有多處有關游活動的描寫,《大雅·卷阿》“伴奐爾游矣,優(yōu)游爾休矣?!薄缎⊙拧ぐ遵x》“慎爾優(yōu)游,勉爾遁思。”《詩經(jīng)·采菽》:“泛泛楊舟,紼纚維之。樂只君子,天子葵之。樂只君子,福祿膍之。優(yōu)哉游哉,亦是戾矣?!薄肚仫L·駟驖》:“游于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衛(wèi)風·竹竿》:“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反映了周人生活的一種自在狀態(tài),這種自在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游戲”的涵義在內(nèi),從此,“游”也就成為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被留存了下來?!妒酚洝だ锨f申韓列傳》中也曾記載楚威王欲聘莊子為相,莊子卻表示“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生不仕,以快吾志焉”?!坝螒颉备坏兰野l(fā)揮成為了一種超然世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由之意,對“游”范疇的理論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宗教學的起源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道、禪三家與“游”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釋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審美理想,然而它們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關聯(lián)和相似之處,并且也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地交融滲透,“游”作為審美范疇的形成,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文化精神,同時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三家的人生境界與審美理想,可謂三家文化思想交融滲透發(fā)展的產(chǎn)物。

      “游”是道家積極追求的人生境界,作為道家哲學代表的莊子更是追求一種“游”的處世方式與處世哲學?!坝巍保乔f子高標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思想。徐復觀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們?nèi)魧ⅰ独献印放c《莊子》兩書中所敘述的人生態(tài)度作一對比,即不難發(fā)現(xiàn),老子的人生態(tài)度,實在因其禍福計較而來的計議之心太多。故爾后的流弊,演變?yōu)殛幦釞嘧冎g;而莊子則正是要超越這種計議、打算之心,以歸于‘游’的藝術性的生活,所以后世隱逸之士,必多少含有莊學的血液?!保?]76陳鼓應先生指出了“游”在莊子哲學中的重要性:“莊子哲學中的“游”是非常特殊的。他大量使用‘游’這一概念,用‘游’來表達精神的自由活動?!保?]231莊子的‘游’雖然具有多重內(nèi)涵,但基本內(nèi)核是一致的,無論是“游心”還是“天物”,都最終歸于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因此莊子追求的是一種超脫現(xiàn)實羈絆后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游”的實質(zhì)是指人的生命律動中深層意識的、意念的、非功利、非意志的、徹底擺脫世俗標準的羈絆,超越現(xiàn)實人生的自由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是對審美人格、審美生命力和審美世界的塑造。

      儒家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哲學態(tài)度,“游”也有積極入世的一面。作為儒家重要代表的孔子也將“游”視為一種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墩撜Z·里仁篇》曾有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有人會因此而誤解孔子反對“游”,其實孔子只是孝道出發(fā),既強調(diào)子女應奉養(yǎng)并孝順父母,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出“游”奮斗。孔子周游列國,只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當“道不行乘桴浮于?!?《述而》),主張“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鬃訉⑺嚺c道、德、仁是并列的,是生活的主要方面,然而,“藝”是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因而既不必“據(jù)”,也不需“依”,更不能“志”,只能“游”于其中,也能體會到“道”的內(nèi)涵??偠灾寮抑坝巍彪m然政治道德色彩濃厚,有著人格陶冶的目的,但畢竟在人生建構中,納入了“游”的自由狀態(tài),為“游”的審美化人生與藝術理想奠定了基礎。

      “游”不僅融鑄在儒道兩家美學思想中,而且也受到了后起的禪宗美學的浸染。禪宗美學中存在著豐富的“游”思想,禪宗美學追求的是機緣任性,順其自然、寧靜淡泊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由境界,這種境界與“游”的精神相契合,因而“游”也成為禪宗美學的重要范疇之一,它既反映了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又體現(xiàn)著一種最高的審美境界。禪宗美學常以“道游”、“游道”、“至游”、“默游”、“至游”、“優(yōu)游”等范疇,如黃龍慧南講:“華藏世界游歷,重重無盡”(《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宏智正覺說:“至游也類中之仙”,“潛心游道,體萬匯之無功”(《宏智禪師廣錄)卷一》),“虛明神寧也唯道而游”(《宏智禪師廣錄》卷七),“清心潛神,默游內(nèi)現(xiàn)”(《宏智禪師廣錄》卷六),“道契環(huán)中有智游,言滿天下無口過氣”(《宏智禪師廣錄》卷七),它們與“道”、“心”、“悟”、“參”等范疇互釋互用起來,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游”的內(nèi)涵與審美特征,不僅給禪師們一種參禪悟道的的審美方式,更是給中國士大夫一種解脫塵世、超入“真常境界”的生存方式。禪宗美學中的“游”,不僅是禪師的游山等具體的實踐活動,更是經(jīng)過“默游”、“智游”等審美體驗活動,審美主體以空靈澄澈之心去觀賞事物,冀達般若之智,追尋菩提勝境,去參悟宇宙微義,探索精神自由。

      二、中國古代“游”范疇的審美演進及其美學特征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游”在中國傳統(tǒng)人生美學中,是古人追求的一種精神修養(yǎng)與人性完善所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進而在文藝領域,發(fā)展成為一種人的精神自由與詩性審美所達到的最高審美境界,它是古人對人生藝術最富有詩性的領悟,是最具有自由性和超越性的審美理想范疇?!坝巍弊鳛閷徝婪懂牭男纬刹皇且货矶?,而是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審美積淀、發(fā)軔、發(fā)展和成熟的審美歷史演進過程。

      先秦兩漢時期,“游”主要還是一個哲學范疇,但是其審美特質(zhì)已經(jīng)凸顯。孔子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5]56的“比德說”,認為山水可以體現(xiàn)“仁者”、“知者”的美德,強調(diào)山水之游能給仁人君子美感的享受,首次將山水之游與人的道德情操聯(lián)系了起來。另外,孔子還進一步將“游”視作個體人格發(fā)展的理想之路,認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6]56,一個人才能進入圣賢的境界,成為真正的君子?!坝斡谒嚒?,也就是說優(yōu)游于六藝而適情,指的六藝中的自由閑適和從容不迫,此處的“游”開始具有了審美意義??鬃釉诿缹W上首次將“游”與文藝結合起來,“游”在美學上的特質(zhì)已經(jīng)凸顯出來。但是“游于藝”的前提還在于根據(jù)大道而立志,依據(jù)道德而執(zhí)守,歸于仁道而不違背。此外,《禮記·學記》亦有云:“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保?]962可見,儒家之“游”,雖然也有“游藝”的審美心胸,但是游藝的目的還是最終還是為了實現(xiàn)儒家之孔孟道德之理想,可見,此時的“游”還具有濃厚的儒家道德色彩。

      而真正使“游”擺脫政治道德因素的影響獲得精神自由,作為一個哲學和美學范疇,開始進入文學批評和理論的視野,并在哲學和美學本體意義上對“游”進行規(guī)定的,首推莊子?!坝巍笔乔f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明證就是幾乎在莊子的每一篇中都使用到“游”字。莊子不僅強調(diào)山水自然之游觀和世俗之游戲,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天地》),更強調(diào)的是主體精神世界之“游物”,如“游乎天地之間”(《大宗師》),“游乎六合之外”(《徐無鬼》),“上于造物者游”(《天下》)就是空間的自由想象,而“以游無端”、“以游無極之野”(《在宥》),“游乎萬物之始終”(《達生》),追求的是一種高境界的精神自由。莊子還強調(diào)主體精神的“游心”,如“且夫乘物以游心,論不得以養(yǎng)中,至矣”(《人間世》),“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德充符》),“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應帝王》)等?!坝涡摹泵鞔_指出生命在心靈領域的自由運作,至此,“游”被莊子從“游物”引入“游心”,即將人的精神的絕對自由引入了人的生命內(nèi)心之自由超越,“游”的主體變成了人的精神和心靈,“游”成為超越精神、超越生命的自由體驗,從而具有哲學美學的意味。毋庸置疑,莊子的“游”是自在、自然、自由的,是精神主體對現(xiàn)實主動、能動地超越,其本質(zhì)是“心”與“道”的契合,是一種精神和心靈的“體道”之“游”。如果說孔子的“游”是在禮儀道德范圍之內(nèi)的與“游藝”,即道德與藝術合二為一的人生,那么莊子的“游”則是逍遙于天地間,純粹的藝術審美人生,是一種精神的解放與自由。莊子把“游”提升為一種精神世界和內(nèi)在生命的體驗方式,對“游”做出了哲學和美學本體意義上的規(guī)定,奠定了“游”作為美學范疇的基礎。

      魏晉六朝時期,“游”的審美意義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陸機首先確立了“游”的審美屬性,其《文賦》云:“精鶩八極,心游萬仞”,開始真正把“游”引入文學審美領域,涉及到作家構思時,強調(diào)“游”之藝術想象之極力馳騁和無所不至。在《南史·隱逸傳》中,南朝宗炳提出了“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8]2279的重要理論命題,提出了以對山水進行“臥游”的方式來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這是對“游”理論的又一大貢獻。聯(lián)系其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的觀點,可知,畫家不能盡歷山水,而必須借助“臥游”的方式,山水是“道”之載體,在“臥游”山水或文藝創(chuàng)作中達到“體道”的目的,可見,“臥游”就是一種主體精神的自由與超越,與莊子思想一脈相承。而劉勰的“神與物游”,不僅指向了“游”之審美活動內(nèi)核,更對游之審美活動做了內(nèi)涵上的定義?!吧瘛笔菍徝乐黧w,“物”是審美客體,“游”則是聯(lián)結“神”對“物”的精神活動。此處的“游”成為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主客體聯(lián)結,主客體聯(lián)系的心理活動——“游”的四個構成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劉勰強調(diào)的“神與物游”是主體與客體相互融合、和諧統(tǒng)一的雙向流動,強調(diào)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審美上的直接對接,超越了現(xiàn)實中的中介與外在的東西,這種審美境界就是“游”的審美本質(zhì),“游”在劉勰這里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最為典型的審美活動范疇。

      此后,歷代美學家、文論家不斷地對“游”范疇加以理論抽繹,如郝經(jīng)、湯顯祖、李漁等人提出了“內(nèi)游”、“游道”、“神游”等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概念、學說,豐富和提升“游”范疇的理論內(nèi)涵。宋代蘇軾提出了“游于物外”的命題,蘇軾從考察主體與客體,物與欲的關系出發(fā),認為物無貴賤美丑之分,藝術家應該以超然物外,擺脫物欲的束縛,以超越自由的態(tài)度對侍客觀事物,從而創(chuàng)造志趣高遠、平淡自然的審美境界。郝經(jīng)《陵川文集·內(nèi)游》曰:“持心御氣,明正精一,游于內(nèi)而不滯于內(nèi),應于外而不逐于外”,提出了“內(nèi)游”說,強調(diào)的是擺脫外物的拘束和限制,乘心而游。湯顯祖《玉茗堂文·如蘭一集序》云:“機與禪言通,趣與游道合”,提出“游道”說,提倡生命意趣同游道悟道的統(tǒng)一。湯顯祖的“游道”說,將生命的機趣同游道悟道活動緊密聯(lián)系起來。清代李漁提出了“夢往神游”的理論命題,強調(diào)了“游”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想象的作用,進一步豐富了“游”的理論內(nèi)涵。其《閑情偶記》曰:“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游,何謂舍身處地?!保?]43“夢往神游”觸及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虛構問題,強調(diào)了藝術想象的作用,指出在創(chuàng)作中,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要“舍身處地”地將自己想象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對象,不僅要代他“立言”,更要替他“立心”,這就需要發(fā)揮“夢往神游”的作用,擺脫現(xiàn)實生活、具體條件或客觀物象的束縛,超越時空,自由馳騁,創(chuàng)作出一個主體精神與客觀物象緊密結合、合情合理的藝術意象??偠灾?,“游”范疇的理論命題學說涉及了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的方方面面,進一步為“游”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縱觀“游”范疇的審美演進史,可以將“游”范疇的美學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審美的自由性是“游”范疇的最本質(zhì)的美學特征。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或在“游”于自然或文藝中找到了美與自由。莊子提倡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莊子·逍遙游》),“游乎天地一氣”(《莊子·大宗師》),強調(diào)的是在自然中拜托一切束縛、達到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莊子的“逍遙游”是一種“天人合一”、“人道同構”的絕對自由的性靈狀態(tài)。孔子“游于藝”則強調(diào)的是在文藝中追求的一種審美的自由,這種自由就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鬃印坝斡谒嚒钡膶徝谰辰?,就是一種在純粹的道德范圍之內(nèi)實現(xiàn)的一種純粹的審美的自由。

      其次,“游物”與“游心”的主客體交融是“游”范疇的重要美學特征之一。游從交游、考察、游說、遨游、游覽、游玩發(fā)展成為一個審美范疇,主要在于“游”強調(diào)的是物我互感,游物、游心的互動中主體“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的審美活動。莊子的“吾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和嵇康的“游心太玄”(《贈秀才參軍》)強調(diào)的都是“游心”,陸機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文賦》)強調(diào)的都是主體要將自我滲入宇宙大化中,在追求自由的審美體驗中獲得對宇宙人生的洞見。劉勰《神思》有云:“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實描述的就是游物與游心的統(tǒng)一過程,也就是他的“神與物游”理論,強調(diào)的是物我互感互動中主體的游物與游心的高度統(tǒng)一,也就是主體之神與物之神間的一種雙向交流與同構,揭示了“游”范疇“游物”與“游心”的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美學的詩性智慧,也就是通過審美客體與主體的互動交流,在“游物”與“游心”中獲得對世界本原的洞見和內(nèi)心世界的愉悅與至樂。

      最后,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性,是“游”范疇又一重要的美學特征。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世界的無限性和自由的有限性的矛盾,而“游”就是古人解決這個矛盾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實現(xiàn)有限性到無限性的審美超越。莊子主張“心齋”、“坐忘”的心態(tài),亦即揚棄利祿、名位、權勢、毀譽之俗,以期達到“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實現(xiàn)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天地境界”超越境界,最終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陸機《文賦》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與一瞬”,司馬相如《西京雜記》的“包括宇宙,總攬萬物”,湯顯祖《序丘手伯稿》的“心靈則能飛動,能飛動則下上天地,來去古今,可以屈伸長短生滅如意,如意則可以無所不知”都是強調(diào)“游”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揭示了創(chuàng)作主體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思想“游”于物外,超越時空的限制,將自我的生命之氣與宇宙之氣統(tǒng)攝在筆端,營造一個生氣灌注的完整的藝術世界,最終超越有限而達到無限的游的審美境界。

      三、“游”范疇的文學生成與“游文學”概念的提出

      “游”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之一,廣泛存布于中國古代的詩歌、游記、小說、繪畫、書法、園林及建筑等文學藝術領域。唐君毅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學藝術之精神,其異于西洋文學藝術精神者,即在中國文學藝術之可供人之游。”[10]221揭示了美學范疇“游”的藝術精髓及其文學生成?!坝巍弊鳛閷徝阑顒臃懂牐瑢χ袊糯膶W的創(chuàng)作及欣賞等實踐活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游”范疇的審美理想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文學當中,促進了“游”文學的生成。

      “游文學”是從其母體中國古代文學中孕育和細分出來的一個文學范疇,龔鵬程先生在其《游的精神文化史論》一書中曾明確提出“游文學”的概念,他從各種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對中國古代的“游”觀念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并在考察了“游文學”具體的生長場域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文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認為:“歷來頗有人認為中國是一鄉(xiāng)土社會,其國民性安土重遷,生產(chǎn)方式以農(nóng)耕為主,生活方式亦以耕讀為主。依此文化體認而發(fā)展出來的文學史述,便會強調(diào)田園鄉(xiāng)居之樂。以田宅為中心,不在田者思鄉(xiāng)、懷土、欲歸,且傷離別、悲行旅、嗟淪謫、哀流亡、嘆遷貶,而擬歸隱于田園。在家者則念遠人、憶游子、待歸客,而多閨怨。從詩經(jīng)的《東山》、楚辭、古詩十九首、王粲之登樓、陶潛之歸田園居、江淹之恨別、唐宋遷客騷人之羈旅貶謫……一直講下來,文學選本及史述之基調(diào),經(jīng)常盤旋于上述主題中。由以上各主題,也發(fā)展出了許多次級或衍生論述,例如在嘆遷貶時,即蘊涵了‘士不遇’及‘哀時命’等主題。但假如中國社會被認為也有游民性格,其國民未必安土重遷,那么就可能會比較重視游的文學。例如游俠、游說、游仙、游戲、游歷的文學?!保?1]231在這里,“游”不再是一個客觀而思辨的美學范疇,而是形象而多元地存在于游戲、游旅、游藝、游心、游觀、游學、游仙等各種人文活動中,不僅與中國古代主流社會的文人雅士有關,還與那些在古代社會一度被邊緣化的群體,如游民、游士、流氓、游娼等人士有關。縱觀龔鵬程的對游范疇及其文學觀念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著游民的性格,中國古代文學中也長期存在著“游文學”的傳統(tǒng),只是我們一直都忽視它的存在而已。中國古代“游文學”源遠流長,從先秦詩經(jīng)開始,“游文學”發(fā)軔,《詩經(jīng)·小雅·采菽》云:“優(yōu)哉游哉,亦是戾矣?!薄对娊?jīng)·谷分》:“就其淺矣,泳之游之?!薄对娊?jīng)·蒹葭》:“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薄墩撜Z》與《禮記》也不乏對“游”的描寫,如《論語·述而》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抖Y記·學記》云:“不興其學,不樂其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薄肚f子·逍遙游》云:“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強調(diào)虛己以游世,其作品《莊子》更是集先秦“游文學”之大成,莊子通過對蜩、學鳩、大鵬、朝菌、蟪蛄、冥靈、大椿以及宋榮子、列子等人物之游進行了形象描繪,最終闡釋了其“逍遙游”的審美理想?!痘茨献印芬膊环Α坝巍钡奈膶W描寫,《淮南子·真訓》云:“身處江湖之上,而神游魏闕之下?!薄痘茨献印ぴ烙枴吩?“神與化游,以撫四方……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于宇宙之總。”漢樂府詩《蜨蝶行》出現(xiàn)了:“蜨蝶之遨游東園,奈何卒逢三月養(yǎng)子燕,接我苜蓿間”的文學描寫,曹植《遠游篇》云:“登清臺以蕩志,伏高軒以游情”,枚乘《七發(fā)》曰:“游涉乎云林,周馳乎蘭澤”等詩賦彰顯了古人游歷山水的活動。魏晉時期,山水旅游文學蔚然成風,不少文學大家都參與了“游文學”的創(chuàng)作,流傳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無論是山水詩,還是田園詩、山水游記,都能找到魏晉士人與山水自然的暢情神游,如曹操的《觀滄海》,曹丕的《濟州賦》,左棻的《松柏賦》,謝靈運的《游名山志》、《居名山志》,陸機的《洛陽記》等。之后,從唐宋文人遍游天下的游歷詩文,再到明清紀游文學的大繁榮,我國古代豐富的“游”文學資源,足以證明我國古代“游文學”概念提出的合理性?!皩χ袊鐣c文化的性質(zhì),有著不同的體認,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文學史?!保?1]231“游文學”提供一種文學史的新寫法,“不再思鄉(xiāng)、懷土、傷別、欲歸,而是談談游仙、游俠、游說、游歷、游戲的事情?!保?1]232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將“游文學”分為游俠文學、游說文學、游仙文學、游戲文學、游歷文學等類別。因此,“游的文學”是一個比較廣闊的概念,從內(nèi)涵上說,“游文學”是指對其游活動過程中的見聞和感懷為主要寫作內(nèi)容的文學作品,從外延上來說,一切與“游”發(fā)生直接關系的文學,寫“游”的詩歌、小說、散文、詞賦都屬于“游文學”。

      龔鵬程對“游文學”之種類進行了分別闡釋,云:“游說者,可以先秦諸子及《戰(zhàn)國策》為典范。游俠,可以歷代游俠詩文小說戲曲為敘述對象。游戲文學,更是龐雜,論文學之起源者,原本即有一派主張文學起于游戲,近代小說家,如晚清李伯元所編《游戲報》,也高揭示文本游戲之旨。游仙之文,亦甚(果多)頤,不僅屈子遠游歷涉仙境、文士才人冀求長生,寄情于神仙逍遙世界者,亦不勝其數(shù)。論文學之起源者,又或云文起于宗教。游仙之文,即屬表達國人之宗教感情與向往者。至于游歷,本關乎風土,詩十五國風之才錄,或出于行人。后世行人之官漸廢,而行旅游歷者實繁有徒,山水詩之興起,游歷游賞風氣之滋長,漸漸至如《徐霞客游記》,遍歷南荒;晚清各家游記,更及瀛寰海外之九州,亦可謂洋洋大觀?!保?]231-232或兼及各類文學之發(fā)展背景、或是內(nèi)涵外延,或是作家作品代表,可謂精辟而獨到。具體說來,游說文學開始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社會競尚游說,統(tǒng)治者養(yǎng)士之風盛行。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田駢也是“貨養(yǎng)千鐘,徒百人”,到戰(zhàn)國中期以后,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文信侯所養(yǎng)的食客都多達三千人。這些門客士人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獻計獻策,游說各國,以博得功名或富貴。游士們的游說之文不僅要適應各國的政治形勢,迎合君主的心理,還要言辭動聽,文風鋪張揚厲,《戰(zhàn)國策》主要記錄的就是這些論辯和游說之辭。最早的游仙文學當出于莊子,《逍遙游》描寫了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之游,虛無縹緲而又自由超脫。屈原則進一步將莊子的神人之游發(fā)展為神人共游,一部《離騷》隨處可見大量的神人共游、神人共戀的游仙描寫。秦漢時期的統(tǒng)治者熱衷求仙,社會上迷仙風氣盛行,如漢樂府,十九首郊廟歌中的《日出入》、《天馬》表達了暢游太空的理想,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寫“大人”遠游八極的逍遙灑脫。魏晉時期著名的游仙詩人有曹操曹植父子、阮籍、秘康和郭璞等人,他們以游仙來表達魏晉名士的精神理想和人生追求,闡發(fā)玄思。游仙文學的取材不限于神話傳說,凡是經(jīng)籍史籍中一切怪誕神秘的傳說都可以攏入文人的筆端,營造了一個個虛無縹緲的美麗仙界。自戰(zhàn)國以來,隨著游俠的產(chǎn)生,游俠文學也在孕育、萌芽。兩漢時期的游俠文學是以史傳散文為主,《史記》首次以“游俠列傳”四字為篇名,第一次贊美了游俠的言行和事跡,文筆生動。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專寫《游俠傳》,在《史記·游俠列傳》的基礎上,又補寫了漢武帝至王莽時期幾位游俠的事跡,文學性較強。《史記》、《漢書》這兩部書中的游俠傳記,對“游俠文學”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標著著游俠文學有了自己的領地,開始獨立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游俠文學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游俠文學是以詩歌為主,作品眾多,主題鮮明如《游俠詩》、《俠客篇》、《游俠篇》、《俠客行》等蔚為大觀。關于“游戲文學”,劉勰在《文心雕龍·諧隱》中論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諧辭隱語說:“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已經(jīng)涉及了游戲文學的創(chuàng)作。唐代以詩文為戲者成為一大風尚,李肇《國史補》下記載:“初,詼諧自賀知章,輕薄自祖詠,諢語自賀蘭廣、鄭涉,近代詠字有蕭昕,寓言有李紆(紓),隱語有張著,機警有李舟、張或,歇后有姚峴、叔孫羽,訛語影帶有李直方、獨孤申叔,題目人有曹著?!保?1]83裴度《寄李翱書》說韓愈:“近或聞諸儕類,云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為戲?!碧K東坡也說韓愈:“退之仙人也,游戲于斯文?!碧迫嗽诎延螒蛟娢陌l(fā)揮到游仙般自在境地。宋代在社會審美日?;挠绊懴拢螒蛭膶W更加世俗化、生活化。如歐陽修的《和梅公儀贈白鷴》、《思白兔雜言戲答公儀憶鶴之作》等詩,題材瑣細而世俗化。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闡釋了對游戲文學的理解:“文學者,游戲的事業(yè)也。人之勢力,用于生存競爭而有余,于是發(fā)而為游戲。婉嬖之兒,有父母以衣食之,以卵翼之,無所謂爭存之事也。其勢力無所發(fā)泄,于是作種種之游戲。逮爭存之事亟,而游戲之道息矣?!蓖鯂S將文學理解為游戲的事業(yè),可謂是顛覆了“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傳統(tǒng)文學觀念,為游戲文學正名。關于“游歷文學”,龔鵬程先生認為“本關風土”,或“出于行人”,在游歷過程中產(chǎn)生的涉及風土人情、自然風光的文學作品都可視為“游歷文學”。東漢馬第伯作的《封禪儀記》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游記,其中有大量關于登泰山所見之風景描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文人逃避現(xiàn)實,放跡山林,在游歷山水中產(chǎn)生大量的詩文,出現(xiàn)了相對完整獨立的駢體游記、散文游記,如惠遠的《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作者將自己與廬山眾僧人同游石門的游歷過程賦詩紀游成文。唐宋是我國古代封建旅游的高峰期,社會游歷之風盛行,幾乎所有的文人都有過游歷的經(jīng)驗,他們在游歷祖國大山南北中寫下無數(shù)的詩篇,鑄就了唐詩宋詞不可復制的輝煌,游歷文學作品名篇不勝枚舉。明代是游記文學的繁榮期,這一時期,游歷作家之眾,作品之多,均勝于前代,明末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按日記述作者在二十余年間游歷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zhì)、植物等現(xiàn)象,作了詳細記錄,是中國古代游歷文學的封頂之作。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游文學”源遠流長、類別眾多,作家作品浩瀚,它廣泛存在于中國古代各體各家文學當中。假如將“游文學”充分重視起來的話,可以說是對文學史的一種重寫,“游文學”概念提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許慎撰,減克和,王平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4]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唐滿選譯注.論語今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孫系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0]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1]傅璇琮主編.中國古典散文精選注譯(筆記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游俠范疇莊子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小米游俠記:虎頭將軍
      學與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14
      黑暗游俠 STEPHEN JACKSON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48
      小米游俠記:看戲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26
      小米游俠記:腌咸菜
      學與玩(2017年11期)2017-02-16 06:50:50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宿州市| 仙桃市| 紫云| 久治县| 保亭| 台南市| 景泰县| 衡阳市| 中山市| 自贡市| 麻栗坡县| 宁陕县| 井冈山市| 南木林县| 富源县| 上栗县| 宝兴县| 澄江县| 伊宁市| 景谷| 尼玛县| 眉山市| 施甸县| 抚松县| 南昌县| 沁水县| 哈巴河县| 伊宁市| 宜黄县| 枞阳县| 衡水市| 兴义市| 望奎县| 陵水| 高邮市| 临沧市| 宝应县| 商丘市| 句容市| 乡城县|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