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
(湖南工程學院,湖南411101)
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是唐代湖南地區(qū)重要的陶瓷產(chǎn)地。長沙窯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從創(chuàng)燒、興盛至衰落,長沙窯大約經(jīng)歷了二百年。在這短暫的歷史中,長沙窯給人類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據(jù)“初步統(tǒng)計,當時長沙窯的產(chǎn)品已達四十多個品種,一百多個式樣規(guī)格,凡日常生活用品幾乎應有盡有?!痹谘b飾上,長沙窯的民間陶瓷具有獨樹一幟的民間氣質(zhì)和藝術魅力,也是我國瓷器裝飾藝術上的又一偉大創(chuàng)舉和發(fā)明。長沙窯工匠們大膽地將中國傳統(tǒng)書法、彩繪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魚蟲以及詩詞歌賦、諺語警句等融于陶瓷裝飾藝術之中,開釉下彩繪裝飾之先河。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土壤,透過長沙窯豐富美觀的造型、自然和諧的裝飾、獨特多樣的題材,我們感受到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環(huán)境,領略當時自由、融合平民化的藝術氛圍。
長沙窯的陶瓷器物具有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從類別而言種類較多、樣式豐富,其中以碗、碟、罐、洗、壇、盒、壺、燈、盂、枕等生活器物為主。在長沙窯陶瓷器中數(shù)量最多的屬壺與碗、碟,其中壺的種類最多,單以壺類而論就達70種之多,有茶壺和酒壺、凈瓶等多種類型。酒壺造型是其中的重點,造型式樣之多、文化品位之高,沒有任何一個窯口能與長沙窯相比。豐富的種類和特色產(chǎn)品的盛產(chǎn),一方面反映出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開闊的思維,從側面也反映唐代經(jīng)濟健康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品茶喝酒的習慣成了平民百姓生活的必需。唐代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的,在這個基礎上,百姓生活富足,酒已成為唐代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唐代無論是朝廷大典、內(nèi)宮宴筵,還是民間婚喪嫁娶、親朋聚會等都離不開酒。
圖1 鼓腹類壺器
飲酒之風的盛行必然促進酒具的發(fā)展,根據(jù)當時酒的特性,長沙窯在酒壺造型上整體追求豐滿美,尤其是早期的鼓腹類壺器(見圖1)追求豐滿、穩(wěn)重,在壺體造型上充分突現(xiàn)出唐代以豐滿為美的審美導向。有些壺腹部直接大于器身的高度,這樣腹內(nèi)可以獲得較大的容量,充足的空間結構完全是由實用功能所決定的;壺的口部一般呈撇口盤形或漏斗形,以便于向里面注入酒水;頸部收縮為細頸,在移動的時候能夠控制液體物質(zhì)不致灑出來;細節(jié)上,為了更方便提攜,在壺的肩部設置有系鈕,系鈕是采用精美的模印圖案,既省工又極富趣味;在肩部和口部的位置上裝置一個把手,向外傾倒時把握;在把手相對一面的肩部,設置有嘴,以便控制液體集中成一“束”,而不致散開。
在唐代飲食文化中,飲茶成風也是一大特色。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唐代是我國茶道文化的誕生時期,故稱“茶興于唐”,以我國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經(jīng)》的問世為代表,帶動了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空前繁榮。唐代宮廷對飲茶文化的重視、佛教僧人對飲茶的推崇、文人對飲茶的嗜好,推動著唐代的茶文化的發(fā)展,興起了全民的飲茶高潮。湖南是唐代重要的產(chǎn)茶地區(qū),風靡全國的飲茶之風對長沙窯陶瓷茶具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長沙窯產(chǎn)量頗豐的碗碟中就有圓口、花口和異形之分,花口陶瓷碗碟是唐代富有特色的器物造型,它是有意模仿當時盛行的金銀器,而又融合了瓷器的特點創(chuàng)造而成的產(chǎn)物。一般胎體較薄,口部多流行花口。功能上碗類使用極為廣泛,不僅作為承裝食物的器皿,也是飲酒喝茶的重要器物。同時,從長沙窯出土物中發(fā)現(xiàn)某些陶瓷器物上題寫有 “茶碗”、“岳麓寺茶碗”、“茶盞子”、“大茶盒”、“鎮(zhèn)國茶瓶”等文字,這些老百姓所使用的茶具上真實地反映出唐代飲茶之風的普及和全民性的參與。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豐富了陶瓷的裝飾藝術,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人物、山水、花鳥等書畫題材在瓷繪上的出現(xiàn),是其他窯口不曾出現(xiàn)的。這種獨特的長沙窯陶瓷裝飾藝術與唐代書畫藝術的繁榮密不可分。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輝煌時代,是繪畫史上的昌盛時期。山水、人物、花鳥的藝術成就是空前的。當時畫家能夠面對現(xiàn)實,他們的取材不但能觸及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且注意到人們?nèi)粘I畹母鞣N活動。這種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領悟,直接影響了民間的審美追求。繪畫藝術本身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將繪畫的藝術手法與陶瓷裝飾相結合是長沙窯的創(chuàng)舉。長沙窯的工匠藝人自由揮灑的筆觸、追求靈動意境的畫面,充分反映了唐代書畫藝術的平民化和大眾化的審美情趣。從陶瓷繪畫題材范圍來看,長沙窯突破了以往民間繪畫中宗教題材的束縛,而代之以花鳥和山水等主題,真實反映了湘江水邊的鳥禽動物自然生活,湘江邊的荷花、小草、野草以及天上的云彩等等,傾注了畫工熱愛生活的熱情。
詩歌、文字警句作為陶瓷裝飾也是長沙窯一道獨特的風景。從現(xiàn)有民間長沙窯瓷器上書寫的詩文考古數(shù)據(jù)來看,迄今發(fā)現(xiàn)瓷器上書法詩歌就有上百件之多。書寫的詩文內(nèi)容完整,通俗易懂,富有風土情趣(見圖2)。在題詩瓷器中,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首在《全唐詩》中能找到相同的詩句,其余的均出自民間窯工的書寫創(chuàng)作,許多都為淺顯的口語詩和俗語,我們得以窺見唐代時期民間藝人的詩歌修養(yǎng)。
這種獨特的陶瓷繪畫裝飾形式的創(chuàng)造與唐代詩歌文化的興盛無不相關。唐詩是中國詩的高峰,是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從君王大臣到平民庶士普遍喜歡詩歌,社會特別崇拜詩人。長沙窯陶瓷詩文題材的多產(chǎn)充分顯示了唐代詩歌藝術的流傳廣泛,普及程度家喻戶曉。詩不只是廣大知識分子的高雅產(chǎn)物,而是深入老百姓中間,受到民間的熱愛,成為一種潮流。
長沙窯民間陶瓷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將山水、人物、花鳥及詩文書法運用到陶瓷裝飾藝術上,透出一縷大唐藝術文化的民俗氣息。陶瓷造型種類中的壺瓶、茶具、碗碟等多樣的生活器物折射出唐代追求茶酒文化的平民喜好,它們不僅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更增添一份藝術的享受。
圖2
[1]鄔烈炎.設計基礎:來自自然的形式[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2]李正安.陶瓷設計[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