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陸華胄 編輯|陳景揚
被認(rèn)為沒有歷史的香港,如今正以綿力留存歷史文化的記憶。在一次次破舊立新中,它曾經(jīng)讓步,在寸金尺土的壓力下,它曾經(jīng)妥協(xié)。近年來,香港政府及公眾開始重視維護和保留歷史建筑、強化文化內(nèi)涵,并摸索尋找一條活化之路。
香港政府于2012年12月公布,放棄將何東花園列作法定古跡,令這幢擁有80多年歷史的首幢華人山頂建筑難逃清拆命運,業(yè)主最快可于通知當(dāng)局35日后清拆花園,重建成多幢豪宅。
位于山頂?shù)?5號的何東花園依山勢而筑,原名曉覺園,占地約12萬呎,建于1927年,由香港著名富商何東為表對平妻張蓮覺的愛意而建成,亦是現(xiàn)時唯一保留與何東有關(guān)的建筑物。古跡咨詢委員會曾于2009年建議列入歷史建筑名單中的一級歷史建筑。
追溯古跡保育歷史,香港于1976年頒布了第一部《古物及古跡條例》,民間更早已成立文物協(xié)會,一群年輕人走上街頭,呼喊著要為香港留住歷史。條例頒布后,香港相繼成立古物古跡辦事處及古跡咨詢委員會,開始對現(xiàn)存古建筑進行登記、研究、修繕及保護。
80年代后,香港參照西方經(jīng)驗,建立起法定古跡及一二三級建筑的評級體系。至今,全港共有101座建筑,被立為法定古跡,其涵蓋范圍,亦包括古跡、歷史建筑物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或構(gòu)筑物。
有著鮮明歷史及文化價值的建筑,在宣布成為法定古跡后,都能被原址保留,惟一些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建筑并沒有納入保護體系中。2006年保留舊中環(huán)天星碼頭事件,以及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令政府檢討文物保育政策。
尖沙咀火車站的舊鐘樓孤獨地屹立在碼頭,可是,如果古跡保育只是為了「懷舊」,那古跡保育的根本概念沒有變,有「價值」的保留,沒有「價值」的就放棄。所謂有「價值」,就是以「懷舊」作招徠,利用「懷舊」作生財工具。2003年成功活化的伯大尼模式能否留住城市的歷史呢?路漫漫其修遠兮,香港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