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超蘭 喻世萬 徐征 周毅 鄧開智 冷明敏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 四川德陽 618000)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肛周膿腫的解剖、病理生理學及感染學認為[1]:肛周膿腫是肛門周圍軟組織肛腺感染后向直腸周圍間隙組織蔓延而形成膿腫,最終形成肛瘺。為了對肛周膿腫患者合理選用抗菌藥物,筆者對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76例肛周膿腫患者的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76例肛周膿腫患者,其中男60例,女16例;年齡18~72歲,平均37.95±12.45歲。病程2~183d,平均15.8d。伴有混合痔18例,伴有肛裂21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腎病綜合征2例,其他病例無明顯誘因。
1.2 取樣方法 肛周行局部消毒,于肛周膿腫成膿處,嚴格無菌操作下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穿刺抽取膿液2~5mL,立即送化驗室進行細菌培養(yǎng)。
1.3 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 取膿液接種于血平板上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出的典型菌落進行涂片染色,以鑒定菌種并用涂片作藥敏試驗。
2.1 病原菌檢出 送檢標本76例,培養(yǎng)有細菌生長的70例,占92.11%;6例未見細菌生長,占7.89%。本組均無真菌生長。共分離出病原菌96株,其中厭氧菌67株,占69.79%;需氧菌29株,占30.21%;革蘭陰性菌75株,占78.12%;革蘭陽性菌21株,占21.88%。檢出株數(shù)居首位的為大腸埃希氏菌,檢出54株,占56.25%;其次為肺炎克雷伯氏菌,檢出16株,占16.67%。見表1。
2.2 感染類型 76例肛周膿腫患者中,單一細菌感染23例,占32.86%;混合感染47例,占67.14%。
2.3 耐藥率 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大腸埃希氏菌檢出23株,占23.96%。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的敏感率最高,達100.0%,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達97.33%。見表2、表3。
表1 肛周膿腫患者膿液的病原菌分布構成比
表2 21株革蘭陽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率
表3 75株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藥敏率
肛周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間隙發(fā)生急、慢性化膿性感染并形成膿腫。該病是一種常見的較為復雜的外科感染,多見于20~40歲的男性,男、女發(fā)病比例為4∶1[2]。肛周膿腫患者多為混合細菌感染[3、4],病原菌主要由需氧菌及厭氧菌構成[5]。臨床上抗感染治療尤為重要。
抗菌藥物對降低細菌感染和降低病死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濫用抗菌藥物狀況極為嚴重。76例肛周膿腫患者膿液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有23例患者為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感染病例,系多重耐藥菌感染,占23.96%,且23例患者均在入院前不正規(guī)口服抗菌藥治療。不僅加重患者經濟負擔,而且使不良反應增多,促使細菌過早產生耐藥性,顯著降低了抗菌藥物的療效。76例肛周膿腫患者膿液分離出的病原菌中,除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外,絕大多數(shù)為大腸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與以往所說的肛周膿腫常見致病菌為大腸桿菌、金葡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等[6]有所不同,這些菌群是人體腸道內的正常菌群。正常情況下這些菌群在體內處于動態(tài)平衡,不具有毒力和致病性,只有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者長期服用抗生素時,才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7]。由此可見肛周膿腫多系內源性感染導致。
本研究中,共分離出病原菌96株。其中厭氧菌67株,占69.79%;革蘭陰性菌75株,占78.12%。檢出株數(shù)居首位的為大腸埃希氏菌,檢出54株,占56.25%;其次為肺炎克雷伯氏菌,檢出16株,占16.67%;76例肛周膿腫患者中,混合感染47例,占67.14%;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的敏感率最高,達100.0%,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達97.33%。這說明肛周膿腫感染的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物敏感率較低,耐藥性較高;肛周膿腫是以革蘭陰性菌和厭氧菌感染為主的混合性感染,抗感染治療應首選抗革蘭陰性菌、抗厭氧菌為主的抗菌藥物;且最好是在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結果的指導下用藥,而不應盲目及濫用抗菌藥物。這樣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并縮短治療時間。
[1]石美鑫,熊汝成,李鴻儒,等.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96.
[2]艾中立.肛門周圍膿腫的診斷與治療原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11):649-651.
[3]沈麗娟.174例肛周膿腫細菌培養(yǎng)、藥敏及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12):312.
[4]杜一華,胡暉.肛周膿腫合并產超廣譜內酰胺酶菌株感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8):1723-1725.
[5]何琳,肛周膿腫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452-2453.
[6]劉魯兵,王培.一期根治高位肛周膿腫方法的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9(6):100-101.
[7]杜一華,胡暉.肛周膿腫合并產超廣譜內酰胺酶菌株感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8):1723-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