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功
(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王安功 男,1978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目錄學、中國文獻史。
典籍捐公,是一種近現(xiàn)代藏書家將私藏古籍捐給公共文化機構(gòu)的公益行為和歷史現(xiàn)象,捐贈的主體是藏書家,受贈對象是各級各類圖書館和文化機構(gòu)。典籍捐公是伴隨著中國社會近代化歷程的獨發(fā)性歷史現(xiàn)象,是傳統(tǒng)藏書文化所唱的最后一曲詠嘆調(diào)。圖書典籍捐公現(xiàn)象始于晚清,發(fā)展于北洋政府、民國時期,鼎盛于四五十年代,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私家藏書捐獻最為踴躍的時期,破壞于文革時期,終結(jié)于20世紀80年代。筆者擬就典籍捐公研究的缺失展開討論,以期對中國古典藏書文化發(fā)展形態(tài)進行尾端關(guān)照。
晚清以降,新政的推行,近代意義的藏書樓、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辛亥革命后,至新文化運動,西方公共圖書館理念進一步傳播,中國圖書館學逐步確立?!霸谶@種社會變革形勢感召下,具有開明思想的藏書家,有的自行創(chuàng)辦圖書館,將私藏對眾開放,更多的則紛紛將自家的藏書捐贈或者寄存公共圖書館或?qū)W校圖書館,實際上已開始了將私藏轉(zhuǎn)化為公藏的運動[1]。”
以下列出簡表,呈示部分藏書家捐公事跡,以饗學界。
表1 近現(xiàn)代藏書捐公情況一覽
續(xù)表
以上所列捐書群體僅為私藏捐公大軍中的代表,數(shù)以千計的藏書家也積極捐獻私藏,終至百川歸海,奠定了中國近現(xiàn)代圖書館古籍資源典藏體系的基礎(chǔ)。
除了簡表所列以外,還有個別問題需要特別指出。首先,是“八千麻袋”問題。“八千麻袋”是指清末內(nèi)閣大庫中本來奏準銷毀的清宮檔案,后來歷經(jīng)種種曲折,被羅振玉搶救出來的部分,原存于學部,后輾轉(zhuǎn)賣給藏書家李盛鐸,1928年又賣給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時,15萬斤“八千麻袋”已只剩下12萬斤。1936年運到南京100箱,1949年前夕又運到臺灣。未運去南京的部分,1952年歸屬故宮明清檔案館。羅振玉自己留存的部分后來運到旅順,1936年移送奉天圖書館(解放后稱為東北圖書館)[2]。
其次,私藏捐公風氣的引領(lǐng)者。梁鼎芬、梁啟超、傅增湘、周叔弢、潘世茲、胡樸安、葉景葵、徐行可、李子廉、李文漢、蔡敬襄等人為其中的佼佼者。以素有“近代開獻書之風”雙璧之稱的梁鼎芬、梁啟超為例,他們出身開放前沿廣東,在歐風美雨耳濡目染下,與歷代藏書家對自己收藏的典籍視若性命秘不示人不同,他們具備了“將為數(shù)頗豐的全部藏書,捐獻給公眾”的心理積淀[3]。番禺人梁鼎芬在藏書史上是開風氣之先的著名知識分子,名人效應(yīng)非常顯著。梁啟超去世前,曾留下遺言,讓其子女將其藏書寄存于北京圖書館,供公眾閱覽,有學者指出:“在中國藏書史上,人們將梁啟超和梁鼎芬稱為我國近代開獻書之風的兩個人[3]?!钡矐?yīng)該看到,徐樹蘭建古越藏書樓并捐私藏,在近代圖書館史上有更早、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第三,對捐公者的群體關(guān)照。有學者指出:“對一個群體的評價一定要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從它們的總體特點入手,通過對私家藏書歷史貢獻的分析,透過他們或平凡、或壯麗,或欣喜、或遺憾,或曲折、或精彩的藏書活動,不難發(fā)現(xiàn)深沉、濃烈的人文精神是中國古代藏書家的顯著特征與內(nèi)在品質(zhì)[4]?!睂τ诓貢胰后w的研究,我們要結(jié)合大的時代背景對藏書家個體文化構(gòu)成、貢獻、影響與地域文化的發(fā)展進行綜合分析。
在典籍藏書捐公史上,大批傳世經(jīng)典得以妥善集中庋存,現(xiàn)僅從善本多、孤本多、品種廣、研究性強等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捐公典籍中以傳世古籍善本、珍本為大宗。在北京圖書館的館藏善本書目中,有一批書名下注有“潘捐”二字,這原是上海解放前公共租界的工部局總辦潘宗周及其兒子潘世茲的藏書。這批多達111部計1088冊的珍貴典籍,有105部是宋版,6部為元版[2]。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其父存于香港匯豐銀行,1951年潘世茲將購得捐公。劉晦之藏書樓名為小校經(jīng)閣,以明清精刻為主,亦不乏宋元珍本。上海市文管會接收時經(jīng)考訂尚有宋版9部、各地方志1000余部,善本達1928冊[2]。傅忠謨所捐傅增湘藏書中,宋元珍本達300余部,其中百衲本《資治通鑒》極為名貴。徐行可藏書逾千箱10萬余冊,其中明清善本、抄本、稿本、批校本近萬冊。50年代,在金山姚石子捐書中,康熙本《吳江縣志》、乾隆原刻本《震澤志》等均為不易購求的珍本。山東聊城“海源閣”楊以增藏書10余萬卷,多宋元精版,以及宋元明清和清初版及殿版、抄本,另有碑帖拓片、古物、字畫。藏書中有宋版《詩經(jīng)》、《尚書》、《春秋》、《儀禮》、《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價值連城。其藏書于1930年不幸被盜,地方軍閥、土匪劫掠不少,致使藏書損失大半,余書經(jīng)王獻唐整理后,歸入濟南市圖書館[2]。再以劉承幹嘉業(yè)堂捐公文獻為例,從1937年到1942年,嘉業(yè)堂所出圖書中,宋元刊本131部,明刊本2099部,清刊本386部,批校本112部,稿本、鈔本364部,刊本時代不甚明確者359部[2]。其宋元刊本,后來歸入中央圖書館的有《唐書》等31部,歸于香港大學的有《范文正公集》等15部。蔡鴻鑒是近代著名藏書家,其藏書樓曰墨海樓,藏書達31209冊之多,而且善本約占全部藏書的1/3,1950年,北京圖書館獲贈明太祖至穆宗十朝《實錄》10種及稀見地方志2種,共12種計364冊。浙江圖書館獲贈498種[2]。
第二,孤本多,文物價值極大。潘捐典籍中就有不少為海內(nèi)孤本,姚石子所捐書中有崇禎本《松江府志》,亦為海內(nèi)孤本。寧波萱蔭樓李慶城以明刻海內(nèi)孤本《天工開物》最為著名。清末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其愚齋藏書10余萬卷,在30年代分散,贈給圣約翰大學、交通大學、山西銘賢學校的古籍中,經(jīng)整理發(fā)現(xiàn)地方志達600多種,海內(nèi)孤本占7種;300多種醫(yī)書中有30種是早已失傳的海內(nèi)孤本[2]。
第三,捐公文獻中類型多樣,涉及廣泛。劉晦之甲骨文的收藏在抗戰(zhàn)前就達28000余片,1953年全部出讓給國家。據(jù)文物部門統(tǒng)計,現(xiàn)存我國大陸的龜甲骨片,總共9萬余片,分布在95個機關(guān)單位和44位私人藏家手里,而他的28000片,差不多就占了1/3,是私人收藏甲骨最大的一宗[2]。解放初,劉氏所有的藏書全部捐給上海市文管會,后又轉(zhuǎn)入上海圖書館,包含歷代碑刻拓本282種,共436冊,其中有漢魏名碑50種、晉至隋79種、唐185種、宋金元明122種、雜帖36種。上海市文管會接收時經(jīng)考訂還有地方志1000余部。馬敘倫在捐給浙江大學的文獻中,稿本、鈔本、批校本及明代刊本90余種,可見品種之盛。柳亞子所捐包含其私人信札400余包,其中有許多是革命文物和珍貴的現(xiàn)代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2]。寧波萱蔭樓李慶城家藏古籍2800余種、30431冊、236箱。其中有《明實錄》、《國榷》、方志和詞曲等,版本有宋元明刻本、精抄本、名人稿本等多個品種。常熟“鐵琴銅劍樓”是清末四大藏書樓中藏品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藏書樓。瞿氏藏書到瞿鏞手里大獲增益,他編著了《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24卷,詳細著錄了藏書的規(guī)模與特色。共收錄圖書1194種,其中宋刻173種、金刻4種、元刻184種、明刻275種、抄本490種、校本61種[2]。1981年,周叔弢最后一部分捐贈藏品中有“敦煌卷子250余卷;清代銅、泥、木三種活字印刷的版本書700余部;戰(zhàn)國、秦漢古印900余方;還有一大批隋唐時期的佛經(jīng)寫本,均為難得一見之精品”[2]。徐行可捐公文獻中,元明清人畫卷、冊頁、扇面、手札、楹聯(lián)、金石拓片、銅鏡、刀幣、瓦當、封泥、印章、碑帖拓本等珍貴文物共7800余件[5]。
第四,捐公典籍研究性、學術(shù)性極強。劉晦之是解放初捐書數(shù)量最多的人之一,其藏書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就是《四庫全書》中被當時四庫館臣們刪改過的書,務(wù)必收得原本。他發(fā)愿要把《四庫》中“存目”之書,依目收齊,收不齊就借抄錄副,恢復(fù)舊貌,這就為學術(shù)研究創(chuàng)造極大便利。徐行可藏書中以清人文集和小學之書為大宗,屬于“研究級學科藏書”。他積極搜羅目錄類書籍,達到680種、8409冊之多,涉及公私藏書目錄及提要、序跋題識、藝文志等。徐氏藏書系統(tǒng)完備,質(zhì)量高,“其于鄉(xiāng)邦文化建設(shè)之功可謂大矣。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徐氏捐贈在全國私藏捐贈中是位列前茅的,在湖北文獻史,乃至全國文獻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5]。
發(fā)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的圖書典籍捐公現(xiàn)象,是古代藏書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碰撞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之一。藏書樓以及藏書家們保有典籍捐公意味著傳統(tǒng)藏書文化匯入到大規(guī)模的公共文化服務(wù)服務(wù)體系,必將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由得擔心,中國特色的私家藏書文化有鏈條斷裂之虞,有可能成為絕唱。
[1] 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修訂本)[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2]宋路霞.百年收藏——20世紀中國民間收藏風云[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1999.
[3] 黃增章.廣東私家藏書樓和藏書家的地位與貢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
[4] 肖東發(fā).中國古代私家藏書的歷史貢獻及其人文精神[EB/OL].[2012-10-05].http://news.x inhuanet.com/newmedia/2003-07/01/content950548.htm.
[5]萬獻初.庋藏十萬,化私為公惠學林——徐行可先生捐贈古籍文物五十周年紀念座談會上的發(fā)言[J].圖書情報論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