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張利民
(遼寧省森林經營研究所,遼寧 丹東118002)
解放后,我國東北三省營造了大面積紅松人工林,據統計,營造面積已達80萬hm2,多年來,由于大量結實,主枝木質化不良和采種等原因,造成部分林木早期分杈。分杈后,對林木生長有一定影響,影響好壞和大小說法不一。為探討這一問題,我所于1995年對紅松人工林分杈樹的結實和生長情況進行了調查。
在遼寧東部地區(qū)解放前和解放后營造的部分紅松人工林中進行了調查,共調查11個林分,林齡22~59年生。
每個調查林分中選擇林木生長、密度和分杈株率中有代表性的地塊,設20m×20m的臨時調查標準地一塊。對標準地內所有樹木的胸徑進行實測。爬到樹冠上部數出標準地內每株樹的球果數,一塊標準地需要調查8~10株樹。
計算各調查林分樹木分杈株率、林分平均胸徑、平均高、平均每株材積及分杈樹的相應值列入表1。
從表1可看出,林分中分杈樹的平均胸徑比林分的平均胸徑大3.0%~28.5%;分杈樹的平均樹高與林分平均樹高相比,平均大3.2%,增加不明顯;各林分分杈樹的單株材積大于所在林分的平均單株材積,最大的大104.7%,平均大27.1%。
從表1還可看出,分杈株率與林分年齡有關,林齡越大分杈率越高。林齡56~59年,平均分杈率51.5%;林齡35~42年,平均分杈率43.5%;林齡20~31年,平均分杈率37.8%。紅松人工林,林齡在60年以下,林木結實量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結實多,主枝的新梢木質化不良,容易凍死,造成分杈;主枝球果多,重量大,風搖和采果也容易折斷主枝造成分杈。
表1 生長指標比較
計算出各調查林分平均單株結實量和各林分分杈樹平均單株結實量,列入表2。
表2 結實指標比較
從表2可見,分杈樹平均每株球果數是林分的3.76倍,最多的是前山人工林,達7.5倍。分杈樹多數為2主枝,經2、3次分杈,主枝數可達4~6個。每個主枝都有若干層輪生枝,多主枝的輪生枝數比單主枝成倍增加,針葉量和針葉光合作用面積也相應增加。增加的針葉位于樹冠上部,接受的光線多,合成的有機物質也多,有利于分杈樹的生長和結實。
對林齡、胸徑、樹高、結實量、密度分杈率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
林分分杈與結實量、林齡、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徑相關極顯著,說明分杈能促進林木生長,增加結實量。林分密度與分杈負相關,說明林分越密,分杈率越小,影響結實量。分杈高度與結實量相關不顯著,根據這一關系,可在紅松人工林比較高的部位(1.2m以上)去頭,不但能增加結實量,還能有利于培養(yǎng)大徑材。
表3 林分各因子之間相關系數
調查結果表明,林木早期分杈平均單株材積比林分的平均單株材積大27.1%,分杈樹的平均單株結實量是林分的3.76倍。紅松人工林林木分杈能促進林木徑向生長,增加結實量。
[1] 齊鴻儒.紅松人工林[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1:69-118.
[2] 鄧聚龍.灰色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 齊鴻儒.草河口地區(qū)紅松人工林生長及其生產力的研究[J].林業(yè)科學,1988(3):339-345.
[4] 賈云 草河口林區(qū)人工紅松林生物產量的調查研究[J].遼寧林業(yè)科技,1985(5):18-23.
[5] 龍金·奧德姆.孫儒泳,譯.生態(tài)學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