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山東省寧津縣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寧津25340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沒能及時有效的等到治療或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超過3個月以上,又稱非化膿性中耳炎或滲出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種非化膿性炎性反應,以鼓室積液及傳導性聽力減退為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屬于耳鼻喉科多發(fā)病、常見病。本病可發(fā)生于各年齡組人群,成人及小兒均可致病,臨床發(fā)病小兒占多數,是常見的致聾原因,近年來,大量調查文獻報道,以兒童發(fā)病較為顯著。臨床主要表現為耳悶塞感、聽力下降、耳鳴或鼓室積液,隨著病情的逐步進展可伴有黏連性中耳炎、膽固醇肉芽腫、鼓室硬化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關鍵在于如何將阻塞的咽鼓管重新開放,持久的SOM常導致聽力下降、語言發(fā)育慢?;謴椭卸鷥取⑼鈿鈮浩胶?,對疾病的愈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采用鼻內鏡下經咽鼓管置管灌注藥物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顯著收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自2013-02~2013-08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0例,所選病例均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泌性中耳炎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其中觀察組男12例,女8例,年齡16~64歲,平均21歲;病程1~8年,平均3年;左耳11例,右耳9例;純音測聽示傳導性耳聾13例,混合性耳聾7例;臨床體征: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6例,伴耳內悶脹感4例,耳鳴5例,耳痛3例,因體位變換聽力明顯改善2例;電測聽結果:混合性聾9例,傳導性聾11例。聲阻抗表現:負壓型6例,平坦型14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19~69歲,平均29歲;病程2~9年,平均5年;左耳13例,右耳7例;純音測聽示傳導性耳聾12例,混合性耳聾8例;臨床體征: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5例,伴耳內悶脹感3例,耳鳴4例,耳痛5例,因體位變換聽力明顯改善3例;電測聽結果:混合性聾7例,傳導性聾13例。聲阻抗表現:負壓型8例,平坦型12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鄰近病灶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患者均伴有耳悶塞感、聽力下降、低調耳鳴等癥狀,無眩暈、惡心、嘔吐等,同側頭部脹滿感,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內水動感,發(fā)病多因感冒、鼻塞等誘發(fā)。經鼓膜穿刺抽液3次以上無效或給予消炎藥物治療后再次復發(fā)的患者。鼓膜完整無穿孔,顏色呈淡紅色、琥珀色或淡黃色,耳鏡檢查視鼓膜內陷、活動受限、混濁、充血、光錐消失及鼓室積液征,典型者可有發(fā)絲狀,液平等鼓室積液征。純音測聽伴有傳導性耳聾,氣骨導差>20dB,平均聽力下降40dB,聲導抗鼓室圖為“B”形曲線圖或“C”形曲圖。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占位性病變如:鼻咽部、中耳部,以及伴有噪聲性聽力損傷疾病的患者。
觀察組給予抗生素口服,囑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布地奈德噴鼻劑適量噴鼻,1%麻黃素滴鼻,外耳道常規(guī)消毒,并行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2%利多卡因加1%腎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10min,外耳道酒精消毒,在鼻內鏡電視監(jiān)視引導下,將歐氏管沿下鼻道插到鼻咽部,用接有吸引器的歐氏管將咽鼓管周圍的分泌物吸凈。自患側鼻腔導入廣角鼻內鏡,檢查咽鼓管咽口,連接吸引器間斷吸出鼓室積液,時間10~20s,最高負壓40kPa,自硬麻管向內注入空氣約0~5mL,以松動鼓室黏連,患者述耳內疼痛且有響聲,耳悶明顯減輕,如發(fā)現有血性滲液馬上停止吸引。將硬膜外麻醉導管外端用無菌紗塊包扎后固定于鼻旁面頰部,同時檢查鼓膜情況,清除耳道內分泌物,每1~2天治療一次,一般需要治療3~10次,每次治療前必須回抽陳舊的藥液和分泌物。一般治療7~10d后拔管。治療后隨訪1年,復查聲導抗及純音聽閡測聽,以觀察治療效果。對照組全麻成功后,囑患者患耳朝上,在耳科顯微鏡下于鼓膜緊張部前下象限用鼓膜切開刀呈放射狀切開鼓膜,長約0.2~0.4mm,吸引管進入鼓室吸凈積液,若患者的積液較為黏稠可適當采用少量糜蛋白酶溶液加以稀釋3~5min,或以尖針將前端推入切口內,尾端留置于鼓膜外,24h后取出,對鼻腔分泌物較多的患者,可行負壓置換療法。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耳鳴、耳塞等自覺不存在,聽力恢復正常,鼓膜顏色恢復正常,活動度優(yōu),無鼓室積液,純音測聽正常,聲阻抗檢查鼓室圖B轉A;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聽力逐漸轉好,經電測聽氣導聽閥提高提高>10 dB,鼓室圖B轉C;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聲阻抗無改善,鼓膜內陷,活動度差,純音測聽氣骨分離20 dB以上,聲阻抗顯示仍為B型圖??傆行?(痊愈+好轉)/總例數×100%。
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約為95%,對照組患者的有效率約為75%,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有效率比較(n=20)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2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見病癥之一,發(fā)病率很高,該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與中耳里存在的微生物有關,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未完全治愈,機體自身免疫低下等有關。對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原因醫(yī)學界有不同的見解,但大量文獻表明,咽鼓管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異常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炎性積液長期留存在中耳腔內,里面存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及衣原體造成患者發(fā)病。當機體受到細菌感染誘發(fā)中耳炎時,因細菌產生內毒素,導致中耳黏膜結締組織變厚,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強、腺體和杯狀細胞分泌增多,內毒素阻礙人體正常的黏膜纖毛清除,導致耳腔內的內毒素越積越多,黏膜水腫的癥狀越來越重。病毒感染所致慢性中耳炎發(fā)病的主要機理是當機體病毒進入中耳腔,黏膜上皮細胞內增殖、代謝受到影響,中斷細胞物質代謝所需的大分子合成,使得纖毛的運轉功能發(fā)生異常,損害溶酶體膜,細胞發(fā)生自溶現象[2]。此時,病毒包膜與細胞之間相互影響,病毒包膜使細胞膜上產生新一輪抗原決定簇,激發(fā)機體免疫反應誘發(fā)病理損傷。近年來,臨床上治療慢性中耳炎的主要手段有包括保守療法及手術療法。上述治療方法中使用最多的為鼓膜切開置管術和鼻內鏡下行咽鼓管置管藥物沖洗治療。鼓膜切開置管術是醫(yī)生在顯微鏡下直接操作的,利用顯微鏡醫(yī)生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的咽鼓管咽口,手術操作安全簡便,術中患者無痛苦,無副作用,無創(chuàng)傷,術后護理中可以給患者中耳提供通氣和引流,以此代替咽鼓管等功能,幫助患者修復中耳黏膜病理改變.但鼓膜切開置管術只是中耳引流及平衡氣壓的一種方法,臨床療效并不理想,容易反復發(fā)作,未能對咽鼓管功能障礙進行糾正,因此在目前在臨床上使用較少。鼻內鏡下行咽鼓管置管藥物沖洗治療相比于鼓膜切開置管術治療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為患者的中耳提供通氣和引流,并代替咽鼓管等功能,這樣有助于患者恢復中耳黏膜的功效。鼻內鏡下行咽鼓管置管藥物沖洗治療可以通過,留置導管進行鼓室沖洗,減輕患者鼓室及咽鼓管的黏膜局部水腫,恢復纖毛的運動功能,有利于鼓室積液排出舊。本文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操作簡單,無嚴重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86-352
[2]俞颯.不同方法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1,1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