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梓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英語能力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一層次均對翻譯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但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處境尷尬。盡管部分高校開設了翻譯選修課,但沒有系統(tǒng)教材;課堂大多沿襲傳統(tǒng)模式,以語法分析為主,以包括詞組在內的詞匯為單位,注重各類具體翻譯技巧講授,更多強調語言形式,較少重視語言內涵,學生興趣難以持久。
以Hans J.Vermeer和 Katharina Reiss等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認為,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之間的轉碼,而是人類具體的行為。翻譯則由行為之后的目的來支配。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在翻譯過程中,原文文本的重要性是第二位的,影響譯者決定的最重要因素是譯本的交際目的和接受者的實際情況。
在目的論框架下,譯文不再是與原文的絕對對等。譯者可跳出原文語言意義對等的束縛,將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交際和讀者需求上來。目的原則充分調動了譯者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再戰(zhàn)戰(zhàn)兢兢從屬于原作者和原文文本,從而發(fā)揮了譯者的主體作用。相對于傳統(tǒng)翻譯理論尤其是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理論,目的論注重翻譯的外部研究,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翻譯目的論認為,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的技巧和策略應由譯文的功能目的及目標讀者決定;目的即譯文文本的交際目的,它決定整個翻譯過程。因此在目的論框架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堂活動主要集中在分析文本體裁、功能和語言風格上。如果有需要,也涉及到具體語言單位,但不以此為主導。在譯本表現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適當組織詞匯、句子和段落來體現文本風格,并鼓勵學生假設不同讀者需求,將原文譯成多個譯本。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事先將原文文本發(fā)給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外熟悉文本并初步翻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原文文本功能,包括體現在具體詞匯和句型結構中的語言風格,對學生譯本進行小組討論,并請小組代表就翻譯過程發(fā)表看法。最后,為每個小組指定不同譯本讀者群,讓學生對譯本進行適當修改。
以功能和目的為主導的翻譯過程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意刪改原文文本,規(guī)避不熟悉或不理解內容。為控制學生可能出現的隨意性傾向,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提出三個原文理解的難點,可以是語言上的,也可以是邏輯上的。綜合所有問題對最集中的涉及原文理解方面的難點進行討論,并分析這些疑難之處能否體現原文的語言風格和交際功能。
1.調查對象: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
60名受試者為西南地區(qū)某高校不同專業(yè)大二學生,均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自愿選修翻譯課,對翻譯有一定興趣。
將60名學生分為2個組,每組30人。在第一組用傳統(tǒng)翻譯教學法講授,以語法分析、詞類轉換和句子結構轉換等具體翻譯技巧為教學重點;第二組以翻譯目的論為框架,以分析文本交際功能為主要內容,適當涉及語言難點。兩組都采用小組討論形式。一個學期后,兩組受試者參加了實驗調查。
2.實驗調查設計
(1)訪談
學期結束前,對兩組受試者分別進行半開放式訪談,收集他們對課程的看法。
(2)測試
選取和CATTI三級筆譯水平相當的2篇文章,一篇為中譯英,一篇為英譯中。學期結束前最后兩個課時共90分鐘對學生進行測試。
1.訪談結果
(1)第二組受試者對翻譯表現出更高興趣和學習動力
經過1學期34課時學習,第二組在總體上表現出更高學習動力。24人表示翻譯課程“比較有趣,讓人滿意”;而第一組中表示對課程滿意的學生為17人。
比較有趣,讓人滿意有些枯燥,沒有太大收獲不清楚第一組17 13 0第二組24 5 1
(2)第二組受試者對原文的理解更為明晰,對翻譯過程的認識更為全面
和第一組相比,第二組學習者對翻譯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認為翻譯不僅是字詞句等語言層面意義的傳達,更是交流過程。他們也認識到以譯者為主體并不否定具體翻譯技巧的使用,因為原文文本風格和交際功能正是通過詞匯、句子和段落等語言單位體現的。
2.測試結果
(1)語言風格分析
英譯中文章難度與CATTI三級筆譯水平相當,字數略有刪減,為220字。文章通過寓言抨擊了富國對貧困國家進行援助時的遲緩和推脫[4](P21)。前半部分屬于敘事文體,風格較隨意;后半部分為議論文體,語言較正式。第二組受試者有80%注意到這種語體風格的變化并在譯文中有所體現,而第一組受試者在譯文中注意到前后語域變化的為60%。
(2)理解難點和充分表達
理解和表達的難點集中在文章語域較高的議論部分。但在理解單詞和句子含義并進行詞類轉換或句子拆分等具體翻譯技巧方面,第一組相對于第二組并無明顯優(yōu)勢。以此句為例:“And taking real action on debt,unfair trade rules and uncontrolled arms sales are yet other crucial parts of the process to heal not only the physical suffering of the poor south but also the moral suffering of the rich north.”第一組受試者中有22人能基本理清長句結構,19人在表達中用到了拆分法或有拆分句子的意識;在第二組中這兩個數字則分別為22人和17人,兩組在人數上并無明顯差異。
(3)評分標準和分數
參考CATTI評分標準。要求譯文準確、完整;體現原文風格;無錯譯、漏譯;譯文邏輯清楚,無語法錯誤。對不符合以上標準的譯文采取采點扣分(滿分為100)。
第一組成績:73,71,83,77,75,76,70,74,77,78,83,79,68,85,77,76,78,74,76,71,77,79,72,83,82,72,71,80,72,75
第二組成績:78,81,83,76,72,75,76,75,78,87,82,83,80,81,78,79,74,81,77,76,75,78,80,84,76,79,69,75,86,76
對兩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
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F Sig. t df Sig.(2 -tailed)Mean Difference Std.Error Differenc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 Upper Score Equal .216 .644 -2.030 58 .047 -2.20000 1.08391 -4.3 variances assumed Equal variances not 6969 -.03031-2.030 57.640 .047 -2.20000 1.08391 -4.36997-.03003 assumed
從上表可以看出P值為0.047,測試結果顯示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翻譯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組成部分,但翻譯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翻譯教學方法在鞏固學生語言基礎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激勵學生對翻譯本質的更深刻理解。
目的論框架下的翻譯課教學并未否定傳統(tǒng)翻譯課程中各類具體技巧的重要性,但單純?yōu)榧记啥记傻姆g教學并不能最有效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實驗表明,相對于第二組,第一組學習者需要教師更多鼓勵,雖然一開始他們和第二組學習者具有同樣高的學習動力,但到后期熱情相對有所下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雖然將重點放在了原文詞匯意義、句子分析和表達時的轉換等,但實際上他們在文本理解和譯本表達上相對第二組并無較為明顯優(yōu)勢。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下幾點可供教師參考:
根據學生評教結果,新一代大學英語教師大多數隨和活潑,在課堂上對學生以鼓勵為主。因此學生反映大部分壓力來自其他同學而不是教師。而合作性課堂活動有利于創(chuàng)造合作大于競爭環(huán)境,有效降低學生焦慮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為促使學生更好理解翻譯過程和本質,教師可將課堂活動集中在分析文本體裁、功能和語言風格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交際目的,避免將翻譯課變?yōu)榫x課。對學生來說,翻譯過程不再是枯燥的語言學習,而是有意義的交際行為。
在練習階段,教師可試圖為學生指定不同讀者群,以鼓勵學生采取不同翻譯策略,提高學生翻譯興趣。
對語言的理解和領悟是翻譯的基礎;在教師指導下對具體語言點和翻譯技巧進行適當討論,對提高學生翻譯能力是必要的。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主觀隨意性也能夠得到一定遏制,在讀者接受的同時,盡量保證對原文內容的忠實。
綜上,在翻譯研究內涵外延不斷擴大的今天,以目的論為參考并結合傳統(tǒng)翻譯課程教學,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ry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韓寶成.外語教學科研中的統(tǒng)計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曾誠,王瓊瓊.英語翻譯三級筆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