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梅
摘 要:教學研究向學?;貧w,向教師回歸,向教學實踐回歸,是當今教學研究的共同趨勢。以教師為主體的校本教研不是“象牙塔式”的理論研究,而是“問題解決式”的行動研究。教師自覺地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吸收現代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念,將其活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主動地研究教學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對照新課程理念反思教學全過程,找出不足,及時改進,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水平,積極撰寫教學日志、反思札記、工作總結和學術論文等,盤活自己的教學體驗和實踐智慧,加快自身轉型——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薄?/p>
關鍵詞:校本研究;定義特征;功能;實施策略
1 校本教研的基本概念
校本教研是一種研究,它不是專業(yè)者純粹的理論研究。校本教研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在專業(yè)理論的指導下所進行的解決問題的研究。從校本教研的含義及其基本要素來看,校本教研應定位為應用研究和現場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校本教研倡導研究者解決學校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倡導研究者針對學校內部進行的各種活動選擇研究題目;注重現場研究,倡導研究者親臨教育實踐現場,通過直接觀察對與教育實踐有關的人、物、事件、活動進行如實的記錄、分析、推論等。
2 校本研究的特征
校本研究,就是直指學校問題,將學校實踐活動與研究活動密切結合在一起,大力倡導學校教師參與研究。校本研究最基本的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研究活動的針對性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生成的教學研究。校本教研不同于學術性的專業(yè)研究,而是基于學校,為了學校而進行的實踐性教學研究。這種研究的重心在學校,基地也在學校。校本教研是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自身所面臨的問題為目標;學校自身問題,要由學校中人來解決;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安排學校管理、教學、師資培訓等一系列工作。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標是為了學校自身的發(fā)展,校本教研的主體是學校校長、行政和教師。
2.2 研究活動的科研性
校本教研在本質上是一種科研活動,它不是主觀性的設想,也不是隨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態(tài)度、科研的方法對學校發(fā)展進行科學規(guī)劃,構建科研總課題和子課題。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須找準學校的定位,選好課題和切入點,擬訂出近、中、遠期規(guī)劃,并持之以恒地開展科研活動。就實質而言, 校本教研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建。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才能獲得巨大的動力。
2.3 教學主體的研究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生成的教學研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問題、明確問題,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直接了解到教學的困難和問題,能立刻感知問題的所在。因而,教師最有條件也最有資格開展這種應用型研究。
2.4 研究理論與實踐的關聯性
校本教研以學校為主體,是整合學校的管理、學校的培訓、學校的各種課程等活動的紐帶。學校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諸如高校專家或各級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來規(guī)范學??蒲泄ぷ?、提升學校科研層次和辦學效益。廣開門路,相互借鑒和學習,盤活各種資源,倡導“教師即研究者”。專業(yè)研究人員來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上、教學科研操作的基本規(guī)范上、學科教學的把握上擁有優(yōu)勢,而學校一線教師在教學經驗上具有優(yōu)勢。
3 校本教研的實施策略
3.1 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從管理人員到一線教師都以新課程標準和教育理論來指導教研工作和課堂教學,讓教師全面了解了國家課程改革的形勢背景和新課改的新理念,通過學習,教師們樹立了新課程的理念,明確新課程的各項要求。在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堅持學用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學習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堅持將個人的學習與反思相結合,特別強調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相互學習、彼此支持,創(chuàng)設了嚴謹的學習研究氛圍,寓新的教學理念與實踐當中,使學習落到實處。
3.2 學科教研和年級組教研相結合
無論是在學科教研還是在年級組教研,都應該用新理念指導教學,指導教師備課、上課,用新理念開展教學研究,用新理念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動,確保了教學流程的通暢,給教學管理注入了新的理念,保證了學校的管理有效地開展。 校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校長為執(zhí)行負責人,學科主任為學科負責人,年級教研組長為年級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中堅力量。通過網絡式的管理模式,使學科教研得以落實,著重解決教師在學習新課程理念中的共性問題和導向性的問題,并形成多樣化的教研形式。
3.3 教學研究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校本教研為教師注入了新的理念,教師從校本教研中汲取了成長的營養(yǎng),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了教師成長的機遇,提高了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進了教師的發(fā)展。為了更好地開展校本教研,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開展“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當探究”這一課題研究,進行了“走進課改”教學論壇活動,全校教師無一人遠離課改,無一人旁觀課改。我們看到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各種評價形式的變化,各種媒體的有效輔助教學,課堂變成了學習樂園。
3.4 教師培訓與資源開發(fā)相結合
教師是教育的脊梁,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永恒的主題。在校本教研中,每位教師既是研究實踐者,又是資源開發(fā)者。對全體教師開展 多層次的培訓活動,使教師認同并理解新課程的意義,把握 新課程的理念,了解新課程標準的特點,組織各學科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突出解決任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及新教材的準確把握等問題。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著眼于挖掘每一位教師的潛能,把教師的潛能作為學校的資源,通過校本教研的形式讓教師談體會,述心得,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3.5 教學反思
教師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回憶、思考、評價,找到自己以往專業(yè)發(fā)展的障礙點,或者找到自己以往工作中成功、失敗之處,或者找到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有發(fā)展前途的領域,并思考自己要怎樣做,做出新的計劃和行動,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個問題的經驗與教訓。教師通過對實際教學的感受、通過總結自己的經驗、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制訂新的實施方案,著力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3.6 教學定向研討
教學定向式研討是一種教師群體教研活動。定向研討可分為實戰(zhàn)性研討、對話式研究和質疑性辯論等類型。開展實戰(zhàn)性研討,可以將教學研究的場所設在課堂,邊教邊研,開展對話式研討,可以根據主題開展教研活動,讓專家和教師進行對話、研討,教師把教學中的困惑提出來,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甚至可以走上講臺,執(zhí)講示范課;開展質疑式研討,可以根據預先確定的研討方向開展質疑性的專業(yè)辯論、爭論,讓教師在辯論中進行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在爭論中辯明真理,認清新課程教學的發(fā)展趨向和可行途徑。
校本教研立足于學校崗位的實際需要,把教師培訓和教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師的成長” 為本,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是當前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和迫切任務。加強校本教研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確立 校本教研指導思想,成立了領導小組、科研課題組,實施了多項管理措施,進行 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及嘗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培訓,從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推動了學校發(fā)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