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是否能進行審美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wù)。我愿始終如一地,時時處處地以審美教化為主線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從音樂走向教育,從教育走向音樂,培養(yǎng)出有音樂素質(zhì),音樂修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人!
關(guān)鍵詞:音樂教學法;歌唱;民族;音樂
廖乃雄教授曾在《音樂教學法》中提到:被動的承受,這是當今廣大人群接觸音樂的主要方式。學校作為教育機構(gòu),學校音樂教學作為音樂課程,就必需徹底改變這種局面,突破這種強制的承受,使音樂成為能動的接受和系統(tǒng)學習的對象。這也是新體系音樂教學的思想。下面是我對于新體系的音樂教學課觀摩后的一些想法。
1 了解音樂教育“新體系”并引入實踐
通過觀看過一節(jié)生動的音樂公開課視頻,讓我對音教系的“新體系”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樣的一節(jié)課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聽覺、動覺、視覺、感覺和知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模仿力,理解力,實踐力,判斷力以及表達力。一整節(jié)音樂課讓人感覺非常充實,學生在游戲中激發(fā)了對音樂的興趣,也在興趣中掌握了音樂知識。在這節(jié)公開課上,首先讓學生們練習節(jié)奏感,這首先需要鍛煉聽覺;首先學生要聽老師所發(fā)出的指令,即奏出的拍子,聽見老師示范的節(jié)奏后拍出相應(yīng)的拍子。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shù),通過聽覺為人們所接受。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學生在拍、說、走、節(jié)奏的時候完整地運用了聽覺、動覺、視覺、感覺和知覺,達到了對音樂的體驗和感知。
公開課上老師要求學生讀節(jié)奏時,聲音要像朗誦一樣。在我的聲樂課上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普通話要求發(fā)四聲和歸韻,把字咬圓潤,響亮,富有情感,給自己和別人一種美的享受!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是否能進行審美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大課題和艱巨任務(wù)。我愿始終如一地,時時處處地以審美教化為主線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在聲樂教學中,每教學生一首新歌曲的時候,都會給學生范唱一遍,把作品分析給學生聽,還有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涵義和要把握的情感進行講解。在學生演唱之前,一定要讓學生讀詞唱譜,讀詞時要求帶上情感朗讀,理解歌詞的涵義,讀懂整個歌曲所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還要找到高潮和低潮的部分…語言上也得需要尊重歌曲的咬字發(fā)音。唱譜則是要求學生了解旋律的音準節(jié)奏,即音高音低,音快音慢,音長音短,音強音弱。再將二者結(jié)合演唱,帶上表演,以情帶聲,生動的用歌聲來表達出詞曲作者所創(chuàng)作歌曲的情感。
我最不愿在我的聲樂課上有枯燥的感覺,所以也經(jīng)常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即興地說出自己所唱或所聽到音樂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感覺。音樂首先是感的藝術(shù),直接訴諸于感覺,但這不是唯一的。音樂本身就具有強烈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如果具體深入地學習它,感受它和實踐它,就同樣必需要思維。有一次我讓一個九歲的女學生視唱一段十六小節(jié)的旋律,然后告訴我這段旋律帶給她的感覺是什么,表達的是什么?學生唱完后告訴我說:“這歌曲很凄涼,我覺得是個女人,她的丈夫去世了離開了她,她心里很痛苦很難受!”當時,學生在講述這段話的時候還有點不好意思,我立刻表揚了她,鼓勵他,這樣的感覺是對的。說實話,這個學生表述的這段音樂感受和我自己對這段視唱曲的感受八九不離十;我都不知道是該表揚學生的音樂思維很強很聰明呢,還是應(yīng)該贊美音樂的神奇!音樂她超越了語言,更輕易更自由的思想,也可以更深刻的思維。聽音樂、做音樂的同時去進行想音樂,往往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當然,這個“想”決非想入非非、胡思亂想或編“故事”,而是遵循音樂本質(zhì)、規(guī)律和音樂思維的想,包括聯(lián)想和幻想,而這種聯(lián)想和幻想應(yīng)當以聲音、以音樂本身作為它確實的源泉和可靠的支柱。
在公開課上拍節(jié)奏、背節(jié)奏、練氣息、模仿、內(nèi)心聽辨、唱民歌、繞口令等一系列唱游中,讓我覺得時間過的很快,而且也不覺得哪里太緊或哪里太松。整個課程都是在音樂中游戲,在游戲中音樂。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提出了變應(yīng)試教育為素質(zhì)教育的口號,這也為音樂教育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不過現(xiàn)在任然有很多小學和中學(包括北京的部分學校)仍占用音樂課的時間上其它的課程。我有很多的學生來上聲樂課時都告訴我在學校很久都沒有上音樂課了,都被語文數(shù)學一類的課程占用。這些學校的做法嚴重侵害了學生獲得音樂素質(zhì)培養(yǎng)的權(quán)力,也錯過了讓學生學習和獲得音樂知識的最佳年齡段。
2 學校音樂教育
奧爾夫說過:他的音樂教材首先就是“屬于學?!钡模瑥亩麨椤秾W校音樂教材》。他認為學校是“它本來所屬于的地方,在那里他能發(fā)揮最好的效果,在那里存在著持續(xù)發(fā)展和利用橫向聯(lián)系的可能性,這個地方就是小學”。同樣,柯達伊的音樂教育體系如果不是通過匈牙利政府全力地在學校中普遍推廣,就不可能在短短幾十年內(nèi),是匈牙利整個民族的音樂素質(zhì)躍進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學校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國家民族的子孫后代?,F(xiàn)代化的國家實行義務(wù)教育制,大多數(shù)兒童和青少年都主要通過學校接受教育。為此,學校教育是一個民族進行國民音樂教育最起作用的部分。國民的音樂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主要取決于學校音樂教育。所以有必要明確:學校音樂教學正是實踐造就國民音樂素質(zhì)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主要場所和手段。
在課上老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跟著老師的右手唱,第二組跟著老師的左手唱,最終達到兩組學生唱二重唱。歌唱課和合唱課上需要的相互間共同的合作促進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因而音樂教育在開發(fā)個人對團隊負有責任心的意識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一個歌唱者的錯誤(由于漫不經(jīng)心或不準確)會損壞其他人努力結(jié)果的事實,增強了他的個人責任心,并且不但能促使孩子專心,而且習慣于遵守紀律。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了歌唱和合唱的重要性。那么學生在進入學校合唱團之前應(yīng)該具備一定的歌唱基礎(chǔ),一個能聽準音的耳朵和一個唱準音的嗓子,這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歌唱訓練及視唱練耳訓練。跟我學習聲樂半年以上的學生我都會給他們上視唱練耳,有一部分家長還覺得浪費時間。視唱練耳是歌唱的基礎(chǔ),要是前者跟不上,那么后者就不會提高。有一個跟我學了一年半聲樂的學生,六歲半去考楊鴻年合唱團,在考完視唱后告訴家長說:這里考的任一條視唱都比老師讓我唱的簡單。最后我的這個學生各項成績都很優(yōu)秀,順利地考進了合唱團,并且成績排在前面幾位。
3 “新體系”音樂教育結(jié)合民族特點
科達伊提出,孩子首先要通過對他們自己的民族音樂來認識音樂,然后才是其他民族的音樂文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就有56個不同民族的民歌。在眾多民歌中選出一部分適合兒童的,改編成兒童合唱曲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我也曾嘗試著改編一些民歌讓自己學生唱。去年我在學生中選了8個學生,組成一個小合唱隊去參加一個全國比賽。這8個學生都是跟我學了一年以上的聲樂和視唱練耳的,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其中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也只有9歲。因為合唱隊成員不多,不占優(yōu)勢,我選了一首云南民歌《猜調(diào)》,這首民歌非?;顫?,速度要求特別快,節(jié)奏得特別準、穩(wěn)、快,咬字也比較繞口,語言要求嘴皮子功夫特別強。歌詞是:
《猜 調(diào)》 云南民歌
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 長上天?
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 長上天,
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團 團上天?
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月亮團 團上天,
哪樣長長海中間?什么長長街前賣嘛?哪樣長長妹跟前嘍來?
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街前賣嘛,絲線長長妹跟前嘍來。
哪樣團團海中間?什么團團街前賣嘛?哪樣團團妹跟前嘍來?
荷葉團團海中間,粑粑團團街前賣嘛,鏡子團團妹跟前嘍來。
學生都是在北京長大的,不知道“粑粑”二字的意思,還覺得唱出來好笑,其實在云貴川等地都把面粉或米粉面等糧食面粉做成的糕點稱為“粑粑”。通過這首歌學生從中了解了一些地方語言和特點。我把這首歌改編成了合唱曲,它本身是沒有多聲部的,而且孩子們又是第一次參加合唱,于是我只在個別音上加了一點聲部。這首歌也是原生態(tài)民歌,音高也不算太高。我大膽的采用了真聲的合唱形式(中國的原生態(tài)唱法是補償假聲的,如果唱假聲則不能準確的表達出應(yīng)有的音樂效果)。音樂伴奏我用手風琴貝司來伴奏,中西合璧后的創(chuàng)新在這次比賽中獲得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并獲得合唱一等獎。
學生如何能唱好歌,唱好合唱,這歸根結(jié)底都需要一群合格的音樂教師,這在我國多數(shù)學校都并不理想。廖乃雄老師提到,要根本改變學校音樂教學的面貌,歸根結(jié)底的決定因素是師資。如果缺乏足夠質(zhì)量和數(shù)量的師資,一切教學環(huán)境再完善、教材再完備,也難以有效地實施,難以在學生身上取得實效。以西方為例,近兩百年來德國歷次學校音樂改革,莫不從狠抓音樂師資培訓的改革入手,或最終落實于師資培養(yǎng)的改革。奧爾夫和科達伊體系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能發(fā)展至當今的面貌,同樣離不開其特定教師的培訓,這首先與奧爾夫?qū)W院和科達伊學院的建立密不可分。
4 總結(jié)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針對國家、民族和地區(qū)的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可能,培養(yǎng)足夠質(zhì)量和數(shù)量的學校音樂教師,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大國,更是談何容易,沒有幾十年的時間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面貌,其方針只可能是逐步地、由點到面地、由重點到普遍低慢慢完善。作為一名聲樂老師更應(yīng)擔負起這個責任,學好新體系,從音樂走向教育,從教育走向音樂,培養(yǎng)出有音樂素質(zhì),音樂修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廖乃雄.《音樂教學法》,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07.01
[2]常柳.《論音樂教育新體系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北方音樂》 2012.06
作者簡介
萬佳秋(1982-),工作單位:中央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