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明 韓文龍
自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持續(xù)的經濟衰退給全世界經濟發(fā)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金融危機不僅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fā)展速度產生了沖擊,而且,伴隨著金融危機擴散、演變而產生的歐洲政府主權債務危機以及高失業(yè)率和高通貨膨脹,嚴重改變了廣大工薪階層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尤其是對貧困人口的福利影響更加深遠。據世界銀行的統(tǒng)計,金融危機后,更多的人由于失業(yè)或者生活成本的提高將陷入相對貧困或者是絕對貧困。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無可置疑的已是一個開放經濟體,全球金融危機同樣會通過傳導機制影響中國經濟的穩(wěn)定性,給低收入或貧困群體帶來風險。在此,我們不僅要問:金融危機是如何影響貧困人口福利水平的?
什么因素影響貧困?國內外學者對此已有大量的研究解釋。如果單就增長因素來看,Ravallion認為正常的經濟增長率可以減少貧困,而收入不平等對貧困的影響是不確定的?!?〕Dallar和Kraay實證分析得到的結論是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會隨著經濟增長成比例的增加?!?〕與他們的觀點相反,Fields的研究認為。經濟增長對收入分配并沒有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就中國的貧困問題而言,許飛瓊認為,在轉軌過程中的中國,歷史、自然、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等因素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林伯強的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公共支出對農村經濟增長、貧困的減少和地區(qū)間的非均衡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且不同類型的公共支出的邊際效應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胡鞍鋼、胡琳琳和常志霄認為,持續(xù)的經濟增長、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化、出口導向型戰(zhàn)略和政府的反貧困戰(zhàn)略是中國的反貧困行動取得較好績效的原因?!?〕郭熙保和羅知認為,國際貿易通過促進經濟增長進而會降低貧困率?!?〕劉窮志基于中國農村家庭調查數據構建了PSM分析模型,其研究發(fā)現,政府轉移支付可以保證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但是卻產生貧困人口減少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負激勵效應?!?〕
在特定的背景下,如金融危機背景下,貧困的動態(tài)變化也是國內外學者重點關注的問題Levinsoh,Berry,Friedman研究了印度尼亞金融危機中價格變化對貧困的影響,其結論是急劇上漲的價格使貧困人口,尤其是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難。〔9〕Suryahadi,Sumarto 和 Pritchett的研究則發(fā)現,印度尼西亞金融危機中貧困發(fā)生率從1997年的15%上升到了1998年的33%?!?0〕另外,Fallon和Lucas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的東亞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對勞動力市場、收入和貧困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危機嚴重降低了貧困家庭的醫(yī)療水平、子女入學率和營養(yǎng)健康狀況?!?1〕
我們接下來主要利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前后的中國數據,對伴隨危機爆發(fā)、擴散所產生的價格波動給貧困人口造成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在國內外還比較少見,本文的研究力圖在這方面有所進展。
1.價格波動的總體趨勢。金融危機前后,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的總體價格水平呈現了階段性的波動。2007年1月—2008年3月,我國的CPI呈現了上升的趨勢;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國CPI出現了下降的趨勢;2009年4月—2010年12月,我國CPI又呈現了上升趨勢。分類別考慮的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也呈現了與以上相似的變化趨勢。從CPI變化的總體情況來看,在這48個月的時間區(qū)間,共有39個月的CPI在100%以上的水平,共有20個月的CPI在104%以上 (含104%)的水平。這說明,在此時間區(qū)間,我國總體的CPI水平處于溫和通貨膨脹水平,只是各個月份通貨膨脹的水平不一樣而已,即CPI的均值為103.33%,方差為9.07%。
在金融危機前后,為什么我國的CPI呈現了階段性的波動,而危機后期主要是上升趨勢呢?楊繼生認為,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導致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這一方面表現為CPI的上升,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地產、房產和股票等金融資產價格的上升)。〔12〕金融危機擴散、演變后,一些新的元素也成了影響國內價格波動的條件。從外部沖擊方面來看,國際食品價格和原油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內相關產業(yè)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美國實施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美國主要的債權國和貿易伙伴深受其影響。當然,作為美元資產最大的購買者和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我國國內價格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從內部沖擊方面來看,主要是我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注入大量流動性資產的滯后效應。具體看,近幾年實施的水、電、氣等資源價格的改革也導致了資源性產品以及以此為原材料的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在土地財政的背景下流動人口巨增對城市住房的剛性需求以及房地產市場過度投機使商品房價格高居不下;同時,階段性地某些食品(蔬菜、食用油、面粉、食糖、水果等)價格沖高也推動了CPI上行。當然,一些地區(qū)性最低工資的調高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消費品的生產成本,價格必然上升。
2.價格波動的區(qū)域性分布。一個經濟體一般是由多個區(qū)域組成的。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資源稟賦的差異,一個國家的價格波動會表現出區(qū)域性的差異。依據行政區(qū)劃標準,我們收集了我國32個省、市、自治區(qū)2007年1月——2010年12月48個月的月度CPI數據作為樣本。通過計算樣本的數字特征,用32個省、市、自治區(qū)CPI的平均數繪制了城市、農村和總體的CPI均值分布圖。(圖1)由圖中可見48個月的CPI均值變化,其中青海、甘肅、寧夏和新疆四省的CPI均值都較高。四個省(自治區(qū))的城市居民CPI均值分別為107.3%、104.6%、104.28%和103.96%,農村居民CPI均值 分 別 為 106.82%、105.2%、105.51% 和106.15%,總體 CPI均值分別為 106.20%、104.78%、104.69%和104.67%。而北京、廣東、福建三省的CPI均值處于相對低位??傮w來看,各省的CPI均值都位于100%的水平之上,而價格變化的波動幅度較大,各省 (自治區(qū))CPI的方差最小的為西藏 (5.01),方差最大的為廣西 (19.3)。這里便出現一個疑問,為什么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地區(qū)比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CPI漲幅更大呢?我們給出的一種解釋是經濟發(fā)展落后地區(qū)的市場發(fā)育程度低,商品豐富度相對較低,會產生部分商品供不應求,另外,不發(fā)達的交通和油價等資源品價格上漲也會增加部分緊缺商品供給難度或推高商品和服務的成本。
圖1 消費價格指數 (CPI)的區(qū)域性分布
3.價格變化的分類分布
消費者價格指數 (CPI)是由幾大類商品和服務依據不同的權重加權后構成的。正因為它是加權的綜合性價格指數,本文重點考察了8大類商品和服務組合成各自價格指數的數字特征。樣本數據的選取時間區(qū)間仍然是2007年1月——2010年12月。從分類價格指數的統(tǒng)計數字特征看,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的食品和居住消費價格指數都偏高,其均值分別為食品:108.89%和108.66%;居住:103.92%和102.19%。此外,城鎮(zhèn)居民的煙酒及日用品消費價格指數和醫(yī)療保健以及個人用品消費價格指數的均值都大于農村的相對應類別的水平。食品和居住等生活必需品是與居民生活水平直接相關的,上升的食品和居住價格指數意味著居民的經濟和社會福利會被嚴重削弱,尤其是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會遇到更大的風險與挑戰(zhàn)。
1、貧困的度量
貧困是一種物質和精神上的匱乏狀態(tài)。經濟學意義上的貧困主要是指部分或者少數居民收入水平或者生活支出水平低于某一標準的狀態(tài)。Sen(認為,貧困就是貧困人口缺乏獲得和享有真正生活的能力?!?3〕
在研究貧困問題時,專家學者們一般采用貧困人口發(fā)生率來度量貧困人口的規(guī)模:用貧困距來表示貧困程度;用Gini系數和Lorenz曲線來表示貧困與不平等的關系。但是,Lambert認為,好的度量貧困的指標應該反映3“I”標準,即貧困發(fā)生率 (Incidence)、貧困深度 (Intensity)和貧困成員之間的收入不平等 (Inequality)?!?4〕如果按照Lambert的3“I”標準,以上的各指標均不滿足,那么,我們需要引入新的貧困指標—Sen指數和FGT貧困指數。下面我們簡要的介紹下這兩種指標。
Sen(1976)構造了Sen指數來衡量貧困的強度〔15〕。Sen指數可以表示為:
FGT指數是Foster-Greer-Thorbecker(1984)構建的貧困指標?!?7〕這是目前被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廣泛使用的指標。FGT指數是建立在貧困距計算公式基礎上的。貧困距表示貧困人口收入與貧困線之間的平均距離,用公式可表示為:
這可以用來度量貧困人口中的不均等狀況。FGT指標還可以表示為一般形式,即:
其參數a取整數0、1和2。當a取0時,FGT表示貧困人口發(fā)生率;當a取1時,FGT表示貧困距;當a取2時,FGT表示貧困距的平方。后來Foster(1991)又拓展了FGT指數,將其表示為各地區(qū)貧困指數的加權和,即:
其中,K表示K個地區(qū),Si是地區(qū)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Pi是地區(qū) i的貧困指數〔18〕。這樣就可以通過計算各個地區(qū)的FGT指數進而加總得到全國的FGT指數。
不同的貧困指標具有不同的用處。在接下來的論述中,我們會選取不同的貧困指標來反映后危機背景下全國或者是某個地區(qū)的貧困狀況。
2.后危機背景下的貧困動態(tài)演化。金融危機擴散、演變后,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失業(yè)率和貧困發(fā)生率都上升了。具體到我國,首先,金融危機后,國外需求減少導致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出口導向型企業(yè)停產或者限產,進而演變成失業(yè)或者部分失業(yè)。其中出現的2000多萬返鄉(xiāng)農民工現象就是經驗證據。這些返鄉(xiāng)農民工大多依靠打工收入暫時脫離了貧困,如果他們持續(xù)失業(yè),那么,他們將可能重新陷入貧困。其次,危機發(fā)生后,基于預防性動機的需要,人們通過減少消費和增加儲蓄來應對危機。消費的減少就意味著部分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會減少,減少的需求最終會導致失業(yè)的進一步增加。再次,危機中,由于貨幣流動性和外部沖擊引起的通貨膨脹,尤其是CPI的上漲,會嚴重影響貧困人口的實際收入水平,增加其生活成本。
為了度量后危機背景下城鎮(zhèn)和農村中貧困的動態(tài)變化,我們計算了2008年前后幾年中FGT等貧困指標,并進行了相關的比較分析。在貧困指標的計算過程中,主要采用《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數據。統(tǒng)計年鑒中的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被分成了7等份組,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被分成了5等份組。由于缺乏詳盡的樣本數據,這給研究帶來了困難。為了達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設置了兩條虛擬的貧困發(fā)生率,即,選取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組中最困難的5%的人口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組中屬于低收入組的20%的人口作為虛擬的貧困發(fā)生人口,并把5%和20%作為虛擬的貧困發(fā)生率,計算出近幾年的貧困指標,以此來分析固定比例下的貧困人口組的貧困變動情況。這種方法是不是可取,主要取決于研究者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不是精確的估計各年貧困發(fā)生率等指標的變化,而是研究后危機背景下貧困人口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因此,采用虛擬貧困發(fā)生率來分析NBS調查樣本中5%的城鎮(zhèn)困難戶和20%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在2008年前后幾年貧困指標的動態(tài)演化的方法是可取的。
表1 虛擬貧困線下城鎮(zhèn)和農村貧困的動態(tài)演化 (低收入和貧困人口)
由于用了虛擬貧困發(fā)生率,且這兩個比例遠高于國內學者估計的我國貧困發(fā)生率 (詳見夏慶杰、宋麗娜、Appleton〔19〕,羅楚亮〔20〕),也高于官方公布的農村貧困發(fā)生率,故本文在選取貧困線時選取了世界銀行公布的1.5美元/人天和2美元/人天的貧困標準,并運用PPP法進行了折算 (PPP的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公布的私人消費的購買力平價)。在計算FGT貧困指標時,我們選用了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組中最困難的5%人口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為值 (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因為樣本中5%的城鎮(zhèn)困難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20%的農村低收入家庭的人均純收入的平均數都較高,所以產生了負的貧困距、貧困差率和FGT(2)指標。但是這不會影響我們的分析,出現負數只是表明在虛擬貧困發(fā)生率情況下,貧困狀態(tài)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從表1中看出,以5%的城鎮(zhèn)最困難家庭為研究對象,以2美元/人天的國際貧困線為例,表示貧困距的FGT(1)指標呈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說明5%的最困難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貧困線的差距在縮短,負數則表明一定時間段內該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越了貧困線。表1中顯示貧困深度的FGT(2)指標在2006年后又呈現了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說明了這5%家庭的貧困程度加深,原因可能是隨著危機的擴散、演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品 (蔬菜、食用油、禽蛋、豬肉、水電氣等)價格上漲以及失業(yè)惡化所造成的。另外,我們可以看出,表示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出現了先升后降的趨勢,即基尼系數從2002年的0.3719上升到2005年的0.3945,后又下降到了2009年的0.3667。從總體水平來看,在2002-2009年這個時間區(qū)間里,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差距還是十分大的。從農村方面看,在20%的農村低收入家庭中,貧困差率總體上出現了下降的趨勢;貧困距FGT(1)和貧困距的平方FGT(2)也呈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這說明2008年前后,以虛擬20%的貧困發(fā)生率為基準,農村中貧困人口的收入離貧困線的差距在縮減,貧困的深度也在降低。這是2004年之后中央政府加大了免除農業(yè)稅、財政直補農業(yè)生產等惠農政策力度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卻在不斷擴大,基尼系數由2006年的0.3453擴大到了2009年的0.3563。原因主要在于農村居民組內部在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不斷擴大??傮w來說,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的貧困變動不是很大,但是城鎮(zhèn)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有加深的趨勢。
3.價格波動對貧困的影響:一個簡要的估計。金融危機前后價格水平的變化對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尤其是貧困人口的影響有多大呢?為此,我們采用2001-2010年的季度數據估算了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彈性。在估計的過程中,城鎮(zhèn)居民收入指標我們采用的是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zhèn)居民支出指標我們采用的是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的收入指標我們采用的是農村居民的現金收入季度數據,農村居民支出指標我們采用的是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收入和支出數據都用當月的CPI調整成了實際收入和支出,并且對消費價格指數、收入和支出數據都進行了對數變換。估計結果見表 (2)。
表2 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彈性估計
從表2估算的結果看,全國范圍農村居民的收入價格彈性為5.4388,其在5%的水平顯著;農村居民的支出價格彈性是5.3373,其在5%的水平顯著。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均大于1,是富有彈性的,這說明價格波動對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影響較大。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價格彈性為5.5786,其在5%的水平上顯著;支出價格彈性為0.8079,其在10%的水平上不顯著。我們需要對估算結果做一些解釋。從估算結果的符號看,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的支出彈性與現實的分析是一致的。以農村支出價格彈性為例,其彈性系數為5.3373,意味著價格水平每上升一個單位,農村居民的人均支出就需要增加5.3373元。農村居民和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價格彈性的數據特征和我們的一般認識也是一致,即一般的認識是價格水平上升,居民的名義收入水平應該會上升。這一結果在其后論述價格、工資變化對貧困的影響時得到了佐證。
從典型地區(qū)的估算結果來看,在圖1中平均價格水平上升較大的地區(qū),如青海、甘肅、寧夏和新疆四省 (自治區(qū)),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都相對較大;而平均價格水平上升相對較小的地區(qū),如北京、廣東和福建三省 (市),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相對較小。這樣的估算結果說明,價格變化對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影響,要小于對經濟相對不發(fā)達的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的影響。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為什么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的地區(qū),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越小呢?可能的解釋是,一方面,由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財富水平較高,以收入為基礎的支出水平的波動會小于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居民的支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發(fā)達地區(qū)和相對落后地區(qū)的產出水平、商品的供給數量和豐富度不一樣,發(fā)達地區(qū)的總體價格水平的波動要小于相對落后地區(qū)價格水平的波動。這樣,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現象,即經濟越發(fā)達地區(qū)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越小,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qū)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價格彈性較大。
我們再來看看城鄉(xiāng)居民的支出彈性對貧困人口意味著什么。價格水平上升,貧困人口的生活支出會增加,如果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之變化,則會因為價格水平的上升而貧困程度加深。由于我國大多數貧困居民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qū)或大多為失業(yè)困難群體,價格水平的變化不能被收入的變化所抵消,他們的貧困程度會加深。在價格變化的區(qū)域性分布中,青海、甘肅、寧夏和新疆等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價格水平的均值處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前列,這些地區(qū)分布了我國主要的貧困人口聚集區(qū),較高的價格水平一定會降低本地區(qū)貧困人口的福利水平。
4.價格變化、工資增長與貧困。后危機背景下,我國CPI從2009年1月開始了逐月上漲。在理論上,價格水平的上漲一般會加劇貧困人口的生活成本負擔,使貧困深度加深。這一結論的成立需要一個基本前提,即,當價格水平變化時名義工資水平沒有改變。如果價格水平上漲,而名義工資水平沒有隨著同步改變,必然結果便是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居民的貨幣購買力水平下降。但是,如果名義工資是隨著價格水平同步變動的,那么,情況可能會相反。不過還要考慮名義工資變動的幅度,如果其上漲幅度低于價格水平上漲的幅度,以工資為主要生存來源的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可能會下降。在現實中,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即一些貧困人口主要依靠政府的救濟等轉移支付所得維持生存。價格水平變化時,政府對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水平的變化與工資水平變化對貧困的影響的作用是一樣的。
圖2 消費價格指數與實際工資指數趨勢圖
從圖 (2)中可以看出,CPI和名義工資指數同步變化,這意味著在我國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從平均意義上來說不會因為CPI的漲幅而下降。但是,這只是在平均意義上而言的,局部也會存在由于價格水平的下降而導致實際工資水平降低。以上的分析只是限于具有工資收入的城鎮(zhèn)和部分農村居民 (農民工或從事非農就業(yè)人員),而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于老少邊窮地區(qū)的農村,他們一般只有務農收入不會得到非農性的工資收入或經營收入,所以價格水平的變化對他們的影響會更大些。
金融危機在全球擴散、演變后,由于受外部沖擊和國內流動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價格水平總體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且2009年以后的漲幅在加大?!?1〕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價格水平變化存在空間性的差異,具體表現為,在地區(qū)性價格變化中,青海、甘肅、寧夏和新疆四省 (自治區(qū))的CPI的平均值居于全國前4位,而北京、廣東等地的CPI均值居于全國后3位。價格水平的變化也會依商品和服務類別的不同而不同,具體表現為食品和居住類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漲幅較其他類的價格變化幅度較大。后危機發(fā)展的一個結果是,我國城市貧困人口的貧困深度加深,而農村的貧困發(fā)生率有所上升。那么,需要我們回答的是,在后危機背景下,價格水平的波動對貧困的影響是怎樣的?通過估計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等指標對價格指數的彈性后,我們發(fā)現,價格水平的變化對城鎮(zhèn)居民的影響要大于其對農村居民的影響。在價格波動、工資增加和貧困的關系變動的分析中,我們得到了1990-2009年我國在崗職工名義工資指數和CPI幾乎保持了同步增長得結論,這說明,從平均意義上來講,價格波動對以工資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低收入和 (相對)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的影響不大。
我們認為,以上研究結論的政策涵義主要為:(1)依據CPI的漲幅情況,政府應該為為貧困人口發(fā)放針對性和結構性的價格補貼,價格補貼的水平應該和CPI的漲幅保持一致,應針對不同區(qū)域有所差異,否則貧困居民的貧困程度會加劇。 (2)政府應該加大對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的貧困人口更應該得到更多的轉移支付。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緩解危機沖擊性貧困,通過生產性轉移支付消除持久性貧困。(3)加快貧困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從長遠來看,貧困發(fā)生率的減少是同經濟增長成比例的,但是其前提條件是經濟快速增長時的收入分配秩序是保持公平、正義的。
〔1〕Ravallion ,Martin.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J〕.World Development,2001(11):1-31.
〔2〕Dollar D,Kraay A.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2001,2587:11-19.
〔3〕Fields Gary.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A New Look at the Developing World〔M〕.MIT Press,2002.
〔4〕許飛瓊.中國貧困問題研究〔J〕.經濟評論,2000,(1).
〔5〕林伯強.中國的政府公共支出與減貧政策〔J〕.經濟研究,2005,(1).
〔6〕胡鞍鋼,胡琳琳,常志霄.中國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1978-2004〔J〕.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7〕郭熙保,羅知.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與減輕貧困-基于中國省級數據的經驗研究〔J〕.管理世界,2008,(2).
〔8〕劉窮志.轉移支付激勵與貧困減少—基于PSM技術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0,(9).
〔9〕Levinsohn,James.Berry,Steven and Friedman,Jed.Impacts of the Indonesion Economic Crisis:Price Change and the Poor-Managing currency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339-424.
〔10〕Suryahadi,Asep.Sumarto,Sudarno and Pritchet,Lant.The Evolution of Poverty during the Crisis in Indonesia〔J〕.SMERU Working Paper,2003(3).
〔11〕Fallon,Peter R and Lucas Robert E.B.The Impact of Financial Crises on Labor Market,Household Incomes,and Poverty:A Review of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2,vol.17:21-45.
〔12〕楊繼生.通貨預期、流動性過剩與中國通貨膨脹的動態(tài)性質〔J〕.經濟研究,2009,(1).
〔13〕Sen,Amartya.Ingredients of Famine Analysis:Availability and Entitlemen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vol.92:433-464.
〔14〕Lambert,P.J.Th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1.
〔15〕Sen,Amartya.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J〕.Econometric,1976,vol.44:219-231.
〔16〕Shorrocks A.F.Revisiting the Sen Poverty index〔J〕.Econometric,1995,vol.63:1225-1230.
〔17〕Foster,J.Greer,j.and Thorbeche ,J.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rsure〔J〕.Econometric,1984,vol.52:761-766.
〔18〕Foster,J.E and Shorrocks A.F.Subgroup Consistent Poverty Indices〔J〕.Econometric,1991,vol.59:687-709.
〔19〕夏慶杰,宋麗娜,Appleton,Simon.中國城鎮(zhèn)貧困的變化趨勢和模式:1988-2002〔J〕.經濟研究,2007,(9).
〔20〕羅楚亮.農村貧困的動態(tài)變化〔J〕.經濟研究,2010,(5).
〔21〕肖利秋.“后危機”時代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