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許冬林
小硯
文 _ 許冬林
構(gòu)思一個小說:一戶書香之家,4個女兒,最小的那一個,名叫小硯—又清涼又難忘的名字。
我在紙上寫下“小硯”兩個字,恍惚中以為滿世界有雪花在飄。三片、兩片、三片地飄。蒼黑的遠樹淡了,灰黃的遠草白了。冷冷淡淡,安靜凄清。
老祖宗傳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如今,硬筆替換了羊毫狼毫那樣的軟筆,熙熙攘攘的如蠅小字也代替了古人的筆走龍蛇金戈鐵馬。墨呢,有墨水,有隨用隨丟的中性筆芯,磨墨人不在。經(jīng)過美白的紙,用時只覺光潔明亮,宣紙的暗黃或米白成了一場古舊遙遠的相思。雖如此,這四寶里,筆墨紙三樣轉(zhuǎn)世之后依舊流連人間,只有硯不常見了。家常的書桌上,遇硯一回,太難。硯像是個自有格調(diào)的小家碧玉,斂了袖子,低頭退身于時光的重門之后。
想想,書桌上,少一方小小的硯臺,會少了多少風(fēng)雅啊!
遙想從前的讀書人,在隆冬,看天地荒寒,于是在屋內(nèi)閑置爐火,展紙研墨。一方冰堅的硯臺里,春水初起,盈盈潤潤,漸漸流瀉到微黃的宣紙上。于是,草木有了,花朵有了,山川近了遠了,一座狹小的屋宇被一幅紙上的水墨給撐開了,天地如此寥廓?;仡^看看磨墨人,她是王羲之的夫人郗璇,她是蘇東坡南遷相隨的侍妾朝云……面若桃花,開在硯臺邊。
早年讀中學(xué)時,冬天,父親送我一塊硯臺。極樸極拙的硯,是用磚鑿出來的。那時,學(xué)校邊兼賣文具的雜貨店里沒見擺放過硯臺。父親念念不忘硯臺,大約是他少年讀書時用過硯臺。門前堆放的青磚是用來建新房子的,父親挑了最沉實的一塊,在中央鑿出硯池。不知道父親用去了多少農(nóng)閑時光,只記得那年我家的對聯(lián)是我寫的。我用父親鑿的硯臺寫字,給后門對聯(lián)寫的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父親的磚硯陪了我整個中學(xué)時代。之后離家讀書,再見那塊磚硯,已經(jīng)是碎的了。為此,我悵然多年。
年末,我所在的學(xué)校組織了一場學(xué)生書法比賽,有硬筆,也有軟筆。給學(xué)生發(fā)獎時,我一翻,獎品里竟有硯臺。內(nèi)心一蕩,不禁歡喜起來。打開盒子看,好小的硯,大半個手掌大小,石青色,沒有雕龍附鳳,沒有繪蘭描菊??墒枪乓獬鰜砹?,墨意在了。不知道得到它的學(xué)生會是怎樣開心,日后伴同它時,會是怎樣珍愛。
是啊,在冬天,能有一方小硯陪著多好!在有暖氣的室內(nèi),俯對一方拙硯,展紙寫字。聽墨在紙上走路的聲音,像雪花落在湖面上一樣輕。寫著寫著,小小的硯池里,墨淺了、盡了。一抬頭,玻璃窗外,迎春花開了。